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7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8W

本文主要介紹一份以《草船借箭》為素材的探究性學習教案。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探究答案,啟發學生的思考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7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第1篇

2.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對諸葛亮籌劃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內容的研讀,感受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學會分析人物形象,體驗讀名著的樂趣;

4.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熱愛古典文學的情感。激發探討、研究名著的熱情。

學習難點:品味文章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閲讀名著的樂趣。

教具準備、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五環漸進自主學習法。

作者羅貫中。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説的經典之作。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説,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趙雲等等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非凡的敍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是《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小説是文學的一大類別(四大類別:詩歌、散文、小説、喜劇)。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小説的三要素是:人物、環境、故事情節

1.我國的四大名著是___,___,___,___。

2.《草船借箭》選自___,作者___,文章圍繞一個___字,展開情節,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諸葛亮的___。

4.借箭的起因______,經過______,結果______。

1.速度課文,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文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話描寫,試着找到相關語句,揣摩讀的語氣及神情

例:魯肅吃驚地説: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着説:squo;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3. 課文中的四個人物形象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試着評一評人物,寫一寫評語

1. 周瑜長歎一聲,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心裏會怎麼想?

2. 諸葛亮吩咐軍士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當曹操聽到這話後,可能會對諸葛亮説:( )。

1.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什麼是軍令狀?周瑜為什麼高興?可以看出他的什麼性格特點?)

2.周瑜長歎一聲,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妙在何處?)

二. 課文中出現了很多帶然的詞,請用帶然的詞填入下面各句中。

1、諸葛亮説: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  )誤了大事。

2、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  )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

3、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  )不提借船的事。

4、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説:江上霧很大,敵人(  )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

1.諸葛亮憑藉自己的神機妙算,很輕易地借到了十萬支箭(縮句)

3.諸葛亮把十萬支箭三天squo;造squo;成了。(改為被動句)

學習本篇課文以後,我將在課後繼續閲讀《三國演義》,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大氣,走近各色鮮明的人物,感受中華古典文學的魅力,增添自己的文學修養。

《草船借箭》探究性學習教案7篇 探究性學習教案:《草船借箭》案例分析 第2張

第2篇

1、指導學生讀懂課文,能認識到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膽略、有肚量。

2、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敍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到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就以“公事”相逼,讓他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只要三天,否則願依軍法處罪。三天內怎麼能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智高一籌,想去向曹操借箭。野心很大,想完成統一大業的曹操會把十萬支箭拱手借給諸葛亮,反助他的對手一臂之力嗎?

師:借箭的難度可想而知,可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借到了。請同學們把課本翻到55頁,齊讀課文的最後一段。想一想,哪個詞語點明瞭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生齊讀第10段)

師:周瑜自歎不如,誰能通過朗讀把他的心情表現出來?

生:(讀得聲情並茂)周瑜長歎一聲:“嗨(生加了個歎詞),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生評價:我認為他讀得很好,不僅把周瑜歎息無奈的口氣讀出來了,還加上了“嗨”,更充分地表達了人物的心情。

生:不光是歎息無奈,還有憤憤不平,妒賢忌能,所以語氣應稍有變化。

師:你們兩位能讀給大家聽聽嗎?(兩位同學分別進行朗讀,博得了滿堂掌聲。)

師:真好!他倆是在用心去讀,真正讀進去了。大家把這句話齊讀一遍。(生齊讀)

師:〔手指板書〕諸葛亮神在哪裏?妙在何處?他究竟是怎樣借到箭的呢?〔師板書:借〕這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

(1)從哪些句子能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受深刻的要簡單做批註。

(2)你認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並簡要發表評論評價課文中的人物)

師:會用心讀書並善於積極動腦的同學,一定會收穫到累累碩果!老師把這句話送給我們六四班的每一位同學。(生自讀自悟,小組交流。時間:10分鐘。)

師:請同學們用簡潔、明白、清楚的語言來彙報學習收穫。(學生圍繞“自讀、自悟”習題進行,教師在學生交流時適時引導學生讀書、品析,突出語文的工具性。)

師:課文學到這裏,你的頭腦中還有哪些小問號呢?(讓生質疑)

生:“這個魯肅難道不是我們很厭惡的‘牆頭草’嗎?”

生:“都説諸葛亮智高一籌,我卻認為他有點冒險。他下令調船時,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船陣太長,本來調船難度就很大,何況一邊插滿箭,如果失去平衡,不怕翻船嗎?”……

(教師給學生提供爭議,辯論的機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對人物的認識更全面)。

師:同學們:心胸狹窄,嫉妒心強是一種心理疾病,這種病在周瑜身上已相當嚴重,如果再不治療,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你是一位“心理醫生”,將如何對周瑜進行心理疏導呢?

生1:“諸葛亮超過你 ,你應該真誠地向他學習,而不應該忌妒他,更不該陷害他,你是個聰明人 ,怎麼能做出這種糊塗事呢?”

生2:“都督啊,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胸懷坦蕩,而不該小肚雞腸啊!”

生3:“都督啊,你是個聰明人 ,難道不知道‘鐵生鏽則壞,人生妒則敗’的道理嗎?”……

2、師:經過這次失敗,周瑜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又屢次設計陷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棋高一着難對付”,周瑜“幾番算定總是空”。同學們,假如你是周瑜,將會怎樣做呢?

生1:假如我是周瑜,我將拜諸葛亮為師,做一個才智過人的人。

生2:假如我是周瑜,我將和諸葛亮合作,發揮兩人的聰明才智,共同對付曹操……

3、師:由於幾次陷害諸葛都沒有成功,心胸狹窄的周瑜終日憤憤不平,最後反而把自己給氣死了,年僅36歲,這真是“害人不成反害己”啊!同學們從周瑜的故事當中,得到什麼啟發呢?

師:説得真好,我們在語文課上不僅要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做人!

課外繼續閲讀《三國演義》這部曠世名著,讓我們步入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去領會那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用心感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第3篇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冊第五組中的一篇課文。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情節改寫而成。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諸葛亮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不如。本文濃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與周瑜的智鬥中,諸葛亮冷靜從容,顯現了大家風範。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本班實際情況,我運用課改理念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讀書探究為主線的原則,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教師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有利於師生、生生間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主動地獲取新知。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激發學生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教學時,我通過“扶”讓學生掌握知識和學法,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在“放”中瞭解學情,做到“以學定教”,在“學會”的同時又“會學”。

學習不僅要用腦子想,還要用眼睛看,耳朵聽,用嘴説話,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只有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環境,才能保證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很多,在重點內容的理解上,更注重自主探究,自主參與學習,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在課堂中,讓學生充分的發表見解,既有興趣,也提高能力。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1、讓感興趣的同學讀一讀關於《三國演義》的書,欣賞一些電影、電視,初步感知三國故事。

2、師生共同蒐集一些三國時期的資料,充實學生的知識,為學文打下基礎。

1、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和讀書,看電影、電視後的感悟,讓學生充分地説,調動起他們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2、老師適機補充,並在黑板上板畫三國魏、蜀、吳對峙的草圖,讓學生感性瞭解三國演義的一些情況,掃除一些障礙。

1、課文比較長,但還是要留相當的時間給學生充分的讀,形式可以是多樣,自讀、齊讀、小組間互讀、評讀等。

2、理清脈絡,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結果,在學生頭腦裏留下一個清晰的故事梗概,也為複述課外埋下鋪墊。

課文的層次理清後,就要着重引導學生探究課文深一層的內涵了,這個環節,我擬用小組合作、師生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討完成,主要探討以下幾個在本文中提綱挈領的問題。

2、諸葛亮為什麼會輕鬆的答應周瑜的要求,並自願下軍令狀?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地討論,充分地讀,充分地想,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拘一格地進行觀點闡述、補充、辯解、甚至是辯論,在這個環節中,老師要全力當好學生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的角色,適時的點撥,適機的補充,鼓勵學生人人蔘與,平等對話,尤其是對第三、四題更要挖掘好課文中藏而不露的內容。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後,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複述課文則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小結,更是一個拓展。在複述課文這個環節,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補充自己個性化的觀點與評論。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複述,如講個故事和同學合作來演一演這個故事等。

學習課文後,學生對古典文學可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後自己閲讀一些名著,在晨會課或班會課時開設一個故事會或讀書會,及時瞭解學生的閲讀情況,激勵他們的閲讀行為。

第4篇

1、理解課文內容,抓重點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共寫了幾個人物?誰給你印象最深?為什麼?誰能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説?(神機妙算)什麼叫神機妙算?

過渡:諸葛亮到底神在哪裏?妙在何處?讓我們一齊學習“霧中借箭”這一部分。

1、出示要求:輕讀第三段,想想在整個借箭過程中如何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集體交流:誰來説説,你從哪此詞句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①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體會體會,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害怕、吃驚)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

②那麼諸葛亮看到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暗自高興)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

師述:光讀這句話,就能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嗎?大霧也許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聯繫的句子説明他早就料到了。誰找到了可以聯繫的句子?(學生議論)

(2)“第一天,不見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裏。”

②不過,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麼可寫的?可以改成這樣:“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船裏。”改不改?為什麼?

師述:我們剛才抓前後句聯繫的方法來研究問題,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能力,請大家再用這種方法,看看你還能從哪些句子的聯繫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諸葛亮笑着説:“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説:“江上霧很大……近前”

②老師覺得諸葛亮的話並沒有説完。“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你能把諸葛亮的話説出來嗎?

師述:説得真好,你們都快成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説:(引讀)“江上……近前。”

③諸葛亮算準了嗎?從這一點可看出諸葛亮知道曹操這人怎樣?(知多疑)

師述:正因為對曹操的這一特點了如指掌,所以此時諸葛亮鎮定自若,談笑風生。他笑着説(齊讀):“霧這樣大……就回去。”

(4)老師還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幫忙,好不好?

船靠近曹軍水寨時,下令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

小結:剛才大家通過具體的詞句,體會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文中還有好多地方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課後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穫。

過渡: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那麼這個故事又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1、課文第二節是一段精彩的對白,可我們發現它的提示語都是“周瑜問”“諸葛亮説”,我們知道恰當地描寫説話人的動作、神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人物的特點,現在我們就來試着給提示語加上表示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來體現人物的特點。好不好?

3、通過大家這樣一添,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你覺得周瑜是個怎樣的人?

5、諸葛亮不僅識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還相信誰?(魯肅)你覺得魯肅是個怎樣的人?從哪兒看出來?

1、周瑜妒忌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結果怎樣?

總結:這是一個諸葛亮、周瑜鬥智的故事,諸葛亮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用過人的才智挫敗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那麼如何分清這一課中的前因後果呢?

2、老師提疑為什麼説“草船借箭”而不説“受箭”或“騙箭”呢?

第5篇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一篇課文,大家一起説,學哪一課?

生:前邊是一個三角形的鐵頭,中間是一根竹竿,後面有翎毛。

師:大家再看這個“劍”,(板書“劍”字)和“箭”一樣不一樣?

生:不一樣。這種劍後面是一個把兒,前邊有劍刃子是一種短兵器。

師:這位同學的發言中有一個詞非常重要,誰注意到了?

師:對不對?(生齊:對)是的,戰場上短兵相接時,用的是這個“劍”,有手把,雙面刃;這個“箭”是遠戰時用的,所以文中周瑜問諸葛亮“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知道了吧?生:(齊)知道了。

師:我再提一個問題,誰知道“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

生:魏國,原來是曹操保着漢獻帝,後來曹丕篡位,他當了魏國的皇帝。

師:那是以後的事了。在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故事裏,曹家還沒有人當皇帝,但是魏國的大權實際上在曹操的手裏。對不對?

師:大家結合預習想一想,“草船借箭”的故事,講了哪幾個人物?

生:講了周瑜、諸葛亮,還有魯肅和曹操。(教師板書這四個人名)

師:剛才在講三國的情況時,曹操提到了。現在我要問,諸葛亮是誰,哪個國家的,幹什麼的?

師:也是丞相,對不對?好像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周瑜呢?哪國的?幹什麼的?

師:對,相當於現代的總司令或國防部長什麼的。魯肅呢?

師:對,東吳的一個大臣。我再問一個問題,在這些人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也就是説,什麼事情把這些人聯繫起來的?一個一個説,諸葛亮和周瑜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生:周瑜很妒忌諸葛亮,想用十萬支箭來為難他,可是諸葛亮答應了。

師:這句話説通沒有?“想用十萬支箭為難他”,通嗎?

生:我認為他沒有説清楚。應該是,周瑜想陷害諸葛亮,想用十天造好十萬支箭來為難他,可是諸葛亮説,他只用三天。

師:簡單地説就是周瑜讓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了。可以不可以?

生:我認為您説的有點不對了,光説造箭.不説期限,那什麼時候造出來都可以。應該説在短時間內造好十萬支箭。

師:他的發言是要強調“短時間”內。具體的問題,我們研究課文時還要議論,現在只説什麼事情把他們聯繫起來──他讓他造箭,他答應了,簡單地説,聯繫起來沒有。

生:聯繫起來了。師:諸葛亮和魯肅是怎樣聯繫起來的?

師:還是不正確。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可以嗎?(生答:可以)最後看諸葛亮和曹操是怎麼聯繫起來的?

生:最簡單的方法回答是:曹操借給了諸葛亮十萬支箭。

師:很好。那誰能把這幾個人的聯繫,用一段話連起來説一下。

生:周瑜請諸葛亮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答應了,魯肅借給諸葛亮船,幫助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用計謀向曹操借來了十萬支箭。

師:説得不錯。剛才他説的這一段話,實際上就是課文的什麼?

師:如果我現在請大家給課文分段,能分不能分?(學生沉默)

生:這件事情的起因,我認為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讓諸葛亮在短期內造箭。

師:可以嗎?(生:可以)事情的結果,剛才沒説,是什麼?

師:如果我想把“經過”再分成兩部分,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好。諸葛亮請魯肅幫忙,魯肅答應了。這是什麼?我要求不説剛才那句話了一他請他幫忙,他答應了,不這樣説了,怎麼説?

師:我提最後一個問題,在這幾段中哪一段是最主要的內容?

師:在經過裏面“準備”和“借箭”誰是更主要的內容?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在這個故事發生的前後,三國起了變化了。三國,是三足鼎立,好像大鼎的三條腿。現在,孫、劉已經聯合起來了,共國抗禦曹操。要記住這一點,對理解課文很重要:“孫、劉聯合,共同抗曹”。

這一課例的內容比較豐富,從多方面展示了教師在開始指導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所做的工作。本教例主要採用的是“師生談話法”。在談話中為即將開始的課程,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如“箭”與“劍”的形狀、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教師在這裏預先點破,學文時學生就會不問自通。同時,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了這一故事的時代背景、三國的構成、統治者、課文中人物的所屬和職務。而所有這些都是在談話中教師引導學生講出的,有效地運用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個別內容學生不瞭解,教師也不避諱地直接講出,也是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特別是“孫劉聯合,共同抗曹”這樣的形勢介紹,對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和人物的所言所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這一教例,教師還引導學生從認識故事中人物的相互聯繫入手,引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由此又推演出文章的段落結構、段內層次和文章的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逐段學文前,對全文胸中有數,有利於對文章內容全面、系統的理解。這不但顯示了教學設計的巧妙,也表現了教師教學思路相當清晰。

3、在學生髮言中,教師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要求他們説話要簡練,要學會概括,要有邏輯性。表現了教師不放鬆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其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

教師又請同學們綜合課文內容,結合板書,總結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要求高度概括為三點。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概括出“知友”、“知敵”、“知天”三點。教師又要求把這三點再歸納為兩點。學生很快就説出了“知人”、“知天”。但教師仍然追問:還能把這兩點再概括為一條道理嗎?學生根據課文所提供的事實,結合板書中提煉出來的內容,看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全在於他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預測和估計,完全同後來的事實相一致。(他識破了周瑜設計陷害自已,但為了顧全大局,並不説穿,而是將計就計;他知道魯肅性格忠厚,又極力主張孫劉聯合共抗曹兵,就完全信賴,請他幫忙,求他保密,魯肅果然幫了忙,保了密;他了解曹操用兵謹慎,心性多疑,就敢於率領草船,輕兵逼寨,曹操果然只放箭,不出兵;他預測三天後必有大霧,三天後果然大霧瀰漫,成了他用兵的屏障)由此,學生歸結出這條道理是: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

接着教師又假設了一種具體情境,設問: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要求學生用剛才得出的那條道理去分析。討論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這是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二階段。

用這樣的討論來終結這篇課文的閲讀,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1、憑藉教材內容,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概括能力,並在這種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能想會説。

2、這個教學環節的第一階段,是引導學生由具體的歷史事件歸納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第二階段是藉助假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普遍原理分析具體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推理)。這兩個思維訓練過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認識活動的循環──“這是兩個認識的過程,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毛澤東《矛盾論》)這樣的教學,教給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

3、在第一階段中學生歸納出的“要想把事情辦成,自己的想法就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的這條道理,實際上就是毛澤東同志講的“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實踐論》)這樣的教學設計,發掘了教材內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完全沒有出現硬性的、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課文所提供的具體憑藉上的思考和體會。沒有外加,沒有注入,沒有“拔高”;不是貼標籤,也不是喊口號。

4、這樣的課堂終結,沒有把討論的內容和學生的思維囿於一篇教材之內,做到了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擴大了課堂教學效果。這樣來終結一篇課文的教學,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對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借箭”這一事件中所表現的足智多謀,在更高的層次上形成了整體認識。這個整體認識,與講課開始時對課文內容、結構的整體認識,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第6篇

1、學生自學:自由讀“神機妙算”這一部分內容,用浪線劃出最能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再用心體會諸葛亮神在哪兒,妙在哪兒。

2、學生交流彙報,朗讀體會諸葛亮“知天時”。師: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生:三天後江上出現了大霧,能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師:把你找的句子讀一讀,通過你的朗讀體現霧的大。

生:(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楚。”

師:還不夠大,你們聽王老師讀。(教師範讀)來,像王老師這樣讀一讀!

師:你們的表情告訴我,霧很大,很濃。注意,這是一場大霧,一場濃霧!讓我們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師:這場大霧,魯肅看到了,諸葛亮也看到了。魯肅心裏會怎麼樣?

生a:(讀)“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楚。”

師:你不是魯肅!(眾笑)誰能讀得比他更讓人害怕?

生:“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楚。”(讀得很好)

師:是呀!這場大霧我都盼了三天了!多讓人高興啊!(眾笑)一起讀一讀。

1、獨闢蹊徑,從不同角度,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

為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知天時”,我抓住“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楚”這一句精心設計讀的訓練,以讀代講。短短一句話,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語氣去讀,分別讀出了霧的大、魯肅的害怕和諸葛亮的高興。我還十分注重讀的訓練方式,通過學生試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練讀、品讀,不僅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還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朗讀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領悟到:對短短一句話,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説一篇文章了。文學有其多義性、豐富性,我們讀書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

當學生對文句的理解不深,朗讀不到位,心裏正着急時,我給予幽默、個性化的評價,巧妙地創設了愉悦、和諧的教學氛圍,化解了學生的緊張心理,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同時也滲透了朗讀的指導。

第7篇

周瑜用即將水上交戰而軍中缺箭的藉口,馬上命令諸葛亮十天之內造十萬支箭,可是諸葛亮卻説只要三天就可以做好,還立下了軍令狀。周瑜認為三天之內是不可能造好十萬支箭的,於是命令魯肅去探聽。

諸葛亮見了魯肅,便叫魯肅要二十條船,要一千個草把子,魯肅答應了。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時,諸葛亮請魯肅去取箭。這時大霧漫天,諸葛亮的船向北岸駛去,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排開,靠近曹軍水寨。曹操以為有很多敵軍進攻,便調來很多弓弩手朝船上射擊。這時候,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排開。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諸葛亮的船駛去南岸,曹軍知道上當了,要追也來不及了。終於靠岸了,周瑜來搬箭,發現每條船有五六千支箭,一共有十萬多支箭。

魯肅把借箭的事告訴周瑜,周瑜長歎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的事。諸葛亮説用弓箭。於是周瑜就問諸葛亮幾天能造好十萬只弓箭。諸葛亮説:“預計三天就能造好”。第一天他沒動靜,第二天他還沒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才把魯肅請到船上一起去取箭。

他叫士兵們把船用繩索連接起來,去曹營受箭。他先讓船頭向西船尾像東一字排開來受箭,受完箭他讓士兵們開船離開並大喊:“謝謝曹丞相的箭”

周瑜聽了魯肅的經過後説:“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周瑜妒忌諸葛亮有才幹,就想陷害他。一天,周瑜在商議軍事時提出讓諸葛亮趕製10萬支箭,並説不要推卻。諸葛亮説,都督委託,理應照辦,並答應三天造好,立下了軍令狀。周瑜派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動靜,而諸葛亮卻請魯肅幫他借船、軍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這天,大霧漫天,對面看不清人。天還不亮,諸葛亮便率領船隊向曹營駛去,並讓士兵擂鼓吶喊。曹操聽説有來敵,便下令説,江上霧大,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來船射箭。諸葛亮的船隊一邊受滿了箭,便掉轉頭來讓另一邊受箭。太陽出來了,霧還沒散,諸葛亮的船兩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下令回師,並讓士兵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這時才知道上當,想追也來不及了。10萬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經過後長歎一聲:“我真不如他!”

以上縮寫讓我們不難看出,只有對原文熟讀在心,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內容。小作者不僅抓住了“借箭”這一主要內容,而且將原因(妒忌)和結果(自歎不如)也敍述得清楚明白,縮寫後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心裏很妒忌。想要加害於諸葛亮,就讓諸葛亮十天內造十萬支箭,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説只要三天就能造好,還立下了軍令狀。

周瑜便派魯肅去探聽消息。諸葛亮知道魯肅忠厚老實,求魯肅借給他二十條船,每條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1千多個草靶子,魯肅答應了。

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請魯肅去取箭,一會兒船逼近了曹軍的水寨。諸葛亮讓戰士們擂鼓吶喊,而曹操只叫弓弩手放箭。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繼續受箭。天漸漸亮了,諸葛亮讓二十條船駛回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