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東坡魂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1W

為了讓我們能夠寫出一篇有價值的讀後感就必須要熟讀作品的內容,大家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拿筆完成一篇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東坡魂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東坡魂讀後感5篇

東坡魂讀後感篇1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幹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為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後只得跑到樓道藉着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牀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為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願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説,書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遊,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慨歎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説這就意味着動盪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積極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註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於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為元佑黨人的精神領袖,他為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湧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面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悦和思想的快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説,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於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為樂”,當然也是源於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內容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終於忍不住掩卷長歎。

歎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不過癮--書也許可以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不過,又何必拘泥於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為感。

讀後感

讀後感

東坡魂讀後感篇2

自從接觸語文,蘇軾這個名字就在國小課本中屢次出現。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書、畫在宋代登峯造極,但仕途上卻屢遭迫害貶官。公元112019年,蘇軾病逝與常州,享年65歲。 但是僅課本對蘇軾的介紹,往往不多。於是,我翻開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認真讀起來。

這本書介紹了蘇軾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現了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和藹可親的一代文豪形象。 讀罷此書,我對蘇軾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第一點

蘇軾從小刻苦努力學習,不斷攀登藝術頂峯,取得巨大成就,這還得從他小時候説起。

蘇軾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六歲入學後,每天回家,都要把課本上的古詩詞抄在筆記本上。這不僅讓他記得更加牢固,還可以練習書法,這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蘇軾那樣從小勤奮刻苦學習,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第二點

蘇軾在人生遭遇重大轉折時,依然樂觀面對。

在蘇軾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這樣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蘇東坡傳讀後感測風雲,宋哲宗聽信小人讒言,將蘇軾一貶再貶,不斷流放。仕途上接連挫折,使他生活極其艱苦。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依然樂觀如故。因為樂觀,他縱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經》《尚書》《論語》的註解,寫出至今膾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蘇軾的同時,也反省了自己。從前,我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難、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對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歡失望,喪失堅定的信念。所以從現在起,我向蘇軾學習,像他那樣做個樂觀向上的人!

第三點

蘇軾始終做到心繫百姓,關心百姓疾苦。

蘇軾擔任杭州太守時,他發現,杭州人口雖多,卻無一家公立醫院,導致一些病人還沒來得及治療就一命嗚呼了。蘇軾為了讓跟多病人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公立醫院——安樂坊

東坡魂讀後感篇3

向來相信緣分,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而且人與書之間亦如此。中學時代,語文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另一本像是《朱元璋傳》(不確定,但前一本很確定)。當時的反應是我怎麼可能對這種書感興趣呢?!遂不以為意。然而喜好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隨着知識的增長和閲歷的增加,你會自然而然的對一些東西產生興趣,甚至是以前不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説這本書……

多少年之後,初到杭州,求學於此。期間與好友漫步於西子湖畔,走到蘇堤的南端,旁邊即是蘇東坡紀念館,遂進去參觀。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語堂的話深深的吸引了我。話是這樣的:

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部……我若説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看完這番話,很有共鳴。心想多麼有意思的人生啊,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嗎?活的瀟灑自在、灑脱率性,做着各種各樣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靈,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懲惡揚善,有強烈的正義感,有着知識分子階層的悲憫情懷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不違背自己的良心。這樣的人生,堪稱完美!

之後與好友漫步於林木茂盛、鬱鬱葱葱的蘇堤之上,堤上有六個拱橋,甚是美觀。一千年後還能享受到蘇東坡提供給我們如此的雅緻的環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偉大,對他的崇拜也劇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後就毫不猶豫的把《蘇東坡傳》給買了下來。

看完後,確實是本好書,對自己很有啟發:人生還可以這樣有趣,原來心靈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時也進一步明白了應當怎樣做人。林語堂先生,這位學貫中西,兼具西方浪漫與東方雅緻的江南才子,以他優美的文筆把這位極為有趣惹人喜愛的文壇巨匠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回味無窮!

下面就簡單的説説自己的感悟:

首先,蘇東坡是一個讀書人,而他對人對事的態度則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不是讓自己變得更清高—你們這羣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們玩呢—而是變得更加包容,更加隨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種對這個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這句自我評價可以説是對此意一個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國著名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經典的詩《如果》裏面也寫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卻拒絕隨波逐流;或與王者同行,卻不忘,庶民本色……可見,在這個話題上了東西方思想巧妙的達到了統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對這個道理蘇東坡可以説是踐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貶到偏遠落後的地方,他仍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記》中所説: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藍天、白雲、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橋、星辰這些意象哪裏都有,在蘇軾眼中只要它們隨機的自由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擁有發現美的眼睛關鍵要有一顆美妙的心靈,讀完蘇軾的文章往往會情不自禁的拍手稱妙,寫的這麼美,這麼妙,驚歎其心靈之如此美妙!所以蘇東坡文章的魅力不僅在於文筆,更在於其心靈的美妙,在於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靈優美,最關鍵的是要有一顆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一顆心無雜念的孩童般的心靈。蘇軾無疑全都具備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過人的才華—既有真性情,肚子裏又有東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蘇軾是把這兩點結合併發揮到極致的。

一顆美妙的心靈還不足以成就蘇東坡的成就,他的樂觀豁達的心態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語堂對他評價的第一印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歷盡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會一蹶不振,但蘇東坡終非常人。對他來説生活是要繼續的,遭遇挫折更要樂觀的面對生活,更要積極的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既然官場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別的地方尋找成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着隱士般逍遙自在的生活:散步、讀書、耕種、釀酒、與好友遊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後再寫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終歸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發掘和經營。

在我看來,正是由於蘇東坡有一顆孩童般的心靈,使他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靈才能如此美妙,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真性情的人。樂觀豁達的心態,使他樂觀的面對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過人的才華和極高的道德修養,一個名垂千古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的蘇東坡也就不足為怪了。

東坡魂讀後感篇4

從小就讀你的詩,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裏我看到了你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淘盡”又無不流露出你的豪邁奔放。知道了東坡肉與你的關係,我對你這個吃貨又增添了幾分好感。語文老師花了一堂課的時間來歌頌你這位魅力四射的男神,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為你作傳,甚至毫不掩飾地表露出對你的喜愛,稱你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我喜歡一陣清風,而我也想進入那個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的人的世界,與你相遇,與你交談,陪你走過一個個春花秋月,你的確如清風一樣,清澈而又不失風度。

清——清鏡憐清影

很多人喜歡你的深厚,廣博,才智,而我喜歡你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你有時看似剛猛激烈,任性,放飛自我,但我想,你的心裏定有一個清澈的明鏡照亮你清風一樣的影子。你不參與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與他人格格不入,只是為了守住自己內心的那份天真與淳樸。你的眸子定是如一潭清水般平靜,星辰般閃亮,純潔,你用你的純真與善良餵養了它。你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致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這樣的隨心所欲,大無畏實在是難求了。你自稱生性急躁,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你恨邪惡之事,但卻不恨邪惡之人。在你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你做你想做的事,你做工程,學瑜伽,煉仙丹,一生都在實踐你的理想,是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體。我想,這便是為什麼中國曆代都有這麼多人喜愛你的原因,你身上有着許多人都沒有的純真,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裏,你卻未沾染一絲晦氣,保持着生命的單純。浩然正氣,不依行而立,不恃刀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比禮之常,無足怪者。

風——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我記得,你的眉眼總是帶着笑意的,最愛的也還是你爽朗的笑聲。你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在流放到嶺南後又至海南的悲慘日子裏,你總不願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户皆春死,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你也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雲堂,即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你認為,解脱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知善,還與人研製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你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你,拿你的文章骨頭裏挑刺。你顯然沒與他們計較,還寫出“何日遣馮唐”,話中毫無歸罪之意,一笑了之。

你的笑是苦中作樂,也是自得其樂,是大度也是善良。世界以痛吻你,你卻報之以笑。西風多少恨,吹不散你眉彎的笑意,吹不碎你苦中作樂的情懷。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你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你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清風徐來,心中陰霾已散,從此替天放晴。

東坡魂讀後感篇5

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為何不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偏舟,任意東西?放下勾心鬥角的官場,放下黑暗腐朽的朝廷,讓曠達不羈的靈魂盡情釋放,讓自己瀟灑如仙的曠達情懷融化在無盡的大自然中。

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態。

林語堂先生這樣形容他:他猶如政壇風暴之中的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勇士,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皇帝的祕書,是慈悲的法官……可是這些也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精彩絕豔,司馬遷的史書為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繾綣……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讓我在欣賞其才華外,體會到他的生命與靈魂,感悟到他對人生的思考與追求。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到底是怎樣的人才會把生死理解的如此透徹?他到底經歷過什麼,才會抒發出如此獨到的見解?

二十一歲的蘇軾,還帶着些許稚氣與傲氣。步入考場,以筆為槍,文不加點,行雲流水般的文章,使他一戰成名。對於考官的誤判,他雲淡風輕的一笑,笑沒了所有功名利祿,笑出了自己的風華正茂。

二十四歲的蘇軾初步入官場,籤書鳳翔府判官。倜儻瀟灑,談笑風生,他絕世的才華,令世人傾倒。他有感而作的詩,境內多少文人競相背誦,有多少首詩詞流傳至今。確實,他剛剛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開始走向坎坷的一生。

而立之年的蘇軾,年輕氣盛。王安石開始了激進的變法,買通了宋神宗,讓朝廷又蒙上了一層灰霧。政見不符的蘇軾,自求外放,想拯救這個民不聊生的世界。承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惠民於實際。本已得到皇帝賞識的蘇東坡,本可以回到朝廷,卻又被小人所污衊,他的人生走向下一道坎坷。

已到了知命之年,人民的維護使蘇軾九死一生。烏台詩案,洗去了他的孤傲,撫平了他的稜角,但沒有磨滅他的光輝。他變得成熟,開始尋找內心真正的追求,開始思考這早已混沌不堪的世界。

他遠離了世俗,遠離了官場,也開啟了自己真正的人生之旅。站在長河邊遙望,月色下的江面泛起朵朵漣漪。一直以來,到底是什麼讓我魂牽夢繞?又到底是什麼讓我苦苦追尋?我現在彷彿與這景色合為一體,輕倚着竹杖,聽着流水奔騰前行。江邊的楊柳微微晃動,也帶動着透過柳枝的月光閃爍不定,就像我的心啊,搖擺不定,它怎樣才能孤傲達觀的穿越世俗的汪 洋而不觸礁?希望我心中的那扁小船從此消逝,浮游江河湖海寄託餘生。而我要將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大自然中,只有在那裏才有曠達,才有自由,才有靈魂深處的靜謐。月光搖落,彷彿已是三更了。

六十六歲時,蘇軾的生命之光暗淡了,但彷彿還殘存着一絲餘温。他帶去了瀟灑,帶去了不羈,也帶去了閒靜,帶去了淡泊。

一生為官,一生清廉。

這便是生命最美的姿態。

人生中常有暴風雨,走在前行之路上的人們無法逃避,它往往暗淡了我們天空的顏色,暗淡了那份蔚藍和明麗,有些人在灰色的穹頂下漸漸消沉;蘇軾,卻在暴風雨中傲然挺立,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

蘇軾在仕途路上因性格狂傲而得罪過很多人,多次被貶,被朝中大臣們惡語相向,但卻並不乏賞識他的才華的人。就連皇上和皇后都非常重視蘇軾的文采,蘇軾每次犯錯之後,總有人替他求情,皇帝應考慮到他性格直率,直言不諱,終會得罪朝廷大官,而把他貶謫。

與蘇軾生死相依的弟弟蘇子由也是當時著名的文人,他的才華可能遠不及蘇軾,但他卻順利地當了官,官職一路扶搖而上,順風順水,過着安穩平靜的生活。

説到底,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他的處事態度。子由追求平穩安逸的生活,彷彿與世無爭,皇帝卻認為他對朝廷沒有威脅性,將他遷升,蘇軾卻不忍屈服於混沌的世俗,不甘低頭與不公的命運,在他眼裏,百姓的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看着官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他的心情急切,卻無能為力地承受着,只能旁觀卻不能改變的痛楚。

只有經歷多了,才能飽嘗人生的滋味。有“大江東去”的豪情壯志,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無奈情思,又有“千里共嬋娟”的釋然,也不乏“淡粧濃抹總相宜”的情致。

蘇軾的生命是多彩的,他的感情亦是豐富的。

最令我敬佩的,是蘇軾走入仕途的激昂,和辭官歸隱的決絕。

蘇軾經歷了風雨,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難道我們不亦是如此?

每個人都是在生活中打拼的遊子,他們最初步入這個世界的時候,攜着那份放蕩不羈。漸漸的,他們學會了收斂自己無畏的傲氣,在充滿泥濘的道路上負重前行。走累了,當他們抬頭仰望時,一片都是灰色,有人倒下了,他們為命運屈膝,還有人只是在休息片刻後繼續前行。他們對命運宣戰,用殘存的意志告訴自己:命運越是對你不公,你就越要和他奮鬥到底!

在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品味過悲歡離合後回首,發現自己的路上充滿了坎坷,這才醒悟,挫折和失敗並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的饋贈,是命運的磨礪。

無畏挫折與挑戰,提高自身素養,心繫祖國與人民,小至個人理想,大至中國夢,都必定會實現。

不忘初心,與命運抗爭到底,這才是生命最美的姿態。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Tags:讀後感 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