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6W

為了從書中收穫不少知識,相信大家在讀書中一定都吸取了不少,那麼都有寫一篇讀後感的好習慣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閲。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8篇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1

收斂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這類問題,答案的焦點將愈聚斂而清晰。發散性的問題沒有正確而唯一的解;有知識與智慧的人愈是研究這類問題,會發現並提出愈多相互衝突的答案。發現這樣的情形,問題不在於這些專家,而是問題本身的性質(P329)。

收斂性的問題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確定因素干擾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比較單一、變量少、且可以通過邏輯表達出來並解決。比如我從哪裏來(閔行來),要去哪裏(要去徐匯);而發散性的問題是變化的、因個體差異答案也不一樣,甚至有些時候無法清晰表達解釋的問題。比如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尋找人生的意義)。

這段話解開了一直困擾我這些年的疑惑,為什麼總是努力解決了問題之後,覺得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或是原來的問題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從而導致自己在問題上一直處於緊張、無力的狀態。我之前拼命想尋找一個收斂性的答案,而事實上並不存在,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確定性。

第一遍讀完這本書,在工作方面讓我意識到了,由於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組織適應問題的存在(我也明確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另一方面解決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點意外),諸如開放性的問題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且書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賴系統思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開放性答案的體現,系統思維不是萬能的,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會是一種趨勢。

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在400頁被指出——傳統的組織最初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人類需求的前三個層次:食物、安全和歸屬感;這些在現在的工業社會大多已不成問題,因此使得目前組織難以真正要求員工忠誠和奉獻。除非組織開始致力於自尊和自我實現這類高層次的需求,否則目前管理方面的紛擾還會繼續下去。同時讓我驚歎的是,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書,而對於20年後看到這本書的我來説,內容並沒有過氣甚至讀起來非常辛苦。而且東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實讓人脊背一涼(因為我還是有點競爭意識的)。當然有前人鋪路,學習起來可能也會方便許多。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2

乾貨挺多,非常全面的去説明了什麼是閲讀,以及如何去更好的閲讀。

對於更好的閲讀,作者以四個層次去作了闡明。本書閲讀週期挺長,大概按自己的理解總結下四個層次的閲讀,可能與原文有所出入。

1、基礎閲讀:任何一個識字的人,都已在識字讀句階段已掌握的閲讀,是最基本的閲讀,不涉及讀書技巧。

2、檢視閲讀:快速閲讀或者粗讀的另一種説法。這種閲讀方式要求你在閲讀的時候,要快速簡略的讀完。不要糾結於生僻字/一些難以理解的句子;不能回溯讀已經讀過的內容。通過這樣的閲讀,使得你能在讀完後,可以回答(1)這是一本什麼書?(2)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怎麼樣的故事?(3)還想在讀一遍嗎?/這本書有趣嗎?這個速度可以使用指畫法/眼睛掃視法……

3、分析閲讀:精讀的另一種説法。通常一本書,在快速閲讀完之後,如果值得再讀,才會使用分析閲讀。這個階段就是通過分析閲讀,把主要的主旨以及各個分論點都找出來,最後把全書的骨架架構出來,以筆記的形式呈現。

4、主題閲讀:就一個話題而言的多種書籍的同時閲讀。這樣的閲讀,一般用在研究某一個話題的時候才用到。這種閲讀的第一步是擬一個書單,然後利用檢視閲讀去篩選合適的書單和重新整理話題。然後找出這些書籍的異同點,提取自己的論點。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3

《如何閲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一本教授閲讀方法的書籍,被許多讀者奉為閲讀聖經。

本書的開篇指出了任何一種閲讀都是一種活動,因此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很多人在閲讀的時候,常常沒讀多久就開始出現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這種精神不濟的狀態根本無法將閲讀進行下去。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閲讀缺乏主動性。

完全被動的閲讀只會越讀越疲憊,越讀越乏味,直至放棄閲讀。所以,預備開始閲讀的人首先要認識到的是:閲讀是一件主動的事情,閲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既然閲讀是一種活動,那麼也必有活動的目的。閲讀的目的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為獲得資訊而讀,第二種是為求得理解而讀。

閲讀與自身知識水平相當的書,那麼閲讀的目的就只是為了獲得這本書所載錄的信息而已。閲讀高於自身知識水平的書,並試圖讀懂讀透它,向自己現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則是閲讀的另一種目的——提升理解力。

這本書所針對的讀者就是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的情況下,只憑着內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從粗淺的瞭解推進到深入的理解,認知自我破繭而出。

好的閲讀者應該具備敏鋭的觀察力、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並不是所有閲讀的人都擁有這些閲讀能力,但好在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而獲得的,答案和祕訣就藏在這本閲讀聖經裏。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4

終於重新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本教授如何閲讀的書,她把閲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閲讀,詮釋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

基礎閲讀作為一個成年人,基本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大多數成年人也多停留在基礎閲讀這個最低的層次上。

詮釋閲讀是稍微高一層次的閲讀方法,主要是利用閲讀書名、目錄和序言等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展開敍述的?你對此有何評價?這本書對讀者本人有什麼用?

分析閲讀是第三層次的閲讀,也是非常耗費心力的閲讀方式通過更深入的閲讀,進一步回答上一層次閲讀中的四個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的書籍也有不同的分析閲讀方法。我認為分析閲讀,最核心的是找出作者的關鍵字詞,進而找出作者的觀點和主旨,針對作者的觀點,讀者要認真理解並做出自己的評判,同意或不同意,為什麼?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吸收了一本書。需要説明的是,值得分析閲讀的書,世界上不超過一千本,值得反覆閲讀的經典書籍不超過100本,對此,我表示相信。

最後一個層次是主題閲讀,主題閲讀與分析閲讀最大的區別在關注點不同,分析閲讀的關注點在以作者的觀點為中心,主題閲讀的關注點應該放在自己要研究的主題上,讓各種不同書的作者來參與自己主題的討論,然後自己綜合分析比較得出自己的觀點。

閲讀的方法也是一項技能,需要我們在平時的閲讀中不斷的練習,這樣才能熟能生巧,變成我們能夠運用自如的技能。

閲讀點亮生活,閲讀讓自己的心智獲得成長,這才是閲讀的真正目的!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5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羣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閲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閲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

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閲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閲讀、檢視閲讀、分析閲讀、主題閲讀,基礎閲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閲讀能力。檢視閲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閲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閲讀是指讀者能用帶着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類型的書的閲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閲讀。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説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説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謝謝你哦!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6

這本書實際上讀起來有些艱難,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書寫成於1940年代),另一方面這本就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讀懂的書。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讀過的一本本書,大部分都應該歸為暢銷書之列,這些書讀起來很輕鬆,就像看一部肥皂劇或是綜藝節目一樣,有收穫嗎?一定有。但確實有限。而被本書所推崇的以及認真研讀的一定不是這些書。是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全神貫注細細研究的書,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可以給人啟示和提高的。

説到這裏需要提一下讀書的意義到底在哪裏?是娛樂,消遣?排解空虛,填滿自己?學習知識?還是解決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閲讀如此無趣的書,但如果是後者,就需要有本書這樣的一本實用書籍做指引,因為你是有追求的。

這本書讀下來真的需要些勇氣和堅持,因為有些地方實在很無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書籍提高自己,讓自己不困過,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那樣的書籍可能都是這麼無趣的,但知識有時候就是這麼無趣。還是看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本書最後提供的書單以及一些實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後借用本書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所以量的積累需要質的保證,需要讓自己不因讀書讀的少而焦慮,這一點很重要。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7

不得不承認,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迫於工作要求,但郝明義的譯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讀書,它不就是拿一本書,然後翻開扉頁,或精讀或略讀,把書中所寫都看完而已嗎?難道讀書還有什麼特別的規則?我雖不愛讀書,但是至少也看過幾本。簡單來説就是讀完的和未讀完的。既然喜歡讀書,當然要看看別人是怎樣讀書的,並尋求一個更科學的方法。

閲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閲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閲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閲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絡資訊的閲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閲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閲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閲讀。

記得有人説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閲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的不認真。體會領導教誨的苦心,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閲讀一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

2022最新《如何閲讀一本書》讀後感8

今天看完了《如何閲讀一本書》,受益匪淺。以前不斷讀書卻總感覺不得要領的疑惑現在解決了,原來是閲讀方法的問題。

書中提到讀書的三個階段:粗略閲讀、分析閲讀和主題閲讀。這三個階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階段。只是將書從頭到尾看完,而書的主題、作者的中心思想、情節設計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閲讀只能從書中吸收到極少的知識和信息。

而分析閲讀則是一句一句去分析書的情節、作者的意圖、書的論述結構等,將書中的信息儘量挖掘出來。而主題閲讀則更進一步,抓住一個主題,對相關主題的書進行分析閲讀,並比較討論。後面兩個階段很少人能夠做到,而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閲讀方式。這樣的閲讀才不會讓你覺得毫無所得。

當然,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這般大費周章去做,我只是單指那些高價值的書而已。那些不怎麼重要的書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閲讀一本書》中也提到要對書進行分類,判斷書的價值。畢竟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書的數量浩如煙海,我們只需去認真閲讀我們需要的書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書的應用,有時靈活運用工具書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進入作者的語境。

最後要在閲讀完一本書後要寫讀書筆記,把對書的理解和感悟記錄下來,最好再對書進行全面的評價,形成自己的觀點。

求知路漫漫,願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