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中學生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4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4W

《罪與罰》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説,我們能夠從這部小説中收穫很多做人的道理,看完後你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要分享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4篇,供大家參考。

中學生讀《罪與罰》讀後感範文4篇
讀《罪與罰》讀後感1

第一次讀陀翁的書,然而對他的名卻是如雷貫耳,一直心怯不敢輕易打開,讀了長長的兩百四十多頁的序後,還是雪藏了幾個月,再次讀序,看正文。開篇的序寫得非常具體,譯者簡述了西方文學史的發展;陀翁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生平,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個人思想轉變的過程。在瞭解了這些情況後再讀書就好像找到了小説在整體框架下的一個發展基本點。

《罪與罰》,關於內容和作者的創作精神,看到有些書友書評寫得很棒,自歎不如,就不復述。對於小説的整體感覺,添加幾個看法,説不定會對還沒讀此書的朋友增加點興趣:

一,這是一本心理大戰書,看到聰明人之間的脣槍舌戰、鬥智鬥勇,實在很過癮。

二,這是一本懸疑推理書,故事情節緊湊,邏輯縝密,看似無意的情節設計往往會令讀者意外到吃驚。

三,這還是一部多幕長篇戲劇式悲劇。陀翁把地點集中在彼得堡的幾個場景點,故事主線明朗,中心人物集中,圍繞兩個人物而展開故事情節: 羅佳和他的妹妹杜尼婭。

陀翁的書,放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緩一緩,第二本繼續。

讀《罪與罰》讀後感2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罪與罰》,它是俄羅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説描寫了一個貧困交迫的大學生,因痛恨放貸款的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然而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使她飽受心靈的煎熬,整天心驚膽戰。最後在愛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投案自首。這樣,她整天就不在發生心靈的恐懼。

想對大學生説:我知道你們都很痛恨那個老闆娘,但你已經知道那個老闆娘已經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為了伸張正義的名稱去殺人,這樣是不對的。

想對老闆娘説:你的兇狠壓榨窮人的錢,誰都知道,難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裏,不去尋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壞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惡極。

當高山的崎嶇變成了坦途,當古老的文明隨着熾熱的巖漿和無數沸騰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淵,當輝煌的王朝在一片復辟之聲中再次走向戰爭的漩渦中,沕穆的歷史經書是始作俑者的迂闊之論,還是歷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還是夢幻泡影,卻早已成為不辨的真理。

讀《罪與罰》讀後感3

《罪與罰》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極其窮困的大學生,因痛恨當鋪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殺了老闆娘,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以後的日子裏,他飽受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最後,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其實那位大學生有正義感是好事,可我認為他用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去伸張正義,結果事得其反。變成了殺人兇手。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這些事該怎麼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學生正是因為太恨老闆娘,頭腦發熱,才殺人行兇的。

但主人公畢竟是受過教育,有良知的一個人。他在殺人後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這時,我想他已經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會不安地度過一生。於是,大學生首先把殺人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並最後告訴了警官。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在你犯錯後,一定要勇於去承擔責任,而並不是去逃避。因為這樣,你的一生都會充滿恐懼。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大腦思考後才能做事。哪怕做錯了,也要敢於承認事實。這也就是《罪與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讀《罪與罰》讀後感4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於現實意義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哲理小説。他以犀利的筆觸無情的剖析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現實,深入地觸及社會底層的各個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無路就是小説的主旋律。種種社會的原因把窮苦無告的人們逼到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困境。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貧民區,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個窮困的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學,但因困輟學,靠着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停止供食,催租甚緊。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馬爾美拉陀夫,他是個因失業而陷入絕境的人,他的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尼科夫聽了,他不想像這樣任人宰割,他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有一個心狠手辣放高li貸的老太婆,尼科夫計劃着要殺了她。一晚,他趁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闖進老太婆的房間,將其殺死。但是這時她的妹妹正好從外面趕來,尼科夫在慌亂之中也將其殺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傳票十分恐懼,當知道是追繳欠款才鬆了一口氣。事發後,他病倒了,幾天不省人事,後來並有所好轉,但是內心卻一直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馬爾梅拉多夫因車禍身亡,尼科夫將身邊僅有的錢接濟孤兒寡母。律師盧仁因為沒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懷恨在心,想要誣陷索尼婭偷錢,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無恥行為,因此索尼婭十分感激他。殺人事件之後,雖然他沒有露出痕跡,他無法擺脱內心的恐懼,感到美好的感情泯滅,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他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揣着痛苦的心情來找索尼婭,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並且在索尼婭的勸説下,説出了犯罪真相和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説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之後,索尼婭也來到這裏和他相聚。他們決心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然後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書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裏描寫。他具有典型的雙重人格,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天賦、正義感,但是同時擁有陰鬱、孤僻的性格。他在馬爾美拉陀夫被撞後,看見他們連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可是這些錢是他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了。但他又讓人捉摸不透,他蔑視一切,有時候卻非常注意細節。正是這種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衝突,使得他不斷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做“平凡的人”還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間。

“罪”是開頭,只佔了一章,後面寫的全是“罰”。“罪”是貧困生活和觸目皆是的社會不公。“罰”,他現實逃避懲罰,再來接受精神上的懲罰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後的服刑。最後把“罰”導向救贖,從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人認罪,尼科夫靈魂擺脱煎熬,走向解脱和救贖。

通過尼克爾,作者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接濟知識份子的毒害,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

小説場面轉換很快,場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的鮮明。小説的結構方面,因果到歷史敍述模式的退場和以對話和獨白為中心的新的結構的建立。在對心理現實主義的推進,儘量不脱離人物自我意識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心理描寫,以“復調”對“獨白”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