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9W

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活動思考的一種文字材料,作為一名教師,大家需要習慣性地撰寫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6篇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1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分數除法

例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麼3盒有多重?

100×3=300(g)

3盒水果糖重300g,那麼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裝幾盒?

300÷ 100=3(盒)

歸納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例2 :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4/5÷2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5,也就是2/5。展示摺紙和計算過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摺紙和計算過程。

4/5÷2=4/5×1/2=2/5

歸納總結: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於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 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會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並且這一節課的學習將要為後面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教學反思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分數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識。

主要內容包括:分數除法的意義與計算;解決問題;比的意義與基本性質等。本單元的內容和學生前面學習的很多知識具有比較直接的聯繫。如分數除法,除了與分數乘法的意義、計算及其應用有聯繫外,還與整數除法的意義,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關。而比的初步知識,則要用到分數和除法的一些基礎知識。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數加、減、乘、除的學習任務,比較系統地掌握了分數的四則運算;另一方面又開始了比的初步知識的系統學習,為後面學習百分數和比例提供了基礎。兩方面的收穫,都將在進一步的學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對分數除法的意義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他們展開類比思維,以促進學習的正向遷移。實際上,這也是本單元的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數形結合,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並通過討論、交流,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出算法,進而掌握算法。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2

分數除法教學反思分數除法簡單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國小階段應用題教學的重、難點之一,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學嘗試:

一、從生活入手進行教學。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本課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改變由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傳統做法,直接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班級的人數引出題目:六年級男生人數是全班人數的二分之一,男生有27人,六年級有多少人?讓學生簡單計算。然後再讓學生介紹本班的情況,自編類似的應用題,交給另一部分同學解答,引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其樂無窮!

二、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我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教學中存在偏差。教師往往喜歡重關鍵詞語瑣碎地分析,喜歡用嚴密的語言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雖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部分,無為地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起不到好的效果。教學中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的教育思想。

三、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計算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而讓學生死記硬背,如“‘是、佔、比、相當於’後面就是單位1”;“知1求幾用乘法,知幾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於,啟發不夠到位。教學過程中學生時有答非所問和不知怎樣答的情況,如歸納本節課中的應用題特點時,由於沒有引導學生分析數量。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3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説,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為媒介,用動手操作為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説,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以知識為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為如果僅僅為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藴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4

為了更好到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分數除法應用題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因而在設計時,我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通過對分數乘法應用題的轉化,使學生了解分數除法應用題的特徵,並藉助線段圖,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通過遷移、類推、分析、比較,找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區別和聯繫及解題規律。

一、關注過程,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教學中,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時,我故意不作任何説明,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繫,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真切地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

在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以往分數除法應用題教學效率並不高,是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自己省心、學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輕,草草帶過,捨不得把時間用在過程中,總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識的技能目標,究其根由,在於教師的課堂行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學生本來已經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學生當作學者,對本來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細碎的剖析,這樣就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因此在今年整體的教學中已經改變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尤其在本節課上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引入的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親自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省去了許多煩瑣的分析和講解。教師在教學中準確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師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激勵者和課堂生活的導演,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生本主義教育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得到發展。

二、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我通過鼓勵學生儘量找出其它方法,讓學生從多角度去考慮,這樣做拓展了學生思維,引導了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在充分的感知、體驗的基礎上比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術法做,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又揭示新知識的本質屬性。

四、不僅鞏固知識,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起到不同的教學作用,又能為歸納求“1”的量的應用題的方法奠定基礎。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5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是由分數乘法意義擴展到除法意義而產生的應用題。這類應用題歷來是教學中的難點。由於這類應用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應用題的逆解題。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的數量關係,我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時,仍然按照解答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思路去分析,從而發現作單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據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關係,列方程解。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算術法解?思路是怎樣的?通過分析讓學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題思維是分數乘法解題的逆思路。從而讓學生把兩種類型的應用題有機的統一在一個知識點上。通過本節課教學,我感受到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對比,讓學生通過分數乘法應用題理解除法應用題。

為讓學生認識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教學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間的內在聯繫,讓學生從中發現與乘法應用題的區別,使學生了解這類分數應用題特徵。接着放手讓他們藉助線段圖,分析題中的數量關係,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得出這類應用題根據“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能解決問題。

2、鼓勵方法多樣,讓學生拓寬解題思路。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我改變以往過早抽象概括數量關係對應量÷對應分率=單位“1”的量,再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充分讓學生親身實踐體驗,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採取多種不同的解法,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六上分數除法教學反思篇6

“分數與除法”這一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中第一小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分數的產生等知識,學完這節課的內容將為今後學習假分數以及假分數化為整數或帶分數做好準備。所以讓學生很好的掌握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十分重要。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第一,讓學生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要讓學生了解兩種分法。讓學生體會兩種分法的全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從解決簡單的問題入手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把6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把1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得幾張餅?學生分別口答每人分得2張、0.5張、1/3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三個算式和得數,學生很快得出一個結論:兩數相除,商可能是整數、小數或是分數,以此作為本節課的切入點。

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通過讓學生用3張圓形紙片動手分一分,並讓學生思考把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可以有幾種分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兩種不同的分法,引申出兩種含義,即1張餅的3/4以及3塊餅的1/4,同時讓學生明白1張餅的3/4相當於3塊餅的1/4,也就是3/4張餅。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在本節課的教學當中,我認為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課堂上對於學生的興趣培養、激勵性的語言還有些欠缺,學生顯得不夠積極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佔絕大多數,部分學生害怕在眾老師面前出錯,而顯得有些膽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2、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太差。課堂上不能用較為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今後應予以加強。

3、教學時間安排欠合理,課堂練習太少。

針對以上存在的幾點不足,提出自己今後應努力的方向:

今後要多研讀課標,熟讀教材,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真備課。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