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4W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

為什麼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麼建在這裏,而不建在那裏?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必須瞭解城市的區位因素。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資料,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一

教學重點

1.城市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其分佈特點。

3.城市功能分區。

4.中心地服務範圍的特點及其商品等級和服務等級的關係。

教學難點1.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

2.中心地理論。

教具準備課件、投影儀、補充圖片。

知識與技能

1.明確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瞭解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掌握其分佈特徵。

3.瞭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並理解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狀況在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中的重要性。學科~網

4.瞭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數量與城鎮規模的關係,並理解中心地理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討,使學生學會分析城市分區及其土地利用情況的方法。

2.利用個案分析,歸納城市功能分區劃分依據和研究過程。

3.理論聯繫實際,促進對“中心地”理論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明確城市區位選擇、城市功能分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結構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觀圖”

師請學生觀察城市與鄉村的區別,並回答城市與鄉村有何區別。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與鄉學%科網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師(承轉)為什麼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麼建在這裏,而不建在那裏?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必須瞭解城市的區位因素。

板書:一、城市區位分析

推進新課

師什麼是城市區位?

生城市區位是指城市與外部自然的、社會的和經濟的事物間構成的空間關係。

師(激勵性評價)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區位的選擇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城市區位既有自然地理區位,也有經濟地理區位。什麼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係。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圖片。)這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地理區位有哪些關係?

(圖二)重慶位置示意(圖三)

[合作探究]

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探究(圖一)、(圖二),二組討論探究(圖三),討論後回答。

一組:為什麼在大河入海口處,在優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幹流與支流交匯處,有利於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二組:為什麼在臨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於形成城市?

師(激勵性評價後,精講)從圖中,我們觀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對

城市區位選擇有很大影響,另外,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區的綠洲,也有利於形成城市,而且,由於自然地理過程通常是很緩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區位對於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學習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請同學們來完成下列探究題。

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什麼主要分佈在氣温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在河口三角洲,為什麼城市會相對密集?在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為什麼城市會比較多?請談一談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資源庫生(合作討論,探究後回答)因為在中低緯度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佈在氣温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河口三角洲,由於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帶。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利於交通聯繫和節省建築投資,是人口集中分佈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地理區位。

資源庫(承轉)以上舉例,分析的是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學習城市的經濟區位。

師(提問)什麼是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

生(讀書後回答)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係。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片並思考:武漢與攀枝花的形成與經濟地理區位有哪些關係?

課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後回答)武漢位於京廣線上,並有漢丹線、武大線等經過,因此,鐵路交通很發達。武漢位於長江與漢江匯合處,水路交通很發達。攀枝花的興起是隨着攀枝花鐵礦的開採而發展起來的。

師(評價後提出)除了鐵路、工礦企業外,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還受哪些經濟事物的影響呢?

生(閲讀教材後回答)還有港口、城市、商品、農業基地等經濟事物。

師(繼續提出問題)這些經濟事物對城市經濟地理區位的影響是否有變化呢?

課件展示:

圖片“株洲城市的發展圖”

師分析討論哪一要素的變化對株洲的分佈及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生交通線的變化。

師(評價後指出)這説明城市經濟地理區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着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化而改變。

師城市區位除了自然地理區位和經濟地理區位外,還有什麼樣的區位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P28活動材料,並討論一個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區位還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

師(承轉)掌握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城鎮的空間佈局有何特點呢?

生(閲讀教材後回答)

師(精講總結)城鎮空間分佈具有以下特點:(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較多,並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比如兩條或多條鐵路交會處、鐵路幹線與公路幹線交會處、兩條或多條公路交會處,也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4)在歷史文化勝地、旅遊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二

知識目標

1、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緯度變化及其成因。

2、瞭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劃分。

3、瞭解24節氣劃分及對農業的意義。

4、理解地球上五帶的形成。

德育目標

通過理解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學習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思維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獲取學習知識的進取精神。

教學建議

關於四季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劃分四季的依據,既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季節的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這裏需要強調季節的變化與日地距離無關。然後,引導學生讀《二十四節氣與四季》圖,明確我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四季劃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差異。最後,指出我國以二十四節氣劃分四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意義。

關於五帶的劃分的教學建議

這部分教學內容,可以從讀《五帶的劃分》示意圖引入。要求學生明確五帶劃分的界限和依據,掌握地球上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最後,教師指出五帶劃分的地理意義。

關於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正午太陽高度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這是產生正午太陽高度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直接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陽高度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然後找出變化規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的區域,一年內可獲得兩次太陽直射,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值的出現,要視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而定。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關於晝夜長短的變化的教學建議

晝夜長短的變化,有在同一時刻隨緯度的變化,也有在同一緯度隨時間的變化。在教學中,可利用課本中《二分二至晝夜長短變化示意圖》,從晨昏線的位置變化入手,分析晝弧和夜弧的長短對比,找出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需要強調的是,晝夜長短的變化是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不論南半球還是北半球,夜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晝現象;晝長隨緯度逐漸縮短為0時,就會出現極夜現象。從赤道到兩極的任何地點,晝夜長短都會出現由極大值到極小值的週期性變化。只有赤道上無晝夜長短的變化,全年晝夜平分。

教學設計方案

〖導入新課〗複習地球公轉運動中有關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的知識,引出不同季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陽高度角》

2.提問:分別找出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説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3.講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4.板書: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冬至日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夏至日北迴歸線,向兩極遞減。

春、秋分日赤道,向兩極遞減。

〖晝夜長短變化的教學〗

1.讀圖:《二分二至全球的晝長》

2.提問:結合生活實踐,説明北京冬、夏季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分析説明在二分二至時北半球晝夜長短隨緯度的變化情況。

3.講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於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夏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於晝長,且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漸長晝漸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漸短晝漸長;冬至日時,晨昏線(圈)與經線圈的夾角(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出現極夜現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晨昏線(圈)經過南北極點,與某條經線圈重合,全球各地晝夜平分,各為12小時。

4.板書: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春、秋分全球晝夜平分

夏至日晝長夜短且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極晝)

冬至日晝短夜長且晝最短夜最長(北極圈內極夜)

〖四季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二十四節氣與四季》

2.提問: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哪種四季劃分方法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3.講解:歐美國家和我國在四季的劃分上,都是屬於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轉軌道上,每轉過90°劃分為一個季節;都是立足於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都是將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的季節定為夏季;將一年之中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定為冬季;冬夏的過渡季節定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體的劃分時間上有先有後。我國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劃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節開始早於歐美國家,與我國氣候更加吻合,對農業更具指導意義。

4.板書:四季的劃分:我國以“四立”劃分

歐美以“二分二至”劃分

〖五帶劃分的教學〗

1.讀圖:《五帶的劃分》

2.提問:説出五帶的劃分界線和劃分的依據。

3.講解:在同一季節,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以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為熱帶、南北温帶和南北寒帶。五帶反映了年太陽輻射總量從低緯地區向高緯地區減少的規律,它是人們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帶分佈規律的基礎。

4.板書:五帶的劃分:名稱和界限

高中地理説課稿教學設計三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於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嶽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於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説,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於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後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説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於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生:巖層由於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

師:對。看圖説明,褶曲有哪兩種基本的形態?如何區別它們?

生:褶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背斜,一種是向斜。從形態上可以區別它們,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表現為山嶺;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表現為谷地。

師(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質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剛才的方法作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依據,那麼你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啊。

生:(看圖4.9“褶曲示意”,認真觀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

師:在真正的野外地質工作中,一座山嶺並不一定就是背斜,一個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據呢?

生(看書):巖層的新老關係才是判斷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據。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師:很正確,請看動畫。

(播放動畫“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導學生對背斜、向斜中巖層的受力進行分析,理解成因)

師:為什麼背斜反而會成為谷地,向斜反而會變為山嶺呢?

生:背斜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石破碎,容易被侵蝕,所以變成了谷地;向斜的軸部受到的是擠壓力,巖石堅硬,侵蝕的速度很慢,反而成為了山嶺。

師:很好。我們把背斜或向斜發育成的山嶺或谷地,統稱為褶皺山。有的規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圖,讓學生找出這兩大山系)有的規模很小,只有幾十米。

(閲讀材料:板塊運動與褶皺山系。用圖片投影出巖石圈六大板塊的構成,使學生藉助於直觀形成對六大板塊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地貌成因之間的關係)

(活動探究)

(p80活動。活動1是對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的檢驗,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斷依據。活動2需要結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讓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

師:活動1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山嶺,一個谷地,究竟哪一個是背斜,哪一個是向斜呢?請大家展開討論,根據剛才掌握的判斷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於軸部受壓力,巖石堅硬不易被侵蝕,所以最後成了山嶺。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頂部受到的是張力,巖層破碎,容易被侵蝕,反而成了谷地。

師:很好!説明大家真正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斷依據。請看活動第2題,思考後回答。

(本題有難度,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到位,教師評價總結: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構造,安全穩定。而向斜是一種儲水構造,不利於施工,且隧道開挖部位受到的是張力,易破碎塌方)

師:地殼的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力量,褶皺山脈是其形成的一類,另外一種常見的由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山嶽是——斷塊山。

(板書)(二)斷塊山

(出示動畫“斷層的形成”)

師:根據動畫,請説一説斷層是怎麼樣形成的?“斷層”和“斷裂”一樣嗎?

生:地殼的運動產生了強大的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力時,巖石就會斷裂破碎,這只是斷裂。如果斷裂面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這才是斷層。

師:非常好!那麼斷層會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嶺和谷地,統稱為斷塊山地(斷塊山)。

師:對!斷塊山是地殼運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分佈廣泛的地貌形態,有的規模很大,如華山。

師:華山、泰山都是中國的五嶽名山,你知道它們各自以什麼特點著稱嗎?

生:華山——“險”,泰山——“雄”。

師:很好,説明大家知識面很寬。正因為華山和泰山是由於斷層而形成的斷塊山,聳立在谷地和平原的邊緣,才顯得那樣高大雄險,廬山也是的斷塊山。

(活動探究)

(p81活動,地質構造是學生此前沒有接觸過的概念,需教師作以説明)

(地質構造:由地殼的運動而引起巖層的變形或變位)

(出示圖片“褶皺山——喜馬拉雅山、斷塊山——華山”)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斷塊山由於受斷層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斷塊狀,較少有綿長的山脈,山地與平原的分界線較明顯,往往比較陡峻、挺拔。而褶皺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嶺和谷地相間分佈在較寬的河谷地帶往往形成山區主要的居民點和農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