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優質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38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故事與自己的經歷聯繫起來,找到共鳴,讀後感也可以作為一種文學評論的形式,讓我們參與文學界的討論和交流,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講中國的書讀後感優質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優質8篇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1

1840年,成為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也以鴉片戰爭為標誌進入近代史,這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抗爭的歷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尋求富民強國之路的探索史。

一、一部災難深重的屈辱史

中國近代史是災難深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屈辱的歷史,中國人民飽嘗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國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1840年,英國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古老的、落後的中國在西方堅船利炮面前戰敗了,1842年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定關税,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後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和英法俄又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尤其是沙俄掠奪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外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內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國又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清政府又簽訂了《中法新約》,列強取得了在中國修築鐵路的權利。1894年中國又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賠款達到兩億兩白銀,帝國主義強國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然而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進一步控制中國,19--年八國聯軍又共同反動了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賠款本息超過10億兩白銀,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華戰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後,加重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2

無論是多年前飽受欺辱的蘇維埃,還是現今日漸強大的新中國,其實,一直都有一顆紅星,在我們的上方高高懸掛。只不過,時間久了,我們都已忘卻了它。近日讀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看到了一位美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後,那顆許久不被想起的,早已蒙上了灰塵的紅星,在我的心裏,突然發光發亮起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現在,也就只能摸着那一張張薄薄的紙,去想象當時那般暗無天日的生活。可在此事中,我卻不自覺地跟着一雙無形的大手走進了書中,走進了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跟隨着埃德加·斯諾的步伐,走遍了大半個中國。

書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毛澤東。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他小時候因為家裏窮,沒錢讀書,所以成為書記、主席後,才會廢寢忘食地工作、讀書。但我錯了。原來,從小就愛看書,並且上學習字,自己趕去離家50裏的地方,只為念到書,只為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對事情有自己的見解,不會聽信別人的讒言。更令我欣賞他的'是:他很謙虛。在談論自己時,他不自覺地就談論到了他的好戰友,總是將自己置於一個集體中,不驕不躁,平易近人,讓人感覺非常的親切。不只是我們啊!從上到下,從總司令朱德,又到彭德懷,還有張學良,再到那些不知姓名的士兵……他們誰不是懷着一顆赤子之心,誰不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誰不是鐵骨錚錚的漢子?他們,都是。他們闖過了一道道險關;他們受傷時咬緊牙關;他們永遠都將傷口留給自己,笑臉迎給我們。那時的紅星十分耀眼,奪目;今日的紅星更加奪目,更加美麗!這是美國人眼中的紅軍,是美國人眼中的中國!

今日的我們,一定要守護我們的紅星,呵護好我們的中國!紅星,是什麼?我想,是先烈們的鮮血吧。請記住這樣一句話: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3

這個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中國通史》,這本書説的是我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劉備和曹操。我喜歡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還修了長城、統一了貨幣、長度、重量和文字。還有他修好了長城之後,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馬去守長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歡劉備的原因是:他是一個愛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邊有智勇雙全的關雲長和趙子龍;有出謀劃策的孔明;還有英勇善戰的張翼德和黃漢升。很可惜,最終蜀國還是滅亡了。我喜歡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羣,在動盪不安、羣雄割據的漢朝末年,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廣袤地域。

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為秦始皇修長城時暴力對付民眾,搞得生靈塗炭,修完之後留下了無數的骨骸,讓人觸目驚心啊!曹操是一個重軍事,輕政治的人,搞得民間亂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實,政治和軍事同樣重要。

?中國通史》讓我懂得了許多中國的歷史知識,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讓我初步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不要整天無所事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繁榮安定做出一份應有的貢獻!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4

早就聽説費孝通老師的這本書,一直沒有騰出時間拜讀,近期抓緊時間終於看完了。一本關於社會學的著作,在裏面融入了質性研究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探索方法,通過對比現代經濟下西方的團體格局和鄉土經濟下中國的差序格局,引出中國情境下的關係社會的緣起等,更深層次解釋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受益匪淺。裏面有很多喜歡的語句和思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面這幾段話:

1、中西社會結構的不同: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2、中西社會關係的理解: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瞭解。所謂瞭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義體系。同樣的刺激會引起同樣的反應。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習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而西方現代的文化卻是浮士德式的,他們把衝突看成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無盡的創造過程,不斷改變。

3、最欣賞的戀愛觀: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瞭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並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説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依賴於推陳出新,不斷地克服阻礙,也是不斷地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5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説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説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瞭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揮了"瞭解之同情"的態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曆代的哲學觀點。

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

任何人讀完後,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裏,堪稱最經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合。

老莊學説宏大但晦澀隱祕,向郭註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後,引發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説紛紜。中國人並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説,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現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

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於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於歷史環境的侷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讚或批判。而現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於明顯落後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成為自己。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6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農耕大國,在這五千年的風雨變遷中,中國底層社會卻以一種獨特而又引人深思的方式傳承、延續並不斷髮展。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便從諸多方面分析了鄉土社會的存在方式並推廣到現代社會,探尋社會發展的規律。

鄉土社會的根本在於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説,土地便是人民的根。有了土地人們才免於奔波,在臨近土地上耕作的人們才聚集成村落,進而形成一個社會。由於土地的緣故,這個社會缺乏流動性,於是“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還鄉。…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缺乏流動性的鄉土社會,每個人從出生便被嵌入了熟人社會的網絡。而鄉土社會的許多特性便是由其熟人社會的特點而展開。

首先便是“鄉下多愚”的誤區,在鄉土社會中,耕種是解決生存問題的第一要務,因此鄉下人的知識結構與城裏人有很大區別。耕種的技巧由父輩手把手的經驗習來,而且熟人社會下運用“特殊語言”比文字間接表意更有效,面對面能解決的事不必訴諸文字。“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並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徵體系。”而且在鄉土社會中,社會發展較慢,不會輕易發生顛覆性變化,因而後輩可以沿着前人的經驗行事,“當一個人碰着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裏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裏,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後走;後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裏用得着文字?時間裏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再就是極為重要的“差序格局”概念,不同於西方“團體格局”中一切都是公平的,“差序格局”突出的是“私”,即對一件事情的評判會受到當事人與評判者私人關係的影響,並且這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評判。

凡事都要講人情冷暖,都要講交情,講小團體。這一特點直接的弊病便是個人利己主義突出,甚至出現貪贓枉法的情況。我曾經偏執地認為治理一個國家不應該讓道德參與,因為缺乏實際的懲罰措施,並且可以被道德約束的人是會遵守道德的,遵守道德反而會使其吃不遵守道德的人的虧。讀完此文我有些明瞭,並非德治不起作用,而是如今社會並沒有一個完全通用的,適用於任何人的公平的道德。中國沒有平等愛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有等級差序的愛,難有統一的公共道德標準,道德依附在私人關係上。“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一個像基督教裏那種“愛”的觀念—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於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範。而這在中國傳統中是沒有的。”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講求的是法律。以法律來界定自身行為的正確性。再將目光轉回鄉村,真正支配鄉村的權力既非橫暴權力,也非同意權力,而是教化權力。以鄉村獨有的價值觀來判斷是非。而這種權力的來源大多來自鄉村中的長老,他們擁有着更多的經驗與威望,也承擔着獨有的教化責任。

鄉土社會是一種阿波羅式的追求穩定的社會,任何激盪都可能會威脅到它的穩定。而男女之間的愛情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不發生激動的感情,男女之間的關係需要進行強制的安排,這也便是“男女有別”的根本原因。而在現代社會,這是一種浮士德式的充滿挑戰與激盪的社會,再遵循這些規矩不免顯得迂腐。

當新的時代來臨時,當長老們的經驗不再適用時,時勢權力便佔據主要地位,而時勢權力的來源便是知識。這也適應於如今變化多端的現代社會,當時代的變革來臨時,知識即是力量,只有擁有知識才能把握時代浪潮,引領時代發展。作者:王境淋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7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出自李商隱的《嫦峨》。嫦娥就是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裏后羿的妻子,在各個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為了理想,不斷的奮鬥,並勇於犧牲。他們擁有着大無畏、捨己為人的精神;比如夸父為了追逐太陽堅持不懈;盤古一己之力創造世界、犧牲自己。

其中我最喜歡《精衞填海》裏面炎帝女兒女娃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有一天,女娃在東海遊玩時被海水淹沒後就再也沒有回來了。她不想以後有人像她一樣被海水奪去生命,因此她化作一隻名叫精衞的鳥,經常用嘴叼着西山的樹枝和石子來填塞東海。大海雖然奪走女娃年輕的生命,但是化作小鳥的她卻依然保持着她的毅力和決心,堅持守護着人類。精衞是一隻面對困難,不怕吃苦,勇於挑戰,堅持執着的小鳥。看到這我的內心真是如此的震撼!

這是什麼?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激發向前前進,超越自我。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做最好的的自己。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看到希望,才有收穫;只有堅持不懈,才能成功。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依然在我們血液裏流淌着、疑聚着!

我也結合生活實際來説一説,比如以前的中國是如此的貧窮,我們的先輩們就像精衞一樣堅持不懈的為國奉獻,堅持不懈的努力奮鬥,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才有了現在強大富饒的中國,由小見大,這難道不是精衞填海的精神嗎?

講中國的書讀後感篇8

神話是古代人民對各種美好生活的寄託,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榮格曾説過,一個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話,不論在哪裏,即使在文明社會中,也總是一場道德災難。

世界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神話,中國的神話更是多的不可計數。比如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精衞填海》……

當你去問一個五六歲的小孩,説中國古代神話這個名詞,他們可能不懂,可一説這些故事的名字,他們就會呀呀的`跟你講。

其中我比較喜歡的是《神農盜谷種》。聽説天上有能結出美味果實的谷種,神農下定決心去取一點兒來,讓人間老百姓也可以吃上美味果實。他先經受了白鬍子仙人的考驗,又受到穀神的捉弄和天兵的追捕。既要爬樹取烏鴉巢,又要充當牛拉犁,既要推石頭上山,又要成為天狗渡銀河,歷盡千辛萬苦才盜回了谷種。

從中我學到了許多知識:我明白了,怯懦是阻攔我們開闊的敵人,勇氣則是我們克服困難的戰友,只有勤于思考、善於觀察、樂於學習的人,才能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智慧。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