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黨建文案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7篇

欄目: 黨建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39K

無論我們內心產生了什麼樣的情感,都可以通過心得體會去記錄,心得體會是一種把學習或者生活中的反思內容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書面表達,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7篇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1

徜徉在浩如煙海的強國專欄之中,如同經歷着滄海桑田的世事變幻,感受得到江南煙雨的浩淼,塞北寒煙的蒼涼;也體味得到五千年曆史長廊的古樸厚重,如同經歷了硝煙瀰漫的蹣跚步履,也似乎品嚐到了華夏步步生蓮邁向柳暗花明的康莊浩氣。

於我而言,最喜歡的工作之餘品一杯香茗,拿着手機翻開強國的畫卷,有時候讀得到鏗鏘傲氣壯志衝雲;有時候看的是錚錚鐵骨一片丹心鬥戰;有人孜孜一生只為安邦定國;有人阡陌縱橫奔波萬里只為國泰民安;有人步履維艱嘔心瀝血只為政通人和;有人一闕宋詞一曲輕歌只為贊這太平盛世。

學習的過程,有時候婉然就是追憶過去的崢嶸,感慨白雲蒼狗風雨淋漓;有時候欣喜這方碧藍天空的雲捲雲舒,勾勒盛世圖畫,遙想樓閣窗火比翼雙飛花間醉;或者琳琅才情初描繡,大展身手建功立業名飛揚。

我總是尾隨着今古才子從唐宗宋詞中娓娓行過,撫過秦時明月,踏過漢時邊關,迤邐樂府國風,搖曳駝鈴絲路,醇醉敦煌古路。把秦皇漢武唐宋的盛裝都披在身上,凝眸回望,衣袂臨風。

我總是跟着硝煙炮火從列強鐵蹄和塵埃飛揚的時代大風中踱步,品嚐過辛丑的辛酸,甲午的痛楚,辛亥的悲愴和無數次希望破滅又重新站起周而復始的撕裂。在月亮如水的夜色中啜進無盡救國志士的血淚,在曉風柔月中歷數華夏曆久彌堅的國之精魂。

似水流年,如今的華夏一派錦繡,跌跌撞撞中尋找到大步前行的光明坦途,每條路都看得到如同涓涓細流的勞動者,正不斷匯入奔湧向前的時代橫流中,乘風破浪!

回眸盡是悠悠長卷,翹首企及,華夏兒女在睿智引航者的旗幟下震動飛翔之翼,摶扶搖而上九重天。再不去迴夢舊日,再不會悲歡離合,青山之外,綠水之上,唱一曲珠圓玉潤的盛世紅歌;碧濤之上,蒼穹之下,畫一筆萬紫千紅的彩箋。

美哉華夏,壯哉中華!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2

千年華夏文明,百年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建黨開始,一路發展,一路壯大。乘一艘紅船,開一片天地,中國用百年時間從追趕潮流到了引領潮流,並且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間,一代代青年用自身的汗水和青春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當今,時代的接力棒已傳入我們手中,我們必當傳承薪火,砥礪前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新時代新青年,要有前輩的奮鬥精神,共築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捨己為人,不怕困難的精神。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大面積爆發,為人類的生存帶來極大的挑戰。這時,我們的醫務工作者站了出來,衝到一線。張定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己還是一位漸凍症病人,卻在新冠疫情襲擊武漢時,隱瞞病情,放下已感染的妻子,堅守在抗疫一線。那蹣跚的步伐與時間賽跑,你時患者與死神之間的天使。那一晚,歌聲飄揚:我們用血肉築成新的長城。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忠誠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抗美援朝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王海是這場戰鬥的一員。在那個本就貧乏的年代,王海帶領人民空軍的第一大隊,與號稱“世界王牌”的美國空軍激戰80餘次。他帶領的空軍部隊,像一把尖刀一樣,保衞着祖國的藍天。如今,山河無恙,祖國的雄鷹已飛的更高,你刻在機身上的星星,是戰士們的巡航座標。

新時代新青年,要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北斗衞星的成功發射,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2004年謝軍擔任北斗二號導航衞星總設計師。在北斗三號衞星研製到實現創造性衞星的批量生產,僅用了一年零十四天。將十九顆導航衞星送入太空,創造了航天發射史上的新紀錄。三年一騰飛,十年一跨越。當五十顆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國人的夢。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一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偉大斗爭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弘的史詩。”回顧歷史,我們黨團結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推翻了三座大山;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啟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是一路坎坷,我們必須進行偉大斗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帶來不可逆的結果。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今天我們是展翅飛翔的雄鷹,我們要飛躍雪山,征服藍天。我們要積極奮鬥,做有擔當的青年人。請黨放心,我們將繼承前輩的奮鬥精神,在未來的新徵程上,書寫青年人的新篇章。

奮鬥正青春,青春獻給黨。我們要用一腔熱血,為祖國的偉大復興鋪一條光明的大道。身逢盛世,應有所盛為,正值中國的光輝前景,我們應莊嚴地宣誓:“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3

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和教育部聯合攝製的四集專題片《教育強國》於11月5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晚8點檔首播,每天播出兩集。

全片共四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

該片對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教育從總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礎起步,到如今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人、專任教師1670多萬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規模的教育體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強國邁進的奮鬥歷程。

據悉,該片攝製團隊赴上海、山東、貴州、廣西、海南等14個省份教育一線,採訪了65位親歷者、一線師生和專家學者,通過鏡頭定格中國教育的時代風采。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4

“每年的9月1日,都是開學的日子。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伴隨着朝氣蓬勃、人頭攢動的開學畫面,紀錄片《教育強國》開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發展成就。經過70年的風雨兼程和開拓奮進,中國實現了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向教育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迸發活力,國民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羣眾獲得感增強。現有1672萬教師,2.76億學生。

毫無疑問,中國教育事業70年來的發展成就正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充分體現,它有力印證着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等。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切實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權利和社會公平,培養造就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穩步邁進的步伐。

順敍道來中國教育成就史

那麼時光追溯到70年前,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制度?紀錄片《教育強國》分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四個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為開端,順敍講述重要時間節點和關鍵發展時期,中國教育制度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發展成果。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4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不但普通羣眾裏沒幾個識字的,就連許多幹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槍,不怕炮,就怕寫報告。”面對國家建設的新局面,各行各業逐步開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掃盲運動。在軍隊,賽跑不用發令槍,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在農村,人們從本鄉本土的村名、農具,到全國性常見事物和常用詞語開始識字。在冬季農閒季節,舉辦“冬校”“夜校“識字班”,集中進行掃盲識字。夏季農忙時,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擔識字”“趕牲口識字”,抓緊時間分散學習。

得益於全國上下積極學習的良好風氣,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隨後,以掃盲運動為起點,改革中國漢字,恢復大學聯考,出版教材,開辦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推行義務教育體制,實施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相繼建設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條件,為貧困大學生開設“綠色通道”,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發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研究生,涵蓋每個教育階段的改革舉措,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寶貴機會。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師、3個教學班、80名學生,到如今,已經有在職教師108位、35個教學班、1800餘名學生。”“我真的是親歷了集團化辦學以來學校的變化,學生人數從400多人變成了1800多人,從12教學班變成了47個教學班,學校辦學也從一址辦學變成了兩址辦學。”片中呈現的河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和北京國小天寧寺分校的鉅變,成為中國義務教育普及和辦學質量提升的縮影。尤其是2001年到2011年這十年時間裏,中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從“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發展。正如片中接受採訪的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所説,“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都經過了100年、50年才能夠普及,我們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時代印記,瞭解發展軌跡,依託畫面的生動展現和數據的直觀呈現,觀眾循序漸進地瞭解中國為取得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創新改變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強國》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史的記錄是一種銘記,更是一種激勵。

“歷史影像”與“人物採訪”交相輝映

跳脱出單純的知識科普和歷史講述,紀錄片《教育強國》在敍述形式上開拓創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劇歌曲、新聞紀錄片、紀實畫面,以及教育行業各類代表人物的訪談,架構和串聯起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脈絡。

史實畫面的再現帶領觀眾瞭解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羣眾的學習面貌和青年的偉大志向。延安秧歌劇《夫妻識字》中唱道:“莊户人為什麼要識字?不識字不知道大事情。舊社會不識字,糊里糊塗受人欺,如今咱們翻了身,受苦人變成了當家的人,睜眼的瞎子,怎能行?”新聞紀錄片《直上雲霄》展現了毛澤東時代青年的偉大理想,“我們北京航空學院同學們的理想,就是希望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翔在祖國的天空。我們本着敢想敢幹的精神,大膽的提出了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想法。看吶,我們美麗的雲鷹展翅高飛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的使用,實現了對每個時期教育發展狀況的生動覆盤。例如,伴隨着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紀錄片展現中國高等教育踏上快車道的發展局面。“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走出校園,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現形式與人物採訪的結合,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獲取和理解信息。新聞紀錄片《xxx快速識字法》,用紀實影像講述了成都軍區文化教員xxx發明識字方法的史實。對於這種不到30天就能讓一個文盲學會3000多個常用漢字的識字方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張昭文解釋:“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個字上頭註上音符,然後根據拼音來認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訪蘇聯看望留學生的紀實畫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的場景回憶,再現真實歷史時刻。

還有,新疆葉城第三中學的德育教師xxxx給同學們上課的紀實畫面,搭配對黨支部書記肖衞軍的採訪,生動謳歌像xxxx一樣的青年教師,義無反顧投身祖國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勇氣和選擇。在上海市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分析道,未來一代培養應該實現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結合時,引出上海市東中學實驗課上高一學生合作製作“程控升降機械手”的案例,幫助印證當下教學實踐與未來培養目標的高度一致性……

從黑白影像到彩色畫面,從直觀講述到配樂渲染,從經典影像記錄到見證者解説,彼此互為補充,在變換表現方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豐富影片內容。從教育改革的親身經歷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讀者、教育體制的體驗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齡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發感知中國製度、中國成就與中國自信。

借教育事業“典型人物”彰顯時代印記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教育事業的發展更與國家發展相互勾連。每個階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們身上承載着那個年代的國家使命,彰顯着那個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徵。通過《教育強國》中幾位典型人物的事蹟,觀眾可以以小見大,管窺這幾十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樣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急需大規模高級專門人才,當時年僅19歲的xxx踴躍加入,一羣懷揣着保家衞國夢想的年輕人匯聚在一起。xxx説:“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深深體會到,中國的航空力量太落後了,受人家欺負。所以那個時候下決心,一定去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衞國,所以我就報了航空這個專業,要下決心辦這個事。”1977年,從寧夏戈壁草原來到北京的xxx抓住了恢復大學聯考的重要契機,追回了曾經丟失的學習時光,成為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批大學生。1978年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銘刻在無數人的記憶中。“我的證書是10001號。第一個‘1’代表科學院,最後‘1’代表第一個。”1983年5月27日,參加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的馬xx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他為國內理論物理學界和現代化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致力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電子科技大學保安隊的隊長助理張xx通過努力,在12年的時間裏相繼拿到了專科、本科、研究生文憑。他説:“我是41歲的時候準備考研究生的。當時的想法,一個是想拓寬自己的視野;第二個就是想,我能不能衝一下,別人為什麼行,我為什麼不行呢?”從分辨不出幾何圖形,到能精確計算出各種圖形數據,走職業教育發展之路的鄒彬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的雙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藝術品”,實現了中國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平台。

從應國家發展需要投身航空航天事業的年輕人,到恢復大學聯考制度後年齡參差不齊的第一批大學生,到18位獲得第一批博士學位的知識分子,再到不侷限年齡和身份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社會人士,我們看到了每一代人身上的時代印記,也愈發感慨中國教育事業的進步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

?教育強國》記錄着中國教育的發展,也銘刻着屬於一代代人的榮光。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肩負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原則使命,未來應繼續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而中國將更加和世界接軌、與國際齊肩,穩步邁向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徵程。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5

剛開始只是基於自己是發電分公司電熱檢修黨支部宣傳委員的職業自覺,基於自己為宣傳系統的一名小負責人的崗位自覺,不想,不願,不好意思讓自己的學習強國積分太低而強迫自己去完成“任務”。深入學習以後,越來越被“學習強國”強大的功能、豐富的內容、靈活的形式所吸引。從此“任務”成為了樂趣,學習成為了習慣,閲讀成為發自內心的需求。尤其是裏面的視聽學習,聽黨史、聽紅歌、聽地方小曲、聽戲曲等應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而沒有學習強國做不到的!

“學習強國”是非常好的學習的平台。好在哪裏呢?把我的感受分享給大家:

“學習強國”是的學習知識的app,説,一點也不誇張。用户最多,欄目最多,平台最多。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講:“總有一款適合您”。無論是學習時事政治,科學理論,生活常識,詩詞經典,音樂戲曲等等,都非常的方便,堪稱最牛學習的平台。

“學習強國”是最便捷的資訊平台。無論是獲取國家大事,地方小情,旅遊文化,美景美食,國家的、社會的、個人的,只要你想要的,強國上都可以找到最合適的。

“學習強國”是最有效的推介平台。用户多,關注度高,性強的學習強國,是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地方故事,當然也是講好澄城故事最有效的推介平台。學習強國上線後,澄城的黑磁烤瓷器皿、澄城花饃等地方文化,澄城水盆羊肉等地方美食,澄城良周秦漢宮遺址等歷史印跡,龍首壩景區等旅遊資源,先後在平台刊發,縣域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

這就是我越來越愛學習強國的緣由。學習中的學,就是讀書看報記筆記想問題寫心得;習,就是用學到的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學與習結合起來,才是學習!學習是的習慣,學習強國是最真的夥伴,我將會是學習強國最鐵的粉絲。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6

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是可貴的,在於它的朝氣蓬勃、欣欣向榮;青春是幸福的,在於它有光輝的前途。青春催人奮進,永不退縮,永不言敗!開學前的軍訓為我們如今的學習做了充分的準備,使我們慵懶的精神、病弱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不再對未來沒有方向。

站在熱情的太陽下,我們一個個頭暈目眩。太陽好像是個調皮的搗蛋鬼,釋放自己的熱量,希望我們支撐不住而暈倒,而我們都堅持了下來。教官讓我們做一遍又一遍枯燥乏味的動作,可是這是不可違抗的命令,儘管如此我們照樣做出了教練滿意的動作。一套又一套令人生畏的的紀律將我們折磨得想退縮,可是教官的嚴肅讓我們的這種小念頭立即消失了。這種苦日子什麼時候才到頭呀!我們沒站幾分鐘軍姿就已經腰痠背痛,汗水沿着脊樑骨往下流,想擦可是又不能擦,擦的後果就是再站十幾分鍾軍姿,那種難受的感覺從未體驗過。這也許是在磨練我們的毅力,鍛鍊我們的身體,改變我們慵懶的精神!

軍訓的那幾天,有時會下濛濛細雨,衣服上斑斑點點的水漬,像是剛剛被噴灑過;有時也會下傾盆大雨,我們的衣服濕透了,像是剛剛洗好似的,這是從未體驗過的清涼。這可能是意味着不管周圍環境怎麼樣,我們都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堅持自己的信念,實現自己的夢想!

一天的訓練讓我們叫苦不迭,換來的並不是喜悦和樂趣,美食和休息,而是痠痛的四肢和炫目的陽光。這種生活的滋味也只有軍人能感受得到!軍人是我們的楷模,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方向!軍訓就是在對我們的身體素質、組織紀律、意志和信念的考驗和磨練。

少年強則中國強。所以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為祖國開闢新的未來!

70來教育強國心得體會篇7

祖國的今天,是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不懈努力換來的成果。來之不易啊!我們要建設祖國的明天,為祖國明天更美好哦,人民更幸福而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復興中華,人人有責。20__年,無數普通人的名字,讓我們感動:最美教師張麗莉,在關鍵時刻捨生忘死救學生;最美司機吳斌,生死一分鐘,他承受着達到生理極限的劇痛,左手仍牢牢抓住方向盤。還有吳菊萍、馬劍雷……他們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擔負着社會的責任。

在世界上,我們的國家雖然不算落後,但是其他國家的實力也不可小看。落後就要捱打!所以,我們要有危機感,要有責任感。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召喚我們,民族在召喚我們,人民在召喚我們,我們有責任為祖國的復興而努力!

復興中華,從我做起!

今天我們要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必須凝結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我們每個學生在家要孝順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節約開支,反對浪費。在社會上,我們要尊老愛幼,禮貌待人,關愛他人,為人民服務;在學校,我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真讀書學習,成為復興中華的棟樑。

我們共同努力吧,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實現我們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