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別裁》讀後感2篇 《論語別裁》的智慧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1W

《論語別裁》是錢穆先生藉助於多位優秀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的一本優秀的論語註釋書。該書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運用現代解讀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論語中的名言警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論語別裁》讀後感2篇 《論語別裁》的智慧

第1篇

雖然遲交了十多天,讀書的感悟倒是蠻深刻的,文字也很流暢。知行合一,繼續加油哦。

從小到大,我並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論語,只是從課本中學習子曰······這本書若非老師推薦,想想我應該是不會在書店或者圖書館拿起她。但是讀下來這本書,改變的不僅僅是對論語的看法,似乎對中國文化有了新的感受。

似乎從我們這一代,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那麼的深入我心。似乎現在的青年,比起筆更加熟悉鍵盤;比起漢字更加熟悉abc;比起子曰更加喜歡莎士比亞説。南先生這本書,據説是他在講課時候,由其他人記錄下來的。讀的時候邊想象上課的情形,也就沒有那麼的枯燥無味。

厚厚的一本書,我本來就讀得很慢,好多地方不懂也只能淺嘗輒止而已,印象最深刻就是對孝道講解的部分,也可能最近在家,所以感受尤其的深刻。都説百善孝為先,都説封建思想都是從孔子開始的,但是為人子女的孝道,卻不能説是封建思想。孔子一生都在講一個“仁”字,我覺得孝就是這個“仁”的開始。

我們從降生,第一次接觸這個社會是通過父母來的,父母是我們幼年時的一面窗户,我們通過父母的眼睛看世界,通過父母的思想看整個事情,我們通過父母,慢慢的尋找自己和成長。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在變老的同時,我們也在慢慢成長。説來慚愧,我從上了大學才知道父親的生日和年齡的,每一次父親過生日的時候,會主動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今天老爸生日啊,現在想想心很酸,父親從沒有要求過子女什麼,但卻時時給子女所有。再看南先生這本書裏對孝道,是“仁”之初。

再説其他方面的吧,孔老先生是集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於一身,他的`教育行大於言。讀論語,就是在讀孔老先生的日常生活。讀到“述而第七”一篇中,我看到了我最熟悉的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來的理解就是幾個人中總有人可以是我的老師,南先生卻從孔老先生的生平言行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比我優秀的是我的老師,但是不如我優秀的,也可以是我的老師。因為看到他犯錯誤,或者他笨,他壞,自己就會反省;借鏡反省就是這個意思吧!

看了南先生對孔老先生的解讀,可以感歎現如今真正理解我國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孔老先生不僅從書本里學習研究學問,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社會上學會研究學問,從別人那裏學習到好的地方,看到別人壞的地方要自我反省。這樣話説起來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以前每每我學文科的同學給我推薦類似這樣的書得時候,我就覺得這是文科生在那裏“舞文弄墨,擺弄風騷”,現在,我真真的覺得作為理工科學生,更應該汲取我們中華文化,尤其是對論語這樣文化的學習。理性的思維為我們學術研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學習論語,我們卻可以發掘出靈感,也是豐富了我們的心靈。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這是孔老先生對求學目的的感慨。一般人對求學並不是對學問本身,而是為了職業,現在的人也是如此,孔子生於亂世,他周遊列國,宣揚人道,其實他也明白好多人找他求學只不過是為了“谷”,除此之外,説自己是為了學問而學問的人,為了真理而求學問的,實在是少之又少。話説回來,這樣的人也不是沒有,而這樣的人往往能影響整個時代。孔老先生也許生不逢時,但是死後卻影響了千秋萬代,沒有空間的範圍,沒有時間的界限,這就是真正的學問。從古至今,我們都應該感慨:一個讀書人開始讀書的時候,説是立志為學問而學問的,那太少了!

看論語,讀思想,我應該為我們擁有這麼博大而深邃的文化而驕傲,重要的不是可以多麼深入的讀論語,而是學會結合我們現有的生活理解孔老先生的話,這樣即使過了千年萬年,這樣的論語,我們依然受用!

《論語別裁》讀後感2篇 《論語別裁》的智慧 第2張

第2篇

看到阿波的讀後,才想起幾年以前曾帶研究生讀過一次《論語別裁》。不過當年共讀的學生都畢業了,阿波也已碩士畢業工作了兩年,今年又來我新調來工作的這所大學讀博士,並由我協助指導論文,可謂因緣巧合。而《論語》,我希望成為我指導的每一位學生的必讀內容;對我來説,也是常讀常新。

説來這是第二次閲讀南懷瑾先生所著的《論語別裁》,只不過第一次並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記,隨着閲讀討論的結束而結束,在之後的日子裏也未能用心去體會,有些慚愧。這次趁着入學前的一個月,伴隨着一些雜事,斷斷續續地讀完了上冊。

第一篇學而包括了孔門教學的目的、態度、方法等等,講的是作學問的內在修養。第二篇為政,講的是學問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為我們講述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禮。祭祀之禮,外交之禮,君臣之禮,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對“仁”進行了闡釋和講解。公冶長第五和雍也第六,通過對話和事例進行印證,述而第七則是通過對學而的註解,引申了學問之道。泰伯第八引申註解了為政,而子罕第九則是對公冶長和雍也進行了引申,闡述了孔子的思想與教育學問的觀點。

讀完之後,印象較深的是學而、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記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問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而應該從人生經驗和做人做事上去體會。作學問,要多看、多疑問,隨時隨地地去思想、去見習、去體驗、去反省,並不是讀死書。反觀我們,求學都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無可厚非,但離真正的作學問,還差的十萬八千里。再來看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家做孝子,出門在外,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為人處事要謹慎,不小器,擁有寬廣的胸襟,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然後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來是這樣的美好,可在現實生活中,孝敬與友愛卻是那樣的缺失。為人子女者不贍養父母,更談不上“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卻為爭奪財產大打出手,對簿公堂,朋友間陽奉陰違,爾虞我詐,不喻於義,而喻於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想來令人痛心。

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以看出德業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説的是法制與德治。其實為政也好,做人也罷,都要有德,都要通曉人情世故。正所謂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窮通看指甲,壽夭看腳踵,如要看條理,只在言語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刻懷揣一顆平常之心,愛人之心。

南懷瑾先生認為“里仁”是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們重視個人修養,強化精神提煉,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樹“仁”之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以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以無限的温暖照亮他人。堅信心中有愛,以仁愛之心愛人。在日常生活中,堅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做到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在外愛朋友、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以“恭”要求自己,堅持做到必恭必敬,對世界、對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寬”勉勵自己,以自然寬和之態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講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於抓住機遇,從容應對;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動別人。

以上是我一些淺顯的感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論語》,其中的深意和內涵,留着以後慢慢去學習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