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地區調查報告7篇

欄目: 調查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當一場調查活動結束後,大家可以及時寫份調查報告了,相信大家在結束一場調查之後,都會進行調查報告的書寫,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地區調查報告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地區調查報告7篇

地區調查報告篇1

張家口是北京最重要的生態屏障,而當前張家口地區生態環境正遭受着嚴重的破壞,作為當地環境建設的主體,張家口市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和認識層次將會對今後京西環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張家口地區社會調查報告。所以,我們實踐隊製作了有針對性的諮詢問卷,在5天的行程中,我們的隊員分別對該地區市區和鄉村的居民進行了相關諮詢。在對所獲資料進行整理後,我們發現當地居民對當前環境治理已比較關注,同時對當地政府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滿,認為政府應該提高重視程度,加大對環境治理的投入,並組織更多的活動讓羣眾加入到環境治理的隊伍中來。但是,不同階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層次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基於對張家口地區環境情況的瞭解,在此次實踐過程中對張家口城鄉居民進行了環境方面的諮詢,諮詢內容分主觀和客觀兩大部分,主觀題包括再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並對其中一些觀點比較鮮明或爭議較大的問題作能力範圍內的分析。

壩上地區海拔比北京高一千三百米以上,由於人們濫砍濫伐,長期過度開墾和放牧,目前該地區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近七成,成為居高臨下威脅北京的沙源地。壩下地區的典型代表則是黃羊灘地區,黃羊灘位於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南部洋河南岸,總面積為14。6 萬畝,主要由流動、半流動和固定沙丘組成。當西北風較大的時,黃羊灘的風沙就被吹到北京,形成風沙漫天的沙塵暴,嚴重影響了北京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張家口地區除沙漠化外的主要環境問題是部分地區空氣污染嚴重、水資源污染和極其短缺。

儘管在此次考察過程中所經之地的空氣狀況並沒有出現較嚴重的污染,而且給人的感覺是空氣還挺新鮮,但在洋河、桑乾河中上游地區由於工業密佈,的確存在較嚴重的污染。參考七月《張家口市大氣污染狀況週報》可知整個張家口地區大氣污染指數為175、首要污染物tsp、空氣質量級別為 Ⅲ 級,和北京地區的污染程度相差無幾。

今年入春以來,張家口地區的降雨量不到 25 毫米,與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30%。長期乾旱,造成土地龜裂,一方面浮土增多,沙化加劇;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使得農民的生活壓力日益加大。

此次諮詢的豐富性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在張家口市區我們對不同年齡、工作、階層的人作了諮詢,如學生、個體户、營業員、政府人員、企業職工、下崗職工、退休者等。在鄉下不僅拜訪了鄉領導,還和青邊口村的村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通過諮詢使我們對先前瞭解到的信息有了對比的認識,同時還了解到一些我們未曾想到的問題。現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並對其中一些觀點比較鮮明或爭議較大的問題作能力範圍內的分析。

一、關於張家口生態環境對北京的影響:

被諮詢者都明白張家口的地理位置對北京的影響,大部分人認為沙漠化和水資源污染是對北京地區的主要影響方面。同時由於職業環境的影響,一名學校的後勤人員就對水資源污染感受不深;一名收入千元以上的企業職員認為由於化工廠、礦區和金礦過多使得水資源污染比較嚴重。

二、對當前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其治理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造成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是人為破壞,筆者所諮詢的前兩名羣眾驚人地一致認為“人為破壞達到70%”。在回答“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時,大家都能夠理智地看到不同因素之間的有機聯繫,認為只要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資金問題就不難解決,之後也就不難引起當地羣眾的重視,再加上技術上的支持,就可以在環境治理中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儘管大家都認可當地羣眾是維護治理成果的重要力量,但在談到“保護環境的主要力量”時,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政府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對此,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一位50歲左右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大爺的説法:保護環境主要還得靠政府,而環保組織可能更適合進行宣傳。由於當地失業率較高,達到了60~70%,以致於當地羣眾對自己的生存問題更為關心,如何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似乎比搞好環境治理更有吸引力,也就意味着志願者的隊伍會受些冷遇。再者企業單位存在更多的下崗問題,而事業單位則相對穩定些,所以,在不同單位工作的居民,有不同的想法。他還説:“像我現在還有時間在這和你聊,如果你上大街去找另外的人,他們可能就沒這工夫來理你。”

關於“對自己生活影響最大的環境問題”的諮詢,那位大爺介紹説,風沙的影響使得空氣質量大大下降,全市範圍內數壩上地區的風沙最嚴重,而市區裏數春、秋季最嚴重,調查報告《張家口地區社會調查報告》。一位74年入黨在地質部門工作的老黨員則首先表達了對當地政府對街道及城市建設不重視的不滿,街道上隨處可見坑坑窪窪,生活垃圾也是隨處可見,大家似乎根本不重視城市的形象。他深有感觸地説:“正如好的教師能教出好的學生來,好的領導班子也就能搞出好的規劃建設,那也就能推動一個城市的發展。”在交談的過程中,他始終強調政府的重視與否問題,他説這始終是最重要的,同時還需要成套的管理方法。另外他還談到了公眾的環境意識,他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位藥店的工作人員提到了一點有些出乎筆者意料的建議,她認為過多地飼養狗等寵物也會成為生活垃圾的一個來源。

談到怎樣為改善環境狀況而出力,一位出租車司機表達了大多數市民的想法:願意參加植樹造林活動;認為應該從保護自己周圍的生活環境做起(筆者注:其實如果大部分人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夠了,我們從中還能體會到承包到人的意味);節約用水;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木筷;愛護綠色生命;積極做環保志願者……

談到對改善環境狀況有什麼好的建議時,一位政府幹部比較好地整理了其他人的説法:政府一定要加大投入,通過適當的宣傳來加強羣眾保護、綠化和美化環境的意識,同時一定不能忘記對下一代的教育;加強政府的領導和管理職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多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並且不能忽視河水治理。同時法制不是太強有力,應該對一些小的破壞活動(亂折樹枝、砸垃圾桶等)也要有所限制。在治理過程中要避免一陣風似的形式主義;積極發動社會力量,做到齊抓共管。

當筆者問到參加過什麼環境保護活動時,被諮詢者最為尷尬。一位下崗的大叔説:“以前有過,現在由於很少有這樣的活動,所以很少參加,在下崗以前每年都要參加單位的植樹活動。”而對於有一定年紀的市民和上述的差不多,而四十左右的出租司機或者是學生則由於年齡原因而沒有參加過。通過對老黨員的諮詢,我們可以瞭解到黨支部的.工作做的還是不夠,沒有對黨員進行一些必要的環保方面的教育。

對於“造成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綜合大家的觀點,整理如下:

一是人為的因素。

1、歷史上,張家口是軍事重地,兵家必爭之地,它所受的生態破壞遠遠多於建設,形象地説“張家口生態先天不足”。

2、壩上地區由於人們濫砍濫伐,長期過度開墾和放牧,目前該地區沙漠化土地已近一千三百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近七成,成為居高臨下威脅北京的沙源地。

3、政府的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造林管理不善,只造林而不護林致使種下的樹的存活率嚴重下降,讓人對植樹造林的實效產生懷疑。

4、工業發展迅速,但很多工廠的許多標準都未達標,亂排污現象嚴重。

5、人口增長太快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6、生活垃圾多,沒有進行分類回收再利用。

7、最終一個限制原因便是全民環保意識稍低,認識層次不夠。

二是自然的原因,由於天氣變暖和近年降雨嚴重缺乏而出現乾旱,影響林、草等人工植被的成活,從而阻礙了生態環境的改善進程。

三、關於植樹造林的諮詢:

儘管對植樹重要性的調查似乎有些過時,但結果還是有一點新氣息。被諮詢者除列舉了調節空氣防沙減風速外,還有人提到了綠樹能給人一個好心情,這似乎能看出人們已經有了一種更深層次的享受。同時儘管大家都願意參加植樹,但當提到“為植樹捐款的意願”時,一部分人選擇了“不願意”,原因基本是“經濟上承受不起”。我們不得不承認,張家口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較低,不少人還奮鬥在温飽線上,這就要求政府主導的環保活動不能脱離市民的經濟承受力,宜多組織植樹、環保宣傳類活動(出工出力型),少要求捐款、攤派使用高成本環保產品等加重人民負擔的活動(出錢型)。

而對於農村居民來説,他們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水資源的嚴重緊缺和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張家口地區已經連續乾旱三年,這給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而對於很大程度上都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説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儘管旱水窖能較好地解決水資源的問題,但其畢竟還只是處在試點階段,當然我們還是要有耐心去等待旱水窖的推廣使用,畢竟這的確是一個具有較好發展潛力的措施。通過同鄉領導的交談可知,今後政府方面將重點解決水資源緊缺的問題,讓老百姓安心的投入到環境治理中來。一位老鄉告訴我説:“李榮的確很讓我們佩服,他能夠在非常困難的時候仍然堅持植樹造林,可也不是説我們就無心啊!只要政府僱我,讓我來護理一片林子再給些苗木,我肯定非常願意來參加這樣的活動。”

四、共同關注退耕還林:

正是由於張家口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筆者在諮詢過程中重點詢問了大家對退耕還林還草的看法。還是那位老黨員給了我們滿意的答案:他説:“壩上的環境比較惡劣,壩上四縣的沙塵暴可謂來勢兇猛,所以退耕還林還草是比較合理的,它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有很大的作用,同時極大的減少了風沙發生機率,對北京地區也非常有利,但因為氣候乾旱和人為的因素效果只能是一般。”

河北省今年決定在京津以北實施退耕還林還草計劃,張家口壩上地區將在現有二百五十六萬畝有林地、五百九十八萬畝草場的基礎上,退耕還林一百萬畝,退耕還草二百萬畝,宜林地造林一百萬畝,使森林覆蓋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以重現大草原風光。開展退耕還林工作涉及多方面的重大利益,需要中央、地方和有關部門予以具體的政策保障。如,大面積生態林業工程的實施和長期管護間存在矛盾如何解決。大面積生態林業工程建成後,有相當??

地區調查報告篇2

重慶市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報告

一、生態環境現狀

(一)土地

重慶市幅員總面積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水域面積%。土地構成為:農用地萬公頃,林地萬公頃,居民點、工礦及交通用地萬公頃,未利用土地萬公頃,其中農用地、林地所佔比例較大,未利用土地不足20%。根據市國土部門提供的動態數據顯示,與1997年比較,2000年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積減少;而園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面積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面積顯著增加。

1、耕地截止2000年,重慶市耕地總面積為萬公頃,人均耕地僅 公頃,低於全國人均水平( 公頃)。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佔%,25度以上的坡耕地佔%。重慶市中低產田佔耕地面積的60%-80%不等,其中中部、東部、東南部的區縣大多佔80%左右。重慶市耕地墾殖指數為%,大足等5個縣(市)的墾殖指數大於50%,渝西地區的墾殖強度大於渝東地區,西部地區的土地後備資源更為貧乏。與1997年相比,減少耕地萬公頃,每年減少耕地面積萬公頃。在減少的耕地中,城鎮建成區向外圍拓展與交通建設佔用良田沃土的情況比較突出。

2、牧草地 2000年重慶市有牧草地萬公頃,在未利用地中擁有荒草地萬公頃。與1997年相比,重慶市草地面積增加了萬公頃。退耕還林還草及林地退化可能是草地面積增加的重要原因。重慶市牧草地的理論載畜量為670萬羊單位,而1999年草場實際載畜量為250萬羊單位,表明我市的畜牧業整體上還有發展潛力。但是,草地的生態保護工作相對滯後,受鼠害及人類活動的影響,草地退化面積接近草地總面積的19%。

3、林地 2000年,重慶市林地面積為萬公頃,佔幅員面積的%。其中有林地面積萬公頃,佔重慶市林地面積%,森林覆蓋率為%。林地分佈極為不均,主要集中分佈在東部與南部的中、低山區,中部平行嶺谷區。與1997年相比,林地面積減少萬公頃。村鎮與交通建設佔用林地、毀林開荒、林地衰退等是導致林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 1999年重慶市水土流失面積.27平方公里,佔重慶市幅員面積%。其中,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強度侵蝕%,極強度侵蝕%,劇烈侵蝕%。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每年每平方公里4261噸,重慶市土壤侵蝕總量為每年億噸,年侵蝕耕地厚度約毫米,相當於全重慶市毫米的表層被侵蝕殆盡。與1987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平方公里,侵蝕面積上升個百分點,年擴展速率為%。因重點流域進行治理,強度侵蝕面積下降個百分點,極強度侵蝕與劇烈侵蝕的面積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度侵蝕面積增加幅度大,淨增個百分點。

5、礦產資源開發 據初步調查,重慶市擁有各類礦山企業6474個,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公頃,其中林地 公頃、耕地公頃、草地 公頃、其它類型 公頃,造成7995 公頃的土地受到污染,被破壞的土地僅%得到恢復。

(二)水環境狀況

1、水資源 境內各類水資源合計億立方米,其中過境水資源量億立方米,多年平均當地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在空間分佈上,西部丘陵地區水資源相對貧乏,東南部山地相對較豐。在季節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中小河流在伏旱期及冬季斷流現象時有發生。

2、地表水水質 2000年,除黃草峽斷面外,長江、嘉陵江水質都基本保持1995年水平。2001年2-3月,烏江220公里河段水質已出現嚴重的富營養化現象。在重慶市68條次級河流、160個水質監測斷面中, %水質優於水域功能要求,%滿足水域功能要求,%不滿足水域功能要求。西部地區永川、大足等8區(市)縣次級河流水質已受到嚴重污染,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一些地方已出現嚴重的水荒。

3、水面養殖 1999年,重慶市水產養殖面積公頃,佔重慶市水域面積的%。污染嚴重的水庫、池塘面積公頃,為水產養殖面積的%。網箱、圍欄養魚的不合理發展,引起塘、庫與河道富營養化問題日趨嚴重。自1986年以來,嚴重污染的面積以每年遞增20%的速度擴展,部分水庫、河道水質已不能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4、濕地 市域內濕地面積共計 公頃,以人工濕地為主體,佔濕地總面積%。

(三)生物多樣性

1、物種 在市域內分佈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25種,分別佔全國同類植物%、%、%。珍稀瀕危植物主要分佈於南川、江津、巫溪、巫山,佔重慶市珍稀植物種數的%。在市域內分佈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6種;其中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3種,二級保護野生動物43種。受三峽水庫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涉及120科、358屬、550種。以數量計,影響最大的是禾本科、菊科、大戟科與薔薇科植物。三峽庫區移民搬遷、人類活動區間沿淹沒線上移,對土地的墾殖增加,部分動物的棲息環境受到破壞。

2、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 重慶市已建自然保護區31個,總面積.4公頃,佔重慶市幅員面積%,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6個。有各類風景名勝區42個,總面積公頃,佔重慶市幅員面積的%,其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3個。森林公園49個,總面積公頃, 佔重慶市幅員面積的%。

(四)農業生態環境

1、化肥 1999年重慶市化肥使用水平公斤/公頃,年使用的化肥總量(折純)為萬噸。從80年代開始,無機化肥的使用成直線上升。無機化肥使用增加了90%,但糧食增產不足30%,其中增加的糧食產量僅9%左右來自化肥的貢獻。由於作物吸收及土壤吸持力有限,全年有萬噸氮素、磷素從農田流失,造成面源污染。

2、農藥 1999年重慶市農藥使用水平公斤/公頃,使用總量為7361噸,折純量為噸。

3、農膜 1999年重慶市農用塑料薄膜使用總量為萬噸。其中地膜使用量為萬噸,使用面積為 公頃, 使用水平為公斤/ 公頃。

4、畜禽養殖 據統計,1999年產生畜禽糞便9263萬噸。其中,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或專業户153户年產生畜禽糞便萬噸。大量規模化養殖場的畜禽糞便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成為我市主城郊區次級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 主城區近郊部分土壤受到pb、cd、hg等重金屬污染,引起部分糧食、蔬菜產品的重金屬含量超出食品衞生標準。但郊區以外的農田未受到明顯的污染,尤其市域外圍的山區具有發展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的良好條件。

6、農村能源 農村生活用能的主要途徑是薪柴與秸稈直接燃燒。從農村能源構成調查來看,秸稈直接燃燒佔%,小煤窯佔%,小水電佔%,薪柴佔%,生物能源-沼氣佔%。

二、生態環境的主要問題

(一)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河道淤塞

水土流失仍然嚴重。與1986年比較,水土流失的總面積仍在增大,侵蝕總量仍在增加,治理速度趕不上擴展速度。由水土流失引起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土地退化加劇。水土流失導致表層土壤被侵蝕,土層變薄,巖石出露增加,嚴重的地方表土被衝失殆盡,出現“石化”現象,尤其25°以上的坡耕地最為突出。重慶市石漠化面積已達2903平方公里,佔幅員面積的%。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壤營養物質的流失,土壤肥力逐年降低,土地的生產力下降。如涪陵區土壤有機質含量由1958年的%下降到目前的%。二是水利工程受損,河道淤塞嚴重。水土流失使水利工程壽命縮短,工程效益降低。我市不少河流淤積現象嚴重,造成河牀抬高,過流斷面縮小,洪水位抬高,洪水危害次數增加。

(二)森林質量下降,林地分佈不均,生態功能降低

--重建設輕保護,生態建設的部分成果被抵消。由於人為破壞與其他原因,林地破壞與退化速度大於植樹造林速度,林地面積正在減少。由林地→灌木林→草地的逆向演替,是部分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衰退的重要標誌。

--森林覆蓋率上升但質量不高。由於重慶市約70%森林面積為馬尾松林,有林地以中幼林為主,雖然我市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但林地質量不高,防護效益與森林抗逆力差。

--林地分佈不均勻。重慶市林地相對集中於海拔500米以上的低、中山區,各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質量差異很大。人口密集的城市(鎮)周遍地區的林地較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調節作用較低。

(三)次級河流污染嚴重,水的供需矛盾突出

長江、嘉陵江、烏江水質基本穩定,但次級河流污染嚴重,主要以Ⅳ類、Ⅴ類水質為主,部分河段出現劣Ⅴ類水質,約63%的監測斷面不符合水域功能要求,導致我市西部地區水的供需矛盾不斷加劇,一些地方 “水荒”頻繁發生。

(四)野生動植物豐富區減少,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隨着人口不斷增長,由於毀林開荒嚴重,大量森林資源被破壞,再加上長期大量使用農藥以及污染物向環境中排放,使生態脆弱區域的物種受到威脅,不少資源逐漸處於瀕危狀態甚至消失絕跡。

--新建自然保護區質量不高。近年來,作為自然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我市自然保護區建設發展迅速,但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現象比較普遍,開發力度較大,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質量不高,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受到威脅。

--三峽庫區瀕危物種保護進展緩慢。2003年,三峽工程開始蓄水發電,庫區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遷地保護工作尚未有實質性的進展,大量瀕危物種、漸危物種仍處於易遭受人類活動干預的狀態。

(五)農村面源污染失控

隨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養殖業快速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糞便的直接排放,成為我市主城郊區的次級河流被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加重了地表水與次級河流的污染,畜禽養殖專業户及企業逐步成為新的污染大户。尤其是水產養殖快速發展,由於大量投放富含氮、磷的飼料、化肥及畜禽糞便進行肥水養魚,池塘、水庫、河道污染面積呈高速發展之勢,地表水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由於缺乏正確引導與監督不力,農用化學物品不合理使用,尤其大量化肥的有效養分流失進入環境,加重了三峽庫區水體污染,並且使我市的部分農產品受到污染,同時還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六)礦產資源開發不合理,礦山地質環境受到破壞

由於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礦山生態破壞嚴重,造成地表失穩、塌陷、地裂、崩塌,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塘枯竭,局部地區居民用水困難、農業灌溉用水短缺。大量排放的礦坑水、洗煤水造成導致地下水水質超標,形成局部區域的惡性水循環體系。水土流失與泥石流、水石流使基巖大面積裸露,石漠化現象加劇,危及鐵路、公路、航道的安全運行。

三、生態破壞的後果

由於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養殖污染、礦山資源開發破壞等生態問題,導致重慶市遭受了洪澇乾旱、滑坡崩塌、病蟲害等各種自然災害,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統計,1999年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億元,2000年上升至億元,分別佔同年重慶市國民生產總值的%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計算未包括基因、物種消失等許多難以測算的間接經濟損失,而直接經濟損失僅僅是生態破壞中很小的一部分。據初步估計,我市的生態損失與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相當(%)。從掌握的調查資料來看,自五十年代以來,自然災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70年代以後水災影響面積顯著增大,旱災與病蟲害影響面積上升趨勢更為明顯。同時,説明我們為抵抗自然災害所付出的經濟代價也日益增大,嚴重的自然災害制約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生態破壞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對生態環境形成沉重的壓力

1999年重慶市人口密度37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位於西部地區12省(直轄市、自治區)之首。從糧食水平來看,近15年來重慶市人均擁有糧食346-385公斤,低於糧食自給自足標準(人均400公斤),現有人口已超出土地承載力。由耕地的承載能力來看(其標準為最低耕地面積公頃),由於耕地的質量較差,養活一個農村人口需要耕地面積 公頃,耕地的實際人口承載量已超過其人口容量。

(二)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1、重資源開發,輕生態保護。少數地方、部門、單位與個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借發展經濟、保吃飯或脱貧致富為由,為增加收入往往偏重於資源的開發利用,甚至是高強度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忽視了生態保護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2、重生態建設,輕生態保護。在處理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的關係方面,缺乏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合力。在實際工作中,生態建設部分項目建設沒有將生態要素、生態環境問題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有機結合起來;重生態環境破壞後的恢復與重建,輕破壞前的保護與預防,呈現邊建設邊破壞的局面;重項目建設,輕項目完成後的管理。

(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加大了環境壓力

冶金、建材、採掘業等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很強的行業在重慶市gdp 中佔較大的比例,不僅增加了自然資源的稀缺程度,也加重了環境壓力。1999年重慶市萬元gdp能耗為噸標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噸標煤/萬元,1998),遠大於廣東、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

(四)宏觀決策機制不健全

生態保護是按環境要素實行各部門分工負責的資源管理體系,鑑於資源經營管理與執法仍集於一體,各行業的政策導向仍然是重開發輕保護,不利於生態保護,難以對具有有機整體性很強的自然生態系統實施有效的統一監督管理。由於生態保護缺乏制度保障,我市目前仍然有許多開發建設項目缺乏生態保護的制約措施。決策前期無生態保護評估、諮詢,決策過程中未充分考慮生態保護,決策實施缺乏生態保護監督,實施後無生態保護審計或回顧性評價制度。

(五)政策法規不健全,執法不嚴

我國頒佈的一系列資源法大都是針對自然環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沒有考慮到自然環境的有機整體性與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依存關係,因而出現了開發一種資源卻影響與破壞了其他相關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現象。

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時期,我國尚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現行的生態保護政策不能滿足實際管理的需要。我國缺乏鼓勵對保護生態環境進行長期投資的金融政策;沒有建立起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目前已有部分省、市開始徵收生態環境補償費,但我市還缺乏具體的徵收、使用政策,更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督機制;缺乏有利於生態保護的科技投入政策機制;環境保護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法人具有較強的約束力,而對於個體約束力較軟弱,尤其在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承包或轉包的現象,一旦生態環境破壞行為發生後,責任人易逃避有關法規的處罰。

在生態保護執法方面,普遍存在有法不依與執法不嚴的現象,致使生態破壞的違法案件得不到應有的處罰與制裁。不少地方普遍存在以罰款代替執法的現象,影響了執法的效果與執法監督作用。其次,還表現在執法力量薄弱,執法手段落後,執法隊伍素質不高,監測、取證、破案技術不能適應保護工作的要求,以及許多生態破壞案件因公訴人環境意識低而得不到合理處置等。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政嚴重干預生態保護執法的問題。

(六)投入不足

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示範區等生態保護缺乏資金投入保障,是生態破壞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的關鍵。

五、對策與建議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以生態系統學的觀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要充分認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緊迫性、長期性、艱鉅性,增強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與危機感,認真貫徹落實江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以及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決定》,站在全局與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列為重慶市必須着重解決的重大戰略性問題,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惡化是重工程建設(包括生態建設)、忽視生態保護的結果。因此,要從思想上糾正邊建設邊破壞與克服重建設輕保護的傾向,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關於“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並舉”與“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政策,控制生態破壞程度與範圍不再擴大,是遏制生態破壞趨勢的關鍵。生態保護主要運用生態系統學的觀點,以維護生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為宗旨,而不能只依靠工程建設,不能單純追求植被覆蓋率。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建立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

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實行分工負責,建立部門對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目標責任制,逐步形成由多部門的分散管理協調到統一監督管理的軌道。各區縣(自治縣、市)政府要加強生態保護工作,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形成由市級環保、計委、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等部門以及區縣(自治縣、市)政府齊抓共管的局面。

建立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負責制。黨政“一把手”要對本轄區內生態環境質量負責,將生態環境質量作為對黨政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獎懲。

實行重大決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自然資源開發及生態建設等非污染性項目,必須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對於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與不利影響的項目,必須做到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措施與資源開發與建設項目的同步設計,同步檢查驗收。對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項目,應嚴格評審,堅決禁止。

(三)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生態環境監督管理

加強立法,儘快制定《重慶市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管理辦法》、《重慶市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重慶市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健全生態保護的法律體系。制定相應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以彌補現有自然資源法中生態保護的不足。

從嚴執法,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的重大生態破壞案件的查處力度,尤其要加大嚴重影響城市、風景名勝區環境質量的開山取石行為的查處力度,嚴格控制重慶市大中型水庫的肥水養魚,遏制水產養殖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迅速擴展的趨勢。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在重慶市範圍內嚴禁收購、出售、運輸國家級瀕危動植物與市級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嚴厲打擊盜獵、倒賣野生珍稀動植物的違法行為。

(四)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

儘快作好重慶市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統一編制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及其配套的專項規劃。根據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資源開發區與生態環境良好地區三種不同類型區域的生態特點與保護要求,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推進,指導自然資源開發與產業合理佈局,推動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在生態脆弱的礦區、林區及重要生態功能區分期分批劃定一批禁採區、禁伐區,限制不合理的開發活動。加強旅遊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嚴禁開展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與污染環境的旅遊,強化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環境監督,在重點風景名勝區推進創建iso國家示範區的活動。按照開發與保護並重的原則,礦產資源開發對耕地、草地、林地、水土保持造成的破壞,採礦單位與個人應採取回填、復墾、植樹種草等措施進行恢復。強化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生態破壞的環境監督。

堅持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並重的原則,加強天然林保護及坡耕地退耕還林(草)。充分利用我市水熱資源條件豐富、生物初級生產力大的優勢,着重加強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區域以及重要交通幹線、庫岸、水土流失重點監控區、重大項目建設區域進行重點植樹造林。同時,通過加強生態保護,限制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更新能力恢復植被,減輕水土流失,以有限的生態建設資金儘快恢復生態功能,避免生態建設項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推動生態農業建設,合理施用農藥與化肥,開發與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膜的回收與再利用,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加強水產養殖、畜禽養殖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肥水養魚,規範養殖場的污染物排放行為;大力推廣農村沼氣、小水電等能源工程,減少生活對新炭林的採伐,逐步減輕農村環境壓力。

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區域,將單純的經濟扶貧模式轉向生態移民與扶貧脱困的有機結合,加大生態移民的力度,積極引導農民進入城鎮,改善其生活、生產條件,減輕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五)多渠道籌集資金,建立健全長期、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

按照投資多元化,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多層次籌集保護與建設資金,切實增加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尤其要解決生態保護的投入問題。逐步提高其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並建立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資列入預算,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專項資金。除了重點加強天然林保護工程外,還應當重點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示範區與生態監測的投入。

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實行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逐步徵收土地、水體、物種等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的資源開發補償費與生態補償費,對受到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進行合理補償;對從事採集、採礦者實行許可證制度,並徵收資源開發税,運用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限制資源開發的無序活動。

(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廣泛開展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重視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加強生態環境警示教育,努力提高重慶市人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真正把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變為廣大羣眾的自覺行動。充分依靠各級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增強各級領導的使命感,圍繞生態保護的重點,有針對性地作好各項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環境國情、國策教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培訓。

(七)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及時編制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建議書,充分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及管理優勢,推進重慶市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特別是加強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災害防治等方面的合作。

(八)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生態環境問題

1.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鑑於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淹沒區的生物資源、地理環境等將發生重大變化,蒐集淹沒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數據的機會將永遠消失,必須儘快展開全面調查、監測及搶救工作,建立庫區綜合的生態環境現狀基礎數據庫,同時加強成庫後水環境容量及庫區江段污染物允許排放量、水體富營養化、水庫對重慶主城區大氣環境的影響、水庫對人羣健康的影響等問題進行重點攻關研究。建議國家重點支持三峽庫區儘快建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及研究庫區生態環境的演變趨勢。

2.加強庫區生態經濟補償政策的研究。重點研究因三峽工程建設,重慶庫區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及生態損失。建議市政府將庫區生態經濟補償政策的研究作為重大研究課題,由市科委、市社科院、市環保局、市移民局等共同完成。根據“污染者付費、開發者補償、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建議國家出台三峽工程受益地區以及三峽工程發電收益對重慶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政策。

3.目前,重慶市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等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生態環境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對策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開展,有待於市級有關部門落實資金,給予支持。

地區調查報告篇3

在前不久××市舉行的慶祝“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表彰大會上,百名“巾幗創業新星”和百個“巾幗創業示範崗”受到了表彰。這些女性以其堅強毅力、頑強精神、過人智慧和強烈責任感,成為創業熱潮中的弄潮兒。據調查,20xx年全市女私營、個體業主佔全市個體私營業主總數的1/4左右,到20xx年底,這一比例達到1/3左右,且呈繼續上升趨勢。她們自強自立、艱苦創業,在各個行業帶領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已經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這些創業女性不僅有成功的欣喜,也無奈有許多制約創業的瓶頸,這給我們很多啟示與思考。

一、××女性創業呈現兩大突出的特點

1、女性創業優勢明顯。

女性,向來是温柔、細心的代名詞,而女性與生俱來的性格優勢和性別魅力也讓她們在創業和經營企業中佔據了一定優勢。據市婦聯對300位女企業家的調查顯示,54.7%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在決策前聽取別人意見和建議,很少聽取意見和建議的僅佔3.9%,同時36.4%的被調查者表示很少“憑直覺作出決策”,這顯示了女企業家在思維方面的縝密性,分析問題更仔細,考慮問題更周全,避免了企業的大起大落。另外女性善於溝通,和藹、友善以及女性母親般的慈祥更易於與人接近。××嘉迪服飾有限公司老闆蔣霞萍對此深有感觸,她認為在創業過程中,正是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善於仔細思考,才使得企業規避了許多危機。

2、家庭支持女性創業增多。

家人的支持對女性創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據××羊毛衫廠廠長周建華介紹,當初企業只有12人,產值也只有70多萬元,現在已發展到100多名工人,年產值近1000萬元,這些創業成果與家人和親朋好友的大力支持分不開。專家表示,家人的支持理解是女性成功創業的充分保證。在中國,“男主外,女主內”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而女性創業不僅走出了家門,還在社會上“拋頭露面”,家人對她們創業的支持與理解至關重要。只有加強與家人的溝通,調整心態,才能取得企業發展和家庭幸福的雙贏。

二、制約女性創業的“三座大山”

作為一個羣體,××女企業家在自己的產業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相比男性企業家,她們做得還不夠好。是誰阻礙了這個羣體的進一步崛起?調查顯示,創新能力弱、資金技術缺乏和傳統的怕露富思想成為制約女性創業的“三座大山”。

調查顯示,許多女私營業主學歷不高,具有大專學歷的佔16.3%,本科以上學歷的僅佔2.3%,其餘均為高中以下學歷。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對男性較低,對社會變化程度的適應性不如男性,這對企業的發展很不利。

接受調查的女私營業主中62.8%的人把“資金缺乏”作為“企業經營中最主要的困難”。大多數女性創業者創辦企業時投入的資金額度較小,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佔8.5%,1000萬元以上的僅有3個,佔1.2%。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資產500萬元以上的佔11.6%,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13個,佔5.0%;企業現有員工在1000人以上的僅1個,500人以上的有6個,佔2.3%。以上數據顯示,企業生產或銷售規模較小、層次較低、產品結構單一等因素制約着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從調查中還看出,不少女私營業主存在着怕露富的思想,故意不填上年度總資產、年產值,尤其是利潤總額,説明傳統的樹大招風、怕出名、怕露富的思想根深蒂固。這也使得她們在增加投資、擴大企業規模時可能會瞻前顧後,錯失發展良機。

地區調查報告篇4

廣東地區薪酬調查報告

經歷金融危機的洗禮,整個廣東地區2009年薪酬狀況如何?中國南方人才市場、廣州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廣州市人才研究院聯合發佈了《2009廣東地區薪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金融行業薪酬回升最快。廣州平均月薪3942元,高於全省3420元的平均水平,但與深圳4263元平均月薪相比,有321元的差距。

深平均月薪4263元高於穗

據介紹,本薪酬調查報告涉及8個城市地區,33個行業,302個職位,數據由中國南方人才市場下屬6個子公司及廣州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廣州市人才研究院聯合提供,調查樣本總量達到93萬個。和去年相比,金融行業平均薪酬回升較快,重新佔據鰲頭,信息諮詢/事務所/人才交流行業有較大增長,排名第二。交通運輸/物流、五金礦產/金屬製品、快速消費品、文娛體育/辦公用品等行業平均薪酬水平有所下降。從薪酬分佈情況來看,金融/保險行業平均薪酬最高,為4774元,同時進入“4000元俱樂部”的還有信息諮詢/事務所/人才交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貿易等行業。

調查發現,城市薪酬比較中,深圳平均月薪最高,為4263元,其次是廣州,達到3942元,中山、佛山超過珠海,潮汕地區水平仍較低。全省平均水平為3420元。

本科生平均薪酬3967元

從學歷來看,高中生平均薪酬為1909元,中專生2027元,大專生2406元,本科生3967元,碩士5082元,博士月薪則為6125元。平均薪酬與學歷呈現正比。

工作年限也與薪酬成正比。入職0-1年的新員工,月薪為2688元,而工作10年以上的老員工平均薪酬達到了6640元。

本報告在以往調查項目的基礎上,加入了企業薪酬水平與求職者薪酬期望的對比內容,對企業和求職者都具參考意義。數據顯示,求職者的薪酬期望總體上與企業的實際支付水平差異不大,個別存在明顯差異的職位是:總裁/總經理/ceo,營運總監,cfo/財務總監,總工程師,策劃總監,市場總監,行政總監,設計總監,總裁/總經理助理,營運經理,財務經理,技術經理,策劃經理,市場/營銷經理,產品/品牌經理,採購經理,生產經理/車間主任,項目經理,工程經理,工程主管,外貿/貿易主管,經紀人。統計數據顯示,在除去績效考核對薪酬的影響後,諸多影響因素中,職位、學歷、年齡是影響企業薪酬支付水平以及求職者薪酬期望的主要因素。

地區調查報告篇5

為了及時瞭解我院畢業生就業情況和社會對人才需求規格的要求,掌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對我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的推進和加強我院的教育教學改革,我們於近期赴杭州走訪了我院08屆部分畢業生。通過與用人單位負責人以及畢業生的座談等形式進行了調研。

本次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評價以及用人標準,二是畢業生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評價以及對在校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各項素質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1、在以浙江中匯税務師事務所為主要代表的用人單位負責人交流中,他們對我院畢業生的綜合表現表示滿意,反映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較強,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較為紮實,而且工作中踏實肯幹、吃苦耐勞,有上進心和敬業精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不僅看在校成績,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尤其是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他們對我院能夠積極組織在校生報考註冊税務師資格證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用人單位也對我校教學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議:希望學校能對學生的實習給予更加合理的安排,加強校企間的合作以便培養更加實用的人才。

2、以黃麗萍為代表的部分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總體比較滿意,認為我院教學運行狀況良好,設置的專業課程能夠比較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同時,學院應進一步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不斷提高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以及就業引導。另外,畢業生們也根據自己的學習與工作經歷與體會,對在校大學生提出一些建議:應珍惜在校的大好時光,根據個人的興趣制定合理的學習與發展計劃;努力培養自身各方面能力與素質;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本次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給學院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首先,應繼續進行專業結構的調整和課程設置的優化。課程設置要着眼於社會需求,要避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脱節的現象;其次,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實習實訓與畢業實習等教學環節,搭建學院和社會有關部門、行業聯繫與合作的更廣闊的平台,為實踐教學的進一步完善創造良好的條件;再次,要精心組織學生開展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與專業培養相結合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人文意識,促進全面素質的提高。

地區調查報告篇6

2005年中央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在農村發展方面有了更為具體、明確的目標和時效性要求,而實現這一系列目標,需要動員全社會的資源,採取系統性的社會行動。人口要素作為一項基礎性的社會要素,在實現這一社會目標的過程中,無疑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中共

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把繼續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作為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前提和重要保證,這一規定為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定了切入點和着力點。在甘肅如何實現新農村建設工程對人口計生工作的這一目標要求?需要對甘肅農村的人口問題和計劃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另一方面,為了解決日益突出的“三農”問題,近些年中央頒佈實施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村發展的惠農、支農政策,為農村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這些政策的實施對解決“三農”問題產生了一系列顯著的、積極的影響,對於轉變農村生育觀念、減輕計劃生育工作難度也產生了長遠的、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對近些年實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產生了衝擊,這種衝擊對於進一步降低貧困地區農村生育水平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何適應農村政策的一系列演變,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調整和改革計劃生育工作,促進人口發展,為建設新農村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根據新的社會目標調整並實施新的人口規劃和計劃生育方案,成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是社會主要新農村的重要內涵之一。只有實現了適度的人口規模、適當的人口結構和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人口素質,才能理解並實踐科學發展觀,才能將人口數量優勢變為積極有效的生產力要素,才能促進“生產發展”,實現“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的目標。與其他社會管理領域相比,計劃生育由於存在着羣眾願望與國家政策之間的差距,在甘肅貧困地區要實現民主管理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也是多年來農村基層管理中羣眾滿意度最低的領域。一方面,由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羣眾生育觀念跟不上國家生育政策的要求,搶生、偷生、超生的現象還在一些地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這勢必形成與執行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鄉鎮管理幹部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成為基層幹羣關係緊張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和計劃生育部門為了完成規定的工作指標,不得不採取一些強硬的措施,強制實施節育手術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這兩方面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村基層對計劃生育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呼聲較高。這顯然與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存在較大的距離。為此,改革農村計劃生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模式,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民主、科學管理,還需要深入瞭解民心、民意,傾聽農民羣眾的呼聲,尋找實現農民羣眾利益與國家生育政策之間達成一致的結合點。為此,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省社科院人口與計劃生育研究所的專家,於2006年3月底至4月中旬、重點對中、東部貧困地區4個縣的6個鄉、村進行了調查,與調查點的鄉村幹部、鄉村計劃生育專幹、育齡婦女進行了座談,在深入農户訪談的基礎上,收集了數十個農户個案,本報告即是對這次調查所獲資料的分析。

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的重點是農户接受計劃生育方面的公共服務的情況,以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要求下,農村人口政策的適應性。另外,為了較為全面地分析和解釋貧困地區農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問題,本研究還同時設計了與人口問題關係密切的要素,如鄉村教育、鄉村健康服務和鄉村管理特別是村民自治方面的指標,用以收集相關的統計數據和文獻資料。根據這樣一個調查目的,本次調查主要以貧困地區的鄉、村和農户三級單位為對象。本研究認為,就甘肅來講,新農村建設的首要目標是解決農村的極度貧困問題,縮小這些地區與省內其他地區之間的差距。根據以往的調查、統計數據反映和計劃生育工作考核,貧困地區也是計劃生育工作難度大、基礎較差的地區,在這些地區,人口問題與貧困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在個別地區還存在“越生越窮,越窮越生”的現象。這種客觀現實,對於這些地區乃至全省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起着負面的制約作用。研究和解決這些地區的人口問題,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前提。因此,本次調查選擇了岷縣梅川鎮的店子村和岷陽鎮的龍潭村、通渭縣李家店鄉的李家店村、麥積區麥積鎮的後川村和康縣陽壩鎮的莊科村、油坊壩村和白楊鄉計劃生育服務所。調查的重點對象是農户,同時,還收集了鄉、村兩級的有關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產方式、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數據和文獻資料。本次調查的方法以深入訪談為主,資料分析以訪談所獲個案為基礎,結合相關的統計數據和典型調查中所獲得的鄉、村兩級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由於調查時間、收集資料的方法所限,本報告的結論主要是針對訪談

地區調查報告篇7

經歷金融危機的洗禮,整個廣東地區2009年薪酬狀況如何?中國南方人才市場、廣州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廣州市人才研究院聯合發佈了《2009廣東地區薪酬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金融行業薪酬回升最快。

深平均薪酬4263元高於穗

據介紹,本薪酬調查報告涉及8個城市地區,33個行業,302個職位,數據由中國南方人才市場下屬6個子公司及廣州人力資源管理學會、廣州市人才研究院聯合提供,調查樣本總量達到93萬個。和去年相比,金融行業平均薪酬回升較快,重新佔據鰲頭,信息諮詢/事務所/人才交流行業有較大增長,排名第二。交通運輸/物流、五金礦產/金屬製品、快速消費品、文娛體育/辦公用品等行業平均薪酬水平有所下降。從薪酬分佈情況來看,金融/保險行業平均薪酬最高,為4774元,同時進入“4000元俱樂部”的還有信息諮詢/事務所/人才交流、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貿易等行業。

調查發現,城市薪酬比較中,深圳平均月薪最高,為4263元,其次是廣州,達到3942元,中山、佛山超過珠海,潮汕地區水平仍較低。全省平均水平為3420元。

本科生平均薪酬3967元

從學歷來看,高中生平均薪酬為1909元,中專生2027元,大專生2406元,本科生3967元,碩士5082元,博士月薪則為6125元。平均薪酬與學歷成正比。

工作年限也與薪酬成正比。入職0—1年的新員工,月薪為2688元,而工作10年以上的老員工平均薪酬達到了6640元。

本報告在以往調查項目的基礎上,加入了企業薪酬水平與求職者薪酬期望的對比內容,對企業和求職者都具參考意義。數據顯示,求職者的薪酬期望總體上與企業的實際支付水平差異不大,個別存在明顯差異的職位是:總裁/總經理/ceo,營運總監,cfo/財務總監,總工程師,策劃總監,市場總監,行政總監,設計總監,總裁/總經理助理,營運經理,財務經理,技術經理,策劃經理,市場/營銷經理,產品/品牌經理,採購經理,生產經理/車間主任,項目經理,工程經理,工程主管,外貿/貿易主管,經紀人。

統計數據顯示,在除去績效考核對薪酬的影響後,諸多影響因素中,職位、學歷、年齡是影響企業薪酬支付水平以及求職者薪酬期望的主要因素。

地區平均薪酬

深圳 4263元

廣州 3942元

中山 3761元

佛山 3756元

珠海 3737元

東莞 3694元

惠州 3594元

廣東省 3420元

Tags: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