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42K

真正的教育就如同藝術家一般,作為家長要用心去觀察孩子的感受,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

讀書是人生的一個樂趣,讀一本好書,更是樂趣中的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讓人產生幸福的好書。

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在她的書裏處處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顫的實例,每一個在她筆下的受傳統教育毒害的孩子,都能清晰得讓人勾勒出來,這些被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用不當方法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可憐或可悲的命運沉重得令人窒息,要麼淪為殺人犯,要麼精神不正常、要麼自閉、要麼自虐,他們本是像花朵一樣的孩子,本來應該都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但是,可憐的孩子,為了成為爸爸媽媽心中想要得“人才”,不僅搭上了自己本應快樂的童年,還要承受心靈扭曲而成人後的種種苦惱。

我看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一章,當我看完其中幾篇文章以後,給我的感悟很深,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着,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着。例如:當一位老師上題為“我的幸福”的課時,她説:“同學們,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被家人當寶貝,每個人周圍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愛着我們;在物質上,我們要什麼就有什麼;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還可以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生活狀態裏,我們一定感到很幸福了。話音未落,孩子們呢齊聲回答:老師——我們不幸福。“那你們的幸福是什麼”,這麼一問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舉起手來,其中一個10歲的男孩,在文化課學習方面是年級第一,他站起來説:“老師,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牀上睡覺。”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們説的全是真話。孩子的幸福其實就像能夠調出所有顏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給了他們一種或者兩種,他們挑不出幸福的顏色,他們的幸福被人拿走了。孩子們在國小已經減負,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多,孩子們應該有足夠的業餘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孩子的家長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給孩子無限制地報興趣班,無限制地為孩子購買複習資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這樣孩子們當然感覺不到幸福。

李躍兒老師歸納的三類媽媽: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

當我看到這樣的案例:一位母親給10歲的兒子洗腳,兒子把腳盆打翻了,母親大發雷霆罵了一番;一個10的孩子完全有能力洗腳,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打翻,可能是他心煩意亂的結果。這樣媽媽在孩子眼中,幾分鐘前是慈母,給兒子洗腳;而幾分鐘後就變成了凶神,愛與恨的轉瞬轉換肯定會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怎麼能承受得了呢?究竟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答案顯而易見了!我們大人們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給孩子灌輸更多的知識,讓孩子處處“優秀”,至於這樣做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孩子幸不幸福,他們卻很少考慮。

最後,我只想説,教育與愛育的最大差別就在於:教育往往是居高臨下的,而愛育則是平等自由的。居高臨下通常會壓抑、束縛、甚至會扼殺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平等自由卻能大大發揮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創潛能。朋友們,《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快還給孩子吧!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


書是一個世界。李躍兒老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將看似平白的故事,為教育工作者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教育思想的燈塔,一本書的精彩與否,我想,就在於是否平直的文字能激發一個引人深思的過程。貫徹於整個書中,我所思考的,是一個看似無為卻而為的愛的世界。

在《用靈魂去感受孩子的靈魂》章節中,對於教師的教育心理上,感悟童心的《天使之愛》作者提及到“成人想成為天使就得首先放下上帝的架子,懷着一顆無怨無悔真誠樸實的`心去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然後去正確地幫助孩子。”我們常常説是孩子的朋友,可教師想成為孩子的朋友,首先就要與孩子平視,由孩子的角度去觀察瞭解事物,才會更深刻的感受孩子的心。李躍兒老師講述了很多真實的教育範例,在她的教育理念下,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幸福,感受到她所給予孩子看似“平常”的教育,一點一滴,都在孩子們的心裏,寫在孩子們的臉上。

隨着讀書的逐步加深,“有多少教育者在施教時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這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教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孩子大膽的出錯。出錯的過程即同時也是孩子一個探索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發現能力就是從出錯開始。教師應正確的對待這種“出錯”,出錯既可以培養學生堅毅的品質,促進學生良好的情緒情感發展,同時也為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做良好的鋪墊。鼓勵孩子大膽出錯不單單只是教師應該重視的問題,我認為家庭教育中也應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這些給了我重要的啟示,我必須將書中這些好的、先進的、重要的理念轉達給家長,促進家校合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矇昧製造不良後果中,提及到“賞識教育”,這不由讓我聯想到我們教師所給予孩子的鼓勵性語言應該掌握一個度的概念。賞識必須成為孩子繼續往下走的道路座標,其內容要有具體所致,避免籠統的誇獎,幫助孩子發現做得好的地方,或將孩子沒有信心的地方提出進行恰當的賞識。讓孩子在賞識和明確自己不足的區間內,找到讚賞所朝的方向,應該向哪個方向努力。從本我和自我的狀態中,找到方向點,使其得到廣泛化的運用。

大衞、梭羅斷言:愛是一種永遠無法消除的飢渴。醫生與精神病學家早就認識到溺愛與缺愛都將對身心疾病產生重大影響。李聖珍老師説:真正的教育者,如同藝術家哲學家殉道者,他與別人相比,更接近於上帝,更接近於人性中美好彼岸。教育是什麼呢?教育自古以來肩負着兩個偉大的使命,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靈魂和智慧的腦袋。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光要把釀造高尚靈魂的“道理”與生成智慧腦袋的“知識”告訴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使這樣的道理與只是有個“實體化”的過程。實體化就是落實,而不僅僅停留在”口頭””知道”的層面,要深入到人的心中血液裏靈魂裏,成為他們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讓我重新認識了教育、愛和教師的真正含義。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通用範文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談到教育,總是與一系列矛盾和悖論聯繫在一起,比如管教與自由、慈愛與溺愛、幸福與痛若、希望與失望……人們在不斷地探尋以期得到答案,養育者和教育者也在不斷地反思: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問題在哪兒,怎麼解決呢?正是這些疑問,讓《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具有了無比現實的意義。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躍兒所著,李躍兒從自己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巴學園”的教育實踐,和自己育兒實踐的切膚之痛中領悟到教育的真諦,然後用流暢的故事語言表達出來,出版了這本書,深受讀者喜愛。在北京召開的一次這本書的專題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與其説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專著,不如説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關於愛育的宣言。

著名育兒專家小巫把李躍兒稱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認為她不僅精通教育,而且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能讓我們入迷地讀着故事的同時,學習着怎樣做一名合格的家長;願天下父母都來讀一讀她的故事,學一學其中的道理,把幸福還給我們的孩子,並在為這本書寫的序言中把它推崇為“一定要看的一本書”。她寫道:

“對讀者,我想説,如果你想博覽教育羣書,我推薦你先看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如果你懶得多看書,只想看一本,那我建議你別的書都可以不看,卻一定要看這一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分為四部,分別是“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把孩子臉上的笑容找回來”“幸福使孩子產生學習的動機”。書中,李躍兒用她那愛與真誠的語言講述着關於愛育的故事,通過一個個性格鮮亮的小精靈,告訴人們孩童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要人們去理解那個色彩斑斕而鮮活跳亮的心靈。用她自己的話説:“研究孩子和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對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錯的。”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封面語上赫然寫着“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一行字。這是李躍兒的教育觀,她的教育座右銘是:“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讓穿鞋的人感到舒適;舒適的先決條件就是鞋子適合於腳。對教育來説,只要適合於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她在書中表明,孩子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孩子從出生到學會走路、説話、吃飯、寫字,一切從無開始,就像生命之樹,只要你種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出土,什麼時候抽葉,什麼時候開花結果那是按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在起作用。嬰兒實際上就是一顆準備長成精神大樹的種子。

李躍兒告訴人們,一定要懂得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並尊重和理解這些規律。在一次家長會上,她苦口婆心地勸説一位家長:孩子6歲之前是屬於大自然的,他們天生就具有自己的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都不是由養育他們的成人所決定的。正因為他們能夠固執地按照自己先天所帶來的方式去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東西和學習的方法,才使他們成為他們自己。閲讀本書,我們就能明白什麼叫“愛育的宣言”。她大聲疾呼,要為孩子營造愛的平台,用愛佔有孩子的靈魂。

很多時候,成人並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故事中的楊一凡,起初她的身體裏像沒有靈魂一樣。她並不是天生就是這樣麻木的,也不是不能改變的,我們成人完全可以避免孩子變成這樣沉睡的狀態。如果由於不懂使孩子成了這樣,我們也可以引領她走出麻木和沉睡的狀態。

讀完《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感覺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就站在眼前,感動着我。這本書的作者李躍兒是有着一顆真愛之心的人,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養生活、用愛去昇華生活的一個人。李躍兒在書中所提到的教育,説白了就是“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