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庸52讀後感優秀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為了讓自己能夠寫出深刻的讀後感,我們就必須認真推敲作者想表達的深刻含義,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強大家對名著內容的分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中庸52讀後感優秀8篇,感謝您的參閲。

中庸52讀後感優秀8篇

中庸52讀後感篇1

暑假裏,我與家長共同閲讀下載了“羊城分級閲讀下載“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閲讀下載,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説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藉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並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説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城,意城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就是説:“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説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於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後要廣泛閲讀下載,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庸52讀後感篇2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冬日裏,我拜讀了南懷瑾老師撰寫的《原本大學微言》。

這本書,對“大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奮鬥之力的好少年。

兒時。牙牙學語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為我一直認為,古人學習是十分輕鬆的,而我們現代人學習壓力卻十分大。讀了此書,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我要好好學習,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努力!我要成為國家棟梁。我要靜下心來!然而,如果只是馳騁於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話,那麼一切將只會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思好問,樂於探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寧靜而致遠”

那麼,現在就要開始制定目標。人分為一個一個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時區,我們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現在學會了“靜能生慧”“知之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道理。

大學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而已,可是其中藴含的道理,卻是無書可及的,讓讀者能“正知、正見、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在字裏行間中處處體現,時興慧解。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社會。現在社會上的人總是十分浮躁、不耐煩、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曾經有個姐姐諾諾,因為在學習上只求速度不求質量,本來天資聰慧的她,最終只能步入二本學校,與心儀的一本學校高中,因為不能靜。我希望,大家讀這本書能靜下來,能有收穫!

讀了這本書我收穫多多,我願牽着你的手到這本書中去遨遊!

中庸52讀後感篇3

孔子傳道給曾子,曾子寫了篇論文《大學》;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又寫了篇論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來自於孔子。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説:“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孔子認為中庸太難了,普通人很少能夠做到。中庸到底是什麼呢?孔子講的中庸與仁一樣,有體有用。中庸的主題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處講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麼是中呢?一個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間有一豎直貫下來,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無論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歷史,叫《春秋》,為什麼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熱,温度不適中;冬日長、夏日短,日照不適中,都不合乎標準。只有春秋不冷不熱,白天與黑夜一樣長,有中才可以作為標準。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儉讓”,温是第一的,太熱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麼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們説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長久,普通才是偉大,這是宇宙間的基本法則。我們現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講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處沒有道只有險,高處不勝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準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訴我們“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這兩句話是宋儒程顥、程頤説的,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長久。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中的目的是和、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裏才説:“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有中才能達到和,和是宇宙萬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貴子,家和才能萬事興,和氣才能生財。總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沒有生氣。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時時保和就能達到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復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嗎?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種客觀的思想,也是一種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説,中庸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才是世界的永遠不變的平衡態。

中庸52讀後感篇4

翻開自己的隨筆,讀《大學·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當時自己喜歡背《論語》,覺得那些簡單的話,之所以成為經典,有着愈久彌新的魅力,用現在的話説,之所以,至今仍然成為我們學習和讀書的教材,在於,這些經典有與時俱進的魅力,讓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我們,都能從這些話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接觸《中庸》,源於大哥去北京大學去上書法研究班的學習,北大的教授王嶽川老師的授課,使大哥受益匪淺。回來便要求我去背《大學·中庸》,説《論語》裏很多思想來源於此。

書上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

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想想自己上國小的時候,如果考試不好,回家會説考試的時候,答案寫錯了,或者緊張,或者什麼理由。總而言之,不敢正面自己的失敗,不從內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現在,凡事都會反求諸己,換了立場想一想,其實都會變得平和。

?中庸》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字,就是“誠”。有句話説,只要自己對自己誠實,這個世界就不會欺騙你。而之所以,誠很難做,多數在於,人的部分缺點。比如説,虛偽,愛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對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東西。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純潔。一個“貪”字,就讓“誠”字執行起來多曲折。佛法中講,人有三毒:貪、嗔、痴。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這個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那種謹慎的對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這一種凡事都謹小慎微的態度,讓我明白,量化每個細節,認真做好每個細節。有人説,細節決定成敗,而細節就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這個世界不缺少夢想,但是缺少讓夢想實現的人。中庸這種哲學,告訴我們不論在什麼的情況下,都保持一顆輕鬆的心態去面對事情,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中庸52讀後感篇5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與《大學》同屬於《禮記》,都是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關於《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程頤、朱熹等人都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學者程頤、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曾參的《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信奉者和推崇者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因此我在讀中庸的時候同時參考了一些學者的註釋和評論,並查閲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現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穫還是不小的。

關於中庸,程頤説: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敍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

中庸的中,即中正、適當、合宜、正確,系與偏頗和兩端相對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義;中庸合稱,即中道之實用、中道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義。程頤説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這三層含義相互關聯,構成了中庸一詞的字面意義。

事實上,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則集中反映在儒家鉅作《中庸》中。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於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範。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説也部分繼承了當時認為的中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説: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於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闇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書中説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生生不息。道源於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麼人或者什麼事,不論今後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適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能適中,而自以為中,故實為反中庸。知者、賢者以中庸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則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些都説明了中庸之難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對於孔子中庸之道的讚美。曾言仲尼遠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廠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具備聖、仁、義、禮、知五德。足以有臨、有容、打執、有敬、有別。言其大,則淵博如天;言其深,則淵泉如淵;言其用,見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是以聲名揚溢於中國,施及蠻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不待責罰而民白化,以致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萬物,達到無聲無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對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闡發中和之為用。認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也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什和方法,始合而開,其開也有漸。末後開而複合,其合也有漸。結構嚴密,體例完整,是一篇邏輯嚴密,表達儒家哲學思想的論文。

中庸有兩種,自然界的中庸是絕對的,人事的中庸則是相對的;在倫理中觀上,人的一切行為都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都是惡行的特徵,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徵和道德的標準,美德是一種適中,是以居間者為目的。有的哲學家把這種中庸原則運用於政治國家學説,認為由中等階級治理的國家最好,因為擁有適度的財產是最好的,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則。最不會逃避治國的工作或擁有過分的野心。是國家最安穩的公民階級,中等階級的公民組成的城邦。是結構個最好的和組織得最好的,因此有希望治理得很好。

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隻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中庸説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社會,達到至誠則就更加不易。人有很多弱點,人類的慾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那種謹慎的對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這是一種凡事都謹小慎微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後關頭因為某一個細節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後,我對於為人於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

中庸52讀後感篇6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這對於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説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閲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採取平鋪直敍的方法或是想到哪裏就説到哪裏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症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良傳統。“和”並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緻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衝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係的效果。

中庸52讀後感篇7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歎,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歎。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歎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説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説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現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濕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説“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説:“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中庸52讀後感篇8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閲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和粗陋,多麼的不合時宜。系統地閲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彷彿脱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共性。為什麼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後,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澱,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麼眼光去讀了。

Tags:讀後感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