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物理説課稿7篇 物理知識傳遞的魔力:一場優雅的説課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5W

本文旨在簡要介紹一份關於物理説課稿的指導材料。物理説課稿作為教師備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升教學效果。本篇文章將重點探討物理説課稿的內涵、編寫要求以及實際運用中的注意事項,併為讀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建議。

物理説課稿7篇 物理知識傳遞的魔力:一場優雅的説課

第1篇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力的合成》,我説課的內容包括五個部分。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後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後,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佔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説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瞭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採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安排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再請全班力氣的同學來提這一桶水,遊戲雖簡單,但能迅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然後用圖片引導學生通過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説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麼如何來求合力呢?先簡單回顧國中所學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減即可。再通過設置三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猜想合力與分力究竟是什麼關係呢?學生猜想五花八門,產生思維衝突,怎麼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通過實驗來尋求問題答案。由此引出——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説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説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説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瞭。

然後,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後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係,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係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麼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後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説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後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説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2)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同時,通過動畫演示加深理解。然後説明平行四邊形定則適用於一切矢量的合成。

設置例題,學生分組研究,學生展示答案。教師要引導學生規範作圖,得出合力,特別強調合力的大小是用作圖法得到的。通過此訓練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讓學生覺得學有所得。

然後佈置課後思考題和作業,鞏固本節內容,為第二課時學習作準備。

1、本節課以學生為本,採用啟發式教學和實驗歸納法,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完成了對規律的自主探究,教學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

2、由於本堂課容量較大,實驗探究時間不長,可能有部分基礎薄弱學生不能得到實驗結果,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3、因採用課件教學,事先製作的課件無法對課堂中出現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進行預設,可能會抑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物理説課稿7篇 物理知識傳遞的魔力:一場優雅的説課 第2張

第2篇

“電阻”是學習了電流、電壓以後緊接着學習的一節電學中佔有非常重要地位的物理量。與理解電流和電壓的初步概念一樣,理解電阻概念的初步含義及其決定因素,是變阻器、歐姆定律、以及電阻的串、並聯等後續學習的必要基礎,在生產和生活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所以無論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節都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重視探究方法培養,注重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瞭解什麼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1)、知道什麼是電阻,理解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3)、理解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

在探究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過程中,體會用,控制變量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激發學生對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興趣,積極動手進行實驗或觀察實驗。

課程標準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據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現在,學生已基本知道了“科學探究”的各主要環節,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探究課題時,還是有困難的。結合實際對本書內容進行合理的重組,以更利於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從而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掌握相關的技能,並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為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採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針對本節內容和以上教法,學生主要學法為實驗探究法和討論歸納法。

首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比較小燈泡的亮度。把長短,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分別接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路中小燈泡的亮度。

(1)、小燈泡的亮度有什麼不同?説明在相同的電壓下,通過它們的電流一樣嗎?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2)、常用的導線通常是用銅或鋁做的,特別重要的用電設備的導線,還要用昂貴的銀來做。鋼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那麼,為什麼不用鋼鐵來做導線呢?

(通過創設情景,自然引出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

看來導體之間是有着某種區別的。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看看區別到底在哪裏?

實驗前提示學生觀察:兩次實驗電路發生了什麼變化?出現了什麼現象?

演示實驗後,教師及時點撥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燈的亮度不同?燈的亮度不同説明什麼?那麼造成通過兩個燈泡的電流不相等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紛紛討論,但所提猜想缺乏針對性,於是教師設置情景,進行誘導。

通過學生,分析、比較和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燈泡亮度,不同是由於通過燈泡的電流大小不同,而造成電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組成電路的導,體不同,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從而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用“電阻”這一物理量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的大小,導體的電阻越大,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教師及時在黑板上板書,同時介紹電阻的符號、單位、單位的符號及換算,水到渠成,輕易化解難點。

另外,投影出示歐姆簡介和電子產品中各種各樣的電阻器,目的是進行物理學史教育,人文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投身科學研究的熱情。

在瞭解電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是什麼因素影響導體電阻的大小不同呢?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首先要提出猜想:學生進行討論,回答: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體積、顏色等,要讓學生懂得控制變量的意識。各小組根據要求,設計實驗,然後選代表講解。在獲得同學肯定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將所需導線與電流表串聯接入電路中,讀出電流表的示數,填寫實驗報告,通過比較得出探究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結論:導體電阻的大小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性質有關。並定性地指出有什麼關,系。

最後補充:導體的電阻除了與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有關外,還與一個因素有關。

演示:將電源、開關、電流表、廢燈管燈絲串聯起來,用酒精燈給燈絲加熱,觀察現象。

問: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引導學生得出温度對電阻的影響。

教師講述: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電阻及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接下來我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前面提到的生活中的幾個問題。

(1)家用電源線通常用銅絲製成,為什麼不用鐵絲或銀絲?

(2)一根電阻絲的阻值是10Ω,當它兩端電壓增大時,通過它的電流怎麼變?電阻怎麼變?要想改變電阻,有什麼辦法?

將所學知識及時應用,不但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在課堂上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也為後續學習作了鋪墊。

第3篇

經歷測量斜面的機械效率的過程.通過參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通過探究活動,進行充分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教學用具: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彈簧測力計、斜面、木塊、細繩。

在學生預習測斜面的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2、為得出斜面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1、提出問題:光滑程度一樣的斜面,當它的傾斜程度不同時,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否相同?

(2)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木塊g升高。注意“勻速拉動”。拉力f的大小由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讀出。

(3)木塊上升的.高度(h),可用豎直放置在斜面旁的刻度尺讀出。

(4)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測定,用刻度尺沿斜面量出。

(5)實驗要嚴肅認真參照課本實驗按要求去做。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數據,將數據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數據而抄襲他人實驗數據和結果。

5.學生實驗,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6.學生實驗完畢,由幾組報告實驗結果。新|課|標|第|一|網

7、根據實驗數據,進行討論、分析,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當斜面光滑程度和物體重力相同時,斜面傾斜程度越陡機械效率越高。

8、回想實驗的過程,影響實驗的誤差是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寫出測斜面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器材、步驟、記錄有實驗數據的表格、實驗結果(參照課本實驗內容)。

第4篇

教材內容力圖展現光學是有用的。在光的傳播規律學習之後,通過感性認識的豐富,表現光學知識是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學知識與電子技術相結合誕生了電視機,光學知識與顏料混合的知識結合展現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獲得生動的事實材料,感悟實驗對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學習中成長。

?教材重難點】光的色散現象、色光的三原色、物體的顏色

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了光的折射,本節課的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學生也比較熟悉,感興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顏料的混合學生探究的價值不大。

②知道透明體的顏色是由透過它的色光決定,不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

①通過觀察光的色散實驗,讓學生體驗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

②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使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①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現實世界的絢麗多彩和美好,使他們更加熱愛生活、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②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通過親身的體驗,使學生感悟實驗方法對學習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悦,樂於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通過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實例情境,逐步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從而順利實現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通過聯繫前一節光的折射內容並模仿偉大科學家牛頓發現光的色散現象的實驗,讓親身經歷探究學習和思考,使學生意識到觀察、質疑、實驗探究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法上採取:觀察法、實驗探究、歸納法。以豐富的實驗用具及設備作為教學手段,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和拓寬了知識的廣度,而且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

對比:在太陽光下,我們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種物體。然而,在漆黑無光、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場所裏,我們卻什麼也看不見。如果有燈光的照射,則光照到哪裏,我們就能看到那裏的物體及其色彩。這一現象説明我們所看到的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追問:白天我們看到的光從何而來?太陽光是什麼顏色的?

引入: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白色是最單純的顏色,白光是最單純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紀英國的科學家牛頓通過一個實驗發現了一種極為奇妙的現象,讓人們對於上面的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那麼大家想知道他的實驗是怎麼做的嗎,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這樣設計給了基礎差的學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利用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拜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便於學生更新已有經驗,接受新知識,誘導學習動機,豐富感知。

①介紹三稜鏡,引出光的折射,將三稜鏡放在太陽光下,調節位置,讓學生觀察現象並描述現象

②列舉生活中所見到的色散現象,解釋彩虹是怎麼形成的。

過渡:瞭解了什麼是色散現象後,我們再來關注這樣一個問題:能看見其它顏色的物體,説明有色光是進入我們的眼睛,進入我們眼睛的色光是不是隻有七種?那麼這些顏色又是怎麼產生的?

學生不能對提出的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驗證,引導學生去觀察電視機,通過研究電視機的畫面發現光的三原色及各種色光的產生原因。

學生觀察之後能夠發現,電視機的畫面上只有三種顏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顏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機能夠發光,那麼大家現在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物體,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們有顏色,但它們能自身發光嗎?它們為什麼能夠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提問:通過閲讀,我們知道了當光照到物體上時,物體對光有哪幾種作用?

強調透明塑料片的顏色,觀察透明物體的顏色與什麼有關

①將紅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紅光)

②將綠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綠光)

③將藍色塑料片放在光譜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藍光)

④無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過去的是什麼光?(七種顏色)

觀察白紙上的光譜的顏色,反射的是什麼顏色的光?(七種顏色)

思考:紅花,綠葉在太陽光之所以呈現紅色、綠色是因為什麼原因?

提問:大家在畫水彩畫時,是怎麼得到水彩盒裏沒有的色彩的?

第5篇

①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有直線運動狀態。

②知道物體處於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將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①通過觀察演於實驗(或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對信息的收集、處理能力。

②通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通過平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①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火車,②勻速步行的學生。③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④靜止在地面上的汽車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樓。⑥奔騰駿馬的雕像。

板書: 物體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做平衡。

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於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什麼條件下才能使物體平衡呢?

a、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的物鈎碼,塑料板是否靜止,板受到的兩個拉力的大小有什麼關係?(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麼特點?

b、把紙板扭轉一下(用小鈎勾住一小孔)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板是否靜止?重新平衡後,兩個力的方向有什麼特點?()(用激光筆沿線的方向照射)

d、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相等的鈎碼,板是否靜止。

注意提醒學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條件是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根據力的合成知識,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是多少(問學生),學生答:(為零)。

最後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線上,即合力為零。

①靜止的砝碼。②二人推門,二人拉門。③塔吊勻速吊起工件。④勻速下落的跳傘運動員。⑤水上漂浮的'船隻。⑥勻速拉動的木塊。⑦懸空的陀螺。⑧懸空靜止的磁環。

7、分析開始錄像片段的6種情況,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學生分別進行分析。

①為什麼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兩人拔河比賽的過程中,甲給乙的拉力為f1,乙給甲的拉力為f2,已知f1=f2,那麼,這兩個力屬於平衡力嗎?為什麼?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四課《測量力的大小》。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進行説課,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測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四課。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動開始,轉到力的概念認識、;然後進入本課的學習。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五課“運動與摩擦力”的基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國中的力學單元聯繫緊密,為國中學生學習力學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認識彈簧測力計。第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第三、製作簡易測力計。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本人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徵製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製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緻、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法: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五、説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鈎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小塑料袋(裝稱量物體用)、文具盒等各種待測物體、實驗記錄單、相關課件及視頻資料等。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通過談話:“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的更快就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所以説力是有大小的,那麼怎樣來測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新的一課《測量力的大小》。”

導入新課強調指出“力是有大小的”。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怎樣測量力的大小作好鋪墊。

(1)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2)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彈簧、刻度板、掛鈎

課件出示彈簧秤的幾種刻度,學生認讀,並感受1n、2n的力有多大。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這樣,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體會怎樣 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

學生們能使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後,引導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工作原理。

學生活動:用不同的力拉伸一個彈簧,觀察彈簧受拉伸的長度感受所用力的大小。

提問:你能用橡皮筋製作一個測力計嗎?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並製作,用自制的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力的大小。

6、佈置作業:自制橡皮筋測力計,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

認識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鈎、彈簧等。

第7篇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級第十二章的第五節,本章前三節講述了關於運動的知識,而第四節初步認知了力,那麼本節則是將運動和力銜接起來的關鍵。牛頓第一定律是國中接觸的第一個力學規律,它是力學現象的認知基礎,對於學生如何進行力學分析,如何理解力學現象都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認知它的過程並不容易,尤其是很多我們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經驗性的結論也許遮蓋了事實的真相,所以教者如何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和探究並認知真理非常重要。

物理離不開生活,通過舉例、或重現生活場景,同學們很容易得到錯誤的結論: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再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兩種觀點的分歧,得出兩種思想分歧的關鍵在於是否考慮阻力對運動的影響,最後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正確的結論。整個課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層層遞進活躍他們的思維,從而達到高效的體驗效果和思維提升。

(2)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1)經歷牛頓第一定律的發現,學會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究;

(2)認識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實驗+推理”科學研究方法;

(3)利用生活小物件感悟生活中的經歷,體驗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對實驗探究活動的參與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不迷信權威,並認識到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再次體驗物理的生活性。

教學重點:合作探究,體驗牛頓第一定律的獲得過程,並理解它的內涵。

教學難點:如何通過探究遞進式引導學生由錯誤經驗論進入到對正確理論的理解。

學生準備:玩具小車、毛巾、棉布、常用學習用品(硬皮書、圓形筆、等等)

導(現象導問)——探(實驗探究)——推(科學推想)——用(新知解惑)

(一)、問題導入:“同學們,現在老師手上有一輛小車,你有什麼辦法使它運動起來?”此話題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奮,學生髮表觀點後再讓他們聯繫生活現象,並利用身邊物件進行體驗、驗證,這個環節的目的是:

(二)、進一步提問:運動既然和力有聯繫,那麼請同學們説一説力和運動的關係是怎樣的?這將引起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並可以將學生帶入到探究的過程,再次讓學生藉助身邊物件嘗試探究,此過程的目的是: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並樹立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在認知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後又一步提問:力對物體的運動到底有什麼影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雖然錯誤卻統治了20xx多年,直到300多年前伽利略的實驗才否定了他的觀點,那麼伽利略是如何否定此觀點並找尋新理論的呢?原來問題的分歧在於亞里士多德並沒有考慮運動中阻力對物體的影響,於是可將學生帶入“阻力如何影響物體的運動”的探究中,讓學生藉助硬皮書,玩具車,書本等物件進行粗略探究,然後老師進行演示實驗,並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並得出結論。此環節的目的是:

(三)、在剛才的環節中學生除了認識到力改變了物體的運動狀態,也發現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滑行的距離越短;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滑行的距離越長。藉着實驗結論的清晰度,借勢提問“針對剛才的實驗現象和結論,你還有什麼更深刻的想法?”學生的思維再次興奮,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探索思考中:如果換成更光滑的平面,運動的物體將……如果換成絕對光滑的平面,運動的物體將……此環節讓學生進入到科學推想的階段,是思維的高潮,其目的是:

(四)、接下來繼續設問“如果物體一開始是靜止的,那麼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它會如何?”學生會利用剛才已經獲得的知識分析出結果,然後簡述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科學家探索求知的過程,最後通過整合,得到牛頓第一定律,述説其內容和條件,並設計一些相關現象,讓學生用牛頓第一定律來分析。並且讓學生能接受假如教室上方的燈突然失去了力的作用並不會掉下來的理想現象,也知道在勻速直線運動的火車上豎直向上跳會落回原地,這種想象和現實都讓學生充滿憧憬和興奮。另外再通過下面的典型習題讓學生能遷移應用,也為將來進入高中學習過渡。

例題:如圖:一質量為m的物塊放在很長的光滑平板車上,隨車子一起勻速直線運動,車子突然停住,物塊m在車上將做什麼運動?

2、讓學生了解科學家探求知識過程的艱辛,學會尊重科學。

當然一堂課下來,總會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去反思:國中生對物理現象的認識和理解難免經常停留在表象,如何讓他們對知識有着真正意義的認知,如何全面、深刻地去分析問題,這需要我們教者長期探索,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