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學聯考名著閲讀簡答題《邊城》、《哈姆雷特》5篇 邊城與哈姆雷特:大學聯考名著簡答題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7.46K

大學聯考名著閲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其中《邊城》和《哈姆雷特》是考生常見的閲讀材料。本文將對這兩部名著的簡答題進行解析,幫助考生深入理解並順利備考。

大學聯考名著閲讀簡答題《邊城》、《哈姆雷特》5篇 邊城與哈姆雷特:大學聯考名著簡答題

第1篇

知識與技能 賞析品味邊城原始淳樸的風景美、風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賞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情感與價值觀 欣賞品味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語言、神態、動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賞品味沈從文筆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1、速讀課文,思考:節選內容圍繞哪個傳統節日展開?每節主要寫了什麼事? 明確:圍繞端午節展??

第3節:敍述了眼前的端午節,邊城人們籌備龍舟賽的熱鬧場面

第4節:追述了兩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龍舟賽,巧遇儺送的情景

第5節: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爺爺看龍舟賽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節:主要寫迎親的花轎來到渡口渡河,撩撥了翠翠內心深處的情思,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明確:共寫了三個端午節:眼前的端午——兩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結構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憶,迴環往復,跌宕起伏,採用順敍和補敍相結合的敍述手法

1、問:小説題為“邊城”,邊城與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處呢?

明確:地處“兩省接壤處” —— 可見其地理上邊遠、偏僻

“十餘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並無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於受戰爭停頓,也不至於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

——其他城市要麼“受戰爭停頓”,要麼“為土匪影響”,而這個邊城“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可見這裏生活環境安定、太平

“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發生別的死亡大變,為一種不幸所絆倒覺得十分傷心外,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遠不會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

——由於地理上的邊遠偏僻、與世隔絕,外界的改朝換代、革命戰爭等都影響不到這裏的人們,他們對外界的事情漠不關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樂哀怨他們在一種單純的生活環境下祖祖輩輩地延續着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舊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2)文化上的邊緣城市(與主流城市相對),民風淳樸,保留着許多傳統的生活習慣與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邊城”作為小説的標題,則更側重於後者沈從文先生這樣解釋他的“邊城”,他説“邊城”是大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外一個地方另外一種事情”可見“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裏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之後,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1、問:“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在這仨節日裏,人們是怎麼熱鬧的呢?(速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

明確:(1)課文第三節“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這是實寫端午節的熱鬧端午賽龍舟,家家閉門鎖户到河邊,上吊腳樓觀看龍舟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

(2)第五節第二段“這兩年來兩個中秋節,恰好無月亮可看,凡在這邊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統不能如期舉行” ——這是虛寫中秋節的熱鬧可見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會用對歌的方式在月夜傾吐愛慕之情

(3)第五節第二段“兩個新年雖照例可以看到軍營裏和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在小教場迎春……玩燈的兵士,卻在火花中繞着圈子,儼然毫不在意的樣子”

——這是回憶這兩年過年的熱鬧過年時軍民們一起舞龍燈、耍獅子、放煙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明確:(4)過渡人多給了錢給老船伕,老船伕堅決不要時,雙方爭執、旁人含笑的熱鬧

(5)迎婚送親的花轎隊,路過渡口時敲鑼打鼓吹嗩吶,還送給老船伕一個小*時的熱鬧

明確:這些熱鬧體現的是湘西邊城特有的原始淳樸和樂的風俗風情美,這些山花流水般的風俗畫卷,散發着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獨特的地域特徵和民族風情

4、品讀課文最後一段——青山綠水白塔,還有藍天白雲

小結:這是一幅和諧、恬美的畫面,湛藍的天空,時不時幾朵白雲悠悠飄過,帶着爺爺的祝願,載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綠水間,“守在船頭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寂靜、淳樸、傷感、美麗這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湘西熱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園

1、問:作者説這篇小説是要“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那麼,課文節選的內容主要寫了哪些愛呢?

明確:爺爺對翠翠的百般疼愛 翠翠對爺爺的依賴關愛

2、請同學們品讀課文4—6節,畫出表現這三種愛的相關語句

明確:①當翠翠説一個人去看龍舟賽不好玩時,“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趕夜裏到城裏去商量,請那老人來看一天渡船” ——動作描寫,可見爺爺對翠翠百依百順,疼愛有加

②翠翠由儺送家的夥計送回來時,爺爺“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啞聲兒喊問”,細節描寫,可見翠翠這麼久沒回來爺爺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説:“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

——語言描寫,説明爺爺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給她找個好人家,讓她幸福

——心理描寫,其潛台詞是“我該怎麼辦?”,可見翠翠對爺爺的依賴之深,所以深怕爺爺死去

②第六節當爺爺説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説“*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

——語言描寫,表現出翠翠對爺爺的關愛雖然不着一個“愛”字,但這樸實的語言中透露出來的愛卻比任何感情都來得真切,來得深沉

明確:①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並不好,還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儺送派人送她回家時,“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説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寫,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裏面有幾分羞澀,幾分難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表現翠翠開始有了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謂“哪個少男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過這樣的熱鬧,留下一個熱鬧的印象,但這印象不知為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

——“那個事情”指自己與儺送相遇的事情這個事情讓翠翠感到甜美,可見翠翠已經模糊的愛上了儺送,因而沉醉於朦朧的愛情

④“翠翠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上年一個端午又同祖父到城邊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課本20面)

—— “為了不能忘記那件事”,可見翠翠這次去是因為難忘儺送,渴望再次見到儺送

⑤“翠翠一面聽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發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

——語言描寫透露心聲,希望船是在飛往青浪灘,只緣於翠翠先前從爺爺與那長年的談話裏知道儺送現在正在青浪灘過端午“忽然停住了發問”,可見她一直都在想着這個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邊,心在儺送那裏哎,女大不中留啊!

(1)從翠翠對儺送朦朧的愛,我們可以看出翠翠是個什麼樣的女孩?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單純、活潑可愛而又帶點膽怯嬌羞,且情竇初開的女孩

(2)那麼她所愛的儺送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面我們找3個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本翠翠與儺送的對話,看看儺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個人在河邊,於是主動詢問;在素昧平生的情況下,還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等;被翠翠罵了以後,也不計較,還讓人送她回家-—淳樸善良,古道熱腸

他嚇唬翠翠説“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風趣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因此,我們用三個詞——讚美、批判、呼籲,來概括這篇小説的主題: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一個模模糊糊的愛情故事決定了一個模模糊糊的結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歡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是沈從文給一個孤單的小女孩的一個希望不論儺送回來還是不回來,翠翠只選擇了一種生活,那就是等待。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中長篇小説,課文節選了有關端午節翠翠巧遇儺送、大佬等人物的場景,語言樸實,韻味無窮。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我的心頭卻縈繞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閲讀就沒有達到預定效果。自認為是小説所以在設置時給了簡介,給了背景介紹,給了作家作品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自讀。但課上我發現閲讀效果不好。

其次,導學目標不夠具體。我們的學生已經是高一的學生了,我認為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給了綜合鑑賞題(品味語言)。結果在審題上又有學生吃虧。

最後,課上教師導學過程不夠靈敏。課上發現問題雖及時停止了繼續學習,但未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以致此課師生收益都不大,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

雖然在第三課時及時調整了學習方法,但該導學課實施過程的缺失卻至今讓我耿耿於懷,我懷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懷疑自己的教學理念。可是學生的讀書習慣卻讓我痛上加痛,他們告訴我:老師即使你説得再好,我們也不可能讀這樣的文字,它離我們太遠了。找到了根我才釋懷,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樣東西:應該平實地帶領他們穿行於語文學習中,而不是憑感性。

今天我們師生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都能心態平和的閲讀和學習了。我注重教學過程的每一步實施,學生注重學習的每一個細節,咬文嚼字已經成為目前我們學習語言的一個法寶。

大學聯考名著閲讀簡答題《邊城》、《哈姆雷特》5篇 邊城與哈姆雷特:大學聯考名著簡答題 第2張

第2篇

(説明:教案寫得較詳細,主要是便於教師取捨,請教師教學時按自己所需進行取捨)

3、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説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説,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説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説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後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裏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着自己。她説:“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明確: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3、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6、課後訓練: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作者郵箱:

(新教材高二語文《邊城》教學設計詳案桂林市第十八中學楊進紅)

第3篇

1.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鑑賞能力並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閲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閲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閲讀信息的能力。

2.閲讀興趣的激發與閲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閲讀觀點。

1.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敍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通過解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師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剖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上課之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哪兒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來。同學們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問我的話,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邊城”在哪兒呢?就是今天的湘西鳳凰。本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邊城,去領略一下那裏的別樣魅力。

他一生跌宕起伏,極富有傳奇色彩。中國台灣學者金介甫説他“沈從文僅次於魯迅。”

沈從文1902年誕生於湖南鳳凰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時代頑劣異常,上私塾總是逃學、打架、撒謊,和一批“小流氓”(沈從文語)四處遊逛,惹是生非。不到14歲就去當兵,卻是一支“半匪半軍”的隊伍。六年時間,沈從文眼見有上萬人被殺。有人戲説,沈從文是“當土匪”出身。20歲時,沈從文厭倦了“半匪半軍”的生活,隻身來到北京。想上大學。連新式標點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課”。一邊苦讀,一邊寫作。沒有經濟來源,冬天只穿兩層單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從文在《晨報》副刊發表了一篇小説,初涉文壇。到1948年,出版小説、散文、文論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國最多產的作家。 只有國小文憑,卻當大學教授 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在昆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副教授、教授。連*都説,她在青島大學讀書時最愛聽沈從文的課。還編輯過《京報》《大公報》《益世報》等大報的文藝副刊,編撰過中國小國文課本,創辦過文學雜誌。他的愛情生活幸福美滿──夫人張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們的婚姻還有一段佳話。

解放後被安排到歷史博物館做一般職員:抄卡片,作講解,為各方面打雜……文學創作從此停止。“*”中先後8次抄家,無休止的檢查、批鬥之餘是掃廁所,到農村“*”。但仍寫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戰國漆器》《中國的瓷器》等大量學術著作,作家轉變成文物學家。

改革開放後,出現了“沈從文熱”。他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兩次諾貝爾獎提名,可惜擦肩而過 1983年沈從文患腦血栓,左身癱瘓。 1988年5月10日心臟病猝發逝世,享年86歲。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內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寫一寫)

師:不錯,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那麼本 文美在何處呢?

(1)多媒體展示幾幅湘西鳳凰的風景圖片,同學們結合最後一張圖片寫一段寫景的文字。(略)

(2)《邊城》課文很長,佈置了同學們紮紮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麼特點?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點:從細緻處着手,善於運用聲音、氣味來寫景,並把景物和人物描寫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經説過“ 我平常最會想象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3)思考:如今,有這麼一種趨勢,西方的節日習俗越發盛行,傳統節日習俗日趨衰微,你怎麼看?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組分別分析翠翠、儺送和爺爺的形象。先找相關語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孝順(和爺爺的相關對話)。

(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

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係的呢?

“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説“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這裏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1)給大家時間,找出文中最喜歡的一兩句話,試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倒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雲。白日漸長,不知什麼時節,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

分析:沒有特殊的修辭技巧,沒有語言上的精雕細琢,用語平淡自然,卻極具表現力,富有韻味。寫出了午後陽光暖暖,人亦安閒,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悠遠意境。

(2)汪曾祺曾説:“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

特點:自然流暢,明白如話。寫景優美舒展,寫人親切真摯,敍事更是如歌如誦,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説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這裏生活了一羣多麼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説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第4篇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小説鄉土文學之作,是它奠定了沈從文在30年代鄉土文學中的地位。它通過對已經逝去的一段往事的追憶,構建了一個象徵性的框架,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是一幅描繪人性的風俗畫,一首謳歌人性的讚美詩,它是沈從文所營造的眾多的“希臘小廟”中最“精緻、結實、勻稱”的一座,而“廟”中所供奉的“神”——人性,充滿了永恆的生命與活力。故事是圍繞翠翠的愛情糾葛展開的。70歲的老船伕勤勞淳樸,為人熱誠,他撐船擺渡50年如一日,深得鄉民的擁戴。但他內心深處卻隱藏着憂鬱,他不能不經常考慮他唯一的親人——外孫女翠翠的將來。17年前,他的獨生女悄悄愛上了一個屯防軍人,也曾想雙雙逃走。但那男子不願損害軍人的名譽,便首先服毒死去;船伕的女兒生下小孩後,到溪邊故意喝了許多冷水也死去。留下外孫女翠翠和老船伕相依為命。隨着翠翠長大成人,老船伕也日益心事重重,他深悔過去對獨生女心思的疏忽,力圖在外孫女身上補救,以防悲劇的重演。

作家用他那充滿靈性的筆,着力塑造了天真活潑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她透明純淨,天真未泯,卻又情竇初開,逐漸成熟。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nuó)送同時愛上了他,而翠翠卻只愛儺送。

翠翠和儺送的戀愛過程,是小説情節發展的主線。沈從文調動多種表現手段,細緻入微地揭示一個少女內心的隱祕。但是愛情的結局卻是悲劇:哥哥天保因為得不到翠翠的愛,就主動退出,駕船下辰州,中途船破人亡;弟弟儺送愛翠翠,心中卻抹不去喪失手足的淒涼。他對老船伕既有誤解,又不為別人拿一座碾坊的財產引誘而動心,在心情的矛盾痛苦中離家外出。在一個風雨雷電的夜晚,小溪邊的白塔倒了,老船伕也死了,翠翠成了一個孤雛。

翠翠的悲劇是哀婉動人的,他失去了外祖父和儺送,卻得到了儺送的父親順順、楊馬兵等許多人的温愛。她執拗地留下,等待着遙遠的情人。儺送“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未來的命運如何,作家沒有寫,只讓女主人公在孤獨中期待着。

沈從文先生編織的故事明麗、簡練。他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意藴卻是深邃幽沉,耐人尋味。《邊城》絕非古老的伊甸園,也不是虛幻的桃花源,它是現實的人生圖。小説描繪的優美恬靜的自然環境和古樸熾熱的風土人情是真實可信的,那發生在湘西邊區山民中的哀樂故事是那裏人民的真實寫照。茶峒山城兩代人的愛情遭受不幸,造成悲劇的主要根源是封建制度和父母包辦的封建買賣婚煙。小説的中心事件是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而愛情故事的結局卻是一場悲劇。儘管沈從文是用一種温柔的筆調來寫愛情,作家內心的痛苦卻是十分沉重的。

沈從文在這部小説中所傳輸的道德觀或文化觀,淵源於我們的民族文化。作家着力描寫的祥和的社會氣氛,融洽的人際關係,克己禮讓的道德觀念,都是儒家倡導的“仁”的思想反映,而表現人性的自由則是作家接受道家思想影響的結果。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可以説充滿了一種牧歌情調,劇作家和翻譯家李健吾説:“《邊城》簡直就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傑作’。”司馬長風著的《中國新文學史》,對此也作了極高的評價,他説:“《邊城》寫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夢,平凡的坎坷,可是卻表現了不平凡的美’。”他還説:“《邊城》僅約七萬字,可能是最短的一部長篇小説,實際上則是一部最長的詩。全書21節,每節兩千到三千多字,每一節是一首詩,連起來成一首長詩;又像是21幅彩畫連成的畫卷。這是古今中外最別緻的一部小説,是小説中飄逸不羣的仙女。”沈從文先生把愛和美的描寫貢獻給了上世紀30年代的小説,他所傳遞的美符合我們民族的審美意識。

?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

作品細膩刻畫了純真的男女之愛、和美的親屬之情、質樸的鄰里之睦,生動的展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純樸的民風和人情,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作者賦予他筆下的所有人一種淳厚質樸的人性、遵從古禮的美德、無慾無爭的人生。

3、沈從文在《邊城》中熱情讚美湘西古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義。

作者嚮往“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厭惡所謂的現代文明,痛恨現實的黑暗,於是他在作品中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達自己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嚮往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這一人物在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徵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個恰如其分的説明”。

是在一種洋溢着詩情畫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社會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詩化了。

作者注重小説的意藴和情致,卻不講究情節和結構,他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説中,創造出一種抒情寫意的表現特點。

第5篇

(2)、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説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檢查預習,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中幾種描寫環境的內容,並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3、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2)、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祖父為什麼“不告訴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實”?

(3)、“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4)、翠翠開始問爺爺“我萬一跑了呢”,到後來她又問“爺爺,我一定不走,可是,你會不會走”,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

4、參考註釋1,分析課文中出現過的人物形象的共性,進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犧牲’”為題,寫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