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關於《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02K

《罪與罰》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優秀作品,貧窮與犯罪存在着什麼樣的必然聯繫嗎?相信看完《罪與罰》之後你會有答案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關於《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關於《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1

面對不可逃避的苦難,作者一直在寫作中苦苦尋找救贖的方法。我們來看看作者在這部《罪與罰》中的尋找過程:在一開始,主人公是個懷疑主義者,甚至對大眾的信仰,都持懷疑的態度;他自己更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就註定了他和大多數人都沒有共同語言,只能遊離於人羣之外。他有自己的理想、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論:他把人分成兩類;第一類是被統治者,也就是普通人;他們負責在數量上保存人類。第二類是統治者,是手握權利、可以殺人的人;他們負責推動着歷史前進。為了證實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種人,他殺了人。(這只是作者給自己提出的一種假設)經過事後的事實和無數次的內心掙扎證明:他自己也是一名普通人,根本沒有能力改變和拯救別人;但索妮婭是個例外。(索妮婭是苦難的代表)他曾對索妮婭説:我們要自己肩負起受苦受難的重擔。但他和索妮婭有一點不同;索妮婭是有信仰的,無論多大的苦難,她都可以忍受;而主人公是沒有信仰的,他在獨自承擔自己的苦難;並且還經常嘲笑索妮婭的信仰。

後來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索妮婭也陪他一同去了。在監獄裏,他從不覺得自己有罪,繼續保持着自己的高傲,這使得他周圍的犯人都不喜歡他,把他當成異類對待。索妮婭經常會來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她。他在監獄裏痛苦的活着,覺得未來是沒有希望和毫無意義的,有的只能是苦難和犧牲。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到故事的最後,事情發生了變換: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實都是十分虛偽,他逐漸地學會了轉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當最後他和索妮婭擁抱在一起哭泣的時候;他知道自己已經重獲了新生。是什麼讓他重獲新生的呢?是愛,是信仰。苦難依舊存在,我們依舊渺小、無力,但因為有了信仰與愛,我們就變得能夠承擔苦難了:除了承擔以外,我們還要愛它。尼采説過:“愛命運”。你可以不喜歡它,但你要愛它。其實索妮婭一直在等待這一天的到來,並且堅信這一天終將到來。(他們終於擁有了共同的信仰)在這裏,索妮婭既是拯救者,又是被拯救者;既是苦難,又是救贖;在苦難之中完成了救贖。

作者在這裏這樣寫到:他們想要説話,可是誰也説不出來。他們都熱淚盈眶。他們倆都面色蒼白,兩人都很瘦;但是在這兩張仍然帶有病容的、蒼白的臉上已經閃爍着獲得新生的未來的曙光。愛情使他們獲得了新生,這一個人的心包含有另一顆心的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

他們決定等待和忍耐。他們還得等待七年;而在那個時候到來之前,還有多少難以忍受的痛苦和無窮無盡的幸福啊!然而他獲得了新生,他也知道這一點,已經獲得新生的他以全身心充分感覺到了這一點,而她——她只是為了使他活下去而活着!

當我輕輕地合上這本《罪與罰》的時候,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一個月的時間,它帶給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深的思索。現在就要和它道別了,心中難免有些傷感。其實它不會離開我,那些深刻的思想已經成為了我的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經死去;但他的思想卻永遠活着。這部用非凡的藝術表現力、巨大的悲憫情懷完成的《罪與罰》,也不會死去;它會靜靜地躺在圖書館裏,等待着下一個讀者把它打開;每一次打開,都會是一次重生。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2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説,它的發表標誌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

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着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着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着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慾,不斷幹出令人髮指的勾當……作者懷着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説,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徵,並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淨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説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裏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鋭矛盾。

《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説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祕”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衝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説中,由於作者着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於從屬地位。儘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絃,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説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3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就大概知道了情節內容,大大影響了閲讀體驗。所一對於一些沒看過的名著,最好不要去看簡介解析之類的,那樣會影響自己對於一些東西的思考。

這是我第一次看這種,主角算不上是好人的書吧。甚至是壞人,但也並不是那麼的壞。讀者在閲讀小説時或傳記之類時,會下意識地喜歡主人公,站在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問題,覺得一切都是那麼合理。這是好是壞呢?

情節非常緊湊,似乎是陀氏的特點。讓人看上了癮,只花了一週不到就看完了。也確實沒有什麼環境描寫之類的。陀氏一直在描寫人,而且不着重於外貌,而是心理。對於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理描寫甚至讓人覺得陀氏真的殺過人。

我不太懂得這種書該怎麼寫書評。只能簡要地寫寫我對小説中的人物的理解。羅季昂·羅曼諾維奇·拉斯柯爾尼科夫(羅佳),本書的主人公。於痛苦中思考出關於偉大的人與平凡的人的區別:平凡的人循規蹈矩、受人支配、犯法需要受到嚴厲的制裁;偉大的人則不受一切法律的約束,他們是權力的擁有者,是支配者,為了某一偉大的目的,可以犧牲那些平凡的人。

拉斯科爾尼科夫眼中,拿破崙就是偉大的人的典範,為了達成目的,拿破崙可以説是不擇手段。羅佳有一次這麼想到:如果是拿破崙處於他的境地--想要通往偉大事業,眼前卻有障礙,會不會殺了那個老太婆?他的答案是:會的!甚至連工具都不需要用,毫不猶豫地直接掐死她,即便面對鮮血,也能毫不猶豫地跨過去。

羅佳的理論基本成立,但是有一個問題,他並沒有真正地解決,即如何區分偉大的人與平凡的人,並且他為此感到困擾。他慢慢地開始覺得自己是偉大的人,可以理智並且冷漠地面對鮮血。

所以他要去殺人,用結果去判斷,這就是他殺人的全部理由。所謂的貧窮、為母親妹妹着想,都不過是假的。但是有一點我感到奇怪,既然要判斷,為什麼不選擇普通人,而要去選擇那個邪惡的老太婆呢?是希望通過老太婆的卑鄙來減輕自己殺人的痛苦嗎?亦或者是以最小的、在他眼中甚至微乎其微的代價來證明自己的判斷?這一點似乎有點道理,畢竟羅佳並不是一個兇殘的人,相反,他是一個很善良的人。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理論,他選擇去殺人。在下定決心之前,不對,他可以説根本沒有真正地下定決心。第一章中一次次的巧合催使着他去實施這一切。他在門外糾結時,敲門時想溜走時。即便是面對老太婆時,他也無數次地想要逃跑,想要到此結束,一切都沒發生。但是當絕無僅有的機會出現在他的眼前,他動手了。他的理智被吞噬,門都沒有關,就去翻找財物,結果麗莎維塔進了門。

有聲音?不,我聽錯了吧。

不對!!真的有人!

在這個時刻,他是多麼地緊張。出門後,沒有對話,只是驚恐地對視,對於一個兇手來説,再殺一個人的痛苦遠不能與第一次殺人相比。不僅僅是法律上的,更應當是心理上的麻木。但是我覺得羅佳一直在迴避他殺了麗莎維塔這件事,此後基本也沒怎麼談這個問題。相反的,一直在為自己辯護,殺老太婆是無罪的。

他出門的那段心理描寫簡直入神,兩個人在門外守着,一步一步地發現房間中發生了某些事情。當時一門之隔的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多麼地緊張。但之後機緣巧合,還是讓他逃了出來。

他的神智開始錯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冷靜,他發病,他癲狂,他囈語,不知出於什麼心態。一次次地把自己推向警察的眼前,作為讀者的我,看得都非常糟心。上天給了他那麼完美的隱蔽,他卻要自己去把注意力吸引過來,這兇手真的是笨極了。他的種.種失態,證實了他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殺人後,最痛苦的是孤獨。彷彿與整個世界都有了隔閡,即便是母親、妹妹以及最好的朋友,都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相處。與他們的相處使羅佳暴躁。索尼婭是一個膽小、悲哀但是純潔的女人,拉斯科爾尼科夫選擇了她作為傾訴的對象。索尼婭,一聽到這件驚悚的事,想到的是“您受了多少的苦吶”,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但是實際上,我對與這個女人並沒有太多的好感,她善良到軟弱,對上帝有着病態的信仰,但上帝何時幫助過她呢?但興許這就是純正的信仰吧。

殺人後,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會改變。當羅佳考慮到斯維德里蓋洛夫可能會威脅到他的妹妹時,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殺了他!當時就讓我覺得毛骨悚然。

拉斯科爾尼科夫還是一個非常聰慧的人,一看到母親的信,他就知曉的盧任的真面目,這一點讓我很慚愧,我自己也有一個毛病,就是容易相信別人的話,沒有透過現象去思考本質的問題。

羅佳最後去自首的時候,“還有時間,才進門而已,還得上樓梯,還有一段距離”,這段描寫是多麼的真實,但卻又很少有人去這麼描寫,陀氏實在令人害怕。最後那個官員跟羅佳閒扯了很多,一定程度上讓羅佳不想自首,特別是斯維德里蓋洛夫自殺這個消息,甚至讓羅佳幾乎已經放棄了自首這個想法,因為再也沒有罪證了,他走出了警察局。迎面遇上了索尼婭,索尼婭那真摯的眼神????讓他回頭,勇敢地説出了“我殺了人!”這對羅佳來説,應該是種解脱吧。

索菲婭·謝苗諾夫娜·馬爾梅拉多娃本書女主角,一個妓女,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生活所迫,而是為了養活繼母一家人。她有着改變他人的力量,但是我並不清楚那是什麼,虔誠的宗教信仰?她的偉大在於?切身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説來慚愧,我沒讀懂這個人

謝苗·扎合雷奇這人有病,嗜酒真的可以到達那種病態的地步嗎?為了喝酒,什麼都不管了。他尊敬他的妻子,愛他的孩子,卻又不顧他們的死活跑出去喝酒喝了幾天幾夜。在醉酒時傾訴他是多麼地愛妻子。到底是什麼導致瞭如此病態的心理?是我又輕信了他的話語,還是他本來就是如此呢?最後死的時候是多麼得窩囊,連下葬的錢家裏都沒有。葬禮的事順帶還拖累死了自己的妻子。突然感覺他跟生活中的許多人都非常像,甚至是我自己。每當去荒廢時間時,總是在拷問自己,卻又不去努力。

卡捷琳娜·伊凡諾夫娜本書描寫最成功的人?或者説病態?貧窮壓垮了她。“省長的女兒,在高貴的人面前跳過舞蹈”但是全家卻只有一套衣服,每天夜裏洗衣服,為了白天能有衣服穿?對於謝苗,她應該只有憎惡吧,憎惡到已經不記得他的真實面目。最後發瘋的那一段,帶着幾個孩子上街發瘋,囈語。一個有高貴出身的人落到這般田地,自己肯定受不了。她對於索尼婭是怎樣的感情呢?她應當是全書中第一個指出索尼婭是世界上最真誠的人,她高貴的靈魂使她尊敬索尼婭,但是骨感的現實又讓她曾經鞭打索尼婭。當盧任污衊索尼婭時,她勇敢地跳出來辯論到底是為了什麼呢?説來可笑,她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索尼婭的家中,竟是去世的時候。臨死前,她説到他不需要上帝的寬恕,因為她並沒有過錯,上帝見證了她的苦難ps:那時候的人的生命是多麼不堪一擊呀

斯維德里蓋洛夫我完全沒有看懂的一個人,似乎有戀童癖?因此資助了謝苗的幾個孩子?他是全書中不多的有錢人,但是我對他卻完全討厭不起來,我甚至喜歡他,因為他真誠,愛得深刻。當杜妮亞的子彈劃過了他的臉頰,他毫不畏懼,但是杜妮亞的那句“永遠不會愛你”使他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他絕對是可以強暴杜妮亞的,但是他並沒有。浪子終究愛上了一個人,但這個人卻不喜歡他。他還給了他的未婚妻一萬五千盧布,看不懂,可能真是喜歡吧。我預料到他會自殺,但不清楚為什麼要費那麼大週摺,有什麼寓意呢?還有,“美國”於他來説意味着什麼?

盧任,我差點都忘了。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但是我卻不是特別討厭他,説來慚愧,因為他跟我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些類似的。有時候理智上我明明知道我沒有任何資格去者同情別人,所以我待人接物並不傲慢,甚至很謙遜。但正是這謙遜暴露了我真實的想法,當看到一些殘疾人或者不幸的人,哦不,我不該這麼説,我又是在以我的標準去評判別人,認為別人可憐,然後施以自己的同情。其實呢?我有什麼資格這麼做?我同情服務員,外賣或者快遞小哥,但是我自己又算個什麼呢?跟他們平等交流的時候,做出一副尊敬的態度的時候,我潛意識裏覺得有些驕傲,但現在來看看,簡直令人羞恥。

尼柯吉姆,算是神探吧。看透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一切,敏鋭的洞察力,縝密的思維。病態的演技,讓人害怕。最後我還以為他真的排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嫌疑,結果畫風一變,一下子又讓羅佳無處可逃。對了,他所謂的證據到底是什麼呢?興許只是故弄玄虛吧。

總而言之,這本書值得一看,裏面有很多人物都刻畫得非常傳神。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寫人物內心的功力,在古往今來的作家裏,絕對屬於最頂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