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6篇 以比例為依據:深入反思教學分配方式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34W

近年來,教育部門高度重視教學反思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為規範分配反思時間,教育部決定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時間,確保教學反思得到充分地開展和運用。這種新的分配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可以促進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水平。

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6篇 以比例為依據:深入反思教學分配方式

第1篇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習,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

1、課前導入沒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如:當學生説按平均分時,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分行不行,老師急着代學生回答。

2、探究解題思路時,學生彙報過程太過倉促,沒有充分的給學生思考、彙報的時間。

3、課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題的改變要有科學性,不能隨意。如:氧和氫的比不能隨意改變。

按比例分配教學反思6篇 以比例為依據:深入反思教學分配方式 第2張

第2篇

在二次根式這一章的學習中,重點是是掌握二次根式的運算,教學的關鍵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教學內容是着重研究二次根式。在本章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過高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每節課設計的教學內容過多,經常一節課結束後還有不少內容沒有完成,如對二次根式的性質的應用時,考慮到以前已經學過,自以為學生不存在困難,就沒有重點分析,結果導致不少學生在二次根式的化簡過程中因此而出錯。

2、在二次根式的化簡中,新教材特別要求引導學生注意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要求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推斷字母取值範圍的能力。剛開始對這一要求理解不到位,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也沒有重視對典型錯誤的分析。

3、在學生的學習方面,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班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數學方面的積極性並不差,但自主學習方面還存在着不足。遇到困難有畏難情緒、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作業只求完成率而不講質量、學習的競爭意識和自我要求明顯缺乏。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教育和引導。

基於上面的諸多因素,我班學生在學習還不夠理想,在本章單元測驗中,體現高分比以往減少,不及格人數明顯增加,平均分大幅降低。因此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強改進,提高教學實效。

第3篇

?談讀書》這篇課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隨筆,屬於自讀課文。它圍繞着“讀書”展開了三個內容的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正確方法、重要作用。語言凝練、警句迭出、藴含哲理。同時以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式進行闡述,充滿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來我對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反思如下:

在導入部分,通過王國維“讀書三境界”釀造出讀書氛圍,同時與九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相聯繫。學生進入了情境,但是我並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讀書想法、感受,而直接進入文本,沒有很好的激發閲讀興趣。

在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層次有清楚的認識。所以我設計的問題不難:本文圍繞“讀書”這個話題,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學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接下來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這是考察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領悟能力。這個環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讓學生髮揮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處處都是讀書的觀點,單憑一個人去概括尋找,難度很大。可以通過三、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然後全班交流補充來完成對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這樣也能減少課堂沉悶氣氛。其次,我的引導不夠。學生只能理解觀點表層的意思,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中讀書實際,更為深刻的理解內容。比如説關於“代讀”,我可以舉例讓他們明白“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才可以用這種讀法。還有這麼有哲理的文章,學生讀的少了,所以學生沒有很好的感悟到讀書的目的、作用以及學到讀書的方法了。

編寫《讀書名言精評》環節是個亮點。課堂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 起來,要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變為學生“學”的活動,將本需由教師講析出來的內容由學生在充分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練出來,品出來。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哲理,改變以前只口頭表達賞析語言的方式,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將口頭表達與寫作相結合。學生將喜歡的語言摘抄出來,從多個角度去品評,然後進行交流品評。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語言魅力,另一方面這樣的摘抄方式也是學生平時應該有的讀書習慣,有利於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這一活動,既凸顯了語言教學這一重點,又教會了學生讀書的方法,也讓學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啟迪。但是也有不足之處,老師的示範點評(從修辭,思想內涵上來點評文章中的一句話)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導致他們也只從兩方面來談。或許可以不做示範,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獨立的品讀句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解讀。還有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闢見解。

最後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結束,談的是讀書方法,跟導入的“詩詞”相呼應,從而整個教學具有完整感。

總之,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和學生的知識要求都比較高。拿這樣的一篇議論文來説,如何把學生的思維從與作(文本)對話邁向與自己對話,這仍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第4篇

本節課注意了對學生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開放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不是一句口號,而應該落到實處,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學實際中很難落實的一個問題。

一般情況下,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塑性和彈性的時候,往往是通過舉出生活中或者學生能夠接觸的彈性物體和非彈性物體若干實例,通過歸納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彈性。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並沒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對教師給出的若干物體進行分類,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了方法教育。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就不同,學生的興奮點就非常多,都試圖依照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學生的思維隨着分類的翅膀在飛翔。

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關注學生的體驗。物理不是獨立和抽象於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國中階段來看更是如此。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沒有過分關注基本的知識和概念,而是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橡皮筋、海綿、彈簧、減震等學生常見常聽的事物出發,學生在對物體的彈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礎上,總結出什麼是塑性和彈性。關注學生自己的體驗,讓兩位同學在拉測力計的活動中體驗拉力的不同,認識到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物體的形變大小有關的。學生親自參與到了物理知識的建構中,認識當然是非常深刻的。師生關係融洽和諧,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閃光點。

學生在進行分類的時候沒有充分放開學生的思維。為什麼學生的分類答案都是與本節內容是對應的?為什麼沒有學生按照物質的組成去分?為什麼沒有按照物質的導電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這是受到了思維定勢的影響,既然本節學習彈性和塑性,當然就是這一種分類方法。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充分分類的基礎上,從中挑出一組依照彈性和塑性分類的一組,讓學生分析這一種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同樣回到了環節的主題。

第5篇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能背誦自如,也都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更能明白詩中所隱含的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對於李白學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寫李白的課文:鐵棒磨成針》。所以一上課當我剛揭示課題時,學生就在下面説開了,有的甚至就背誦起了《靜夜思》,看到這種情況,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學安排,而是話題一轉,問學生:"你能站起來背揹你所知道的古詩嗎"這下教室裏可熱鬧了,學生紛紛舉手,都想站起來一背方休,但請了幾個同學後,我發現他們背的都是課文中學過的古詩,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又微笑着問學生:"你能背誦一些老師沒有介紹過,你也沒有從課文中學過的古詩嗎"這下舉起的小手減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學生搶着要背,一時間,教室裏簡直成了吟詩誦詩的地方,很多同學站起來背了一些其他同學沒讀過,背過的詩,看到聽的學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幹,記住的古詩真多,那誰有本事把你背誦的古詩的意思講解給大家聽呢"這下無疑在教室裏扔下了一個重磅炸彈,一時間教室了靜了很多,但不一會,就有學生蠢蠢欲動了,先後有學生站起來了背誦,講解了《春曉》,《鋤禾》,《靜夜思》等,但仍侷限與書本中學過的詩句,其中沈思言同學站起來了背誦了一首同學們都沒有聽過的詩經上的詩篇,但解釋不出來,只能照着所有的課外書念,因為有些字不認識,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釋的讓人一頭霧水,連我都聽着累,何況學生呢!針對這樣的情況,聯繫到平時不主動去看課外書的情況,我問學生:"這個時候,你最想的是什麼"學生紛紛表示"以後回家都看點書本以外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那麼下次就可以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了。"我想此時的教育可能比平時空洞的説教,空洞的要他們看半小時課外書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來,我就針對學生的情況讓學生自由地讀〈靜夜思〉,看着學生搖頭晃腦的誦讀着詩句,聽着學生琅琅地朗讀,我想詩句的意思學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備好的課講解呢最後我決定屏棄教案上的東西,讓學生在找朋友説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自己找朋友,準備表演《靜夜思》,事先我作了説明怎麼表演,一組三人,一人背誦古詩,一人在旁邊講解,還有一人表演詩人李白的情況。如在一生搖頭晃腦的誦讀中,負責解釋詩句意思的同學在邊上開始合着節拍一句一句的解釋,而此時李白也在台上表演開了,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等等。學生準備時的熱情空前高漲,人人都積極參與,出謀劃策,真正實現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第6篇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採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向我們描繪了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使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為一體,讓讀者充分領略火燒雲這一自然景物的絢麗多彩。用詞準確,描寫生動逼真,想象豐富是本課表達方法上的特點,因此,瞭解課文怎樣描寫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是教學的重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積累材料,大膽想象的方法是教學的難點。

直觀教具照片,增強了閲讀興趣,從看照片感受課文內容,理解詞句,做到了現實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作用。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不斷提高閲讀效果,同時培養了閲讀能力。

語文的閲讀教學有四大任務: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積累語言、練習表達。在重點段的教學中,我採用了從整體上升到整體的教學模式,首先通過兩讀——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從整體感知,輸理文章思路;通過小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自主精神;通過品詞品句、看誰説的顏色多的小比賽來積累語言;通過句型練習和拓展想象發展口頭表達能力。最後,迴歸整體,用一詞去概括火燒雲的特點,並設計當小配音員一環進行鞏固。

在教學《火燒雲》這篇課文中,我覺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幾點,值得我以後在教學上要注意的。第一,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第二,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