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職場 > 工作報告

學校跟崗學習考察報告

欄目: 工作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8W

江南自古多俊才。這主要得益於江南地區幾千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澱和當地歷來對教育的重視。因而江南地區的教育水平一直領先全國。3月11日上午,我們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國小(幼兒園)名校長(園長)班第三小組的八位學員在賀菲博士後的帶領下,直上嚮往已久的歷史名城揚州和南京,開展為期兩週的、以“學校制度建設和學校文化培育”為主題的跟崗與理論學習。此時的南國廣東早已春意盎然,而地處江南一隅的揚州卻還冬意甚濃,讓我們不得不又穿上厚厚的毛衣,但還是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寒冷。雖然如此,卻絲毫不減我們求知的慾望。3月11日至15日,我們在揚州市育才國小跟崗學習,中間還抽出一天時間前往全國著名學校——泰興市的洋思中學參觀考察。15日傍晚又來到南京師範大學進行一週的理論學習。

學校跟崗學習考察報告

感悟與收穫

這次江蘇之行可謂學習緊張、收穫頗豐,它使我認識到:學校要發展,文化要先行。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相關學校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樸實無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校訓樸實無華

揚州市育才國小於1888年由美國傳教士所創辦,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揚州市育才國小根據自身的歷史傳統、時代精神,凝練出樸素而富有底藴的校訓——仁愛求真。它既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儒家思想中“仁、義、禮、智、信”的精髓,又與時俱進,並由此構建起“仁愛求真”系列學校文化:“求真在課堂”的課堂文化、“仁愛求真”學生素質多維立體評價文化、“仁愛之師、求真之師、仁愛求真之師”的教師成長激勵文化、“仁愛求真”家常便飯式返樸歸真的校本課程……使“仁愛求真”的文化始終滲透、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的思想之中,教育教學的行為之中,學校的開發課程之中,師生的成長之中,並最終成為育才國小的傳統文化,薰陶着一代又一代的育才人健康成長,培養出多名工程院院士、作家等知名人物。

在洋思中學的校道中間矗立着一塊不加修飾的巨石,上書“真善美”三個大字,這正是洋思中學的校訓。這個校訓立足於人的本性,道法自然,既樸實又大氣。教人求真、導人向善、引人尚美,既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我們教育的追求和最終目的。“真、善、美”,這個校訓質樸之中又有內涵,使人有方向感,他激勵着一批又一批學子“走進洋思、厚德開泰,奮發圖興、成就未來”(洋思中學校園文化用語)。正如《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執行主編張文質所認為,學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異,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課題、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學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讓學生具備最基本的人的素養,最基本的價值認同,回到每一個人,關注每一個人的生命成長,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師生的生命常態。對人性最基本的價值認同,是學校的一種文化核心價值。”(《中國教育報》記者張以謹語)

其二、課堂樸實有效

洋思中學的教學理念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讓每個學生課堂上有事做,讓每個學生課堂上有收穫。”據洋思中學唐主任的介紹和我們的課堂觀察,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分為六個環節,具體流程為:

一、提示課堂教學目標(約1分鐘)。採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佈目標,讓學生總體知道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二、指導學生自學(約2分鐘)。設計問題鏈,寫好投影膠片、黑板。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怎麼學、用多長時間、應該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等。

三、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約8分鐘)。操作方法是學生自學,教師瞭解學生自學情況,端正學生自學意識。其目的是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動腦,認真自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四、檢查學生自學效果(約9分鐘)。操作方法是讓中差生、後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後存在的疑難問題。

五、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約10分鐘)。操作方法是:1、學生觀察板演,找錯誤或比較與自己做的方法,結果是否與板演相同;2、學生自由更正,讓他們各抒己見;3、引導學生討論,説出錯因及更正的道理;4、指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指導以後的運用。其目的是:1、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師引導、點拔的問題;2、通過討論、教師點拔,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當堂訓練、批改(不少於15分鐘)。操作方法是:1、佈置課堂作業;2、督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學生作業。其目的是: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標。

教師在實施“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時必須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在“先學”這一環節,教師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激發學生的動機,提出明確的先學要求:如看書、練習、實驗要用多長時間,要達到什麼目標,自學後如何檢測等。
2、要指導先學的方法。如怎麼看書、怎麼練習、注意些什麼等。
3、在學生自學時,教師要廣泛調查,尤其是摸清學習基礎差的學生中疑難問題。
二、在“後教”這一環節,教師要做到以下三點:
1、明確教什麼?即教的內容,絕不是依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教學生自學後還不會的地方。
2、明確教的要求。教師不能就問題講問題,要由個別到一般,上升到理論,讓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明確教的方式。“後教”不是教師一言堂,應該是先“兵教兵”(讓會的學生教),學生不會講時,教師才開始講。

洋思中學“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它的特點是從限制教師單向講授時間入手,實現了教師從“注入式”、“滿堂灌”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極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大幅度減少了師生的無效勞動。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了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措施,進而把課前學習、課堂學習和課後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使所有學生的課業和教師的批改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週週清”,使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

總的來看,洋思中學的“課堂樸實,沒有什麼精彩之處。正是這樣把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洋思中學唐主任語)正因如此,經過洋思中學師生的不懈努力,使洋思中學由最初辦學時校園只有7畝地、26間平房、5個教學班、220個學生、13個教職工(其中6個代課老師)、教學質量極其低下的村級中學,一躍成為現今佔地120畝、有4000多名學生、教學質量高的全國知名的學校。

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習的一週時間裏,我們先後聆聽了陶行知研究院院長、南京市陶行知國小校長彭小虎教授的《學校文化視野中的課程開發與管理》,江蘇教育學院王鐵軍教授的《辦怎樣的學校,做怎麼樣的校長》,南京東方數學教育科學研究所侯正海教授的《校本教研方式及品質提升》,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徐文彬教授的《教師學習:學校文化培育的關鍵核心》,南京拉薩路國小分校的王平強校長的《關注教育公平的學校文化建設》,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的閻勤校長的《愛的教育及學校課程制度建設》,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張天樂教授的《基礎教育學校制度變革的回顧與反思》,南京琅琊路國小校長王久紅博士的《當前學校文化建設的誤區與思考》,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楊啟亮教授的《師德: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保障》等九個講座。他們對教育的深入研究和獨到的見解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如彭小虎教授對教師、教學、教學內容和對課程等方面的理解就與人不同,他認為:教師應是牧師、醫生、律師、教師四個職業的結合體;並不把老師課堂教得好當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關注師生的人際溝通,能否像醫生一樣建議家長怎樣做,從來不提“讓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個性發展”不是學校能做到的,而是家庭、家長來做的;“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良策,它在心理學角度考慮有問題,因為合作中的彙報,只是個人的觀點,並不是大家的,既然是這樣,還是不要小組合作為好,另外,小組合作中分工完成,各學各的,各幹各的,也沒有交流,只有在各自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才有用;班級的兩極分化是常態,因為個人努力、家庭教育有不同,我們不能約束學生的個性發展,既然是這樣就必然有兩極分化;只要孩子喜歡學就是最高效的課堂教學,只要孩子喜歡學就會努力;堅決反對為活動而活動,所有的活動必須跟課程密切相關……徐文彬教授認為,有的學校提出建設“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校園文化是不對的,都是騙人的事,不如靜悄悄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教師要做一個使思考成為習慣的人,做一個讓學習成為生活、視學習思考為空氣的人,讓學習成為生命……閆勤校長認為,“愛的教育”是我們學校的根脈,我們的教育一定要有留白,讓學生享受空白,自由成長……王久紅博士、校長對學校文化的理解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學校發展的實質是學校文化的發展,但“讓每一面牆都説話”則沒必要,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文化的人” ……楊啟亮教授、博導認為,轟轟烈烈的教育肯定不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靜悄悄的,一個教師的幸福的根本德性是心存感激,真正的幸福是心存感激的幸福!……每一個講座均是一頓精神大餐,都能使我們的思想得到洗滌、得到昇華。

改進與實踐

我校近年來在建設書香校園、構建書香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並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多不足,亟待改進和完善,現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和這次江蘇之行的學習考察體會,就如何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我校建設書香校園的各項工作作以下設想。

一、改進的工作重點

1、 營造氛圍,讓書香滿校園;2、充實資源,讓學生有書讀;3、推薦指導,讓學生讀好書;4、教給方法,讓學生會讀書;5、減輕負擔,讓學生能讀書;6、培養興趣,讓學生樂讀書。

二、改進的具體方案

(一)、營造氛圍,讓書香滿校園

讀書需要氛圍,也需要榜樣,這樣才能有利於促進書香校園的建設。

1、打造書香文化,營造閲讀氛圍。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一所真正優秀的學校必然是一個文化土壤豐厚的學校,它能以自己多年積澱起來的獨特的文化激勵人、感染人、培養人,而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成長起來的學生必然是一朵芬芬着濃郁文化氣息的奇葩。由此可見,建設書香校園首先要建設好校園書香文化,力求做到讓學生一進入校園就浸潤在一種濃郁的書香氣息之中。因此,在校園顯眼地方張貼橫額標語,如:“建設書香校園,構築讀書人生”、“點燃讀書激情,共享閲讀快樂”;在教室四壁張貼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如:“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等,讓這些名言警句走進學生的心靈。其次是讓學生努力打造課桌文化,選取自己最崇拜的有關讀書的座右銘貼於課桌。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等”,讓其開啟學生的心智,以此來感染學生,明白讀書的作用,培養讀書興趣。”此外還可利用板報等形式宣傳名人讀書的方法、故事、趣聞,在教室的牆壁設置作品欄,經常展出學生摘錄的筆記、剪報、讀後感和手抄報等作品……讓學生駐足校園,耳濡目染的皆是濃濃的書香氣息。

2、教師帶頭閲讀,實現師生共進。能否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海洋,培養對書的熱愛,使書籍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這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因為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水平直接受老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堤,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因此,學校要引導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尤其要求教師讀好四類書:讀經典名著,增文化底藴;讀教學專著,強教學實踐;讀教育理論,悟學生心理;讀報紙雜誌,知天下大事。從而形成學習、思考、教學、提高的良性循環。此外,還可通過開展師生共讀一本,同頌一篇文,齊背一首詩,以及師生讀書交流等活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二)、充實資源,讓學生有書讀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讀書機會,學校要捨得投入,解決圖書室的圖書數量少、內容單一或老化的問題。有條件時建設好校園網,豐富學生的閲讀內容。甚至在校園裏、過道上設置開放性書架、讀報櫥窗,在教室設置圖書角,動員學生把自己喜愛的有益讀物存放到班級的圖書角里來,讓大家一有空閒便相互傳閲、仔細閲讀,這樣就保證了學生有足夠的材料和時間來進行閲讀。

(三)、推薦指導,讓學生讀好書

知識的海洋對於少年兒童有着極大的誘惑力。宇宙的奧祕,歷史的神奇,童話的有趣……都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但由於圖書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鑑賞能力畢竟有限,許多學生在選購讀物時,往往會被一些容易產生副作用的讀物所吸引。很難正確找出適合他們知識水平和閲讀能力的課外讀物。因此,要結合語文閲讀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閲讀水平,對於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在推薦課外讀物時,一般來講:國小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説等感興趣。此外,還要考慮到以下幾方面:

1、選擇的讀物在內容上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如一些科普讀物和報刊雜誌:《中國少年大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中國少年報》、《少年科學》、《兒童文學》、《國小生作文指導》、《上下五千年》等。

2、選擇的讀物要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如:歌頌人類勤奮、善良、堅毅、進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讀物。根據國小生的文化基礎、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老師們可以向他們推薦《雷鋒的故事》、《十大元帥傳記》、《居里夫人傳》、《少年英雄賴寧》等書籍。

(四)、教給方法,讓學生會讀書

閲讀方法直接影響閲讀質量。要有效地開展課外閲讀,就必須加強課外閲讀的指導。教師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的特點和重點訓練項目的要求,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根據需求如何合理運用朗讀、默讀、速讀、精讀、泛讀、背誦等方法閲讀課外讀物,逐步讓學生學會讀書,提高課外閲讀的質量,不斷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使課內外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文章中富有教育意義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動的詞句、段落摘抄下來,或對閲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註釋寫批語,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等,做好知識積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五)、減輕負擔,讓學生能讀書

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書,教師要轉變觀念,把育人的眼光放長遠些,樹立“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十足增加作業,而是閲讀、閲讀、再閲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優化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質量,嚴格控制各科作業量,切忌題海戰術。真正把課外閲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能放心地愉快地閲讀。學校、老師、家長和社區要密切配合,為學生的課外閲讀創造有利條件,使他們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讓課餘真正成為學生遨遊書海的時空。

(六)、培養興趣,讓學生樂讀書

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學生只有讀自己喜歡的書,他們才會對課外閲讀產生興趣,才會在閲讀中獲得豐富的體驗,才會使閲讀成為一種真正的智慧活動,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閲讀產生主動需要,才會將老師的“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才會努力尋求閲讀機會,並以自主、能動的心態投入課外閲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知識。

1、課內外相結合,激發讀書熱情。課外閲讀應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語文教師,要有意識、有系統地課內外結合,擴展學生的課外閲讀量。因此,推薦閲讀的內容和形式,儘可能和課內閲讀取得某種程度的聯繫,使課內外閲讀得以相互促進。課前課後可佈置學生查閲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學生在查閲資料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擴大了閲讀量。如:講《只有一個地球》前佈置學生蒐集地球的知識,課後佈置學生查找環保知識;教學完《賣火柴的小姑娘》後,讓學生讀《皇帝的新裝》、《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結合《美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的教學,教師可介紹《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中部分精彩內容。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紛紛找書閲讀,在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燦爛文化的藝術所在。這樣一來,課內閲讀與課外閲讀互相補充,學生課外閲讀的興趣自然也被激發起來了。

2、舉辦閲讀活動,共享讀書之樂。國小生畢竟年齡小,情趣不穩定。為使學生對課外閲讀愛不釋手,並逐漸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我們要開展豐富多采的讀書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課外閲讀的成果,獲得成功的喜悦。如:開展“兩讀一背”(晨讀30分鐘、午讀20分鐘、課前2分鐘背誦經典詩詞)活動;利用早讀課、班會課開展“故事會”、“詩文朗誦比賽”、“讀書心得演講比賽”、“課外知識”練習、“百科知識競賽”、“名人格言交流會”、“經典品讀”;每週評比讀書之星,每月評比“書香班級”,定期舉辦“閲讀節活動”;舉行以“我讀書,我快樂”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辦好“我在書香校園中成長”宣傳版報和讀書成果展覽(以年級為單位,把手抄報、讀書日記、學生優秀習作、讀後感、親子讀書記錄卡、學生製作的名言、書籤等通過展板形式在學校大堂展出)等。通過開展這些以激勵課外閲讀為內容的活動,以活動促閲讀,在實踐中學會閲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讀書的成功喜悦,從而調動學生課外閲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鑑賞能力。

總之,學校計劃通過各種形式去建設書香校園,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學生就會養成自覺閲讀的習慣,由厭讀到樂讀,久而久之,學生的閲讀興趣自然就會高漲,濃濃的書香將會溢滿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