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三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13W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三篇

明確地説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説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三篇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一

開學以來認真地閲讀了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從中收益頗豐,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實際,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書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熱點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一線優秀教師在長期語文從教中最感困惑並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書中把這些問題大致分成了四類:

1、閲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2、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3、如何圍繞目標設計語文教學過程。

4、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語文課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説再見。”這個理論對於教師來還是容易接受的,但是在課堂的教學中操作起來卻不容易。而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的主要收穫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通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説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説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

崔巒老師在第七次閲讀教學研討會上給出了一個十六字方針“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鼓勵創新。”要和內容分析式的閲讀教學説“再見!”在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加以體現,需要我們有教學思想的轉變,更需要我們有教學智慧的積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找準教學的三個點。一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落實點,因為積累語文知識就是為增長語文能力打下基礎。二是訓練語文能力的增長點,因為語文能力是學生髮展之基。語文能力就是指“聽、説、讀、寫”的能力。三是薰陶感染語文人文的滲透點,因為語文人文是學生髮展之本。語文人文就是指語文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態度、品質和情感。為什麼説語文精神是薰陶感染而不是訓練呢?因為語文的人文性與語言文字不可割裂。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教課文逐步過渡到教語文應該注意要依據課文合理選擇課程內容,明確這篇課文究竟要教什麼。語文課程目標的選擇,要瞄準語言知識、語文方法的教學和語文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特點。要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流程,這就要按照語文知識或方法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流程,按照“領會知識(方法)—實踐運用”的步驟組織教學。這才是“學語文”的教學流程。還要合理設計表達練習,提高語言積累的質量。理解課文語言只是學習語言的第一步,能理解但不會運用,學生積累的只是消極語言;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將消極語言轉化為能運用的積極語言。這樣學生語言積累的質量就能大大提高。

總之,學習是一個過程,永無止境,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永無終點。只有那些心無旁騖,始終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堅強,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穫成功的快樂。語文教學這座高山,登上高處才會風光無限,語文教學這方深潭,潛到深處才會別有洞天。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二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第四章第三節談到習作評價的功能,我深切的感到批改作文對語文老師來説是最苦的差事。語文老師對學生的作文全批全改,精批細改,老師也唯恐批改不精不細而耽誤了學生。可是學生對老師煞費苦心的批改卻不怎麼當回事,他們所關心的不過是等級和分數而已,成績好的,高興一陣子,不好的,歎口氣,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把本子塞到抽屜裏完事。

老師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並沒有取得多少積極的功效。對此,葉聖陶先生曾直言不諱的説:“我當過語文老師,改過學生們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我先後結識的國文教師不在少數,這些老師都改過不計其數的`作文本,他們得到的體會跟我相同,都認為改作文是一種徒勞無功的工作”。老師根據自己的標準和想法把它們修改完善,並通過所作的終結性的評判使學生明白作文應該這樣寫,不應該那樣寫。這種作文批改的模式,學生完全處於被動的地位,師生雙方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溝通,思想、情意相互隔膜。學生由於沒有參與到作文批改的過程之中,積極性、主動性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很難明白老師的用意和想法,教師嘔心瀝血的批改,苦則苦矣,卻未必能換來學生實際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認為,一定要讓學生成為作為批改的主人。

自我批改——終身受用的本領。在主體性教學越來越深入開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看到,學生既是寫作文的主體,也是批改作文的主體。根據語文課程改革的精神,作文訓練不僅是培養一種技能,更關鍵的是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是追求人生價值高層次的需求。學會批改自己的文章,自然也就成了實現這種高層次需求的保證。因此我們要把學生自改作文看成是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全程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意考查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內容和方法。”這一要求,無疑對以往《教學大綱》有關內容的拓展,這種拓展是《語文課程標準》為切實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學會批改——培養能力的階梯。把批改作文的任務交給學生,但如果學生沒有掌握相應的方法和策略,不具備批改的能力,主體作用也不可能得以真正的實現。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師一直包辦作文批改,學生對此茫然無知,現在突然讓學生做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難免會覺得無從下手,難以應付。這種情況如果處理不好,會加重學生的學習和心理負擔,把教師的苦差事轉變成學生的苦差事。要想使學生自主批改作文,就必須進行批改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批改作文。

1、要讓學生養成批改作文的習慣。

好的習慣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堅持。作文“寫完了,從頭到尾看一邊,馬上自己審核,自己修訂,這是一種好習慣。寫完了,站在讀者的地位把自己的作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這樣做是從羣眾觀點審核自己的作文,也是一種好習慣,這些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不盡。”其實,文章中諸如意思重複、前後矛盾、文句不通以及標點、文字等方面的差錯,只要養成認真審核的好習慣,都是可以及時發現並加以改正的。

2、要把批改的方法和要求給學生講清楚。

作文寫完之後,先作總體回顧,看立意是否得到理想的表達,佈局是否得體適宜,材料取捨是否妥帖得當等,如果有全局性的毛病,就要重新寫作,大修大改。接下來進行局部推敲,主要是表達技巧方面的反顧和敲定。要培養學生“咬文嚼字”的習慣和能力,儘量作到遣詞造句準確得當,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自然和諧,對不準確的多餘的字、詞、句、段能夠進行刪、改、調、換等修改。必要的時候,還要學生捨得“割愛”,也就是把自己喜愛的、然而用在作文中卻多餘的或者不準確的材料、句子、詞語毫不吝惜的刪除掉。學生如果能夠把這些方法熟練的運用於自己的作文,上交給老師的就不會是草率而成的“半成品”了。

3、要拓寬作文批改的路子,儘可能多為學生提供參與作文批改的實踐活動。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老師的書面批改、當面批改,學生的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小組批改、師生共改等形式。作文批改不能就文論文,應就文論理,引導學生透過個體的材料,把握作文的規律,在相互溝通、交流互動中品嚐其中的甘甜,調動其作文、改文的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在寫作方面的經驗、認識、技能、行為的全面提高。

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旦得以實現,他們會主動和教師一道把案頭的大山移走。教師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可以給學生提供更為充分的指導和幫助;學生得到了實際的鍛鍊,在具體的實踐中掌握了終身有用的本領。作文教學的效率會因此而大大提高。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教學反思總結三

説起語文,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沒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而語文作為人文性與工具性,它是指導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要講求實用性。所以我市教研室國小語文教研員提出來的“關注語用,言意兼得”的研討主題,我聽後內心是澎湃的,非常贊同,這一舉措對學生今後的發展受益匪淺。那麼該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實踐操作呢?

教研室推薦的讀物《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從理論的高度,從實踐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怎樣才是“教語文”,也為我們的教學實踐指明瞭一條可行的路。這本書指出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通過研討,我們發現課堂的“言”、“意”兼得應從詞語品味中、段落結構間、詞語推敲時、思維記憶裏去追尋。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引領學生在閲讀中自覺地關注言語本身,在語言的比較揣摩中感悟語言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在領悟“意象、意境、意藴”的同時,關注語言表達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從而領略到文本中融合的言和意。

教學目標: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生活中平淡卻深厚的愛的情感。

二、學習抓住細節描寫進行閲讀的方法。

三、體會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

學習重點:

學習抓住細節描寫進行閲讀的方法。

評:這樣的教學目標,體現出語文課的特點,準確地反映出語文本體性任務與人文教化任務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認識細節,描寫品味真愛

在教學第九小節時,認識描寫細節好處。出示兩段文字對比朗讀體會有什麼不同,你感覺哪一段的表達效果好?為什麼?

1、媽媽睡在病牀上,嘴角掛着恬靜的微笑,爸爸坐在牀前的椅子上一直手機握着,媽媽的手都扶在牀沿邊睡着了。

2、媽媽睡在病牀上,爸爸坐在牀前的椅子上都負載牀沿邊睡着了。

讀這段文字,體會課文表達的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情體會。課文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把父母之間的這種申請具體細膩的表達出來的?

這兩段話寫的是同一個情景,但是表達效果卻有很大的區別,第一段話加上媽媽恬靜的微笑,這個細微的神態和爸爸緊握着媽媽的手這個細微的動作,咱們將這個平平淡淡的情景寫得不平凡,從而能活靈活現的描寫出爸爸媽媽之間深厚的情感,讓人對這個畫面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描寫我們稱之為細節描寫。

出示: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燃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前面圍繞着核心概念細節描寫的認識,精心設計了四步指導過程,先是通過兩段文字的比較認識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但是通過交流學生的認識體會,然後通過朗讀回到具體的語境中,深入體會細節描寫的表達作用,最後再進行總結,是細節描寫的定義及加深學生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沒有簡單的要求學生畫出哪些是細節描寫,而是將細節描寫的認識與表達效果的體會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較好地體現了言語兼得的關係。

(二)、接下來請學生找出文中還有哪些細節描寫讓人感受到愛如茉莉?

請圈出課文中其他的細節描寫,做好批註説明其表達效果。

經過前兩步的指導,學生對什麼是細節描寫及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特別有閲讀方法及教學目標,不應該只停留在認識,而應該讓學生學會運用,從認識到會運用,必須有一個實踐操作的步驟。

(三)、學了這篇課文,你對閲讀方法有什麼新的認識體會?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關注細節,並嘗試在作文中運用細節描寫這堂課,由於教學目標和重點非常明確,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圍繞閲讀方法的教學設計的,因此師生的總結就很自然的圍繞着課文中學到抓住細節描寫進行閲讀的方法展開。

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心閲讀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種神態……去找描寫特別感人的細節,並寫寫批註。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研讀文本、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探討、教師的點撥引領,讀中感悟,讓學生逐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分量,知道細節對於一篇文章的重要意義,真正感受到“愛如茉莉”。

當我們從文本解讀式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方法學習式的教學模式,也會感到知識的儲備和掌握情況。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為了能夠真正落實好“關注語用,言意兼得”,我會潛心研究這套理論體系,紮實推進自己的語文課堂中,並帶動我校更多的語文教師做好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