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蘇教版第十冊《月光啟蒙》教案6篇 開啟智慧之門:探究《月光啟蒙》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8W

蘇教版第十冊《月光啟蒙》教案是一份針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的教學指導。該教案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入解析和精心構思的教學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本知識,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蘇教版第十冊《月光啟蒙》教案6篇 開啟智慧之門:探究《月光啟蒙》教案

第1篇

?月光啟蒙》是一篇藴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月光母親》講述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對來看望她的兒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淚流滿面。《月光啟蒙》講述的則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着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啟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讀過本課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濃郁的詩情美,流淌着的親情美,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裏行間無不流露。

本文語言優美,其中民歌民謠風格明快、流暢、含蓄、風趣,形象再現歌謠意境。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民謠、童謠的深遠意境,從而深刻解讀母親豐滿的形象,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感激和懷念感情並感受民間文學的藝術價值作為教學重點。而將聯繫上下文,理解文中特殊詞語的含義;憑藉課文語言材料,理解編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作為教學難點。因此,我將教學設計圍繞一條主線,三種體驗展開。以母親對作者的啟蒙為主線,一讀感悟月夜之美,二讀感悟歌謠童謠之美,三讀感悟母愛之美。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營造月下啟蒙的情境,直觀展示母親動聽的歌聲,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做到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理論與現實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啟蒙》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學後,我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實踐性知識不足。首先表現為在學生的回答流於表面時,沒有進行有效的追問,從而沒能把握住這些不算精確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識,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導不及時,有效性不夠。在提問母親不識字,為什麼能唱出如此squo;芳香的音韻squo;,學生進行回答糾纏於父親與外婆的影響,無法抓住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一關鍵句,進而理解母親還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時,沒有及時歸納出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兩方面因素進行引導。

二、簡單不夠,問題過多。整堂課知識點貫穿得過多,不夠簡單。所以教學中一方面可能會顯得有些零散,而對重難點引導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課堂的緊張局面,進而引發引導的不到位。

三、課堂靈活性欠缺。在教學中,我總是着意把學生往我預設的答案上靠攏,力圖學生能答出預定的標準答案,而將學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個性、生動的解答於不顧或破壞其完整性而將其分裂為標準的框框條條,侷限了學生的思維。

?月光啟蒙》的教學結束了,但在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的一系列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發現不足才能進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認真面對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月光無聲,母愛無言——《月光啟蒙》教學反思

本文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敍事散文。文章通過回憶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講故事、説童謠、説謎語的事,讚揚了偉大的母愛,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啟蒙為情感線索,條理清晰、讀來耐人尋味。

月光又是教學的邏輯起點: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最初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祕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母親當然是教學的中心。是誰給我細心的呵護,是母親,是誰給我最初的啟蒙,也是母親。文中作者説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其實我想,也許母親並不知道她的歌謠對於我來説是那麼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通過歌謠、故事、童謠、謎語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但從吟唱的歌謠童謠、講的故事、説的謎語中卻讓我們讀懂母親給我的最初啟蒙;同時感受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母親的聖潔與美麗,感受母親給予我的樸素、純潔的愛,讓課堂充滿濃情。

言美情濃、富含詩情、詩意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本課的設計的理念是從美入手,以讀解文,以情帶讀,通過開放的教學設計,精美感人的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教師詩化般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文描述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張揚情感、噴湧真情。從而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把語文學習轉化為情感的詩意之旅。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使知識生成智慧,讓智慧與情感共鳴。

如何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如何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如何引領學生從書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如何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過程,讓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的、開發的生命體驗,如何讓師生在課堂互動中,靈感自由創造。是我這堂課所要努力思考併為之實踐的。下面就談談這堂課的收穫與遺憾:

課的一開始,我出示了一組詞組,讓學生讀讀詞組,想象畫面,意在為學生營造一個與課文相吻合的意境。

師:讀了這些詞組,有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怎麼樣的畫面?

生:我彷彿看到一位母親摟着孩子,唱着甜甜的歌謠。

生:我彷彿看到了柔和的月色灑滿了的籬笆小院,一位母親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接着孩子,唱起動聽的歌謠,小院飄滿了芳香的音韻。

(一)品讀歌謠的魅力。聽歌謠,讀歌謠,感受母親唱歌時音韻之美,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啟蒙是愛民間藝術。

(二)品讀重點詞句,體會母愛之美。聯繫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摟着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悦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三)悟情感,表達懷念之情。通過補充原作《月光母親》的片斷,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閲讀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地思考與認識,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地去認識與掌握。學生學得輕鬆愉快。

蘇霍姆林斯基説:"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就必須準確地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月光啟蒙》中,我和學生找到文中的歌謠,初步品讀後。為了加深印象,我問:母親是怎麼為我吟唱這些歌謠的?

學生: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師:你想不想做一做童年夏夜裏的那個孩子,聽一聽母親的吟唱呢?閉上眼睛——多媒體傳出無伴奏歌謠錄音。

師:母親的甜美的嗓音就像春風一樣温柔,如溪水一樣悦耳,可怎麼會是芳香呢?

生: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這美妙的聲音中了,不光聽到了,感覺到了,還聞到香味了一般》

師:是呀,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感受,讓我們像朗誦詩歌一樣讀讀這段話。

孩子們悠揚的讀書聲和着緩緩的音樂,教室裏立即飄滿了孩子們那芳香的音韻。

這節課我是以學生練筆作為結束的。在體會了作者為母親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後,一段深情地渲染:

師:故鄉的明月不會忘記,故鄉的天空不會忘記,我更不會忘記。在歲月的流裏,有些東西會消失,比如母親的容顏,但有些東西,會在歲月裏沉澱,比如母親的歌聲——教室裏再度響起母親的歌謠。

為了讓學生的情感得到深華,,我讓學生拿出筆,寫一寫:母親,我想對你説——靜默幾分鐘後,孩子們埋下頭去,有的緊鎖眉頭,有的奮筆疾書,有的拭着眼角……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一個孩子站了起來放聲朗讀,接下去又是一個,又一個……

母親啊,你曾經為我唱的那些歌謠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在月光下,你忘記了勞累,為我唱歌謠、講故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母親啊,是您讓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為我開啟詩歌的大門;

母親啊,是您讓我懂得了愛的意義,我真想讓您再為我唱一唱兒時的歌謠。

為了激發學生擁有像作者對母親那樣的愛,老師在課堂上補充了《月光母親》的部分原文。當多媒體課件出示滿頭白髮,額上刻着深深皺紋而又失去記憶的母親形象,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痴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畫外音出現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時,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師生飽含深情的對比朗讀則把學生的情感波瀾再次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在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旋律中學生會由此想到自己的母親,想到普天下所有給予他們生命與教育的母親,想到所有關愛他們的人。這樣的拓展是基於文本、服務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與展示。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

上完課,總覺得有一些遺憾。還有課文後面的一個問題沒有討論。探討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課題,在備課時也考慮這個問題,後來因課堂容量太大,説話的訓練較多,在課的結束我想安排一個母親,我想對你説……這個寫的訓練點。所以上課就刪了。第三課時,我還要想把這個問題拿出來探討。要準確地把握這個問題,更多的是找到月光與母親的聯繫,我覺得可以追溯到孫友田原文的那個題目《月光母親》,這個理解也可以是多層次,多元化的。我想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沒曾想第三課時,學生們又給我帶來意外的精彩:

師:原來是母親啟蒙瞭解我,但是課文為什麼要用《月光啟蒙》作課題?你覺得母親與月光之間有什麼聯繫呢?

宣澤源:.在清苦的日子裏,母親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民謠,就像無聲的月光一樣,為我點亮了一盞心燈,使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讓我對生活始終抱有熱情和美好的嚮往。

李羣:母親對我的啟蒙就像黑夜裏為我點燃的一盞心燈,為我照亮了文學的道路。

範濤: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給予我最初的啟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祕的夜空,給我美好的陶醉,無窮的幻想。詩人的詩情、詩人的成就與兒時母親月光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看來水到渠成的點化,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智慧的火花。

蘇教版第十冊《月光啟蒙》教案6篇 開啟智慧之門:探究《月光啟蒙》教案 第2張

第2篇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月光啟蒙》,學生會齊讀課文

學生説:我想像到一個寧靜的夜晚……(非常能説的一個孩子)

學生説:我看見了這樣一幅畫面,皎潔的月光灑滿了地面,一位美麗的媽媽自愛給孩子講故事。

1.出示圖片、音樂,和相關的文字。教師範讀: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5)在這美妙的夏夜裏,作者再次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想到了母親給自己唱的歌謠,講的故事。

這裏的亮堂堂可以讀第一聲,再指名讀――接着再讀第二首

知道母親是怎樣唱這兩首歌謠的嗎?看誰有一雙慧眼。

學生説:她用甜甜的嗓音……她又是怎樣唱歌謠的呢?

學生説,我從芳香的音韻和立即看出母親唱歌是非常好聽的,

母親的聲音就像這三月的風,又像小溪的聲音……誰來讀讀這一段呢?

(2)老師沒有點評,只是説:母親的聲音是那樣的美妙,我請兩個同學再來讀一讀母親吟唱的歌謠,一定更有感覺了。

(3)這歌謠撥動了作者的心田,她撥動了你的心絃了嗎?自己讀讀

學生讀――師生交流――説明母親的勤勞,母親的快樂,美好的祝福,唱出了母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但是他們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豐富的。

體會: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第二個長字體會到什麼?

我們同學們來讀讀這句話: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完成填空題:母親用歌謠把 ,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3.同學們,歌謠是含蓄的,母親除了給我唱歌謠之外,還有給我唱童謠呢,童謠是幽默、風趣的。自己讀童謠,説説哪裏最有趣,告訴我們。

(3)學生説:看到了嫦娥,看到孩子一邊天,看到他幸福的樣子。

(2)如果説母親用歌謠伴着月光,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此時,母親用 把

6.同學們,其實母親並不知道對於我來説有多麼重要,她只是把她全部的愛給了我,識不識字都不重要了,關鍵是在她的舉手投足間把愛給了我。一起讀讀這一段話,看看我們又體會到了什麼?

教師語言過渡:(被刪除的那部分教材)出示:幻燈,音樂,

同學們當淚流滿面的我,當我在母親耳邊説:母親,你可曾記得……(請學生跟着續寫)

學生説:是您用勤勞的手打開文學的寶庫;您可曾記得您為我演唱的歌謠嗎?你可曾記得是您讓我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出示: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學生齊讀)

7.同學們,讓我們目光再回到這裏:月光啟蒙,你們又品味出了什麼嗎?

學生:月光不僅僅是月光,還有那些歌謠、故事、謎語帶來的智慧

第3篇

這次是我第二次聽到劉豔老師的語文課。她又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她的課,頓時感到猶如清風拂面,感覺她的課實在有點與眾不同。不同在哪裏?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她是那麼隨和,你瞧,她傾聽學生髮言時那專注的模樣:彎腰、側頭、凝神……滿臉寫滿了真誠與信任,完全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我看得出,這種真誠與信任,完全出於她的內心。以至於,她看上去是那麼的年輕,怎麼也想象不到她已滿32歲了。童心使她變得更年輕了。

與我聽到的其他一些公開課相比,劉老師的課沒有什麼花架子,聽不到那種浮躁的喧譁聲,她的課顯得樸實而有思想。

課堂中,母親那美妙的歌聲一次又一次地縈繞在學生的耳畔,以母愛貫穿整節課的教學,學生沉浸於其中,默默中受到感染,為母親對子女的愛所感動,感受到了母親的的慈祥與和藹。學生真正融入了課堂,情感真了,感悟深了!

第一範文應該姓“語”,第一範文應該書聲朗朗。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悟。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求語文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劉老師的課堂更注重了向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課堂上,劉老師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氣氛也比較熱烈,但那絕不是一種“蛙鳴式”的浮躁,絕不是為了追求課堂的熱烈氣氛而搞的“教學作秀”,而是努力地追求一種真實。然而,就在這樸實之間,卻充滿了思想和靈性,我分明是看到了,感覺到了。

在師生滔滔不絕,不時閃現智慧火花的過程中,我的腦中突然冒出“真水無香”一詞。老子説過: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莊子也曾經講過牙人辨豬的故事。最好最真的東西,總在看來最平常的事物之中。“真水無香”一如《月光啟蒙》,如詩如歌;一如劉老師,清麗脱俗,毫不張揚;一如她的教學,質樸存真!

第4篇

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月光啟蒙》課堂教學實錄採擷

“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母親用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和猜謎語的方式,不僅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還讓我有了詩人的情懷,啟迪了我的想象,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沉浸在馬老師的課堂中,享受着母愛的甘甜雨露,忽然間我發現馬建明老師的“啟蒙”與孫友田母親的啟蒙有着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在用自己最簡單、最淳樸的方式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在讀這篇文章時我卻有一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知道嗎?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按理説不識字怎麼能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呢?你們是否與我有同感?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讀懂這個問題。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其他問題,就讓我們在一起的讀書中去思考、去解決,好嗎?但是今天的讀書我要提出三個要求:一是要讀出語言的韻味;二是要讀出作家的內心世界;第三還要讀出我們自己獨特的……

師:對,還要讀出我們自己獨特的感受。我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會讀書。把書翻到最後一個自然段,輕聲讀,看看能不能先告訴我“為什麼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呢?

師:你們知道嗎?你們又給了我一個快樂,就是剛才你們讀書是那麼投入,那麼動情。多美呀!這個問題你讀懂了嗎?你來説。

生:(朗讀)“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

師:是我文學的啟蒙老師,啟蒙了我的文學。還有嗎?

師:讓我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作家!對我還有哪些影響?誰來補充。

一節課我們到底要給學生什麼?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往往可以通過師生所提的問題看出來,“按理説不識字怎麼能是自己的啟蒙老師呢?”學生的諸多問題以及課堂教學的目標都在教師巧妙而精心預設的問題中得到有效整合與提升。由於學生與教師的認知水平不在一個緯度上,所以課堂教學不可能只停留在學生簡單的認知層面上。從馬老師的課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提問,還是下面的默讀、想象和寫話等,馬老師都在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牽一髮而動全身。” 一節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牽”的藝術——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課堂上學生沿着教師精心預設方向不斷地向文本的深處“潛游”。

師:你看,他的家鄉是什麼樣的,書上有一句話,不知你發現沒有發現?你説——

生:(讀)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師:我一直是在母親的歌謠當中對生活充滿了什麼?也就是説母親對生活充滿了什麼?你説——

師:母親對生活的嚮往是沒有止境的,你看先蓋瓦屋,再蓋樓房,東樓西樓蓋上還不行,還要蓋南樓遮太陽,我説蓋完南樓還不行,還要蓋——(手勢)

師:還要建設新農村,多麼美好,這都是母親通過歌謠傳遞給我的,好了,我真的很激動,真的很幸福。

新課程的理念在課堂上如何體現?首先就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文本被教師解讀得有多深刻,課堂就有多精彩!“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豐富的精神生活表現在哪裏呢?課堂上馬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讀出了歌謠的韻味,還讀出了歌謠內在所表達的情感——“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是歌謠,就要“讀出歌謠唱的是什麼?讀出唱出了什麼?傳遞給我們的是什麼?”而反思我們的很多課堂是很難讀到這個層面上的,更多時候我們是停留在把歌謠讀動聽,讀優美,讓我愛上了文學這個層面。根本打動不了學生的心,學生又怎能有獨特的感受?空洞的、泛泛而談的解讀只能讓學生在文本的表層面不斷地徘徊。生活離課堂並不遙遠,所以課堂上教師是有責任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的“場景”——文本,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的。

師:你讀了這些童謠,你有什麼感受?我看你一邊讀一邊也笑了,為什麼笑了?你先説。

師:又幽默又諷趣,可是我們還沒有把這種味道讀來,我想請同學把書停放在桌上,我們一邊拍着手一邊來唱着童謠,好不好!找一找童謠幽默諷趣的感覺。(師起頭,學生拍手唱童謠,學生那投入的勁頭,已經完全融入到歌謠的意境中。)

師:讓我親近了這些可愛的動物,還有什麼?快説——

師:心靈的享受,你看還是那句話,那時我們日子清苦,唱着這樣的童謠,苦嗎?

師:苦盡甘來,快樂着,享受着!的的確確這樣的童謠讓我有了詩情,讓我有了童真,讓我有了想象,讓我有了快樂,也讓我產生了無數次的創作的靈感。

“讓學生的心靈在閲讀”不是一句空話,他要求學生要潛下心來,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家進行對話,因為對學生沒有提升的閲讀,無論形式再多,花樣再多,都是虛假的,華而不實的閲讀就是最糟糕的閲讀。從馬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看不出半點的虛假,拍手唱童謠是兒童的天性,而馬老師正是通過孩子們最喜歡方式讓他們找到了童謠幽默諷趣的感覺,讓他們在愉悦的氛圍中親近了那些可愛的動物,獲得了心靈的享受……“快樂着,享受着!”有了這樣的心靈體驗,學生能不為語文感動?能不為生活感動嗎?學生置身在這樣的課堂中,混沌的童心能不豁然開朗嗎?

第5篇

1.聯繫上下文,理解兩個長字的不同用法,體會芳香的音韻。理解作者用月光啟蒙作課題的深刻含義。

2.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體會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

1.默讀課文思考:母親不識字,為什麼卻是我的啟蒙老師?邊讀邊畫並簡單寫一寫自己的閲讀感受。

①讀讀兩首歌謠。書中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來讀這些歌謠?圈出相關詞語再讀一讀。

②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在書中寫出你的感受。

③母親想通過歌謠告訴孩子什麼呢?(提示:這兩首歌謠除了都與月亮有關,它們還與什麼有關?)

③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兒的兩個長的意思?

①放聲讀一讀三首童謠,讀了以後,你的感覺怎麼樣?

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些有趣的童謠。(如拍手、中間加語氣詞、用方言讀等等)

①母親講了哪些故事?此時明月……像一尊玉石雕像。這是一個( )句,我從中感受到了( )。

③這個謎語對我們來講太簡單了,可我那時硬是解不開。母親的謎語讓我得到了什麼?

①讀完全文,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母親?請聯繫全文説説。

②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小節,從字裏行間你感受到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默讀課文思考:作者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然後小組討論。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白髮蒼蒼,你能想像一下,作者與母親相見時的場景嗎?

2.讀了這篇文章,你想對你的母親(父親)説些什麼嗎?

2.集體圍繞學習引導的提示互相交流,同一話題有不同觀點可以補充,學會傾聽。

2.你的母親在你的成長中給過你怎樣的關愛?回憶一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完成作業。

怎能忘記您,親愛的母親,是您使我__________________ ……

1、母愛是偉大的,母愛又是平凡的。歷代文人歌頌過,詩詞歌賦吟唱過,請蒐集幾篇。

2、你想對母親説什麼?想為母親做什麼?拿出你的實際行動並寫一篇日記。

第6篇

3、把握文脈,體會母親對兒子質樸的愛以及兒子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從而領會月光啟蒙的真正。

1、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當代作家孫友田寫的一篇散文--《月光啟蒙》。

過渡:母親是怎麼對我進行啟蒙教育的呢?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1、(出示圖片):瞧,這就是讓作者難以忘懷的童年夏夜圖。請仔細地看一看,説説你看到了什麼?

(出示語段):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句中那個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月色的美好?在炎熱的夏天,置身於這月色籠罩的籬笆小院,你的心情會是怎樣呢?那還等什麼,帶着這種愉悦的體會讀讀這句話吧。

3、作者喜愛童年的夏夜僅僅是因為可以享受這份清涼嗎?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讀給大家聽,要説説為什麼喜歡。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讓我們來聽聽這令人心醉的吟唱,你聽了有什麼感受?

黃河曾經流經作者的家鄉,後來改道了,留下的舊河道有大量的泥沙沉積,不適合莊稼生長。可是貧窮的生活卻泯滅不了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愛,他們苦中作樂,張口就能唱出動聽的歌謠。這一首首歌謠就這樣流傳下來。你能説説這兩個長字的不同含義嗎?

在這個歌謠蓬勃生長的地方--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痛心豁然開朗。

能找出句中一對意思相反的詞語嗎?在月光下,母親用歌謠使混沌無知的我變得豁然開朗,所以課題叫作--指課題:月光啟蒙。

1、母親是那樣的愛我,唱完了歌謠,又給我講起了好聽的故事。隨着母親的講述,我們一會兒飛向月宮,一會兒又去往天河,沉醉在神話的世界裏。請大家默讀第6自然段,看看文中哪句話表明母親已經沉醉其中了。

句五: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

我為什麼把母親比作玉石雕像呢?在我眼裏,母親是那樣的善良可親,純潔美好。試着讀一讀,讀出我對母親深深的愛。

2、不一會兒,母親回過神來,她又給我唱起了有趣的童謠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乾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着花舌頭。

師帶着讀讀,你覺得哪首最有趣?選三個同學,比比誰讀得。

1、伴着那些歌謠童謠、謎語故事,我一天天長大,成為了一名煤礦工人,在煤礦工作的日子裏創作了大量反映煤礦生活的詩歌,並一發而不可收拾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最終成為了的專業作家。請大家默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並聯系前面的內容想一想:如果沒有母親月下的陪伴,不辭辛苦地吟唱,我還能成為一個的專業作家嗎?

(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母親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如果此時這位母親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對她説什麼呢?

如果沒有母親的月下啟蒙,我或許就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讓我們滿懷感激再來讀讀這段話。

2、播放歌謠:月光下,母親歌謠聲聲,像一粒粒種子撒進了我幼小的心田,激起了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童年夏夜依偎在母親懷裏的情景就這樣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記憶深處,難以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