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68K

寫讀後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通過有計劃地閲讀和寫作,提高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讀後感是一種表達自己情感和思考的方式,能夠鍛鍊我們的表達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8篇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1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説,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説,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説開頭跟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為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跟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跟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為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説他曾經的故事。“為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跟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為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跟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跟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2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

第一次和朋友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些牴觸心理的。因為聽聞朋友説,這本書表達的東西太過沉重,對於一個看書就想輕鬆愉快的人來説,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開始看這本書是因為,在聽聞這本書的介紹後,記住了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故事。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並不華麗,他只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描寫了一個家庭的悲劇。阿米爾年輕時的親情與友情,成長過程中的背叛與最後的救贖。作者用一個一個小小的例子,給我們描述了哈桑這個靈魂人物:堅強、勇敢、忠誠。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覺得哈桑真的是那個悲劇年代的產物。他身上有一個少年的所以美好品質,但他的人生卻比絕大多數人都過的悽慘。

哈桑是阿米爾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玩伴,他們倆的身份是那麼的不同,卻有着同一個人餵養長大的情誼。阿米爾是老爺的孩子,生母因難產而死;哈桑是老爺僕人的兒子,生母生下他一個星期就跟人私奔拋下他。“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我第一次拜讀的時候,就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回過頭再讀的時候發現,也許這是作者留下的伏筆,暗示他們同父異母的身份。

身份的懸殊,並不是導致哈桑悲劇人生的關鍵,相反我覺得,造成他悲劇人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哈桑對阿米爾的絕對忠誠和阿米爾對強權的懦弱心態。都是性格使然。

悲劇的開始非常的切題,如果要簡明概括來説,就是一個風箏引發的血案。在回家的路上,小霸王阿塞夫欺負少爺阿米爾,哈桑即使害怕顫抖着也用彈弓嚇走了阿塞夫。這裏埋下了更大的伏筆,在之後的喀布爾風箏大賽,阿米爾勝利在望,追到最後一個被割斷的風箏,是少爺阿米爾的心願。哈桑義無反顧的追逐阿米爾心中的風箏,卻遭到了阿塞夫的打擊報復。因為不願丟失少爺的風箏,哈桑遭到了阿塞夫的欺負。而外出尋找哈桑的阿米爾看着被欺負的哈桑,卻懦弱沒有膽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躲在一邊看着暴行的發生,什麼也沒有做。

哈桑回來了,帶着阿米爾心中的那個風箏,隻字不提遭受欺負的哈桑讓阿米爾備受折磨。也許這是阿米爾不能承受之重,他想出了一個壞主意,栽贓哈桑偷他的手錶,讓哈桑離開了自己的家。在他看來,哈桑離開了自己的視線,説不定就能減輕自己的負罪感。

阿富汗戰火紛飛的時代到來了,阿米爾和父親逃到了遙遠的美國。“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説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己爬上來。”哈桑就像一根刺一樣,一直插在阿米爾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他又偶然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內心的震撼更是久久不能平靜。阿米爾決定去往戰亂的阿富汗,拔出內心的那根刺,救贖自己的靈魂。而他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還活着。阿米爾越過重重艱險,冒死救出侄子,把他帶過美國,親自照看他,撫養他。“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也許他只是想償還哈桑,也許他只是想給自己一個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世為人,也許都曾犯下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改正的機會和救贖的靈魂。也許我們能從這本書裏找到答案,小時候我們説話直白,不經考慮,按照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做人。我們漸漸長大,懂得了體諒別人,換位思考。懂得了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並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因為曾經的小時候的自私殘忍,所以需要靈魂的救贖。所以當阿米爾成年,他回想起小時候的做法,內心仍會受到折磨。於是他返回戰亂的故鄉,他走上了自我救贖之旅,不管別人是否在意,他需要給自己一次洗禮。

那一隻風箏,帶着世間所有的美好象徵飄向遠方,我們要做的,就是終其一生追逐它,它是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3

一本書,不在乎是否把人物塑造得多麼生動,多麼偉大,多麼讓人心存敬意,而是在整個故事情節中,貼近真實的普通的人的心理活動,我們會卑劣,我們會恐懼,我們會逃避,我們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美化,我們都有祕密,世界都會存在陰暗面,我們沒辦法忽略,在我看來,如果這麼去述説這個故事,才是最大打動人心的。

為你,千千萬萬遍。從哈桑對阿米爾説,再到阿米爾對着索拉博説,一本書穿插三代人的感情。在書中真實的情感體現,還有歷史的災難,讓我深深的被作者筆下的故事所打動。我對這本書帶有太多的情感,它給予了我太多的感觸,我現在都沒有梳理好,我相信每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有一種衝動,想把這本書有自己最好的文字描述給大家,希望大家都去好好閲讀。這本久掛銷售金榜,這是有理由的。

在這本書中,我沒法去責備阿米爾,這是我們都會犯的錯誤,在那樣的背景,那樣的環境下,種族的歧視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做的不過就只是保全自己,何況阿米爾在一個完全不屬於自己錯誤的謊言下活着,當我們還稚兒時,我們渴望親人的關懷,疼愛。哈桑是忠誠的,他不需要太多的心理壓力,他活的堂堂噹噹,活的光明正大,這是我們所渴望的人,所期盼成為的人。

我疼愛哈桑,索拉博,疼愛一切在災難中死去或受傷的人們,但我更疼愛阿米爾,因為我感受到他的無助,他的卑劣,被阿塞夫打到半死中的解脱,在索拉博自殺時的恐懼與絕望,最好在風箏中的輕鬆,我們都是這樣,在背叛後渴望被救贖,渴望過去美好的日子,在一個一個假如中打敗。

?追風箏的人》是個美好的故事。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4

書已讀完,心中卻久久不能平靜。未經歷過戰爭的我,對書中所描繪的戰爭的殘酷感到觸目驚心!就像我之前在讀書過程中寫下的隨筆,戰爭,帶給人們的是暴力,懷疑,貧窮,人性的缺失!

只因一個看似很小的理由,這些所謂的“統治者”,便可以以一種莫須有的理由,慘絕人寰地去結束一個人的生命!貧窮,可怕地籠罩着阿富汗!戰爭,奪去了家庭中的丈夫,父親,只留下婦人與孤兒。失去了家裏的頂樑柱,他們註定要流離失所。福利院已無法接納如此多的可憐的孩子,即使被收留,也沒有足夠的食物、毛毯來確保他們能吃飽,做個香甜的美夢。甚至還要用這些稚嫩的孩子,來換取確保福利院能繼續開下去的資金。

戰爭,帶給人們的是一個看不到希望的世界。活下去,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因為他們還有親人朋友,因為也許有一天戰爭就結束了呢?但到夜深人靜時,他們也會想,活着還不如死去。

曾經的歡聲笑語不再,曾經的`富足生活不再,曾經的大學教授成為了街邊行乞的老人。曾經的曾經,一切都變了模樣。

但哈桑讓我們在烏雲籠罩的天空中看到了幾點零星的光亮。他淳樸,善良,忠誠,勤勞,勇敢,他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讓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感受到無限的温暖和快樂。他給予阿米爾的是忠誠,包容與原諒;他給予妻子的是相互扶持的愛;他給予拉辛博的是知識,快樂與偉岸的父愛。

阿米爾和妻子拉辛娜對於拉辛博的包容與呵護,也為這個殘暴冰冷的世界增添了些許温暖。只是他們再也温暖不了拉辛博那顆早已被冰凍的心,也許有些東西碎了,時間也無法讓他重新癒合。

願這世間再無戰爭!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5

因為題目,我情不自禁地捧起了這本書;因為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看完了這本書。書的封面是被夕陽映紅的雲朵,雲朵的盡頭,土地上,一個漂浮在天空中的風箏,

不斷,不斷,延伸。

風箏,就好象一位天使般的信使;亦好象一個信使似的的天使,它傳遞着美景和願望;聯繫着人間和天堂。我聯想這其中的故事也一定是美好的。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地笑起來……

為什麼生活在如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阿富汗,阿米爾仍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故土,是哈桑,那個最忠於他的奴僕,不,是童年的夥伴,是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與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但是,風箏就是風箏,它的天職是飛翔。我不知道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是天使;而落了地的風箏,卻是魔鬼;落地風箏就是那經過世俗浸染過以後的人性。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

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6

對於專業書籍的過多複習,偶爾想看看別緻的其他書籍。隨意翻姐姐的書,一本封面像火焰一樣的書奪取了我的眼球——《追風箏的人》。

它講述的是12歲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亡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這部小説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戰亂之後的美國為背景,小説高潮殘忍卻夾雜着美麗,令人不忍揭露。

作者胡塞尼在書中這樣闡述當時的阿富汗戰亂:在喀布爾,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為了獲得懸賞或者因為受到威脅,人們彼此告密,鄰居告發鄰居,兒童揭發父母,兄弟陷害兄弟,僕人背叛主人,朋友出賣朋友。喀布爾人分成兩派,告密的和沒有告密的。最麻煩的是,沒有人知道誰屬於那一派。裁縫給你量身時,你幾句無心快語可能會讓你身處波勒卡其區的黑牢——教師裏面也有這樣的人,他們教小孩監視父母,該監聽些什麼,該向誰告發。戰亂帶給人的不信任、恐懼、陰影,戰亂摧毀的那些美麗,書中讀的到作者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平的美好向往。

末尾作者用“我追”來結束全文、昇華全文、詮釋全文。作者追的是當年那個藍色的風箏,還是追尋當年幸福的童年,亦或是在追尋和平的故鄉……不盡的遐想。

這部小説共360頁,用業餘七天時間,將它一氣呵成,留戀的片段回頭重複,彷彿我看到了那些畫面,那麼美好、悽慘、富有色彩。所有世間美好都抵不過戰爭。作者將當時的畫面真實地展現給讀者,讓我們瞭解世界歷史,拓展我們價值觀的同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我也非常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喜歡作者闡述畫面的別緻方式。作者的這部大氣之作,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瞭解並懂得悲憫阿富汗人們,明白和平的偉大意義。

不斷的深思、不斷的遐想,和平的正真意義是什麼?敏鋭、真實的東西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而《追風箏的人》就是對和平的反喻解釋,走在當下和平主義的社會大道上,我們是幸福的,我們並不需要多麼偉大,僅僅需要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這段青春,經營好自己的這番田地,努力工作,關愛他人便足以。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7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寫於一九二五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過往的事情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善於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引發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如何讓孩子在自由的天地中自由地生活和生長。

文章從在北京看風箏寫起,由眼前景回憶起兒時江南放風箏的境況。而寫北京的風箏只是一筆帶過,卻用濃筆寫出了故鄉放風箏的細細的情景。從時間和季節入手,寫出了風箏的姿態顏色、形狀。雖然“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周圍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文章的一二兩段構成了一個層次,引起了下文對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一事的具體描寫。

由於我的“不愛”甚至“嫌惡”,便也將這一心情轉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順理成章地反對弟弟去做。我是兄長,當然有着兄長的威嚴,弟弟也就只好“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風箏的落升而驚喜的情形,我卻只有感到“可鄙”。

這一段是後面事情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關鍵。魯迅先生一方面寫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寫出了“我”的“強大”,兄長的“威風”和小兄弟的“無奈”的強烈的反差,為後文的發展和結果埋下了伏筆。

因而,當“我”發現小兄弟在偷偷地瞞着自己去做風箏的時候,便以兄長的威嚴毫不留情地折斷了風箏的“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於是,我似乎是得了勝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裏。這一段敍寫很具體很細緻。這是由上一層的原因而導致的必然的一種結果。

魯迅先生雖然淡淡寫來,但我們分明看到了字裏行間浸透着的懊悔和悲哀。兒童的天性是純潔的,而遊戲是兒童的天性,而玩具則是兒童的天使。當魯迅先生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已是中年以後的事情了。

接下來的,文章有了很長的篇幅,寫出了我的懊悔和補過。但當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終於可以得到這補過的時機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更深一層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長大之後,早已將這一切忘記了。時間和生命永不會給我這一贖罪的補償,“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人世最大的悲哀莫過如此,過往的錯誤或許永無改過的那一天,這是悲哀中的悲哀呢!

文章的主題似乎是多面的。有對兄弟間濃情的抒發,有對封建家長制的鞭撻;有對自我的不留情面的解剖,也有着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

對比手法的運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有以下幾個層面。一是環境的對比:北京二月的肅殺寒冷和江南二月的熱烈和温和。這一對比增強了文章的濃烈的悲情和深重的無奈。二是人物的對比:小兄弟的弱小和我的強大。這一對比構成文章敍事的主體,也貫穿文章的始終。三是時間的對比:這時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我的前後的變化,一是小兄弟的前後的變化。我的變化是主要的方面,小兄弟的變化是次要的方面。但又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三個層面的對比在文章中交織成深沉的敍事點,使得文章含藴極深而感人極強。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以我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給讀者以清晰可尋的脈絡,併成為打動讀者的抒情的線,和三個層面的對比交織成一個渾然的整體。我的感情變化的線索是:對放風箏的“嫌惡”,對小兄弟看放風箏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風箏時的“憤怒”,折斷風箏離開時的“傲然”,反思後的“沉重”和不得原諒後的“悲哀”。

首尾的呼應也是此文的一個特色。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本文的重點宜放在對文中作者“悲哀”心境的正確把握和理解,這也是切入到文章主旨的一個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文章寫法上的一大特色。文章的難點是小兄弟的“忘記”,這也很容易引起國中學生的疑惑,宜簡明講解,只要扣住主旨去把握就可以了。

風箏是飛的魚讀後感篇8

第一遍看完《追風箏的人》似懂非懂,懂的是阿米爾內心這份愧疚,不懂的是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當從網上找到《追風箏的人》這個電影,再看這個電影時感覺似乎明白了阿米爾的執着,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看起來平淡無奇,實在寓意太多。這是哈桑對阿米爾的承諾,也是阿米爾多年後迴應哈桑的承諾,隔着那個孩子對哈桑、對父親的承諾,同時也是對認清自己內心深處那份感情的承諾,阿米爾這個人物在生活中太過普遍,膽小、懦弱、總是躲在大樹下乘涼的那一類人,當那個可以護着他的大樹倒下了,他茫然不安。但是真正的無依無靠時,他可以鼓起勇氣做好這個事情,其實他一直都可以,只是他的內心習慣了這顆大樹帶給的榮譽、以及安全感,當我看到他去救這個孩子時,為了這個孩子被人打的遍體鱗傷時,這一刻他是勇敢的,儘管他滿臉是傷,但是絲毫不影響他的英勇帥氣。

生活中的我們也很有可能是阿米爾,但是我們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勇敢。就舉個最近讓我比較敬佩的明星吧,張韶涵她那首《隱形的翅膀》唱紅了大江南北,但是天妒英才,在她紅極一時的時候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去放下事業,在調養身體期間被自己母親捲走了自己所有的資產。都説媽媽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可惜她沒有這麼幸運,不過她沒有怪過任何一個人,繼續接受治療,現在重新返回大家的視野中。唱着大家喜歡的歌,做着她喜歡做的事情,那個小小的身板,似乎藴藏着巨大的能量,就像被打不到的小巨人一般。當我看完《追風箏的人》,想到阿米爾,我的腦海中就會不自覺想起這個小巨人。

生活總是在不斷的給我們驚喜和意外,我們也在不斷地接受它帶給我們地考驗。我們或許不完美,我們都是哈桑,我們又或許都是阿米爾,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我們都有共同點:勇敢。

我們也許不是最優秀的,但是我們是最勇敢的。

想借以此文告訴大家,如果在你生命中的任何一個階段你做了一個讓你愧疚萬分、或是遺憾的事,趁着現在你還在,你還年輕、或者他還在的時候,去勇敢承認一個錯誤、履行一個承諾、或是其他,不管是哪種,不管什麼樣方式方法,只要不傷害別人,儘可能放手去試試,或許不會成功,但是至少你努力過;或許結果並非盡人意,但是至少你做了。不求事情的結果怎樣,或許是好是壞,但是我們努力過、做過、甚至彌補了心中的那份遺憾。就像阿米爾的釋懷,就像影片中他的那個笑容,明媚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