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三國志》有感3篇 三國志:歷史鉅著的永恆魅力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54W

《三國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部具有極高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著作,被譽為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經典之作。全書詳細記述了自漢朝末年至三國時期發生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事件,展現了那個時代男兒的血性、忠誠和胸懷。閲讀《三國志》不僅能夠加深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更能夠啟迪人們對人性、道德、忠誠等方面的思考。

讀《三國志》有感3篇 三國志:歷史鉅著的永恆魅力

第1篇

假期生活真是豐富多彩,除了可口的美食和愉快的遊戲,最有趣的當屬讀書啦,假期漫長的時間我讀了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書名是《三國志》,這本書有別於《三國演義》,它真實地記錄了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其中對於諸葛亮的描寫更具特色。

諸葛亮是我國智慧的化身,一生充滿了神奇,他躬耕於南陽,長嘯《梁父吟》,隱居於隆中,自號卧龍先生。他的故事廣為流傳,是我們民間文化的主題,他一生鞠躬盡瘁,一個忠字貫穿他的一生,從三顧茅廬到白帝託孤,從隆中對策到六出祁山,從火燒新野到赤壁鏖戰,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都為他傳奇的一生增添了無限的色彩。

其實諸葛亮之所以被人記住,並加以傳揚,我認為主要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就是,忠君之事,可以説劉備是為偉大的帝王,他慧眼識英雄,以誠意打動諸葛亮,於是就有了:“受命於敗軍之際,奔走於驅馳之間。”他諸葛亮一生都奉獻給了蜀漢王朝,為了劉備的霸業,他兢兢業業事必親躬。輔佐弱不禁風的阿斗,成就了三十年蜀漢中的興旺,以至於54歲卒於五丈原,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二就是,聰明才智。諸葛亮可謂是千年不遇的一位奇才,他洞悉實事,未出山之前便已預見了三分天下之格局,聯吳抗曹更是英雄大略。他雖無張飛之猛,關羽之忠,可是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四把大火在歷史上熊熊而立,七擒孟獲更是膾炙人口,他靈活運用了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空城計,三氣周瑜,舌戰羣儒,罵死王朗,。。。。。。都成了後世之人頂禮膜拜的典例。

其三,就是治軍嚴明。失街亭,就是他一生抹不去的的痛,但是他果斷斬馬謖,並上表後主加以自責,這與曹操揮劍割須許有一拼,他所率大軍儘管連年征戰,但卻秋毫不犯,為減輕運輸的困難,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為了不用活人祭祀,他還發明瞭饅頭,他精煉武器,注意耕織,據説當時蜀錦是當時萬人搶購的俏物。

但是他也有人不可逾越的錯誤,計殺李嚴,就造成了他內部的極大的不穩定,所以他一死魏然就反了,後繼者姜維只能算是一良將,難成大任,已至於蜀滅晉興。

掩卷而思,心潮起伏,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白髮漁樵江渚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感謝諸葛亮,感謝歷史,讓我們空白的內心有了蔚藍的風。

讀《三國志》有感3篇 三國志:歷史鉅著的永恆魅力 第2張

第2篇

關於讀《三國志》有感的寫法,可以參考本頁面的所有內容。

前幾天,我讀了《三國志》“華歆篇”,不禁有感而發。三國時期,華歆與管寧是好朋友。他們一起讀書,一起做事,但是這對好友最後卻不得已分道揚鑣。因為管寧認為華歆貪圖權貴,貪婪愛財。後來華歆選擇出仕,管寧閉門讀書。華歆先侍奉孫權,後投靠曹魏,最後更是靠着幫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得到了三公的封賞。於是人們紛紛讚賞管寧的高潔,華歆的無恥。三國演義更是有詩云:“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

可是事實呢,卻並非如此。華歆為豫章太守時,從不騷擾百姓,官吏軍民對他愛戴有加。當刺史去世時,整個揚州民眾推舉華歆接任,並在太守府外等了幾個月。可是華歆認為沒有朝廷旨意,不能擅自做主,他一直在不斷的拒絕。你能説華歆貪戀權位嗎?其實,華歆在前往許都赴任時,親朋好友贈送了他數百金。他表面上來者不拒,卻暗地裏做下記號。在臨行時,朋友們前來相送,他當場將這些金銀還給了朋友,顯得非常的清廉。華歆歷來清廉,歷任曹魏丞相,司徒,太尉等高官,可所得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金,更不可能會擁有十鬥糧食的儲存。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只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一一嫁個好人家。

筆者不否認華歆有名利之心,可是假如有才之士全都沒有名利之心,全部隱居讀書。那麼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還能有效運轉嗎?幾年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是兩份名單。一份是歷朝歷代的大詩人,卻都科舉不中。另一份是和他們同期的狀元。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詩人偉大,這些所謂的狀元無用。可是正是華歆和這些出仕的官員們,才能穩定一代代的天下,讓黎民百姓安居樂業不是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個人做事情都不同。只要問心無愧,那麼都是偉人。本人就是認為做官的有才之士絕對不比隱居的君子們差。因為他們的行為比較標準。雖然社會,世人對他們的考核內容完全不同,看待他們的眼光也更加苛刻。筆者要為他們受到的不公叫一聲冤,並道一句:“沒有你們的默默無聞,哪有社會環境給大多數詩人寫詩啊。”

第3篇

?三國》有別,英雄亦有不同。作為一部國別體書籍。《三國志》以其簡潔的語言,嚴肅的用詞使得歷史的嚴肅又添幾分,歷史的肅穆可謂在這體現得非常全面。相較於《三國演義》的話這篇文章就現得骨感了。《三國演義》具有很好的觀賞性和閲讀性。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讀了《三國演義》後就發現其內容非常豐富,構思也猶為巧妙,人物編排,情節設計,遣詞造句都很考究。特別是與《三國志》相比較後就更凸顯這些優勢了。例如“三顧茅廬”這一情節:《三國志》中“凡三往,乃見”如此寥寥幾字就帶過了,表現極為枯燥。而《三國演義》則就不同了。在此情節作者洋洋灑灑寫了近五千字,文章就被充實得豐富了,增添了文章的可觀賞性、可閲讀性,帶給讀者極為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寫頗為細膩:如此章節中對諸葛亮此人的描寫:“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帶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一外貌描寫讓諸葛亮的`形象躍然於紙上,和《三國志》枯燥、骨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在真實性方面有區別。《三國演義》是七分真實,三分虛假的,雖然豐富了情節內容但同時對歷史的真實性還是差些準確又如人物方面,《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被醜化了,顯然不符歷史,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了,這顯然有失歷史真實性,給後人誤導,影響人們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認識與評價。

?三國演義》其實是一副連環畫或者説是一部電影,那生動的場面猶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那硝煙的戰火瀰漫在這書中,這不是一部電影又是什麼呢? 三國,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三國,那莊嚴肅穆的歷史;三國,那充滿韻味的讀本。真可謂是三國有別,英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