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47K

教育不能創造什麼,教育是一場綿綿的春雨,能洗滌飄落在人們心頭的塵埃,那麼關於心得感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範文四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四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1

通過閲讀《陶行知教育名篇》,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所以在讀書的同時,我還認真做了筆記,做到學有所得。下面我對讀本書的幾點體會記錄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開闢了同一條改造中國教育的新路,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説,使教育貼近人民大眾,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和科學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捨身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生活教育”學説是從中國土地上生長起來的,富有時代特色,受到進步教師和勞苦羣眾的歡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創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鮮,仍有進行試驗的價值。這一方面説明陶行知視野的寬廣,研究問題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説明教育界舊習慣勢力之大。老教育觀念改變之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也讓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學中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在傳統的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讀死書,讓他們以考試分數為目的,以分數來分學生的好壞。陶爺爺形象的把傳統教育比喻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則漫畫這麼形容的。一幅圖:學校開學了,學生帶着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等各種形狀的腦袋進入學校。另一幅圖:他們畢業後,一個個帶着圓形的腦袋從學校走出來。這個漫畫形象的表現了傳統教育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以傳受知識為已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追求的目標。生活教育他則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對殺人的各種考試。這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中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主。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多麼的重要。現代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藹發展。

二、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於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説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餵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等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

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於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內容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教育的產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試教育表現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應試教育偏重於“生學準備”的教育,“考什麼,教什麼”。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體現出一個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始終把社會看成一個整體,把生活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看成一個整體。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整體,也把教育與生活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對待。他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因此由於生活的內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應體現出全面性。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2

曾有人説:“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今天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發了本人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更大的熱情,現把所讀、所想、所悟記錄下來。

陶行知,毛澤東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讚頌他是“萬師表。”他在1943年,創辦了《生活教育》週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闡明怎樣教,怎樣做,怎樣學,教、學、做、應交互運用合三為一,本文所要闡述的是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下,如何實施啟發式教學,將“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當代的教學思想相融合,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發展教育途徑提供有利的依據。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的方法。他説:“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以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脱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當做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麼時機,什麼狀態下去教去做去學。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影響很大。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改造。”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陶行知先生借鑑此種理論,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啟發式教學思想與方法在21世紀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歲的時候,開始創辦私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從未間斷,任教40年,雖做了幾任官,可從來沒停止過教學,一生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着教育工作,這是他獲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條件,正是因為對教學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才為後世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

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更不是教學做合一。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所謂交往就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教學做合一”強調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就是交往,離開交往,師生關係便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師生互教互學,就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大家知道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為“一個根本,兩個轉變”。“一個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兩個轉變”,就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材料呈現方式,倡導整體呈現,轉變“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變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課程的建構者、教育的引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做好現代的陶行知。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教師生活是藝術生活,其職務也是一種工藝,應當手到心到躬親實行者。彼惟高談闊論,不屑與三百六十行為伍者,豈能當二十世紀教師之名?”陶先生的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教師不應是課堂上的主宰者,對學生進行“一言堂”和“滿堂灌”,而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服務者和僕人,應該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只有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轉變以教師為主的師本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在教學上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2)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

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係,提倡師生互尊互愛、互助合作、互相促進,強調人格之間的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給學生留有支配、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探究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師生合作創新,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説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教育過程就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和主體作用的學生的共同合作創造過程。師生合作創新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體現,這個價值不全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是“藍”在生產“青”的過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獲得新的生機。顯然,教師如果失去主導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或者學生失去主體作用而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就談不上什麼創新教育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創造備件,比如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探究等,營造創新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一要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保護激發創造力的支持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創新;二要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三要信任學生並使學生相信,教師並不是具有最高創新力的人,即學生有可能超過老師;四還必須要.向學生學習,“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體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也是形成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在目前,作為體育課程中的體育教學目標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發展體育能力的關係,正確認識與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積極地發展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是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努力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有了這樣的師生關係,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能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和指導。這有助於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我們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構建,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在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有着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教學理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訴我們,教學做是一個整體,是教學做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者密不可分。聯繫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發現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見之明。可以毫不誇張地説,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和當前課改理念異曲同工,相互輝映,給我們極大的啟發,使我們無盡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內容提要 序一:陶行知是“五四”前後中國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創立了“生活教育”學説。目前“生活教育”學説在全國各地有了新的發展。過去,陶行知在改造鄉村教育是強調“教育與農業攜手”,現在,全國是“科教興國”。過去,陶行知曾批判“應試教育”和“殺人的會考”,現在,“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序二:陶公説:“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他極力反對“殺人的會考”,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是偽教育。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現在聽來,恍若隔世。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不讀陶行知,不去積極實踐陶行知,那幾乎還沒有觸及到中國教育的實質,如盲人摸象,又如沙地建樓,豈不誤人誤國?教學合一(p1):一、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會學習,

二、教法服務於學法,三、先生須邊教邊學。第一流的教育家(p4):兩個要素:

一、敢探新理,不乞靈古人,也不仿效外國,有創造精神。二、敢入邊疆,有開闢精神。新教育(p6):新教育的意思是“自新”、“常新”、“全新”。新教育的目的是“自主”、“自立”、“自動”。新的教育方法。新學校,學校是小的社會,社會是大的學校。新學生,“學”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生”的意義是生活或生存。新教員,要有信仰心,要有責任心,要有共和精神,要有開闢精神,要有試驗精神。新教育的考試,要按照目的去考,方才不會枉費了精神和財力。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p16):一、智育注重自學,二、體育注重自強,三、德育注重自治。學生自治有四種好處。學生自治辦得不妥當就要發生幾種弊端。教育與科學方法(p32):每人都存用科學方法去辦教育的決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決一個小的問題,我敢説,不出三十年中國教育準有好的成效。學問之要素(p37):體健是人生的一個最要目的,教育萬能之説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話。社會改造之出發點(p38):從事社會改造的人,要遠處着眼,近處着手。半週歲的燕子磯國民學校(p43):窮校辦學的典範。師生共同生活(p48):用什麼來同化新生?必定是有風格的校風。平民教育概論(p50):我們的希望是:處處讀書,人人明理。學生的精神(p62):倘若自己不加以研究,只照着別人編寫的書本,自己抄的老筆記,依樣畫葫蘆的教去,當學生的固然不能受多大的益,當教師的也覺得不勝其煩,沒有多大的趣味。學生的精神大約分為三點:科學的精神,委婉的精神,百折不回的精神。學做一個人(p67):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獨立的思想,要有獨立的職業。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漢。我之學校觀(p70):以生活為中心的是活學校,以書本為中心的是死學校。無錫國小之新生命(p75):一個學生作主的經典學校。他們用洋鐵管就着屋檐水做成噴水泉。試驗鄉村師範學校答客問(p88):好的鄉村教師,第一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師範教育之徹底改革(p101):一、願師範學校從今以後再不製造書呆子;二、願師範生從今以後再不受書呆子的訓練;三、願社會從今以後再不把活潑的兒女受書呆子的同化;四、願凡是已經成了書呆子的,從今以後要把自己放在生活的爐裏重新鍛煉出一個新生命來。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p103):大凡生而好學為上,薰染而學次之,督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薰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以薰染為更重要。知是行之始(p10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有三種:親知、聞知、説知。説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p114):須承認文字書本只是人生工具的一種,此外還有許多工具要運用來透達人生之慾望;須承認我們從前運用文字、書本的方法是錯的,以後要把他們用的更加得當些。 “偽知識”階級(p120):只有從經驗裏發生出來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知識。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是一樣的性質,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説“讀書”不如説“用書”。教學做合一(p132):在教學做合一的學校的辭典裏並沒有“課外作業”。在勞力上勞心(p135):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以教人者教己(p138):“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答朱端琰之問(p140):普遍的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手幹便是做;一提到教育就聯想到筆桿和書本。我主張對事説是做,對自己之進步説是學,對別人的影響説是教。哲學起於懷疑,宗教起於信仰。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p152):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隻活潑潑的小鳥從天空裏捉來關在籠裏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上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社會即學校則不然,它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裏去。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要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兒童用書選擇標準(p161):書有兩種: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吃的書當中,有的好比是白米飯,有的好比是點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藥,有的好比是鴉片。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是繼承遺產的人。一本兒童用書的好壞拿三個標準判斷它:一要看有沒有引導人動作的力量,二要看有沒有引導人思想的力量,三要看有沒有引導人產生新價值的力量。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個孫悟空(p165):第一他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第二他抱着目的去訪師。第三他抱着目的求學。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p170):您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您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做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一樣的躊躇。他失手打破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麼悲哀。他沒有打着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着機會帶兵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撻,連在夢裏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着,彷彿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而您偏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你這糊塗的先生!你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p175):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論。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三十年前中國的教科書是以文字做中心,到現在,中國的教科書還是以文字做中心。他們不教小朋友在家裏、校裏、村裏、市裏去幹一點小建設、小生產以立建國之基礎,卻教小孩子去治國平天下,這不是像從前蒙童館裏的冬烘先生拿《大學》、《中庸》把小朋友當小鴨子填嗎?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寧做魯濱孫,單刀闢荒島。兒童科學教育(p192):不能説玩把戲的孩子是壞蛋。我們須知科學是一種工具,猶如一柄鋒利的刀,刀可殺人,也可切菜;我們不能因為刀可殺人廢棄不用,也不能專用刀去殺人,須用刀來作切菜之用,做其有益人類的工作。科學要謀大眾幸福,解除大眾苦痛。我們教小孩子科學,不要叫小孩子做少數富人的奴隸,要做大眾的天使。不是徒供少數人的利用和享受,當使社會普遍的民眾多受其實惠,應當用科學養生,不當用科學來殺生。這是提倡科學教育最緊要的一點。從教育上謀國難的出路(p203):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創造的教育(p207):所以我説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有創造才有熱烈的興趣。殺人的會考與創造的考成(p219):自從會考的號令下了之後,中國傳統教育界是展開了許多幕的滑稽的悲劇。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是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於必不教。於是唱歌不教了,圖畫不教了,體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農藝不教了,工藝不教了,科學的實驗不做了,所謂課內課外的活動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好玩吧,中國之傳統教育!這樣大規模地消滅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

政,不是出於信仰而是出於敷衍,不是出於理性而是出於武斷。教育的新生(p222):實行“即知即傳人”是粉碎了知識私有,以樹起“天下為公”萬古不拔的基礎。生活教育之特質(p238):一、生活的,二、行動的,三、大眾的,

四、世界的,五、有歷史聯繫的。每天四問(p283):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創造宣言(p305):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死人才無意於創造。民主的兒童節(p310):民主沒有深奧的意思,通俗點説:就是“大家有份”。我們對於兒童幸福要做到全體兒童人人有份,才算是民主的兒童節。創造的兒童教育(p321):

一、把我們擺在兒童隊伍裏,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二、認識小孩有力量,三、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四、培養創造力。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p328):兩種心理有害兒童: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民主教育之普及(p337):1939年發生在來鳳驛的教育故事。國小教師與民主運動(p340):中國現在,自主席以至於校長教師,有意無意的,難免是一個獨裁,因為大家都是在專制的氣氛中長大,為獨裁作風所薰陶,沒有學習過民主作風。第一流的教授具備兩種要素:一、有真知灼見;二、肯説真話,敢駁假話,不説謊話。如不爭取民主,使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經濟,民主文化全盤兑現,我們必定是一輩子陷在“吃不飽來餓不死”的地獄裏。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p354):職教必讀。評陳著之《家庭教育》(p366):家教必讀。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p370):幼教必讀。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p362):一校之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最後我們要談談我們心中所共懸而藉以引導我們進行的目標。

一、做學問最忌的是玄想,武斷,盡信書,以差不多自足,以一家言自封。我們要極力的鍛鍊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知疑,假設,試驗,實證,推想,會通,分析,正確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二、我們對於四周的環境,最忌苟安,同流合污,聽天由命,不了了之。有進取性的人,對於環境總想加以改造。三、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緊的是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3

作為教師,早就熟知陶老先生的大名,不過卻是第一次拜讀他老人家的文章,領會他的經典教育理論。

細細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文章短小精闢,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彷彿在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講述他的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以及他實實在在的教育行為,使我不禁為自己在教育理念和行為上的落後和愚昧無知而汗顏。

因此我由剛開始的好奇應付閲讀,到及時記錄閲讀中引發的真切感想,再到對難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兩遍地反覆閲讀。這一切,都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是那麼的貧乏,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陶老先生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對教育現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理論的透徹研究,對今天的素質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

面談一談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論,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他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不正是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取得和諧發展嗎。

二、關於”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這一觀點為我們老師的教學提供了方向。教學並非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我們仍採用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不是所謂的培養能力了,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由籠養式的”餵養“”餵飽“,變為想盡千方百計的讓學生主動”覓食“。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久而久之就調動不起來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常説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責任就是要體現出這個”導“ 字來。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該把解決問題的現成的方法直接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如同教師要給學生一根竹竿,使學生順杆而上自己動腦,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尋找最佳結果。為避免學生盲目性,教師應精心設計好教學流程,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夠觸類旁通。由此達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的目的,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老師在教會學生不斷學習的同時,要做到以身作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學生 。這也正符合了陶行知先生關於”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的道理。教書如做學問一樣,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思考,才會不斷創新。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觀點:”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不能脱離生活,生活也不能脱離教育。他們是一個整體的,”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應有什麼樣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應根據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思索。”一個活動對事説是做,對己説是學,對人説是教。“教師自身應該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鑽研符合學生口味的教材內容,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不斷豐富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並把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的完成素質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令人耳目一新,也使我深深的認識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多學教育理論、業務知識,儲備知識,邊教邊學,多向前輩學習,積累經驗,多和學生相處,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途徑,真正的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落實到行動中。

《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心得4

偉大教育陶行知是“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將繼續影響着幼兒教育的改革,在幼兒園開展師陶學陶的活動中,進一步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質教育中的現代價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導我們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將教育立為人生大事的信念、畢生奉獻於教育、我們要緊密聯繫實際,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觀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導我們的行動,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內涵,才能充分發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化價值,只要我們勇於探索,努力實踐,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同時認識到自己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更加明確了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繼續努力,以自己的行動來實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導,我要根據託班幼兒心理的發展、年齡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角色定位,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升專業的水平,善於思考、善於研究、尊重幼兒的人格,瞭解幼兒的學習特點,用最真誠的心去滋潤孩子,用言行去關愛每一個孩子,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使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更加地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對待工作要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勇於奉獻,努力搞好教育、教學工作,勇於創新,並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的老師一起搞好託班孩子的學習、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紮實工作,多關心集體、關心同事,在幼兒園的創建工作中真正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更新觀念,確立創新意識,善於動腦,勤于思考,讓我們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際行動創造出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