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反思10篇 數學結合:優化乘法交換與結合的教學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本文以《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反思為主題,對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思考和總結。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探討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反思10篇 數學結合:優化乘法交換與結合的教學

第1篇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加法的運算定律之後學習的。只學習乘法交換律,內容比較簡單。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發現這一運算定律,呈現“觀察 - 初步結論 - 驗證 - 應用”的研究程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讓他們觀察,讓他們提問,讓他們選擇問題進行解決,引導他們發現規律、驗證規律,給規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換律,應用交換律解決問題 ……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着發現的快樂。

學生學習數學不只是簡單的.計算幾道題。知道幾個數的概念,而是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去思考,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因此本節課注重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整節課緊緊圍繞“乘法交換律”讓學生在“觀察、驗證、應用”的活動中,學會有序的思考,經歷歸納總結的過程。在學生的學習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觀察,如何驗證,如何思考。

《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反思10篇 數學結合:優化乘法交換與結合的教學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1、我結合加法交換律為同學們創設情景。通過複習讓學生加深對交換律的認識,一開始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礎。

2、讓學生讓學生分小組通過自已親身操作、親自計算、親自思考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3、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有應用乘法交換律填空;應用乘法交換律判斷。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一點點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一些小錯誤,這給認清、理解乘法交換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筆。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換律。

給學生表達的空間還不夠。整堂課雖然注意了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但還是感覺我講得多,給學生説話的空間少。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用小問題激起學生疑問,讓學生自主發現錯誤,説出錯誤原因,而不是教師牽引着尋找錯誤原因。

第3篇

乘法結合律是學生學習運算定律的第二階段,在此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因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基本相同,通過知識的正遷移學生完全能夠自己學會。因此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位為:讓學生經歷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結合律的內容並能用字母表示規律。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達到簡便計算;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滲透規律的發現,驗證的`科學方法。培養自覺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並從中體驗到成功感。

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之前,已經會簡便運算了。我認為原因有三:

三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計算經驗。他們根據自己經驗,模糊地知道在乘法算式中,改變乘數的位置、改變運算順序,結果是不變的,出於需要有時就會對算式進行轉換,他們很顯然不是通過乘法交換律、結合律。看來,會不會學生是對定律的意義現有模糊認識,然後我們給他們提煉一個本質、簡潔的模型的,而這個模型的作用是為他以前的簡便算法找到一個數學上的依據。

探索數學的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這個過程的認識並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地進行梳理,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最後,當學生已經概括出乘法的結合律後,如果能進一步追問:“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結合律的呢?”通過學生對方方面面的反思,引出最後的概括。這樣可能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會更深刻一些。雖然,學生要真正理解概括還需要大量地體驗,但相信經歷多次這樣的過程,學生就能體會到探索的基本步驟。

反思整節課,本課中因為是讓學生自己總結定律,所以應該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多做、多説、多練,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態勢。但在課前對學生學情關注還是不夠,做為代班四年的教師應該為此感到愧疚,應該想到有一部分孩子看不見屏幕上的字,課前就應該給孩子們將學案打印出來,那樣能節省更多時間,效率會更高一些。

第4篇

本節課我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乘法結合律的發現與探索活動。這次的數學活動基本完成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上完這一課我收穫以下幾點:

1、充分挖掘教材進行再設計,組織學生估計,多角度觀察與多種算法,這一環節設計安排得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

2、兩次的驗證活動安排設計得較好,第一次借直觀圖形進行驗證,第二次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第一次的發現是否適合其他算式呢,引導學生擴大驗證的範圍,用抽象的算式舉例驗證,為發現、概括乘法結合律奠定基礎。

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感受。本課教學,我在學生已經概括出乘法結合律後,沒有立即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練習,而是詢問學生: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乘法結合律呢?對學生剛剛經歷的`體驗與感受及時進行梳理總結。

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初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乘法結合律比較困難,會出現表達不夠嚴謹的現象,此時,我引導得不夠巧妙,有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的意圖。另外,在歸納總結探索步驟時,學生歸納得較為遲鈍,是否前面的探索經歷對學生而言不夠深刻。

第5篇

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計算、觀察、交流、歸納等活動,經歷探索乘法結合律的全過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在理解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能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在授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探索規律的.方法與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把發現的現象用生活中的事例去加以解釋,並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出乘法的結合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乘第一個數;或者先把第一個數和第三個數相乘,再乘第二個數,積不變。並與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乘法結合律作比較,學生當時就把這個規律牢記在心中,效果較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字母將乘法的結合律表示出來,學生寫出了以下的等式:(a×b)×c=a×(b×c)=(a×c)×b。

1.計算連乘時,如果其中兩個乘數的積是整千、整百、整十數時,可以利用乘法交換律或乘法結合律先把這兩個數相乘,再與其他數相乘,這樣會使計算簡便。

2.在乘法中,如果一個乘數是25(或125),另一個乘數正好是4(或8)的倍數,則將另一個乘數分解成4(或8)與其他數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結合律先算25×4(或125×8),這樣會使計算簡便。

但由於學生的基礎與能力的關係,其結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第6篇

乘法結合律是學生在學習乘法的運算規律中的一個難點,容易和前面學習的乘法交換律混淆,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緊扣課本中的例題,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根據課本上例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一步一步的發現問題,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接着引導學生根據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橫式,然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橫式能用什麼符號連接起來,學生很快的發現,能用等號,接着順勢總結乘法結合律。

本節課我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而接下來的習題我也設計了不同類型的題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個環節習題很豐富,但後來發現有孩子在做題時,能把(a+b)×c=a×c+b×c橫式類型的題從前往後做,而不會從後往前做,這使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們舉一反三的看問題。

第7篇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探索規律的方法與過程,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把看到的現象用數據去驗證,並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歸納總結。從學生反饋回來的`情況看,學生學得很不錯。在學習過程中,我還利用多媒體教學出示了課本上語言較為嚴密的乘法結合律,與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乘法結合律作比較,學生當時就把這個規律牢記在心中,效果很好。

我這節課有存在不足之處,評課時老師們能及時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匪淺。在感動的同時,我也感覺到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待改進。感觸最深的幾點是:

1.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一定要慎密,否則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向。

2.每一節課,都要做到重難點突破巧妙,並且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4.課件製作要為教學服務,學生難理解的地方課件一定要重點突出。

第8篇

1、乘法分配律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結構特點,更要注重其內涵。

乘法分配率的結構特點,即兩數的和乘一個數(先加後乘)=兩個積的和(先乘後加),使學生從表象上進行初步感知。從而理解(4+2)×25=4×25+2×25是相等的,即左邊表示6個25,右邊也表示6個25,所以(4+2)×25=4×25+2×25。

2、注意區分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多進行對比練習。

乘法結合律的特徵是幾個數連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徵是兩數的和乘一個數或兩個積的和。在練習中(40+4)×25與(40×4)×25這種題學生特別容易出現錯誤。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進行一些對比練習。如:進行題組對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練習中可以提問:每組算式有什麼特徵和區別?符合什麼運算定律的特徵?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嗎?為什麼要這樣算?

3、讓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練習,加深學生對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如:計算125×88;101×89你能用幾種方法?125×88①豎式計算;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⑥(100+20+5)×88等等。101×89①豎式計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對不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什麼時候用乘法結合律簡便?什麼時候用乘法分配律簡便?明確利用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乘法結合律適用於連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針對有兩種運算的算式。

第9篇

在教學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和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中,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等活動,即先形象具體,後抽象概括,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算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操作,直觀感悟,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從已學知識的基礎上出發,利用知識的遷移和擴展,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教學時先通過對整數乘法的複習,使學生明確整數乘法的意義,再充分利用直觀圖,使學生清楚地看出可以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把直觀操作與抽象推理相結合,理解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由於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我儘量加強直觀,變抽象為形象,多給學生創造對手操作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在推導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進而概括出分數乘法的法則。

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和認真的學習態度。學生掌握這部分內容並不困難,但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練習,培養其認真審題、注意運算順序、觀察數字特點,、選擇簡便方法等良好的計算習慣和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為他們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景,通過操作、演示、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同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繫。學生在聯繫和比較中找到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繫,並獲得探索知識的體驗。

第10篇

首先,我想談談對教材的理解:這部分學習內容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主要教學的是“不進位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教學要突出的是乘的順序以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

所以我把重點放在初步掌握兩位數筆算方法。教學難點定在掌握乘的順序,理解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去乘另一個數,所得的積的末尾要與十位對齊的道理。

又因為筆算是在口算的基礎上完成的,所以我第1個環節設計了“口算遊戲”起到複習和增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的作用。

新課程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為了繼續保持孩子的'注意力,我把計算教學置入現實情景中,創設“買書”的情景,並提出“買一套書要付多少錢?”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先自主探究嘗試列式計算,然後再讓學生互相交流算法。

但在真實的課堂上,當我下到學生中間去了解學生嘗試計算時我就發現他們在筆算上存在的問題,24×2用筆算,算的順序都是錯的,他們是從十位算起,也就是説學生是用口算的順序去進行筆算,之後,想到了戴主任説的一句話“這節課老師要讓學生學會什麼?”我想學生在那裏“跌倒”,我就應該讓他在那裏“爬起來”,把他不會的知識,讓他在這節課學透,所以我這課的定位就改變了我的這節課的重點,就向樑啟文老師説的“因材施教”,但由於自身經驗不足,遇到不順就會緊張,其實回頭想想,我應該向鄧新華老師説的那樣“要抓住學生的錯誤資源,採用合作小組讓學生再一次討論,探索得出結果”。接着因為實物投影沒有開好,有耽誤了一些時間。所以我自己也覺得很遺憾,沒有把有趣、精彩的練習上完。

這節課,我利用課件引導學生説算理,演示課件時讓“不會用筆算的同學”通過1聽、2看、3討論的過程來掌握筆算方法,把難點講透,讓所有的孩子都明白,當用十位上的數去乘得的積的位置在那裏。接着我通過兩道計算題鞏固算理。

雖然沒有把最後有趣的練習上完,但是我驗證了一句話就是“以學定教”。教學的設計是“死”的,而課堂、學生、是活的,學生通過這節課把筆算的順序弄懂了,這也是我成功的一面。

雖然練習沒有上但我也想説一説我的設計。練習我分了3個層次1、練算,2、糾錯,3、應用。

最後我設計了:拓展提升,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豎式計算不光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計算規律得到巧算。

在上課時我要注意控制時間,在討論算理時我的語言應該簡練些,讓學生一聽就明白,不繞彎子,這也是我平時要鍛鍊的地方。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