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琦君《髻》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2W

通過讀後感,我能夠更加細緻地品味書中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讀後感是對書籍的再思考和再創造,能夠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琦君《髻》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琦君《髻》讀後感5篇

琦君《髻》讀後感篇1

最近,看了《春酒》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故鄉的完美,而《春酒》裏的故鄉更是讓我向往。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麼清晰而完美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着“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歎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但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資料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説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述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能夠説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樸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嚐嚐。‘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説。她又轉向我説:‘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在那裏,母親的慈愛温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温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温柔藴藉。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務必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務必做到:1、平易;2、淨化;3、藴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能夠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敍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敍事的過程中讓自我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温婉流暢款款細敍的筆下,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對自我童年和故鄉的懷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筆。

琦君《髻》讀後感篇2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鄉愁是每一個遠離故鄉漂泊的遊子都無法抹去的情懷。故鄉是你離開後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無法割捨的懷念。離開故鄉越久,故鄉的一切反而越加親切和清晰。琦君的散文《春酒》正是一篇優美的遊子思鄉的散文。《春酒》主要圍繞“我”、阿標叔和母親,講述了作者兒時在家鄉喝春酒、會酒的場景。琦君遠離故鄉幾十年,家鄉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風情人物,沒有模糊,反而越加鮮活。琦君曾這樣深情地説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春酒》語言樸實無華,卻是飽含深情厚誼。童年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年華,故鄉是一個人最大的牽掛,牽掛家鄉的點點滴滴。琦君為我們講述了她美好的童年,善良寬容温馨的母親,熱情好客的阿標叔,民風淳樸的鄉里鄉親,那一碗濃濃的春酒,給予琦君童年多少歡樂,如今又承載遠離故土的琦君多少深深的鄉愁。

琦君兒時的春酒是甘甜的,因為是在故鄉,有母親,有玩伴,有鄉鄰。如今事過境遷,琦君遠在大洋彼岸,再釀春酒,卻終沒有那濃濃的“家鄉味”。“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琦君這一問,何人能答?琦君1949年離開大陸到了台北後在美國定居,她為什麼不能再踏故土、再品春酒?假使又是一年春節時,琦君老人回來了,就真的可以找回“家鄉味”了嗎?母親何在,童年何在,鄉里鄉親何在?鄉愁啊,原來真的是一杯濃濃的酒。

葉落總要歸根,夢中應識歸路,然天若有情天亦老。2006年琦君老人離開這個世界之前最後最大的心願就是把骨灰送回故鄉。琦君歸來吧,故鄉已為你把大門打開,它就在那靜靜地等你,等你。

琦君《髻》讀後感篇3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閲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着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説着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愴痛。筆下的故鄉,處處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斷的鄉愁濃得聲聲撕心裂肺,琦君的鄉愁也濃,卻如濃郁的桂花香,多了份從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鄉愁悠悠如桂花香濃郁過後的餘香繚繞。

喜歡琦君,喜歡琦君文字裏成年人才有的鄉愁被她用鄰家女孩固執的“但我寧願俗,就是愛桂花”揮灑出來。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美。善於從中發掘並表現出人所未見,道人所未道,在人們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寫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寫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正如我們一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就會判斷這是蘇東坡所作;讀"楊柳岸曉鳳殘月”,就認為是柳永所為。我們也可以從“等國奉比,又惹輕愁起”,看出是琦君筆法。

琦君作品的獨特風格是跟她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藝術追求分不開的——那是對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琦君《髻》讀後感篇4

粽子裏的那份鄉愁

最開始瞭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裏的鄉愁”的閲讀理解。那文章不過也只是寫了琦君小時候過年時母親包的灰湯粽和用粽子幫助乞丐的事。既沒有描寫灰湯粽的外觀,也沒有寫灰湯粽的味道,也沒有特別的修辭手法。與其他華麗的文章對比,簡直就平淡無奇。當時我就在想:這種文章也能放入閲讀理解嗎?

恰好老師的推薦書目裏有《琦君散文》,便想買回來一探究竟。結果翻來一看,裏面竟全是一些樸實無華的句子。寫父親:“筆挺的軍裝,胸前的流蘇和肩徽都是金光閃閃的帽頂上立着一枚雪白的纓。”寫桂花:“一陣風吹來,桂花就紛紛落在我頭上、肩上,我就好開心。”這種文章,我也寫得出來啊。

更讓我不解的是,琦君寫什麼都可以在最後抒發對親人的思念。特別是她的母親。寫新年看燈,回憶起小時候,思念母親。寫酒,回憶起母親泡的春酒,又抒發對母親的思念。也許她花那麼多筆墨寫親人是因為她的親人都早早地離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歲的時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歲時因病身亡。父母因悲傷加上有病在身相繼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學們戲稱為“客家人”。讀完幾篇文章後,對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對琦君的家人,家鄉的風俗習慣和她的阿貓阿狗瞭如指掌。

思鄉和親人一向都是中國文人寫作的一大主題,而琦君更是把對身邊許多人的思念發揮到極致。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國畫,僅用樸素的.黑白,就描繪出一個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國畫不像西方的油畫,花裏胡哨,五顏六色的。國畫有的是一種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樣。彷彿是用一個小姑娘的口吻在講故事,想到哪説哪。完全不像一個五六十歲的奶奶寫的。我也慢慢能理解為什麼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閲讀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選課本。也許老師們是想讓我們學習琦君那種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

琦君《髻》讀後感篇5

曾經讀過一本散文,書名叫t;琦君散文>。我認為它的美不但在於情感的優美,而且字裏行間所流露出的是作者深厚的語言文字造詣。

我一向很少讀現代人的文學作品,他們寫的那些離我們太遠太遠了,沒能達到我的慾望。在我們剛剛開始搞這個研究性課題時,我才認識到了琦君散文中所藴含的美。我被她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對故鄉和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與生俱來的對母親的愛深深地感動了,於是便對她以及她的作品系以一種同鄉人的情愫了。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實地採訪了許多同鄉人,問了許多有關於琦君的過去。從中,我發現人的情感一旦置於十分真切的程度便有了不能忘卻的記憶,是琦君在尋找家鄉的夢,還是家鄉的夢在縈繞着琦君,剪不斷,離還亂。我所佩服的正是琦君還能記得她的童年,她的家鄉,她的親朋好友。

我們小組在去某中學問卷調查時,一開始雖被他們拒之於門外,但後來他們還是十分認真地填好了卷子。每到一處,我們小組都會帶上筆,一遇到問題總會把它記錄下來。雖説一路過來很辛苦,也很繁忙,但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課題的研究,為了更好地體驗琦君散文中鄉土風情及人情美,為了…… 應該是值得的。那不像徵虛無緲緲,更不象徵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恆的美的感受,美的回憶。

酸、甜、苦、辣這四種人生的調味劑,我在研究琦君散文的過程中都一一的體驗到了。雖然這四種調味劑很普通,但我卻在普通中嚐到了不普通的一面,酸中帶着點甜,苦中滲透着些辣。

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感到金錢正在迷惑大家的雙眼。人們在金錢的世界裏任意飛翔,卻逐漸失去了人性。朋友們,讓我們換用另一種眼光去看世界,借琦君的雙眼去看世界吧!相信,我們會看到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真、善、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