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班社會教案3篇 "融合互動,啟發思辨——小班社會教學精華彙編"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2W

本文為小班社會教案,包括“我的家庭”、“我的身體”、“環境衞生”、“節約用水”、“交通安全”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旨在幫助國小生了解社會常識,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

小班社會教案3篇

第1篇

1、選一名離幼兒園較近,條件較好的'幼兒家長聯繫,請其配合做好有關工作。

一、做客前談話,提出做客要求,路上行走時的安全要點。

1、帶幼兒做客讓幼兒懂得得到別人家做客要先敲門,要有禮貌稱呼主人,做小主人的熱情接待客人,並會把家裏好吃好玩的東西拿出來招呼客人。

2、和同伴玩耍要有合作、友好、友愛的氛圍,學習互相謙讓。

二、做客輕輕敲門——向小主人及家長問好——小主人請大家坐下請喝茶——謝謝小主人——小主人請客人吃糖果——小主人拿出玩具請大家玩——小主人向客人介紹玩具名稱和玩法——請客人下次再來——客人向小主人和家長道謝並邀請到自己家做客。

三、讓幼兒用簡短的語言講述作客的經過,説出小主人是如何熱情接待及自己如何禮貌作客的。

小班社會教案3篇

第2篇

近階段,我們開展的“我愛我家”的主題進入到了“爸爸本領大”這一階段。在前期活動中,我們進行了“我的爸爸”、“爸爸調查表”等活動。

在前期活動中,孩子們進一步關注了自己爸爸的外貌特點、瞭解了他們的興趣愛好、也感受到了爸爸有許多許多的本領。特別是在“爸爸調查表”的交流活動中,孩子們在説到爸爸本領時候,都顯得非常的自豪,但是孩子的表達比較簡單。我們分析,爸爸的本領這一內容能比較綜合的促進幼兒去關注自己的爸爸,激發幼兒愛爸爸的情感。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比較豐富的進行有關經驗的表達,我們又進行了“爸爸的大手”調查活動,收集了“爸爸的大手”調查表,讓孩子聚焦於對爸爸本領的關注,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豐富孩子的有關信息的瞭解。

從“大手調查表”中我們發現,孩子們比較多的關注的、獲得的爸爸本領的信息為一些客觀實在的,如爸爸會修理很多東西、爸爸能拿很重的'東西、爸爸會做家務、會燒菜等。但是很少有情感上的表現,如爸爸的大手也經常在關心和愛護我們。

在以上的背景基礎和分析中,我根據新教材中的有關內容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中,我首先讓孩子自主的交流“大手調查表”中的內容,可以引導幼兒迴歸自身,調動經驗,並在幼兒表述之後適時的進行相關經驗的引發。隨後,讓孩子們來體驗感受ppt中爸爸大手關心我們的內容,通過對圖片內容的觀察理解,讓孩子們的經驗獲得在情感上更提升一步。最後用散文的形式來梳理和重現幼兒的表達,讓幼兒感受散文優美的意境,激發幼兒嘗試自己改編散文的興趣。

感受散文的優美,初步嘗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完成散文。

[分享交流]——[體驗感知]——[欣賞理解]——[嘗試改編]

4、我們回去都做了爸爸大手本領的調查表,誰來説説爸爸大手的本領?

小結:爸爸的大手又大又結實,真是了不起。剛剛我們都説了自己爸爸大手的本領,老師這裏也有一個小朋友爸爸的大手,我們看看他有什麼本領好嗎?

冬天的時候,我的小手涼涼的,爸爸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小手變的暖暖的。

小結:原來,爸爸的大手不僅會做很多事情,還經常關心、愛護和照顧我們小朋友?那我們小朋友應該怎樣呢?

1、今天,老師把爸爸大手的本領變成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散文,你們想聽嗎?

1、你們想不想把自己爸爸大手的本領也變成好聽的散文呢?

第3篇

2、在故事中感受"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你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一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一聽故事就知道了。

2.傾聽與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賞(錄音)師: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説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裏幹什麼?②小弟弟碗裏的飯為什麼撒得到處都是?③大公雞來了説什麼?然後做了什麼?④大公雞為什麼説小弟弟漏嘴巴?⑤大公雞唱的是什麼兒歌?⑥小弟弟為什麼哭了?⑦奶奶對小弟弟説了什麼?⑧後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3.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漏嘴巴是一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一首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4.活動延伸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説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一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並富有重複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本次活動主要有三大環節:

環節一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並且開門見山説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才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為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賞採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為了讓幼兒有一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為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採用了ppt資料,並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中幼兒通過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於故事的主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於這是一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一環節對於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一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麼在進餐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為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後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迴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為切入,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後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成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的延伸活動則是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