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數學教學:挑戰和機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3W

數學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教師講授和機械記憶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需要更多反思和探索。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探討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數學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數學教學:挑戰和機遇

第1篇

著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説過:“沒有遊戲就沒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發展。遊戲猶如火花,它點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幼兒的生活離不開遊戲,遊戲又是最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一種活動,它能給兒童以快樂並從中受到教育。我們小班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數的活動作為研究的切入點,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實踐研討,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數學知識的'特點,我採用了遊戲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輕鬆自然,繞有興趣的獲取知識,從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遊戲是小班幼兒數學教育獨具特色的強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數學教學遊戲:是幼兒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並按遊戲規則進行的一種遊戲。這類遊戲通過遊戲的主題和情節,體現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1、將《快樂家園》教材遊戲化。例如,小班幼兒學習一一對應的活動,教師創設了《小熊請客》這一遊戲情境,在活動中,“主人”小熊請小朋友幫助他,給每位“客人”(請來的小動物)送去它愛吃的水果。當幼兒看到教師出示的小熊請來的客人——各種動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幼兒愉快地、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不僅知道了每種動物愛吃哪種水果,嘗試用一一對應的擺放方法表達兩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活動過程培養了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引導幼兒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

2、《快樂家園》活動在遊戲中的拓展。例如《看誰吃的多》這一活動中後,在“娃娃家”遊戲時,讓幼兒在遊戲中通過分發碗、勺等活動,理解“一一對應”等數學概念,發展幼兒分類和比較等數學能力。在提供物品時,教師可以先提供一樣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樣多的物品,逐漸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數學遊戲:是幼兒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進行的一種遊戲。()這類遊戲通過幼兒動手實踐,體驗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如:在進行《小貓釣魚》的活動時,幼兒親自將小魚粘到小貓的魚竿上,不僅進一步理解了一一對應,而且能用並置的方法比較出小貓和魚的多少,開始小貓和魚一樣多,幼兒又粘上一隻小貓後,幼兒通過親自操作發現出小貓多,小魚少;又粘上一條魚後,發現小貓和小魚又變得一樣多了。

還有就是我們幼兒園發明的數學書,孩子們在翻翻(翻開書)、看看(看清書中的標記)、做做(按標記進行操作)中,在輕鬆的氛圍中感知並理解了數學知識。

其實,我所説的這兩種遊戲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常常是融為一體的。

我覺得只要我們教師從實際出發,掌握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符合幼兒心理髮展規律,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數學遊戲,就能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玩得開心,玩有所得。

數學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數學教學:挑戰和機遇 第2張

第2篇

一、完成學科教學任務方面的總結與反思

完成教學進度。從x月份至期末考前,按照教學進度,完成了除三選二專題外的必修課程與選修系列2的基礎知識複習,實現了第一輪的系統複習,本輪複習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複習訓練,目標是全面、紮實、系統、靈活。

注重學法指導。由於學生極易忽視複習課中重要例題所藴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所以本輪複習中,我們強調,梳理回顧知識概念的發生發展背景,定理公式的推導形成過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整體把握數學認知結構。在知識方法的運用方面,注重基礎與拓展,強調通法與審題,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習慣與解題規範。

研究教材要做到考試範圍與考題意識心中有數?一輪複習要從數學思想方法的高度進一步抽象概括,指出每一節內容的最實質的地方,深入挖掘、透徹領悟;要從課程目標要求和大學聯考實際,總結每一節內容的考題角度,加以訓練、提升能力。

研究教輔要做到創造性與選擇性的使用?要注意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的基礎性、典型性,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方式,深入挖掘其進一步的教學功能,特別是解題功能。注意教輔用書的選擇使用,通過增刪習題的方式,依據本班學生的具體學情,對照考試説明,研究例題配置、學生訓練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前,注重錯題本的統計與利用,督促學生及時認真的反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記錄在錯題本之中,瞭解學生對本學科複習的時間與精力投入,要求學生重視本學科的複習要求,進而瞭解任教班級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科基礎、學習習慣、解題規範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傾聽學生髮表的不同意見,主要是學科知識的梳理要求,解題思路的不同角度,瞭解學生對基礎知識體系的把握程度,對知識運用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注意在每一節的課堂教學中,有計劃地留出xx分鐘的時間供個別學生提出個性問題,通過收集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瞭解學生的具體問題和數學思維情況。

在課堂教學後,主要是利用晚自習輔導時間,通過來回巡視瞭解學生的數學解題狀態,書面表達規範。特別是月考後的.試卷分析,我通過統計每一位學生的答題情況,分析其知識掌握情況,幫助其查缺補漏,改進學習方法,調整複習目標等。

一是數學書面作業的必要性與批閲方式研究?數學學習主要是知識概念的運用,數學思維的訓練,但是,還有學生的書面表達問題,表達的規範性綜合反映了一個學生對數學術語、規範符號、思維方式的理解掌握程度,數學書面作業能很好的解決一輪複習中的“複習短板”現象。

對於作業的批閲方式,我認為可以是學生統計、教師檢查、學生互相批閲三個環節結合進行,這樣既能減輕教師工作量,又能讓學生了解其他同學不同的審題情況、思路分析、表達問題,可以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促進數學學習。

二是在學科教學方面如何加強尖子生和本一生的培養?這兩類目標學生,一般來説,學習基礎好,學習主動性強,但對他們的要求也相對苛刻,近乎完美。本一生主要是計算要準確,答題要規範,不要丟冤枉分。在一輪複習過程中,要求他們一定要把基礎知識打牢,不要急於做難題、偏題似乎難以把握。對於尖子生,還要求在能力題創新題有不俗表現,因此額外給他們配一套題,有選擇的讓他們去做,並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在掌握通法的前提下,去適應創新思維與合情推理,但這些在學生時間安排上,教師業務能力和工作精力上又難以實現。

第3篇

時光荏苒,轉眼間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這個學期以來,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這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二年級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主要原因在於,學習前幾單元的內容時,總覺得對學生不太放心,於

是節奏放得很慢,當然慢還是有好處的,比如説第二單元的列豎式,全部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説: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這三條基本的運算法則同學們都能熟記於心,但仍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由於不認真導致錯誤,針對這種情況,要求學生在計算時一定要仔細,同時做好檢查。

在本月的第二個星期,我們還有差不多兩個單元的內容沒有學,雖然這兩個單元:認識時間和數學廣角的搭配,內容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試中還是佔有一定的'比例。於是我們就改變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種邊學新課邊處理習題然後考試的策略進行,而是按照先學新課,在處理習題的方式進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個周的的週五結課。

本週是我們最忙的一週,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我們先是制定複習計劃,做好分工,然後就開始一單元一單元的複習,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們找副科老師借課,佔用自習課,每個單元都是先複習知識點,然後考試,佔用休息的時間批改試卷,最後再進行講解,並爭取讓每個學生都過關,之所以這樣做,只是想讓複習的效果更好一些,讓每個學生都能多得幾分,拿到滿意的成績回家過年。

第4篇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説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説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學生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啟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合作探究會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悦。例:"統計圖的選擇"教學設計和教學中,要求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調查、瞭解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學科中應用的各種統計圖,調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一件事情的有關數據,必須通過實際調查收集數據,保證數據來源的準確。學生或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或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調查採訪或查閲資料,經歷蒐集數據的過程,蒐集的統計圖豐富多彩,內容涉及各行各業。學生從中能體會統計圖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培養善於觀察生活、樂於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在學生上網查詢,精心設計、指導下,成功地進行了"我是小小設計師"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是以七年級數學上冊第26頁3題的作業為課題內容設計的一節課,以圓、多邊形設計一幅圖,並説明你想表現什麼。事先由老師將課題內容佈置給學生。由兩位學生作為這節課的.主持人,其他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並説明自己的創意。最後,老師作為特約指導,對學生的幾何圖形圖案設計及創意、發言等進行總結,學生再自己進行小結、反思。整節課學生體驗了圖形來自生活、服務於生活的現代數學觀,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同時這也是跨學科綜合學習的一種嘗試。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説、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

第5篇

這是我在片區教學中上的一節數學公開課,經過片區小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使我在教學中多了些體會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質》這節課的學習,我主要採用了體驗探究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親自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知識、方法去探索與發現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抽象的數學定理獲取感性的認識,進而通過教師的引導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獲得新知,使學生的學習變為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同時讓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思想和方法,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後獲取知識以及探索和發現打下基礎。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在一些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把握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1、不能正確的把握操作的時間,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作為教師所提出的實驗操作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

的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的操作問題,應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探索等式性質1中用天平實驗的時間過長,而且總是停留在一個層面上,使活動沒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學中沒能注重學生思維多樣性的培養。數學教學的探究過程中,對於問題的最終結果應是一個從“求異”逐步走向“求同”的過程,而不是在一開始就讓學生沿着教師預先設定好方向去思考,這樣控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質1的過程,我是步步指導,層層點拔,惟恐有所紕漏,使得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

4、對於性質的運用,我採用老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參與。

1、個一小組做完實驗後可以採取四人活動,讓學生自己先去想你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由組長做好每一個組員的發言記錄,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體會實驗中所能發現問題的多樣性,由每組派代表回答,從學生回答中,引導學生歸納等式性質1。這樣的合作討論,能使學生討論的答案不再統一在教師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多是老師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獨到的。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2、在歸納等式性質1中,對於“式子”的問題可適當做引導。學生雖然沒有學過整式,但卻可以在第一個屏幕演示——兩邊同時加上一個三角物體的天平實驗中,提出:兩邊加上的這個物體它的重量我們知道嗎?有可能會是多少?對於這個物體的未知重量我們可以如何表示呢?從而引出把這個未知量當成一個式子看的概念

生在獨立思考前提下進行小組活動,這樣能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每個學生都有表達和傾聽的機會,每個人的價值作用都能顯現出來,在這個過程,學優生得到了鍛練,而學困生也在互補、互動中學到了知識,促進了發展。

第6篇

本節課教學步驟主要分為教學分數的產生、分數的意義、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分數的讀和寫。教學策略具體體現在:其一,對學生通過自己努力能夠學會的材料,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學、合作、討論、嘗試、自測、總結來完成。即用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反饋,主動總結的辦法來提高學生從課本獲得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和含義、分數的讀和寫等就是這樣做的。其二,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地方,如“分數的意義”則採用抓住其關鍵要素,採取啟發誘導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數意義中的平均分採用的是一種方式,具體做法是在觀察理解中調控,在操作理解中調控,在識別理解中調控,最後通過小結來完成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確認識分數意義的'單位“1”則採取又一種方式,即先認識單位“1”可表示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再認識單位“1”可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然後進行變式、舉例、總結。與此同時又緊扣反饋調控,使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不斷得到深化。另外對新知認知過程的設計,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認知過程去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各種能力。

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因為時間把握得不準確,所以還有些部分所運用的時間不夠充分,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找準重點,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學。

第7篇

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於講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悦,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因此,教學設計要促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和預見性。

例如:在教學“時分的認識”前,教師演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小烏龜在鐘面形跑道上不緊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時),小白兔沿着鐘面形跑道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員卻最後判定:烏龜和兔子跑得一樣快。“啊?”(小朋友們都面面相覷)這個判定可令他們費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為何比賽結果卻是不分勝負呢?就當學生們疑惑之際,教師適時引入教學:“這是怎麼回事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小朋友一定能解開這個謎。”這下,學生們個個瞪大了小眼睛,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時分的認識之中。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形成,利息、保險、有獎儲蓄、分期付款等經濟方面的數學問題,已日漸成為人們的常識,因此,數學教學不能視而不見,不管實際應用,這樣恐怕就太不合時宜了。

學生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學數學,學數學有什麼用。因此在教學時,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教學“圓的認識”後,我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畫一個半徑為5米的圓。有的學生想到兩個人用一根長繩畫圓,有的想到一排人轉一圈畫一個圓,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圍一個圈,沿這個圈畫出一個圓。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解決“為何現實生活中車輪都做成圓的,而車軸都裝在圓心上?”、“當有人在表演時,觀看的人羣自然的圍成一個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羊吃到草的最大範圍是一個圓形?”這些實際問題。經常這樣訓練,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於我們的生活有多麼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慾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第8篇

這學期我分別任教一二年級數學。回想起自己工作7年以來,已經是第六年帶一年級的小朋友了。開學第一天這天,來到一(2)班教室,看到這些稚嫩的小臉上寫滿了認真,心底裏有些感動。

讓小孩子喜歡數學,對學習數學有興趣是我第一堂數學課的主要目標。因為今年的新生沒有進行培訓,所以第一堂數學課主要跟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數學書,數學練習冊,告訴小朋友們怎麼做好上數學課的準備工作,上數學課要注意些什麼。下半節課和小朋友們一起認識了教室,讓小朋友們找找教室裏的數,這些小孩子睜大了眼睛,仔細地找起來。有的説,教室裏有1台飲水機。有的找到黑板報上有歡迎你新同學6個大字,還有10朵美麗的鮮花。有的同學找到了6颱風扇,還有的同學説有一塊黑板,我提醒他再仔細找找,到底是幾塊黑板,這個可愛的孩子東張西望,終於被他“發現”一前一後有2塊黑板呢!小朋友們找教室裏的數找得可仔細了,雖然場面有些混亂,雖然孩子們的語言還有些稚嫩,聲音也小小的',我也一直在提醒他們説話要完整。

看一節課的時間過得很快,還有很多小朋友舉着小手要告訴我他又發現了什麼。看着他們興奮的小臉,我知道,他們是對數學有興趣的,他們是善於探索的,關鍵是作為老師要好好的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