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語文説課稿推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6篇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5W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稿是通過對古代文學名著的深入探究和解讀,結合現代教學實踐,形成的一套全面、系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該説課稿已經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認可,成為語文課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資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語文説課稿推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6篇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

第1篇

本課位於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本冊教材中的課文,仍然採用文體與內容兼顧的模式來劃分單元。第二單元的主題為“童年趣事”,文體為記敍文,這與同屬記敍文的第一單元相得益彰。這樣安排,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瞭解記敍文的有關知識,把握記敍文語言的特點。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憶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寫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課文不但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畫卷,而且還藴含了作者真摯而又細膩的情感,讀來回味無窮。

本單元在整冊教材中屬重點單元。課程標準對於這一學段學生閲讀能力的要求是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品味優美而含蓄的語言外,更要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作家筆下各種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共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這部集子收錄的都是他回憶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時代的一曲戀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狀物、敍事、寫人都真切具體。因此要引導學生不僅能瞭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間,更能理解這個豐富的精神空間。本篇課文共設計三課時,本課為第二課時,探究“百草園”的景物描寫。

知識與技能:能找出“百草園”中紛繁多樣的美景;能發現景物描寫中選景、選詞、選事的特點,體會其中飽含的情感,並學習一定的景物描寫賞析技能。

過程與方法:緊扣教材,運用聯繫比較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運用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鞏固閲讀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能通過對比閲讀,發現本文景物描寫的方法和特點,並體會其中飽含的情感。

本單元的'主題是“童年趣事”,這與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金色年華”相映成趣。七年級學生對“童年”這類話題有很強的體驗和遷移的能力,通過閲讀課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共鳴。

就本課時的內容來説,學生在七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寫景抒情散文。與它們不同的是,本文在寫景時遣詞造句十分精妙,同時,選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經歷。我所面對的七年級學生,喜歡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對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僅停留在表層的感受上,從能知道景物“寫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為何美”成為學生景物描寫閲讀中的瓶頸。

本課時的教學模式為語文閲讀課文新授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共分以下四個環節:

用一段導語開門見山,觸及重點。同時進行比較聯繫,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過的課文中的魯迅形象,對新授內容產生興趣,並對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有所瞭解。

通過誦讀、品讀,使學生整體感知“百草園”中的景物,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這是整堂課的核心部分,以比較閲讀的方法進行。通過教師設問質疑,學生討論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矯正,教師梳理提煉,達成本課時的學習目標。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民主與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完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後,我會用一段富有詩意的語言,結合板書內容,對教學重點做一個總結回顧。然後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將事先挑選的一段閲讀素材呈現到學生面前,採用定性評價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及時鞏固所學技能。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本節課設計了六個教學環節:

我會以這樣一段話來導入:魯迅先生一向以“橫眉冷對”的形象示人。但每個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們記憶深處的桃花源,有青山綠水、白雲藍天。魯迅先生的童年又會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童年眷戀的“百草園”,來看一看那裏會有一番怎樣的景色。

設計意圖:從魯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學生對魯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發學習興趣。

我會讓學生誦讀描寫“百草園”的段落,並找出作者在“百草園”中寫了哪些景物,概括出這是一個怎樣的“百草園”?

通過誦讀、品讀、思考,學生得以明確:作者寫了百草園中的十多種景物,有優美的植物和奇異的小動物,完全是一個光怪陸離、千姿百態的童話世界。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百草園中的景物之多,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這一部分中,我會讓學生對比閲讀周作人寫的《魯迅的故家》節選,來看一看同樣是寫“百草園”,選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兩者有何不同,從而感受作者遣詞造句中飽含的深情。

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得以明確:周作人描寫園中景物時像一個科學家一樣進行考證和辨析。而魯迅更像一位畫家,不僅使用了具有鮮豔色彩的形容詞,還使用瞭如素描技法一樣的表示情態的詞,以及生動傳神的動詞。在魯迅的眼中,“百草園”的一切都是鮮活的生命,有着亮麗的色彩和豐富的情態。另外,魯迅在寫景時還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實則意藴豐富的關聯詞,可見園中還有無限豐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們讓“百草園”成為了一個生命磁場。

設計意圖:學生在對比閲讀中發現寫景時遣詞造句的特點,體會本文飽含的情感。

在這一部分中,仍然是讓學生通過對比閲讀,感受作者景中記事所飽含的深情。

我會先提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百草園”中寫了如此多的景物,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後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學生通過查找能發現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於是,我會讓學生結合這一發現,對比閲讀朱自清的《春》,討論“百草園”的景物描寫在寫作立場上有什麼特點?

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得以明確:《春》裏的景物與作者的回憶無關,沒有作者親自的參與,只是被觀察和欣賞的對象,而“百草園”中描寫的所有景物都與作者的經歷緊密相關,並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記。與其説作者在描寫園中的景物,不如説在細數自己在園中的往事,每一處風景都是一段經歷,“百草園”是作者的回憶城堡。

設計意圖:學生在對比閲讀中發現寫景時作者立場的不同,體會本文飽含的情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廢的花園,通過魯迅先生的選景、選詞、選事的景物描寫,變成了一個光怪陸離千姿百態的“童話世界”、成為了張揚無限力量與美好的“生命磁場”,更是浸透作者生命體驗的“精神家園”,在這樣的世界中,心靈、感官、行動都不受任何約束,“百草園”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王國。魯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時期寫下了此文,暮色蒼茫中, 他懷着一片温情采擷着帶露的朝花,走進了兒時那片自由的樂土,為現實中傷痕累累、精疲力盡的身心找尋到慰藉。

在這一部分中,我會讓學生欣賞一段女作家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中的景物描寫,運用這節課上所學的方法,當堂點評。之所以選擇這部作品,是因為它和本篇課文一樣,也是一部回憶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寫法上也有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的景物描寫賞析策略,嘗試應用。並將其作為課後練習,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

本堂課的板書設計簡潔,清晰地表現出賞析“百草園”景物描寫的三種途徑和分別表現出的思想內涵,以及寫作特點。

根據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要使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本堂課採用定性評價的方式,一是在新授過程中,通過比較閲讀體會並總結百草園景物描寫的方法和特點,二是在當堂和課後練習中,通過品讀課外語段,鞏固所學的景物描寫賞析策略。

本課時所開發的課程資源有周作人所寫的散文《魯迅的故家》節選,朱自清的散文《春》節選,以及蕭紅的小説《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景物描寫。前兩個資源是在體會“百草園”景物描寫的方法和特點時,作為比較閲讀材料引入的。第三個資源是作為課堂評價素材引入的。三個資源的設計意圖和目的在前面教學設計中已經説明,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語文説課稿推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6篇 《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 第2張

第2篇

五、課業佈置:學習本篇文章後,聯繫自己的童年中記憶深刻的事或人,運用文中學到的表達技巧進行寫作訓練(600字以內)

六、課後題處理: 在文章課堂學習研討的問題設置上,結合課後思考訓練的問題進行設置,並在課文學習後進行點撥總結,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 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不必説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説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説,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第3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寫於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往事的敍事散文。對寫作初衷,魯迅説:“是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回憶舊時的好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寄一絲安慰。”作為一篇經久不衰的老課文,不管教材編排如何變化,總少不了它的位置。不得不承認其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和範文形象。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曲譜寫童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本文通過對百草園美麗景物和奇聞趣事的描寫及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敍,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課教學着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採用朗讀和問題導引等方法,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慾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形象到語言進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首先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學生要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在民主、寬鬆、自主的教學氛圍中全員、全程、全面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與老師同學網絡等的合作中質疑解難探究。

其次應依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抓住“神”――主旨,然後掌握“形”――內容。同時應用學習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讀――抓關鍵。

最後具體到本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作者是文學大師魯迅等特點,學生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了解作者掃清字詞障礙等事情。同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狀物、敍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來課文中的內容並不新鮮,但在兒童眼裏,一切都新奇,確是兒童的樂園。所以學生應聯繫自我,將生活感知遷移到課文內容這一新知上,激活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其一,我力圖突破傳統的教法着力貫徹新課改精神。“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是魯迅少年時期兩個相鄰的人生驛站,是魯迅在歷經人生滄桑後對童年生活的温馨回憶。而傳統的教學往往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説作品表現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那位先生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我認為這種解讀存在着教條化、程式化、上綱上線化的傾向,削減了文章的語文味,影響了學生的審美興趣。而作者在文中並沒有刻意地將兩者進行比較,推崇百草園而否定三味書屋,只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自然地寫下來,三味書屋裏淋漓痛快的讀書、無拘無束的溜玩、興味盎然地偷畫、嚴而不厲的先生在作者筆下也充滿親切温馨。所以我在教學中沒有設計中心主旨的理解,只是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自主感受、自主表達,在個性化體驗中完成對文章的解讀。

其二,加強對課文的朗讀。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多讀,靜下心來讀,讀出節奏,讀出美感,讀出情懷。一定要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從文字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帶着一種當事人的參與感來真實體會,而不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只有這樣才能切切實實的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較長,要講的東西也很多,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儘量刪繁就簡,長文短教。我在交代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安排兩個課時教授。第一課時主要是交流學生預習的情況,包括對作者的瞭解和字詞的掌握;其次是熟悉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並提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由閲讀和思考。我今天要説的是第二課時,本堂課淡化對主題的解讀,重點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

上節課我們主要熟悉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思路,感受了大師敍事的功力,放的開又收的攏,內容繁多,而不蕪雜,敍事清晰而有條理。今天我們將深入文本,品味大師語言的魅力,隨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無可複製的童年。

(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細緻觀察、抓住特徵、融入情感、講究順序、多個角度、聯想想象、恰當修辭、精選詞語。)

這個環節落實了本堂課的重點,即“分析第一部的描寫,讓學生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增強語句的表現力,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而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思路來品析文章,理解“景是兒童心裏的景,情是兒童心裏的情”。同時圖文並茂,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喚起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④百草園裏有許多樂事,你覺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雪地捕鳥”這一段落,引導學生分析動詞的表達效果,並補充朱自清《背影》裏一段關於父親買桔子的動作描寫,進一步加深對動作描寫的認識。

⑤要求學生用“不必説……也不必説……單是……”的句型説一段話。

⑥請一同學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買飯的艱難,提醒全班同學注意觀察,完了,每個人寫一段話,描述表演者的動作變化。

學以致用,遵循由簡到難有樣可依的原則,從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挖掘他們言語表達的潛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於百草園的美景趣物樂事,那美女蛇的傳説在文中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過渡自然,問題直接。學生對話交流,教師點評總結。魯迅藉助這個故事饒有興趣地從另一側面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得百草園更加充滿神祕色彩。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兒童的心理,滿足了潛存於他們心靈深處的好奇。可以想象得出,孩子們對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歡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這一插話是轉描寫為敍事,別開生面地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園一滲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這實是一記妙着。

語文課堂需要書聲琅琅,散文的賞析更需要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增強語感,豐富對語言的感性認識。

這一總結迴歸整體,百草園作為樂園的形象一目瞭然,並突出了“自由自在”的快樂,以便引出下面對三味書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將看似雜亂的三味書屋生活梳理成片,苦樂相伴,有助於學生客觀的認識。

我特意把問題設計得很開放很主觀,力圖通過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自由輕鬆愉快的對話,達到對文章主題的個性理解。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寬闊的原野。在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所有的花鳥蟲魚,可以放飛心靈上所有的夢想希望,可以播灑一生的幸福,可以盪漾一生的笑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兒時生活的一段美好回憶。這段生活經歷對魯迅先生的人生髮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希望同學們也能像魯迅先生一樣,永遠保持兒童純真活潑的天性和求知進取的心靈。

第4篇

以下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説課稿(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歡迎借鑑!

本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本單元的文章,均是記錄成長的話題,我從中可以收穫一些啟迪。學習本單元,重點是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作為第一篇重點講讀課文,也是作者回憶兒時的快樂生活和求學生涯的回憶性散文。具有示範性學習作用,本篇學習課時設定為2個課時。

分目標:a.結合個人情感學習課文內容b.把握文章表達技巧。

教學目標的設定力圖體現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和情感薰陶三維結合。學生通過本課學習,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點,感受文章語言的表現力,學習其具體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讓孩子們感受文中天真爛漫的童年樂趣,引導孩子們聯想自己的童年趣事來激發其共鳴,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

2.教學重難點:本篇作為重點講讀課文,其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意,所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成為教學的側重點;本課的難點則在於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對童年的嚮往和思索之意,感受作者深情成為教學難點。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閲讀基礎,但年齡小、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起來聽課並且自主閲讀和自主研讀的鍛鍊還不夠,無法使語文閲讀的高效積極開展開來,所以在閲讀教學中,我更多采取以學生自主閲讀研讀為主,老師引導示範點撥為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閲讀積極性,鼓勵學生養成良好閲讀學習習慣。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採用朗讀和問題引導法,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散文的特點進行學習,由不散的神(主旨)到散的形(內容),從整體到局部,從具體表達手法到無處不在的真情流露。師生共同討論分享,大體上以個人品讀——感悟——集體討論——分享四個環節進行。

三、教學思路:課前安排學生參閲本文相關背景知識,這也是文章學習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課堂上以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是不好的回憶)接着引入本篇學習,首先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接着合作學習,分為“作者眼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兩個部分,分別以三個小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地進行研讀討論,並且分享學習成果。

第5篇

[説教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回憶童年往事的敍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處的童年生活。本單元以成長為主題,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

1.知識能力:掌握生字詞;學習準確生動的語言;抓住事物特徵進行描寫。

2.過程方法:理解課文描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體會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閲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

1、朗讀第2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提問:百草園中哪些景、物很有樂趣?樂趣體現在哪些詞語上?畫出這些詞語;②本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從哪些角度描寫百草園的景、物?③寫景的順序是怎樣的?從低到高、從靜到動、由動物到植物

2、默讀課文3至6段,思考:①這裏寫了一件什麼事?②這個故事與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有什麼聯繫呢?

3、指定學生朗讀課文7、8段,思考:①這兩段寫了什麼?②畫出寫捕鳥的動詞,分析使用這些動詞的表達效果。如:能把“便罩住了”的“罩”換成“蓋”嗎?

4、齊讀第9段,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這一段的三個“也許是因為……”流露了一種什麼感情?

5、自讀課文第11、12兩段,邊讀邊考慮:“我”對三味書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6、分角色讀課文第13段至末尾。一人讀“我”的語言,一個讀先生的語言,一人(讀敍述部分)讀敍述部分)讀完後概括:①這幾節寫了在三味書屋的哪些生活?流露作者怎樣的感情?②老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對他的態度如何?

第6篇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為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篇課文無疑起着重要的作用。這一單元同時入選的還有《爸爸的花兒落了》,《醜小鴨》,《外國詩兩首》以及《傷仲永》,縱觀全單元,雖然各篇文章文體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説,童話,詩歌,還有古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成長”。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應整體感知,總體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寫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於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啟發他們有意識地培養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品質。

(2)《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散文,選自《朝花夕拾》,寫作此文時,魯迅時年45歲,全文語言一改魯迅雜文式的晦澀激揚,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麗,富有韻味的話語。全文描寫了作者童年看似幾個毫無關聯的生活片段,但字裏行間都洋溢着的一種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緊扣,因此,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散文形與神的關係,並培養學生鑑賞散文的能力。

(4)掌握散文的閲讀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由於作者所處的年代久遠,加上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高級的鑑賞能力,因此,很難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難領悟所描寫景物之下籠罩着的主觀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應是教學的重點。

(2)本課時整體感知文章,圍繞“童趣”這兩個字共同品味鑑賞文章

要求學生通讀整單元的課文,並通過書籍或網絡的途徑選讀魯迅的生平。

導語:同學們,你們瞭解魯迅先生嗎?你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魯迅先生成長的足跡吧。

首先教師與學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師可以問學生

“同學們,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呢?覺得開心嗎?小時候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嗎?”之類的問題。目的在於激發起學生對美好童年的回憶,尋找到學生情感的爆發點。此討論預期的效果為熱烈,自由,但教師要注意控制時間

使用錄音機,播放一首《童年的回憶》,並對這首曲子作簡短的介紹。音樂也是一種審美。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徑表達情感的方法,陶冶心靈。

再次使用錄音機,放課文錄音,使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

接着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文章,那麼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呢?學生會回答説是因為主要描寫了魯迅先生童年生活的兩個地方,教師聞言可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下面畫上下劃線。那麼教師可以接着提問:那這兩個地方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呀?假如你是作者,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地方呢?為什麼?魯迅先生經歷過的事情比如説捉蟋蟀,聽鬼故事等等,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呢?還記得那時候的心情嗎?

因為都是與學生情感,生活經驗相似的問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教師在黑板上給出一個初步的提綱。接着可以説:經過同學們剛才熱烈的討論,相信大家已經把握到了兩個不同地方的特點,那麼,下面請同學們上來用最簡練的語言把這個提綱補充完整。

此環節還可以採用分組的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和團結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後讓全班學生評價各個提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此環節使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系統和完整的印象。

在這一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最為喜歡的描寫片斷並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讀,並告訴大家為什麼喜歡這個片斷。教師可以從表達技巧語言的遣詞造句等方面教會學生初步鑑賞散文的方法。

比如學生會問“為什麼私塾裏的先生不回答我關於怪哉蟲的問題?”老師的這種做法好不好呢?為什麼等等。在一環節中老師不要急着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應該問學生“你們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嗎?”這樣可以避免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此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點撥和引導學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a、前面已經説過,此文作於魯迅45歲時,選自《朝花夕拾》,鑑於七年級學生的思想水平,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這個時期魯迅先生的生活狀況,並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輾轉流徙,心情苦悶之時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閒靜,寄一些安慰而寫的,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曲戀歌。

b.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苦悶或是挫折時應該如何排遣和調整自己的心情,並有意識地開始學會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勝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童心”兩個字。

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的童年時代,篇幅可長可短,提倡“我手寫我心”的作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