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21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大全三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5.78K

       縣域經濟有一個縣級政權作為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個縣級財政,因此,縣域經濟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並有一定的能動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2021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大全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1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大全三篇


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1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切入點,也是推動我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健。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縣域經濟的總量有所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總體來説發展的差距在拉大,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促進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
 
一、縣域經濟基本情況
 
1、自然概況
 
xx下轄一區一縣,縣域單位只有xx一縣。xx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氣候屬温帶大陸性氣候。目前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60餘種,其中大型礦牀約20種,煤炭、花崗石儲量較為豐富。
 
20*年末,xx縣下轄6鎮4鄉,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總人口2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54萬人,佔總人口的76.6%,非農業人口5.96萬人,佔23.4%。耕地總面積76.28萬畝,農業人口人均佔有耕地面積3.9畝。
 
2、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至20*年,縣域經濟完成生產總值22.84億元,同比增長9.0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億元,同比增長8.45%;第二產業完成9.44億元,同比增長8.39%;第三產業完成7.34億元,同比增長10.38%。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76.27萬畝,其中啤酒大麥種植面積28.7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8.01萬噸,比20*年增長1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8億元,增長8.65%;完成地方性固定資產投資8.99億元,同比增長2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4億元,同比增長13.1%;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27億元,同比增長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82億元,同比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5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113元,增長8.22%。
 
二、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xx縣域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從發展的角度分析,xx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後,存在着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1、縣域單位綜合經濟實力較弱
 
據統計,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38.4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平均1.32億元。20*年,我市縣域經濟完成生產總值20.93億元,在全省69個縣域單位中排第五位;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74億元,也居全省第5位;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分別相差17.5億元和0.58億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4.4%和56.1%。
 
2、縣、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受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與市轄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20*年,我市縣域經濟總量僅佔全市經濟總量的15%,低於全國水平41.3個百分點;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2.27億元,僅佔全市總量的7.4%,僅為市轄區的8%。而且隨着這幾年我市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市縣域經濟佔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與2000年相比下降了16.7個百分點。與市區相比,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拉大,這突出體現在經濟發展速度上,20*年,我市經濟增長18.16%,市轄區增長20.17%,而縣域經濟增速只有9.02%,分別比全市、市轄區低9.14和11.15個百分點;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09%,分別比市本級、市轄區低37.75和41.8個百分點。
 
3、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進程緩慢
 
城鎮化的過程是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20*年,xx城鎮化率達到56.7%,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2.8和25.6個百分點,但xx縣城鎮化率僅為28.8%,分別低於全國、全省、全市15.1、2.3和27.9個百分點。同時,由於近年鄉鎮企業的萎縮,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財政支付能力弱化等因素,小城鎮建設步伐有所放緩,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影響了城鎮功能的發揮。
 
4、經濟基礎相對較差
 
縣域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集中表現在傳統農業比重偏大,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參與市場競爭能力較弱,農民增收難;工業經濟比重偏小,雖然企業數量不少,但規模普遍較小,骨幹企業少,支柱產業不夠明顯,產業聚集程度不高,重複建設嚴重,產品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民營經濟發展較慢,整體素質不高,發展壯大難。
 
5、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
 
由於工業比重過低,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導致縣級財力十分薄弱,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特別是在大力改善社會公共設施並提供良好的教育及衞生等社會服務上明顯不足,使得財政槓桿作用難以發揮,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弱化。
 
三、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及原因
 
以上諸多問題,折射出縣域經濟發展進程中自身存在着深層次矛盾。
 
1、工業化與農村經濟的矛盾
 
縣域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三農”問題。而“三農”問題根源於工業化過程中城市經濟的聚集效應對農村經濟的吮吸,以及工業擴張對農村市場的征服。這是工業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在工業化過程中,縣域經濟與城市經濟相比,無疑是弱勢經濟,處在一種向城市經濟供應廉價資源和被迫接受城市高價工業品的雙重擠壓地位。縣域內的“資本失血”、“資金倒流”、人才流失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的現象,成為了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就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2、市場化與小農經濟的矛盾
 
縣域經濟仍然以傳統的小生產方式為主。小生產方式與社會大生產方式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縣域經濟推進工業化及農業產業化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一是小生產方式與農業產業化對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二是與農業產業化對經營規模性的要求相矛盾,分散經營的產品即使是與市場對路的,也會因為規模太小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三是與農業產業化的開放性、靈敏性的要求相矛盾。如果不解決小生產方式的制度性障礙,推行農業產業化就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3、頸化與規模經濟的矛盾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效益經濟,資源跟着效益流動。規模決定效益,只有規模經濟才能產生高效益。而要達到規模經濟,首要的是大規模的投入,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的投入。縣域經濟“瓶頸”問題尤為突出,即資金、技術和人才的短缺,尤其是資金短缺。經濟發展落後不僅必然導致資本積累能力的低下,而且必然導致自身資源的流失,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化解瓶頸化與規模經濟的矛盾,克服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加大投資力度,儘快改善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擺脱邊緣化危機,融入經濟快速發展的主流,亦是縣域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突出優勢和地方特色,大力推進農業“一特兩化”
 
要按照全市農產品區域佈局規劃,加大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水平,對農業進行綜合開發,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形成優勢明顯、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標準化農產品基地。積極推進協作生產經營,加強“龍頭”與“農户”之間的聯繫。要以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為支撐,以市場機制和有關法規為調控手段,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縣域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通過高投入和高技術實行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經營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農民生產經營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縣域經濟系統的同步優化。
 
2、加快“工業強縣”步伐
 
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是解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發展縣域經濟要立足於當地資源,充分發揮區域的資源優勢,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發展地方特色經濟。要加大對工業經濟的投入,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後勁,把做大工業總量與着力培育產業集羣相結合,把主攻工業的重點放在培植礦業、電力、建材、化工、農產品加工五大主導產業上,拉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力促產業上檔次、經濟上規模、效益上台階。要以現有的工業園區為載體,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向園區聚集,把工業園區辦成產業聚集區,推動產業升級,形成產業規模優勢,使之成為提升經濟總量的重要載體。創新管理體制,加強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引導,聚集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構建中小企業羣,加快縣域工業發展。
 
3、增加農民收入,激活農村消費需求
 
縣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消費市場,而農民又在縣域內佔絕大多數,因此,擴大農村消費需求的關鍵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消費環境。要繼續貫徹執行中央的扶持政策,積極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確保農民得到實惠;要加快推進農村税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消費能力。繼續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發展縣域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繼續實施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的“陽光工程”,提升農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勞務輸出的規模和層次。
 
4、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
 
堅持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原則,以城關鎮和中心集鎮為重點,壯大縣域經濟。重點發展縣城和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特色優勢和規模優勢的重點中心鎮,增強城鎮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農村人口、生產要素向強鎮集聚,努力使城鎮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平台,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注重將發展小城鎮同農村市場體系的完善配套、農業產業化經營、鄉鎮企業發展和社會化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商貿、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種子、農資、農機、防疫、信息、金融、諮詢、保險等服務業。進一步加強縣鄉基礎設施建設,以“六小”工程為重點,確保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
 
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熱忱歡迎和衷心感謝您們親臨邵東考察指導!現就2010年度縣域經濟發展情況作簡要彙報。
 
一、圍繞發展目標,實現“八增三降”
 
2010年,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富民強縣”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興工旺商”戰略,積極創新發展理念,努力破解發展難題,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確保縣域經濟發展在XX年年躋身全省20強的基礎上保類進位,十一項考核指標實現“八增三降”。
 
實現增長的八項指標分別是: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7.5億元,同比增長12.8%;人均gdp11413元,同比增長16.2%;財政總收入5.4745億元,同比增長15.51%;人均財政總收入600元,同比增長22.7%;全口徑税收收入4.2964億元,佔財政總收入的78.48%,同比提高0.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4元,同比增長17.29%;農民人均純收入5318元,同比增長17.73%;森林總蓄積量增長率9.1%。
 
現下降的三項指標分別是: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14.11%;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cod和so2分別削減5.24%、7.73%。
 
二、注重揚長避短,打造發展特色
 
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克服邵東既不沿江、又不沿邊、資源缺乏的先天不足,充分發揮人才、資金、信息、市場等縣域特色的比較優勢,着力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經濟,走出了一條適合本縣實際的發展道路。主要呈現以下三大特色:
 
(一)着力做大做強,打造產業特色。對於有特色的產業,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都立足於做大做強,培育成優勢產業。一是做強支柱產業。2010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0.5億元,增長38.7%,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81.6億元,增長48.1%。全縣新增規模工業企業32家,納税過100萬元的企業37家、新增5家。全縣打火機、小五金、皮具箱包、服裝加工、中藥材五大支柱產業年產值均超過10億元。打火機產業通過延伸產業鏈條與組建行業協會,走上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成為區域優勢產業,70%的產品升級換代為電子打火機,多數企業建成自動化流水生產線;五金產業通過組建企業研發機構,生產企業引進了“消失模”鑄造技術,基本應用了數控機牀技術。二是做大現代農業。克服年初冰凍和年中乾旱等自然災害,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年農業產業化企業實現銷售總值16.38億元,增長8%。嚴厲制止稻田拋荒,安排專項資金,鼓勵扶持先進鄉鎮和種糧大户,大力推廣農機、農技等服務,全年產糧46.59萬噸,實現連續四年增產;發展生豬270.7萬頭,鞏固了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成果;推廣水稻、黃花菜、中藥材標準化生產26萬畝。着力培育、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新增市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引導成立建農果蔬、金銀花協會等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三是做旺市場商貿服務業。市場商貿是我縣的傳統優勢。2010年,全縣登記個體工商户3.6萬户,實現市場交易額15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8億元、增長23%。物流方便快捷,200多條物流線路聯通20多個省市自治區。經濟外向度逐年增強,2010年引進外資項目4個、到位資金863萬美元,內資項目75個、到位資金33.5億元,增長42.5%。新增出口企業4家,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45億美元、增長20.8%,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7370萬美元,全省排名第二。
 
(二)着力提質擴容,打造靚城特色。縣委、縣政府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把邵東縣城建設成為人口聚集能力強、綜合承載能力提升高的中等城市要求,以省內發達城市為參照,堅持以人為本,在體察民情、關注民生中推進城市建設。2010年,縣城建設投入11.2億元,城市化水平達到35.68%,比上年提高1.48個百分點,新擴城區面積2.2平方公里,建成了全省屈指可數的大縣城。一是精心規劃。全面完成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縣城總體規劃修編,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着手編制生態產業園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二是精品建設。以項目建設優化城市佈局,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縣城宜居度。2010年,投入城建資金2.83億元,高標準完成了興和路、昭陽大道、衡寶路北段、金龍大道等四條主幹道7.5公里的路面改造、綠化、燈化和人行道板鋪設。新建和改造了四個城區休閒廣場。實施了污水處理工程、無害化垃圾處理場和管道燃氣等市政重點項目。完成了下水道及污水收集管網改造。會議文化中心、四完小、人民醫院門診大樓、體育館等惠民工程相繼竣工使用。三是精細管理。進一步理順了城管環衞體制,強化“門前三包”,城區實行17小時保潔,加強攤擔、衞生、交通秩序綜合整治,成功實現出租汽車升級換代工作,市容市貌明顯改觀。
 
(三)着力民生民利,打造富民特色。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放水養魚、藏富於民”的政策,讓財富更多的聚集於民間,造就了近百個億萬富翁、上千個千萬老闆,並由此帶動了全縣人民的脱貧致富。 2010年,全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總額21424元、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5318元、增長17.3%,超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80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14元、增長17.3%。全縣金融機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97.2億元,增長22.5%。全縣新增機動車7000多輛,佔全市新增機動車的43.8%。一是堅持還利於民。全年共發放各項涉農直補資金1.065億元,發放移民後扶直補資金2400萬元,完成移民後扶項目181個,安排直接發展農業資金830萬元,農村貧困家庭轉移就業援助1806人,通過實施扶貧工程減少貧困人口5000人。新建城鎮廉租住房6323平方米,新建經濟適用房3240平方米,新建農村安居房100户。改擴建鄉鎮敬老院2所,集中入住五保對象70人。二是堅持還利於商。清理收費項目,堅決杜絕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等“三亂”行為,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一律取消。統一編制《收費目錄》,由縣政府公佈。對年納税30萬元以上企業實行“一站式”收費服務;規範部門行為,簡化辦事程序,削減罰沒收入,減少部門罰沒收入任務1000萬元。縣財政拿出60萬元作為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獎勵;縣財政出資1000萬元入股,組建註冊資金1億元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擔保貸款最高可達15倍。對創建著名商標、名牌產品成功的企業主給予5000至30000元的獎勵。三是堅持城鄉互利。着力打破城鄉二元分割體制,促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確保城鄉居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2010年,全縣鄉村公路工程完成投資1.25億元,硬化通鄉公路29.7公里、“通暢工程”483公里。新建沼氣池3032口。完成水利工程1.12萬處,改善灌溉面積5.8萬畝。推廣農機具2350台(套),新增農機總動力3.8萬千瓦。解決農村安全飲水27933人。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2.68萬平方米,我縣成為全省新農村衞生新校園首批試點縣。新建、改建鄉鎮衞生院20所,參加城鎮醫療保險4325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民80.73萬人。
 
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範文3
 
為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城經濟發展的決定》(桂發[2004]19號)精神,扶綏縣委、政府認真學習、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和崇左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動員全縣廣大黨員幹部和羣眾學習借鑑廣東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擴大開放,艱苦拼搏,加快建設城郊型經濟強縣,努力實現扶綏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舉措

(一)增強發展意識,更新發展觀念,拓寬發展路子

強化發展意識,搶抓發展機遇。“十五”初期,扶綏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GDP、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年均增長10%以上。但與廣東等沿海先進縣市對比,最明顯的不足還是發展的意識不夠強、發展的速度不夠快、發展的路子不夠寬、發展的後勁不夠足,的差距還是發展的差距。因此,我們強化發展意識,始終堅持以發展為工作中心,始終堅持以發展為目標,始終堅持以發展為標準,始終堅持以發展為成效。同時,抓住西部大開發、南博會、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這三大歷史機遇以及南友高速公路建設和撤地設市的機遇,主動對接、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力爭成為廣東、江浙進軍東盟的生產基地,努力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更新發展觀念,拓寬發展路子。在謀劃縣域經濟發展全局時,努力貫穿三個現代經濟發展的理念,即以工業為主體推動三個產業協調發展的理念;以城鎮為依託謀劃城鄉經濟互動發展的理念;以開放為先導實現多種生產要素聚集發展的理念。拓寬建設“城郊型經濟強縣”的發展路子,一是跳出農業抓農業,從就農業抓農業轉變到主要通過非農業來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二是跳出農村抓農村,從就農村建農村轉變到主要通過城鎮經濟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繁榮。三是跳出基層抓基層,從侷限於縣鄉狹小範圍內做基層工作,轉變到大膽引進縣鄉之外的生產要素來促進基層工作新發展。

(二)牽住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工作的新突破

始終抓住招商引資和項目工作這隻“牛鼻子”。一是繼續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強化對項目投資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提高招商引資的“輻射率”和“命中率”。二是實行無門檻政策。堅持做到“兩不爭”:不與企業爭利益,不與市場爭權力;奉行“無門檻”政策,敢於捨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讓企業無門欖進入,無阻力生存,無障礙發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抓好項目前期工作和跟蹤服務工作。去年我們投入項目前期工作經費達1400多萬元,成功引進了山秀水電站、海螺水泥和木薯深加工等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今年又安排項目前期工作經費1500萬元,力爭完成項目投資6.5億元以上,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10億元。

建立健全項目招商工作新機制。一是繼續實行重點項目領導掛帥和部門負責制,集中精力抓好今年34個重點項目。二是實行項目定期排查制和集中開工制。三是實行招商工作業績定期通報制和年度考核制。每兩個月通報一次招商項目工作進展情況,每一季度督查一次項目實施情況,年終對各鄉鎮、各部門的項目工作業績進行全面考核。四是建立和落實好項目投資工作獎懲激勵機制。去年,我縣財政拿出41萬元重獎項目工作有功單位和人員。今年縣委、縣政府決定成立招商引資獎勵基金,拿出100萬元左右對有功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進行處罰,沒收項目工作風險抵押金。五是建立項目業主投訴制和責任追究制。

深化國有企業和農林場產權制度改革。目前,我縣所屬國有企業已完成改制11家,對幾家未改制的企業要排出改制時間表,制定落實改制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務必把未改制的國有企業改制完畢。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國有農林場改革,增強發展活力。我們要充分利用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對城市周邊的國有農墾農場、國有林場和一些農場土地管理使用權屬進行調整這一有利機遇,重新修編調整城鎮總體規劃,將城鎮周邊符合規劃建設條件的國有農林場土地,納入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統籌研究,有效解決我縣項目建設用地問題。

集中精力抓好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要求全縣集中精力抓好34個重點項目,包括續建、新建項目及一些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制定了今年重點項目建設目錄和責任制,有力推動了項目工作發展。各鄉鎮、部門認真落實好各項目的開工方案、人員,做好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切實把項目的各項工作落實到開工建設上。要抓好已開工項目的建設進度,力爭早日竣工、早日投產、早日發揮效益。

(三)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抓好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市場建設。堅持用工業理念抓農業生產,用市場理念調整農業結構。一方面,要牢固樹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重點培育壯大蔗糖、劍麻、林產等農業龍頭企業,使這些企業成為帶動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户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公司 基地 農户”經營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可靠保證。另一方面,大力抓好市場建設。加強對南門市場為龍頭、東區果菜綜合批發市場、山圩農貿市場、龍頭瓜菜市場、縣城建材市場等專業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各類市場的服務功能。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強市場信息網絡建設,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服務,使他們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安排農業生產。圍繞各類農副產品市場的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着力培育功能齊全的市場體系,走以市場帶動產業,以產業促進市場的路子,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加工企業和市場帶動,推動全縣“龍型”經濟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壯大優勢農產品規模和品牌。一是“穩蔗”,積極實施甘蔗“六化”工程。以科技興蔗為主導,以實施甘蔗“六化”生產為載體,以提高單產、含糖份、蔗糖行業綜合效益為目標,實施“噸糖田”工程,加強高產高糖品種的推廣普及,制定落實甘蔗水利化建設和農户購買大馬力機械的獎勵政策,鼓勵農民投資建設甘蔗水利化、機械化。確保2004/2005年榨季入廠原料蔗達到380萬噸,力爭突破400萬噸,進一步鞏固提高這一支柱產業。二是“快信”,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建立完善以農村綜合經濟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為主要內容的縣、鄉、村三級農業信息網絡,進一步整合全縣農業信息資源,加強縣信息中心與農村基層的信息互動交流,逐步把信息網向村委、瓜菜生產重點村、屯、營銷大户、瓜菜批發市場延伸,牢牢把握住市場變化的脈博。三是“興麻”,加快劍麻產業發展。採取“公司 基地 農户”的模式,進一步興起發展劍麻種植的新高潮,每年新種面積要達2萬畝以上,5年內發展劍麻面積10萬畝以上,把我縣建成全國的劍麻生產加工基地。四是“推橙”,積極推進紅江橙產業化發展。把紅江橙生產作為我縣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落實負責制,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扶持政策,引導廣大農民大力發展紅江橙生產,擴大規模,優化品質,打造品牌,做大做強紅江橙產業,力爭5年內紅江橙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使紅江橙產業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五是“優菜”,大力發展優質瓜菜生產。要依託岜盆和龍頭兩個現代農業示範園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發展黑皮冬瓜、甜南瓜、辣椒等優勢瓜菜生產,發展綠色有機食品,大力發展反季節瓜菜和無公害蔬菜,重點建好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全縣今年反季節瓜菜和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要達到35萬畝,進一步做大城市“菜籃子”,力爭把我縣建成中心城市的優質蔬菜供應基地。同時,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監測體系建設,以“菜籃子”產品為突破口,以儀器質量安全為重點,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最近,縣委、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水利設施產業化建設的決定》,把水利建設和改革作為農民增收的突破口來抓。大膽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逐步推行以農民用水者協會為主體的羣管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採取“明確建管主體,健全羣管職能,規範量水收費,理順組織關係”等措施,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要實行“以獎代補”的激勵機制和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優惠政策,大力盤活幾十年投入形成的水利設施存量資產,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資水利建設的機制,加快推進農業水利化進程。要全面實施治旱、人飲兩大工程建設,確保每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000萬元左右,力爭到2007年實現人均1畝旱澇保收田地、全部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目標。同時,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和沼氣池建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四)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投資區建設,努力創造經濟發展平台

轉變職能,優化服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聯合辦公、“一卡式”收費制度;推行誠信服務、評議和投訴責任追究三項制度;實行民警到外來企業“蹲點負責”制度及縣領導與重點企業、項目“結對”跟蹤服務制度等,這些制度的落實,使我縣的服務環境有了較大轉變,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新突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服務環境還跟不上項目工作發展的要求,必須加大環境建設的工作力度。一是樹立環境就是項目的理念。要進一步強化“人人是環境,事事是環境,處處是環境”的意識,努力營造更好的“愛商、扶商、利商”環境。二是以完善縣行政服務中心為突破口,全面優化服務環境。要辦好行政服務中心,在全縣範圍內切實落實“一條龍服務”的集中審批制度,真正實現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一個窗口收費,一個大廳辦成,最短時間辦完。三是建立客商投訴快速反映處理機制。建立“經濟110”,公開舉報投訴電話,受理縣域內的投資者、企業、個體工商户對經濟綜合管理、行政執法等職能單位和部門,在工作中違反政策和規章制度,影響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行為的舉報投訴。要完善投訴信息處理制度和責任制,進一步改進機關工作作風,規範高效行政,促進公正執法,依法保護企業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全縣經濟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舉全縣之力加快扶綏華僑投資區建設。第一,要全力加快投資區基礎設施建設,創造項目引進、投資創業的平台。現在要加大投資力度,由原來1500萬元爭取達到2000萬元,財政要保證投入。爭取以後每年投入2000萬元,5年內投入一個億,完善園區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第二,各鄉鎮、各部門都要配合投資區的建設。凡是投資區設施建設需要的,有關部門要開綠燈,做好配合工作。財政部門要確保資金到位。第三,創新投資區經營管理機制。通過搞活機制,引進業主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業主來建設工業園,努力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格局。第四,抓住南博會的商機,瞄準大公司、大項目,瞄準高科技項目,引進一批工業項目特別是資金投入大、税源高、技術水平先進的大項目,輔以發展小項目,做到“盯住大項目,發展滿天星”,把投資區建設成為帶動項目發展的中心、資本聚集的中心、科技創新的中心。同時扶持山圩劍麻工業園、百佳盛生物科技工業園等工業園區,以園區為載體引進項目,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招商隊伍,實施全民招商戰略。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選撥精幹人員,組建專業的招商隊伍,分成若干小分隊抓招商引資,有條件的鄉鎮要成立專業招商小組,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招商引資培訓班,對專業招商隊伍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招商隊伍的整體素質;專業招商人員的工資、福利要和工作業績掛鈎,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真正把專業招商隊伍建設成為一支招商能力強、善於招商的“特種部隊”。要抓好業餘招商隊伍建設,實施全民招商戰略。各單位、各部門要整合力量,抽調三分之二以上幹部抓項目,用三分之二時間和精力抓項目;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制,把招商引資落實到各單位、各部門;制定落實招商引資獎勵辦法,把引進項目資金金額比例進行獎勵,調動全社會參與招商引資的積極性;狠抓“以商引商”工作,把辦好已引進企業作為“以商引商”的最有效途徑,實施“安商扶商”工程,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形成“引進一個,建好一個,帶來一批”的聚集效用。

二、扶綏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財政風險比較大。扶綏縣的產業結構以蔗糖業為主體,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蔗糖業,產業結構和財源結構單一性的特徵相當突出。全縣經濟發展受宏觀環境的影響比較大,總體財源基礎不夠牢固。
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比較滯後。近年來,扶綏縣雖然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比較大,商品性農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展有所加快,但由於多年來受到城鄉分割體制的影響,農業生產方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為主,生產規模不大,勞動生產率低,從事農業的勞動人口多,農村隱性失業突出。農業產業化雖然發展比較快,但發展程度還不夠高、產業鏈不長、龍頭企業不多且大都規模比較小。農村經濟以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為主,村屯養殖業、加工業發展速度比較慢,鄉村工業和農村服務業不多且規模小、檔次低,農民收入增長不夠快。

企業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還比較弱。蔗糖、建材、木薯澱粉和劍麻等是扶綏目前比較大的產業,但這些產業的企業大都面臨一定的困難。蔗糖業現有兩家糖廠,雖然都已經進行產權改革,經營機制比較好,但蔗糖深加工沒有取得新的突破,糖的附加值低而成本比較高。隨着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食糖關税的降低,糖廠面臨市場競爭的壓力增大。建材業現有水泥廠3家,產品性能一般。新建設的海螺集團投產以後,年生產水泥將達到150萬噸,可從現在的徵地、建廠到以後的竣工、投產還有個比較長的時間。山圩劍麻工業園區建設剛剛起步,原山圩華僑農場劍麻加工廠生產的劍麻產品單一。澱粉、林木和林化企業等尚未做強做大。

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近幾年來,扶綏傳統的商品市場有了比較快的發展,商場、商店和集貿市場的商品交易量不斷增大,但由於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各類專業批發市場發展比較滯後,大宗產品如糧食、蔬菜、水果、畜牧水產品、木材等都沒有相應的專業批發市場,商品市場對產業發展的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還不夠強。生產要素市場如資本、土地、勞動力、信息等市場有的剛剛起步,有的還是“空白”;中介服務如法律、會計、審計、資產評估、諮詢、廣告、經紀等仍然比較薄弱或欠缺,沒有形成社會化。縣域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是依靠行政力量的促進和推動。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還不很突出和明顯。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任務依然比較重。

人才、資金比較短缺。扶綏縣雖然現在擁有科技人員6500人,高級科技人員350人,但全縣人才總量與自治區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扶綏縣現在擁有的科技人員中,大多數是教育、衞生類人才,經濟類特別是企業家人才相當短缺,高級管理人才缺乏。資金方面,由於扶綏縣仍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實力不夠強,財政收入還不多,本縣可用財力少,財政沒有多少錢能用於投資環境的建設尤其是支持產業的發展。還有,國家進行了投資體制改革,實行資本金制度,扶綏地方財力有限,資金不足,很難爭取到國家的規模投資。加上種種原因,外部資金尤其是港澳台和沿海省(市)資金流入扶綏的還不多,縣內社會和民間投資也沒有全面啟動,投資增長不快。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要大力推廣優質谷生產,實施甘蔗“六化”生產,鞏固甘蔗支柱;大力發展反季節瓜菜和無公害蔬菜,建好5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五年內要發展劍麻10萬畝、速豐桉20萬畝。加大養殖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以奶牛、肉豬、肉雞、肉鴿、特色水產品等為主的畜牧產業,力爭畜牧水產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現在的19%提高到30%以上。扶持農產品加工,努力提高糧食、水果、蔬菜、肉類、水產品等大宗農產品的加工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一是通過龍頭企業培養壯大蔗糖、劍麻、林業、建材、食品和生物化工六大產業。即以扶南東亞公司、東門南華公司為龍頭的蔗糖業;以山圩劍麻工業園、天然纖維製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劍麻業;以東正木業纖維板廠為龍頭、國有林場為支撐的林業;以現有的水泥廠為基礎,加快建設以新型幹法旋窯水泥項目為龍頭的建材業;以大宇澱粉廠、罐頭廠為骨幹的食品業;以百佳盛生物科技工業園為龍頭的生物化工產業。二是要規劃建設工業園,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重點建設渠黎華僑經濟區,抓好山圩劍麻工業園和百佳盛生物工業園等。三是要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對尚未改制的國有企業要通過資產重組、股份制改造、兼併、破產等產權改革方式,力爭用兩年時間把所有國有企業全部改制,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四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真正在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縣城和中心城鎮建設,提高城鎮化水平。要逐步擴大縣城規模,完善城區基礎設施和市政公共設施,繼續實施城區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工程,進一步提高縣城品位。主要是將文化廣場沿左江擴展到大江口與秀湖小區連結起來,建成濱江路;對新寧舊街進行改造,保留濃郁的民族風格;興建商貿街,繁榮第三產業;配合南友高等級公路的建設,高標準建設南密大道;改造好東塘、西塘,建設秀湖公園。充分發揮東門鎮作為全區全國小城鎮建設綜合示範鎮的作用,抓好各鄉鎮政府所在地的小城鎮開發建設,不斷提高我縣的城鎮化水平。

(四)加快發展旅遊業,努力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加強全縣旅遊資源的調查和旅遊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工作,加大招商引資和旅遊宣傳促銷力度,探索靈活多樣的旅遊開發投資機制,主要打好三張牌、發展四個重點,即打好恐龍化石、白頭葉猴、觀光生態農業牌和發展犀牛洞南國風情園、九重山生態園、筆架山度假村、現代農業示範園等四個重點,努力把扶綏建成首府的後花園。

(五)加強商貿工作,搞活商品流通。要加快發展倉儲、加工、運輸、信息、服務相互融合的連鎖經營和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各類專業市場、農副產品綜合性市場,培育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和物流中心,發揮流通經紀人的作用,促進商貿流通業向更高水平發展。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

(六)着力改善投資環境,增強招商引資競爭力。要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機關單位誠信服務的、評議和投訴責任追究三項制度。着力營造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高效、廉潔、透明的服務環境,親商、助商、富商的人文環境。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每年要舉辦一屆招商引資推介會,積極走出去參加各種招商活動,全方位引進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和項目等,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把扶綏建設成最有利於投資創業、最有利於發財發展的熱土和樂園,使廣大客商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快。

(六)加強財税工作,進一步增強財政實力。鞏固現有基礎財源,不斷培育新財源,扶持壯大支柱性財源。要依法強化税收徵管,確保完成財政收入任務。強化財政支出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確保財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