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認識11到20教案通用5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8W

在教案的編寫中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的順序和時間分配,一份完善的教案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11到20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11到20教案通用5篇

認識11到20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2、情感與態度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3、解決問題目標:通過引導學生操作、觀察、分析、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估測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直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複習線段,談話:熊大熊二想做一張和你們一樣的課桌,但是他們不知道課桌長是多少,你們能幫助他們量一量你們的課桌長嗎?你們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麼來量?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量一量。(如:數學書、文具盒、作業本、鉛筆。)選擇一種物品來測量。

3.交流測量的結果。

4.提問:同樣長的課桌邊,為什麼大家説的數不同呢?

講解説明:因為測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結果也就不同。因此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我們需要統一標準的測量工具。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直尺。

5.認識直尺

談話: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們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

(1)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直尺上有些什麼,並在小組裏交流。

(2)指名彙報,全班交流。

尺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叫做刻度線,每條長的刻度線下面或旁邊都寫着數,第一條刻度線下面寫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釐米”。釐米是測量長度的常用單位,我們一般用它作單位量比較短的物體。(板書:認識釐米)

二、觀察操作,內化新知

1.認識1釐米

(1)學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長度就是1釐米。畫1釐米:你們能不能把這1釐米畫下來。

(2)各種感官感受1釐米的長度。

(3)在身邊找一找大約1釐米長的物體。

(4)相互交流:從刻度幾到刻度幾的長度也是1釐米。指出:直尺上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釐米。

(5)小結: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來作單位。

2.認識幾釐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釐米、5釐米或者其他的幾釐米。交流:怎麼看出是2釐米、5釐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從0刻度開始,我們就要去數有多少個1釐米。幾個1釐米合起來就是幾釐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課件,指名學生回答。交流思考過程。

三、活動體驗,形成技能

1、教學量一量。

(1)出示一支蠟筆。

(2)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將蠟筆的一端與尺子的0刻度對齊,蠟筆的右邊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請學生説一説蠟筆的長度。

(3)想一想:在量的時候為什麼蠟筆的左邊要對準0刻度?不對齊行嗎?

小結:在量物體長度時,一般要把物體的左端與尺子零刻度對齊,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幾就是幾釐米。

(4)出示課件“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判斷哪種量法對? 出示測量兒歌。小朋友 要牢記,用直尺 量物體。

左端要和 0 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釐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提問:哪條線段長,長多少釐米。學生獨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量一量圖形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提問:紅線長几釐米?是整釐米數嗎?那麼它接近幾釐米?為什麼?藍線呢?為什麼接近8釐米?

(2)小結:在我們量一條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時,不一定是整釐米數,只要接近幾釐米,我們就説它大約幾釐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估計。

(2)再測量。

(3)同學間交流數據。

四、畫一畫

談話:同學們,我們認識了釐米和會測量線段了,那你們能不能畫出指定長度的線段呢?現在你們畫一條長是4釐米的線段。

1、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1)學會了量長度,再嘗試畫一條4釐米長的線段。(2)指名板演。

(3)小結方法:一般從刻度0開始畫起,畫到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畫法。

五、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釐米,學會了用直尺測量長度。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長度,你覺得怎樣?看來以後我們還要學習比釐米更大的長度單位和更長的測量工具。

認識11到20教案篇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會使使用工具畫圓。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準備

圓規教具、圓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三、教學過程

(一)、源於生活,初步感知

1、舉例圓: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其他哪些物體表面是圓形的?

2、揭示課題:圓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究畫圓

1、感悟畫圓法

a、用鋼筆沿着硬幣外圍畫一圈,畫出一個圓。

b、用三角板上的圓形窟窿畫一個圓。

c、在繩子一端系一支鉛筆,按住繩子一端,也畫出一個圓。

d、用圓規畫出一個標準的圓。

2、動手操作,用圓規畫圓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思是説,如果沒有圓規,是畫不好圓的。可見,圓規是我們畫圓必備的工具。

學生用圓規畫圓,並交流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定長、定點、旋轉一週。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學習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在準備好的紙上隨意點一個點,用o表示,拿一根長度為r的細繩子一端固定在o處,一端繞着o畫圓。稱r為圓的半徑,o為圓的圓心,通過o的任意一條圓內直線為圓的直徑d。並通過測量得知d=2r。

2、深化半徑、直徑的特徵。

(1)請同學們在圓紙片上畫出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直徑呢?

(2)請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畫出的半徑有多少釐米?你發現了什麼?直徑呢?

有無數條半徑;同樣也有無數條直徑。並且所有d=2r。

3、談古論今,感受圓文化

談話: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關於圓的精確記載。墨子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道:“圓,一中同長也”。學完了今天的知識,你是怎樣理解這段話的?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感觸或是想法?

(四)、鞏固知識,深化認知

1、搶答:知道半徑填直徑或知道直徑填半徑。

2、(1)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 )。

a.半徑長度 b.直徑長度

(2)從圓心到( )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

a.圓心 b.圓外 c.圓上

(3)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 )叫直徑。

a.直徑 b.線段 c.射線

3、下面的説法對嗎?為什麼?

(1)直徑的長度一定是半徑長度2倍。

(2)同一個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所有的直徑也都相等。

(3)半徑3cm的圓比直徑5cm的圓小。

(4)直徑兩個端點在圓上,所以只要兩個端點在圓上的線段就一定是直徑。 (5)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認識11到20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們進一步鞏固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角=10分,1元=10角。

2.認識單位是元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

3.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

教學重點: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認識單位是元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系統掌握單位是元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

操作法、談話法

教學用具:

模擬錢幣。

教學過程:

一、複習激趣

1.出示口答題。

1元=( )角 10角=( )元

2.操作:請你拿出5角,有幾種方法?

(出示實物投影)學生到台前來,邊擺邊説。

二、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師生之間的換錢遊戲。

老師分別出示面值 是2元、5元、10元的人民幣,並提問: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幣和老師兑換,應該換幾換?

學生把換的擺在桌上,老師指名讓3名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並説出思考的過程。

2元是2個1元,一張2元可以換(2)張1元的。

5元是5個1元,一張5元可以換(5)張1元的。

10元是10個1元,一張10元可以換(10)張1元的。

(2)老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

一張10元可以換( )張5元的。

一張10元可以換5張( )元的。

一張5元的可以換( )張2元和( )張1元的。

一張10元的可以換( )張2元和( )張1元的。

請學生説清楚自己的思考過程。

注意後2道題的答案不惟一,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多種解法,並能有規律地把這些答案排列開來。

(3)學生之間的換錢遊戲。

老師再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幣,讓學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幣與同桌兑換。學生説自己的思考過程時,可以幫助他們聯繫整十數的組成來思考。

20元是2個十元,一張20元可以換(2)張十元。

50元是5個十元,一張50元可以換(5)張十元。

100元是10個十元,一張100元可以換(10)張十元,(2)張50元。(4)繼續想還可以想到什麼?

一張50元可以換2張20元和1張10元的。

一張100元可以換1張50元,1張10元和2張20元的。

師:面值最大的人民幣是什麼?人民幣最小的面值是多少?以分為單位的分幣有什麼? 老師這裏有1角,誰能用分幣來和我換。

老師提問:1角=( )分

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1角=10分10分=1角 10分=( )角

三、拓展

1本練習本1元,1個轉筆刀2元,1個鉛筆盒9元,1支鋼筆4元,小靈通有10元能買什麼?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有什麼收穫?你們還有什麼問題?還想學習什麼知識?

認識11到20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80、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瞭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徵。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繫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彙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麼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製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製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製作的三角形,並説説自己是怎麼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麼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並彙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閲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繫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繫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説説本節課收穫。

2.教師總結。

認識11到20教案篇5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找出圖形排序規律進行排列。

2、培養幼兒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激發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

二、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小朋友已會按從大到小,從小到大排列。

2、材料準備:幼兒人手一套排序的圖形寶寶操作材料,圖形媽媽圖片一張,人手一串“項鍊”。

3、環境創設:數學角上張貼排序圖。

三、重點難點:

1、在教師引導下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2、按一定順序排序。

四、數學流程:

遊戲鞏固 遊戲口吻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五、活動過程:

1、出示排序圖,引起幼兒活動興趣,找出圖形排序規律。

①出示一位圖形媽媽説:“我是圖形媽媽,我有許多圖形寶寶,今天,媽媽要帶寶寶去遊樂場玩,寶寶們,你們快排隊吧。”“我們已經會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給圖形寶寶排隊。看,圓寶寶,三角寶寶是怎麼排隊的呢?”

小結:圓寶寶與三角寶寶是間隔着排隊的。

(2)“看,三角寶寶和方寶寶也排好了隊走過來了。”

提問:“三角寶寶和方寶寶是怎麼排隊的呢?引導幼兒觀察找出規律。

“老師這裏還有一個三角寶寶和方寶寶沒排好隊,我請一個小朋友來幫助他們排隊,誰願意?”

小結:三角寶寶和方寶寶也是間隔着排隊的。

(3)“圖形媽媽正準備帶圖形寶寶離開家就聽見圖形寶寶的叫聲,原來還有圖形寶寶也排好對了隊,”“看,這些可愛的圖形寶寶又是怎麼排隊的呢?”引導幼兒觀察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這裏還有3個調皮的圖形寶寶沒排到隊伍裏,我請一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排隊。”

小結:圓寶寶、三角寶寶、方寶寶它們三個間隔着排隊的.。

1、幼兒操作“圖形寶寶來排隊”

⑴圖形媽媽帶着圖形寶寶來到遊樂場,有的圖形寶寶坐上了碰碰車,有的圖形寶寶爬上了滑滑梯,還有的蕩起了搖船。他們玩的真開心!圖形媽媽説:“時間不早了,我們該排隊回家了,可只有排頭的幾個圖形寶寶排好了隊,圖形媽媽可真着急呀。”“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幫助圖形寶寶排隊,好嗎?”

⑵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操作。

⑶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進行操作。

小結:小朋友幫圖形寶寶排好了隊,圖形媽媽真高興!她帶來許多項鍊送給小朋友。

2、遊戲“看誰站得對又快”,鞏固所學內容。

請小朋友看清你的項鍊珠子,是怎麼排列的,就站在與項鍊珠子排列相同的圓圈上,看誰站的對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