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巴金寒夜讀後感3篇 冷夜驚醒,心境震撼:巴金寒夜讀後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巴金的小説《寒夜》是一部揭露舊社會黑暗面的短篇作品,通過對小人物的描寫,深入探討了貧困與壓迫的社會現實。讀完這篇小説,讓人不禁感歎生活的不公與殘酷,也讓人對巴金刻骨銘心的寫作風格印象深刻。

巴金寒夜讀後感3篇 冷夜驚醒,心境震撼:巴金寒夜讀後感

第1篇

巴金的《寒夜》。這部小説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號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個怯弱的小職員,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堅持甚至表現自己的想法。這樣的一個人,的確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謂的老好人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場竟然有這般悽慘:連慘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最愛的人在他的身邊。甚至他最愛的人都不知道他已離開這個世界。

當他面對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視,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責,永遠不懂得反抗。妻子終於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寧願他打她罵她也不願意他不做=作聲,然而他還是沒有半句怨言。面對母親對妻子的詆譭,他也是毫無責備別人的意思。在抗戰這樣特定的環境中,作為一個小小職員的汪文宣,我想他有這樣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後慘死的結果又是與他怯弱的性格緊密相連的。一個連自己真實想法都不敢表達的人有時候想想狠一點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劇情當中,我會不自覺想到現實中的我們。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像他那樣呢。優柔寡斷,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來順受人性的種種弱點一覽無餘。

樹生是一個時尚的銀行職員,她不被世俗所束縛,沒結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於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卻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受不了生活的貧困,就同年輕的主任飛去了蘭州。但作為一個妻子,她是潔身自好的,她並沒有做對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為一個母親她又是盡責的,她沒忘記自己兒子的學業,按時往家裏寄錢。

在汪文宣死後沒多久,她便回來了。她是懷着思念和希望回來的。她以為宣在信裏講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來了。當她知道丈夫的死訊的時候,她是痛徹心扉的,如刀絞的。這樣看來,她的確是一位鍾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學,是適合我們這些小市民看的文學。在整部小説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感觸也就會來得更加的深。這樣看來它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説。

巴金寒夜讀後感3篇 冷夜驚醒,心境震撼:巴金寒夜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2016年11月8日,立冬。我站在陽台上懷念德州乾燥寒冷卻因有牽掛而變得難以忘懷的冬天,也許州城的我所惦念的他們而今正在踽踽寒夜中發出傷春悲秋的感歎,亦或似曾樹生般膽顫於寒夜的淒冷,期盼着時間來決定一切,給予些微不足道的温暖。身在江南的我,眼睜睜的看着整整四個月的時光在我的手掌翻湧,升騰最後歸於平靜,而我的未來薄如蟬翼般在天空劃過,沒有聲音。從那一刻起,我對自己説,即便身處寒夜,也要向孩子般單純、簡單,執着於夢想。

人間三部曲是巴金優秀的系列小説之一,寒夜可謂其中的經典之作。作品誕生不僅是個人的絕唱,也是一個文學繁榮時代驟然停止的標本,代表着中國文學的最高藝術水準。作品內容是以抗戰勝利前後的____“陪都”重慶為背景,以一對夫婦——汪文宣,曾樹生生死離別,家破人亡的情感糾葛為線索,展示了他們悽慘的悲劇命運,也揭露了____反動統治的黑暗和腐朽。《寒夜》的開始是1944年重慶一個寒冷的冬夜。兩年後,十里洋場大上海的一個寒夜裏,一個渺小的讀書人的生與死也畫上了句號,只留下一個孤苦伶仃的`女人在寒風凜冽的夜孤苦伶仃的繼續幻想明天。夜太冷,她需要温暖,而我更需要從寒夜中看到他們的悲劇,然後懷着更現實的夢想上路,尋找屬於我的温暖。

提及汪文宣的名字,我總會不自覺的同時想起孔乙己,一樣悲劇的性格,同樣悽慘的命運。可是巴金筆下的汪文宣的性格似乎更為複雜,被黑暗社會毒害和侵蝕的更為徹底。巴金在後記中説道:“我從來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我連做夢也不敢妄想寫史詩。誠如一個‘從生活的洞口……’的批評家所説,我不敢面對鮮血淋漓的現實,所以我只寫了些耳聞目睹的小事。”汪文宣也是一個熱愛生活又懷有遠大理想的新知識青年,但理想卻逐漸被歲月侵蝕的變換了模樣。他有愛心,奉獻着愛也擁有着愛。可生活卻極度痛苦,在痛苦中他與妻子決裂,在一切的就急於苦難中更加渲染了他的彷徨與苦悶,就這樣在悲苦中死去。有時感覺文中的主人公與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有着同樣的迷茫

第3篇

書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個善良的知識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後因肺核慘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絕不是簡單地為我們展現肺結核這種病在醫療水平極其低下的舊社會中有多麼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社會提出的深沉的控訴!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懷揣偉大的教育夢想的他,離校後只能在一個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裏當一名小小的公務員。説到公務員,也許有很多人會很羨慕他,有一個衣食無憂的鐵飯碗。事實上,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官商勾結等混亂腐敗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這樣安分守己、老實厚道的知識分子就成了被壓榨的對象,他每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卻依然換不來一家人的温飽和應有的社會地位。

然而對於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爭。

在公司裏,面對上司的欺壓和同事的冷嘲熱諷,他總是忍氣吞聲。他説:“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個職位又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幫助呢?有這麼一個公務員的職位,兒子的學費還是得靠在銀行裏當“花瓶”的妻子支持,母親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紀了還要去當老媽子幫忙添補家用。有多少次他對自己説“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這麼做。就這樣,枯燥單調、薪水微薄的校對工作一點點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還在為它嘔心瀝血,慢慢耗盡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見不合的婆媳之間的糾紛,他愛妻子和母親,愛任何一方都勝過於愛自己。但是他卻沒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對於妻子和母親的衝突,他不敢去面對,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給他之前要求她寫封長信給母親道歉的回信後,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識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變生活,改變命運,但是他卻沒有起來反抗過、努力過。在困頓中,他總是這樣安慰自己:“等抗戰勝利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就這樣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戰勝利之時,卻是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之日。這實在是人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