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滕王閣序》美讀教學設想教案5篇 「美學勝讀:滕王閣序」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6W

本文主要介紹以《滕王閣序》為文本,通過美讀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其文化背景、文學特點與藝術價值等,提升閲讀水平與審美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學作品。

《滕王閣序》美讀教學設想教案5篇 「美學勝讀:滕王閣序」

第1篇

⒉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於贈序類的文章。

駢文,是魏晉後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龍門(現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3.指定7名學生朗讀課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節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閣”,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扣“餞”,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別”,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⒉理解作者懷才不遇、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於沉淪的複雜感情。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範”“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採”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台,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敍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1.本部分是著名的寫景段落,歷來膾炙人口。請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晚秋暮色圖”的意境描述出來。

2.鑑賞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並展開想象,將該句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確: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圖畫。

3.這兩段秋景的描述與傳統中描寫秋景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明確:一反傳統中“悲秋”的習慣寫法,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邁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樣將敍事、寫景與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確: ①“潦水盡…”,清澈的潭水給人清爽的感覺。

③“落霞…”的朦朧秋景,“閭閻撲地…青雀黃龍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作者寫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張揚,而是寓情於事於景,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給人天衣無縫、妙合無垠之感。

1.這兩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飲娛樂引發的人生感慨。而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來敍事、抒情,有的是歷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讀課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並思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②“馮唐”“李廣”∕“賈誼”“梁鴻”→慨年時易往,功業難成,流露出嗟卑歎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心理(明用)

③“馬援”(窮…老…)→不因年逝、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

④“貪泉”“涸轍”→身處逆境,猶樂觀開懷(暗用)

⑥“孟嘗”∕“阮籍”→反襯自己堅定意志(正用∕反用)

⑨“楊意”“凌雲”∕“鍾期”“流水”→感懷才難用、知己難遇

明確:使課文內容充實,聯想豐富,語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練,加強了文章表達效果。

本文是一篇序,同時也是一篇優美的駢文,作者用富麗華美的詞藻,稱道洪州,記述盛宴,描寫滕王閣的壯麗;以及寥廓壯美的山川秋景,藉以抒發自己憤懣悲涼而又不甘沉淪的思想感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篇》評:“對眾揮毫,珠璣絡繹。”

《滕王閣序》美讀教學設想教案5篇 「美學勝讀:滕王閣序」 第2張

第2篇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二、 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 優美的語言。

1、 作者: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2、 寫作背景: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3、 集體齊讀課文。要求:分段讀,師個別指導正音,節奏校正。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係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第3篇

二、 斷句恰當。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住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漢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舊

3、.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

4.、雄州霧列,俊採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5.、賓主盡東南之美盡:全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美:形容詞作名詞,俊傑。

6.、千里逢迎千里:數量詞作名詞,遠道而來的客人。

8、騰蛟起鳳:《西京雜記》中説:“董仲舒夢蛟龍入懷,乃作《春秋繁露》詞。”又説揚雄“著《太玄經》,夢吐鳳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黃龍之軸青雀黃龍:名詞作動詞,雕有青雀黃龍頭形

13、.潦水盡而寒潭清而:因而。盡:乾涸。寒:寒冷。清:澄清

14、煙光凝而暮山紫煙光:山嵐。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現紫色。

21.、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悲:悲憐。失路:迷路,不得志。

28、等終軍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

36.、敢竭鄙懷竭:使動用法,使……完全表露出來。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請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崖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a.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説到的“千”、“一”。

c.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説的“憂”、“樂”。

3.這副對聯的內容豐富,歸納上下聯的主要意思正確的應該是()

d.上聯寫樓的史實和傳説,下聯寫洞庭湖的風景大觀和作者的感慨。

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有聯贊曰:“洞庭月,衡岳雲,巫山雨,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崔灝詩,範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④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a.①句與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與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與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與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相同。

5.江南三大名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③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7、.下列各組加點詞語含義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a、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若屬皆且為所虜

c、即岡巒之體勢/胡天八月即飛雪/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a.“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濃重,濃淡對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徵。

b.“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寫滕王閣周圍景物,是近景。

c.“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寫彩霞自上而下,寫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寫盡了秋晚暮色之美。

d.“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句所寫為眼前所見之實景,登高遠眺,目之所見,耳之所聞,集於筆端。

a.“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懷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賈誼。

b.“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時,有對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表明自己身處逆境,仍能達觀看待。

d.“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表明自己不會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第4篇

2.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瞭解駢文的兩大特徵--對偶與用典,進行文言仿寫訓練。

1.預習,理解註釋中的重要典故,瞭解有關文化知識。

2.教學可分兩個層次:對於文言文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教學目標應定位於"理解文意、熟讀成誦"上;對於有一定文言基礎的學生,可定位於"理解、背誦、仿寫"上,即增加一個動手操作的環節。

悲哉秋心,蕭條悽瑟,西風颯過,萬木鹹荒。葦葉紛下,蕪杆遷黃。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觸目生涼。離人頻顧,羈客成傷。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騷辭,從風流蕩,魚雁聞聲,中心惶惶......

1999年,這位同學參加了上海市大學聯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氣息的作文獲得了大學聯考作文滿分的好成績!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學聯考語文閲卷中心組組長王光祖先生對他的作文評價是:"思想嚴密,層次清楚,語言老到,體現出良好的語言素養。"

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其作者則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這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

今天,我們的任務一是背誦這篇千古名篇;二要學寫一段文言。

(解説:同年人的成功對學生更有説服力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新奇的任務往往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一般只要求學生讀懂、會背,進行文言文寫作對於學生而言似乎無異於天方夜譚,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激情。)

?唐摭言•卷五》説,"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學者王通。王勃六歲即善寫文章,十四歲便科舉中第。沛王李賢聞其名聲,邀請他作王府修撰。後因一篇遊戲文章觸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後又因殺官奴而犯罪,父親也受連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親,途經南昌,正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王勃在宴會上賦詩並寫了這篇著名的《滕王閣序》。隨後,在前往交趾時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本文遂成為他的"絕唱"。

1.梳通文句,整體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為四個部分:①由洪州地勢、人才説到宴會。②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周圍秋景之美。③寫歡娛宴遊引發的的人生感慨。④寫自己有幸與會,應命做詩。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寫古今之變遷;"星分翼軫"四句寫空間地勢之雄;"物華天寶"四句寫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霧列"呼應"星分"句,"俊彩星馳"呼應"物華"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賓主盡東南之美"再承"物華"。多層渲染,以壯文氣。圖示如下:

(解説:教師精當的分析為學生的思維運作提供了一個非常直觀的操作圖式。當然,這應該建立在讓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後,必須對文章進行精加工--對文句的內在思路和關係進行細緻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誦。)

第二部分:寫滕王閣構築之宏,眺望之廣,並寫周圍秋景之美。"潦水盡"二語寫秋景;"儼驂馬非"四語寫自己來到滕王閣;"層巒"以下八句,寫閣在山水之間;"披繡闥"以下十句,寫閣上眺覽所及,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二句為描寫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鮮明生動的秋之圖景。

"遙襟俯暢"以下十句,寫參與宴會諸人。"窮睇眄於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極娛遊於暇日",引出"興盡悲來"二語,於是緊緊相承抒發身世之感。遂引用"馮唐"等四人懷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所賴君子安貧"以下,用以勉勵自己不因處境困窘而改變志節。

"無路請纓"四句再説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説自己路過滕王閣,把當時的賓主合在一起説;"楊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願做詩。嗚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謙詞作結,收束全文。

(解説:在教師示範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據,但在具體操作中仍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可採取小組討論、師生質疑解答、點撥、啟發等多種方式。但無論如何,教師必須保證讓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決不能越俎代庖將答案直接端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對有關文字材料進行"精加工",也是培養閲讀理解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必須切實抓好這一環節。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誦就會迎刃而解。)

?滕王閣序》能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兩點:工整的對偶和文情並茂的"警句"。

(解説:本導語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的在於迅速切入本節課核心內容。一般而言,導語以簡明賅要為上。)

這篇文章是駢體文。文中四字為一語六字為一語的很多,前後語句完全對偶(沒有成對的,只有"嗟乎所賴勃嗚乎雲而"九個字),還講究字的平仄關係,所以聲調讀起來十分和諧。試就第1段看其對偶關係:不僅句與句對偶,還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詞或詞組也是對偶,這叫做"當句對"。

(解説:張志公先生説:"屬對練習是一種不講語法理論而實際上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經過多次的練習之後,學生可以熟練地掌握詞類和造句的規律,並且用之於寫作,因為從一開始就是通過造句的實踐訓練的,而不是隻從一些語法術語和抽象定義學習的......屬對是涉及方面很廣的一種綜合性的語文基礎訓練,對於培養學生讀書、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實踐,靈活地把語法、修辭、邏輯幾種訓練綜合在一起,並且跟作文密切結合起來。"(《傳統語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對"屬對"重視得十分不夠。本設計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導下,結合本文的典型特徵,從語言學習的心理規律出發,嘗試着指導學生進行文言寫作的第一步--屬對練習。當然首先是對課文中無處不在的"對偶"進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習圖示來指導學生的仿寫。)

②教師根據課文情境自出若干語句要求學生對出下句。

(參考對句:都督宴上,盛友如雲;望長天之明徹;倚馬可待,王勃繡口錦心。)

(解説:練習材料出自課文,使學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三個句子,句式各異,基本涵蓋課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學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語句編制"對偶句"。(解説:此舉旨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促進學生的自主創意構思。應該在兩方面要求學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滕王閣序》對警句的提煉,方式靈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華富庶;後者形象地説明了南昌一帶人才濟濟。有的是語句表面矛盾而意思連貫,例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面,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也不悲觀的態度。有的是把不少相關的事物連接起來從而造成獨特的意境。例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關山難越"和"萍水相逢",在意義上本無聯繫,但一旦組成對偶句後,就順理成章地表達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後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獨,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獨。文中類似語句多多,不一一列舉。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不求一律。

(解説:警句的寫作難度較大,學生除了應該具備相應的語言能力以外,還需具備較高的思維水準和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只對課文進行分析而不要求學生一一仿寫。但教師必須使學生意識到"警句"的特點和作用,並且能體會到"警句"的藴意。可以鼓勵學生在寫作中嘗試創造一二。)

(解説:整體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語言障礙的駢文更要重視這一環節。這一板書簡明顯示了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其中對第1段做了詳盡的分析。有點有面,有詳有略。)

第5篇

三、掌握“故”、“盡”、“屬”、“即”等實詞的義項,體會“且”、“矣”等虛詞的用法。

二、 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 優美的語言。

1、 作者: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2、 寫作背景:見課下注釋①。教師補充:《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3、 集體齊讀課文。要求:分段讀,師個別指導正音,節奏校正。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係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第一部分(1):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

第三部分(4~~5):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説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歎盛宴難再。

(3)、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鶩自下而上,故曰齊飛;秋水碧而連天,長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絕唱。

(1)、第四段寫宴會盛況,興盡悲來,感歎天地之大,宇宙無窮;人生無常,盛衰有時,懷才不遇,報國無路。

(2)、第五段言自己雖遭時命之窮,但正因之以自勵,從消沉中振起,理想志節不變。

(3)、賞析“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譯: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髮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理想。表現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

三、 寫宴會盛況,抒人生感慨(懷才不遇,不甘沉淪)。

一、 請同學們結合課後練習二,概括一下駢文的特點。

1、 駢文的主要特點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相互對稱,詞語對偶。在聲韻上,駢文講究運用平仄,音律和諧,修辭上注意藻飾和用典。

全文以四六句為主,雜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這些句式,根據表意的需要而交錯運用,使節奏分明,內容啟承轉合。

3、 運用典故,簡練含蓄(找一下,文中運用了哪些典故)。

加強論證,敍事抒情,而運用的手法卻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五、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五,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駢文句式的特點。

1、默寫課文 2、找出本文的成語 3、找出通假字並加以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