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教案精選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57K

教案的有條理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目標和標準,提高學習的明確性和規範性,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更好地梳理和整合教學內容,凸顯教學的重點和核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高中語文??教案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閲。

高中語文??教案精選6篇

高中語文??教案篇1

知識與技能:

⒈瞭解和掌握書序的特點。

⒉掌握文言詞語:鹹、畢、惠、信、興等詞的意思和用法。

3.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成份省略等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誦課文,培養熟記能力。

⒊鑑賞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⒋體會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清新的風格及敍、議巧妙融合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字裏行間表現出來的曠達胸懷。

2.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掌握歸納多義詞的義項。2.體味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的語言特色。3.背誦課文。

難點: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2.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解決辦法:1.加強朗讀,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反覆誦讀。2.組織討論,引導學生聯繫實際進行討論。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瞭解作者及“序”的有關知識。

2.整體把握課文,理清思路。

3.講讀第一節。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百世,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吧!

二、解題,介紹作者

(1)《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蘭亭宴集序》。序,文體的一種,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文字。書序一般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這裏用以記事。

蘭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蘭渚,此地有亭,故稱蘭亭。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人在蘭亭舉行盛大的文人宴會,臨流賦詩,抒發情懷後將這些詩彙集成冊,由王羲之作序,寫成本文。

(2)介紹作者及寫作目的。

王羲之,東晉琅邪臨沂人,出身於士族名門。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家和傑出的書法家。青年時有美譽,朝廷招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後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為王右軍。

他寫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記敍蘭亭景緻和宴會盛況;二是借這篇序言表達自己的觀感。全文既寫出了作者與名士的宴飲之樂,又寫出了歡樂有盡,人生短暫的感慨,是一萵流傳千古的名篇。

三、整體感知

⒈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音節,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⒉教師指導朗讀:

正音:會(ku?i)稽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觴(shāng)曲水齊彭殤(sh?ng)遊目騁(chěng)?

語調:“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要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⒊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再一次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⒋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提問、討論: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指出本文中能體現“序”的特點的內容。

[點撥]: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書介紹了作詩的緣由(由修禊而“羣賢畢至”“少長鹹集”),作詩的精彩(“一觴一詠,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意義。這便是本文不同於一般書序之處。

⒌請大家以小組學習的方式,結合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閲讀課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標記,一會我們共同解決。

⒍提問:大家在閲讀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作者的情感是在變化着的,好請大家速讀課文,從文中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並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2)明確:“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給文章劃分段落,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⒈學習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教師強調重點字詞:畢、鹹:全、都。修:長、高。引:招致、招引。其次:其間。次,旁邊。惠風:和風。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所以:這裏是“用來”的意思。極:盡。娛:樂。信:確實。

(2)請兩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3)教師提問:第二段最後一句寫到宴飲“信可樂也”,文中都寫出哪些“樂”?

明確:一是名士相聚之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二是環境優美之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三是氣候宜從之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四是相聚狂歡之樂:“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是以暢敍幽情。”

(賞心、樂事、良辰、美景——四美並具。)

⒉指導學生背誦第一部分。

理清背誦思路:第一部分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周圍的環境、場面,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五、總結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珠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這些雅士們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同時這為下文的議論和抒發感慨作了鋪墊。

六、佈置作業

1.翻譯第一部分文字。

⒉結合課文,展開聯想,寫一段文字,描寫蘭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1.學習第二、三兩部分並背誦。2.總結全文,鑑賞本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第一節

二、講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學生朗讀第二節,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

⒉指名學生翻譯重點語句(教師提示重點字、詞)。

①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之、系)

④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化”、“期”的翻譯)

⒊學生齊讀課文

⒋討論分析:

⑴提問:本段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

明確:作者承接上文“樂”,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⑵由第一自然段的“樂”轉入本節的“憂”的原因是什麼?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⑶本節的議論與前一段的敍事是如何聯繫的?

明確: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説法。下面承此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趣舍”“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學生試背第二部分

三、講析第三部分

(1)學生齊讀第四段

(2)指名學生口譯第四段

重點字詞提示:①若合一契②臨文嗟悼③一死生,齊彭殤④其致一也

(3)討論、分析:

①作者在這段中抒發了哪些感慨?

明確:一是“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二是“後之視今,亦猶今視昔”。

②從“臨文嗟悼”説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認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的意味。在對老莊哲學虛無主義世界觀的批判中,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生的眷戀和熱愛;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因為作者認識的侷限性,更多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

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閲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閲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敍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説明了編集的目的。

(4)學生試背第三節。

四、總結全文(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明確:第一自然段中從作者對此次宴集環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樂的,道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深沉的慨歎之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從而與第一自然段的樂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生死”“齊彭殤”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

(2)本文文筆洗練,自然有致,體現在哪裏方面呢?

明確: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後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略舉數例如下:

1.寫景。以“崇山峻嶺,茂森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

2.敍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彙,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説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儘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讀古人文章時的共同體驗,即在感情上跟作者發生共鳴

五、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六、板書設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高中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片段訓練,學生能對一件事情做到具體敍述。

2、過程與方法:通過演示實驗、練習,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營造濃郁的文學氛圍,激發學習文學熱情,陶冶生心情。

教學重點:片段練習

教學難點:通過片段練習,掌握如何使作文具體化的技巧方法

教學設想:演示實驗—練習—分析—片段練習—方法總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課堂導入:

同學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寫作文,感到最難的也是寫作文,膠盡腦汁而無處下筆,搜腸刮肚找不到一個恰當的詞語。不由的發出感歎:“作文難啊,難於上青天”。其實作文難寫嗎?答案是肯定的!真那麼難寫嗎?亦不然!

二、活動一:

(一)、教師演示:教師手拿一枚硬幣,硬幣從手中滑落,掉到講桌上後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個同學仔細觀察這種現象,然後用一句話描寫這種現象。

(2)、同學之間交流、分享。

摘錄例句:

(1)、有一枚硬幣從老師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幣從老師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講桌上,然後又像一個小精靈叮叮噹噹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畫了一個優美的圓弧後平靜地躺在哪兒。

2、分析:在同學們寫的句子中你認為哪一句寫的?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加了哪些內容?

通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都認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僅寫出了硬幣從哪兒掉下來,更寫出了老師的手,硬幣掉到地上的響聲,還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硬幣的姿態,寫出了情感。

3、教師點撥:我們在課堂上要會聽課:伸開耳朵去細心的聽,睜大眼睛去仔細的看,張開嘴巴去詳細的説,用心去細細的想,讓後用筆去寫寫、記記——你看看你變的“聰”明瞭。在前面的學習討論中,逐步擴充,最終使句子完整、生動、形象,我們不妨給它取名“步步追問”。用這個方法可以把內容寫的具體一些。但是同學們想想: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問,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去演示,只能通過聯想和想象去解決,使情節更合理,我們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綠色”你可以想到什麼?

4、學生討論總結:

由“綠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軍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氣、青春……等”;

5教師點撥:我們每天生活在祖國温暖的懷抱之中,生活在親人、老師、同學的關愛之中、生活在親情之中,其樂融融。要我們去刻畫一個人物的肖像,同學們想想,上面兩種方法是否可行?顯然以上兩種方法是不不夠的,我們必須對一個人的某一部位,某個方面進行精細的描繪,才能表現出這個人的優秀品質,我們不妨叫它“局部雕刻”。舉例:《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

三、活動二:根據以上方法進行片段練習。

(一)、練習話題1:我慚愧。

1、公式:具體心理形象=步步追問+想像延伸

2、注意:

(1)、是什麼原因慚愧?

(2)、慚愧時是什麼表情?

(3)、慚愧時是什麼心理?

3、師生互動交流,分享成果。

? 。 。 。 (二)練習話題2:既喜歡又討厭的同桌。

1、公式:具體人物形象=步步追問+想象延伸+局部雕刻

2、注意:

(1)喜歡到什麼程度?

(2)討厭到什麼程度?

(3)為什麼會有這樣兩重情況?

(4)特別注意人物刻畫。

3、學生練筆、師生互動、交流分享成果。

四、活動三:拓展延伸。

我們在刻畫人物,描寫事物運用“三步走”策略可以做到具體生動,但是要寫出文章的神韻,還遠遠不夠。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大膽誇張,來點叛逆。

2、巧妙悖論,來點幽默。

3、準確撲捉,畫一副漫畫。

4、學以致用,歷練身手。

五、總結: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標題,一錘定音的開頭,回頭百媚生的結尾外,還要做到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用修辭、文體立意等諸多方面。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在生活中學會語文 。

六、作業:以“他在孃的臉上親了一下”為話題,寫150字左右的片段。

從古代議論性散文中看論證方法之對比論證

經濟管理部 周紅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對比論證的相關知識及其類型

(2)學生從所學《師説》《過秦論》課文中找到對比論證,並在寫作時借鑑

2、能力目標

樹立文體規範意識,提高學生寫議論文的能力,靈活運用對比論證方法

3、情感目標

在議論文寫作中,學生通過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明確是非善惡,能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

二、教學重點

1、學習《師説》《過秦論》兩篇古文中對比的論證方法

2、辨析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

三、教學難點

學生在具體寫作時能借鑑古文中的對比論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一篇説理透徹的議論文。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導入

議論文是考生在考試中選用頻率最高的一種文體,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寫出一篇説理透徹的議論文,是因為不能恰當運用常見的議論文論證方法。從多次作文閲卷情況來看,大多數同學只是使用例證法,論證方法很單一。其實,語文課本中的古代議論性散文《師説》《過秦論》《勸學》等名篇,已經為我們展示了精妙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就從這些古文當中學習論證方法中的對比論證。

(二)對比論證的定義

1、什麼是對比論證?

用相反或相對的兩方面事實或道理論證論點的論證方法。對比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

(三)學習《師説》《過秦論》的對比論證

?師説》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造成了強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值得同學們學習借鑑。而《過秦論》運用對比論證方法也堪稱精彩絕倫----通篇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九國之師的對比;陳涉與九國之師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通過這樣的對比,讓人對秦的滅亡感到觸目驚心,對秦滅亡的原因認識得更加深刻透徹。也讓我們看到對比論證這一平常普通的論證方法運用得當,其作用多麼神奇而強大。

(四)對比論證主要有兩種類型:

(1) 縱向對比,就是對不同歷史時期內屬於同一類的不同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情況進行 “縱向”對比,是非得失,一目瞭然。

學生查找,教師概括

如《師説》第二段中: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首先闡明觀點“師道不傳,人而有惑”,接着從縱向選定具備相反行為屬性的古之聖人和今之眾人,即古之聖人從師、今之眾人恥師的對比點進行分析論證: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結果是“聖益聖,愚益愚”。對待從師完全不同的態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結果,在正反對比中作者“人必從師”的觀點更具典型性和説服力。

又如《過秦論》中縱向對比----秦國和秦朝的對比:

由弱到強,原因是“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發展,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果。由強到弱,原因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2)橫向對比,則是對同一時期的同一類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存在的各個方面進行 “橫向”對比,好壞優劣,不言自明。

學生查找,教師概括

如《師説》第二段中: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作者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兩類人即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進行的橫向對比。將“君子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自恃高貴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從師態度及其結果加以對比,深入分析“師道”難復、恥師成風的社會根源,讓讀者充分認識到“從師”的必要性,從而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又如《過秦論》中的橫向對比:

首先拿進行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曆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緊接着拿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原因正在於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後拿”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後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鬆”,實際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

(五)寫作中常見問題

在閲卷中發現,學生運用對比論證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會“議”例:舉出正反事例後,不再作半點分析和拓展,呈現出“論點+正反例子”的簡單模式,這樣使論證缺少了説服力。

如下面片段:

詩意地生活,源自人們內心的和諧。(觀點)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瀟湘館,在那一叢青翠的綠竹下迎風灑淚,對月抒懷,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譎的詩。(正面例子)而渾身散發着酒肉臭的薛蟠卻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開河胡謅些“一個蚊子哼哼哼”的段子。(反面例子)內心和諧,充溢着對萬物的愛的人才可以詩意地生活。(結論)(《詩意地生活》)

補充:試想,一個內心渾濁不堪的人怎能讓生活充滿詩意呢?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往往是其內心的真實反映。

(六)運用對比論證的操作步驟:

確定文段所要闡述的觀點----→為自己的觀點選定具有相反或相異屬性的人或事(先正面舉例後反面舉例或者相反)----→找出對比點緊扣觀點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具體格式:論點→甲事物+對比事物→對比點→結論

(七) 【拓展學習】

以“雙贏”為話題,寫一段對比論證的練筆。

雙贏,是一種人倫的智慧之美。(觀點)鄭和是一個航海家,率領船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他帶着天朝上諭,所到之處,送陶瓷,送絲綢,送茶葉。他送去了一個古老的東方國度的文化,也受到異域的禮讚和膜拜,同時也學習了異域文化。他用的是東方的“禮”,是東方的智慧。(正面例子)當哥倫布帶着他遠洋的發現,成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燈時,他只不過是一個殖民者的先驅,為了東方的黃金,為了東方的絲綢而來。所到之處,帶給土著居民的是災難。帶走了車載斗量的財富,留下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訴。(反面例子)所以鄭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處處煥發着“雙贏”所帶來的人倫光輝;所以哥倫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處處浸染着貪婪所帶來的罪惡。(抓住對比點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八)板書設計

縱向對比 橫向對比

?師説》

對象: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從師態度: 從師而問 恥學於師 不恥相師 羣聚而笑之

結果: 聖益聖 愚益愚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論述中心: 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古之學者必有師

?過秦論》

秦國 → 由弱到強 秦國 ——九國之師

→ 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 ← 秦朝——陳涉

秦朝 → 有強到弱 陳涉——九國之師

(九) 小結

學生在論證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其實在語文課本中就可以得到解決《過秦論》《師説》就是兩篇運用對比論證的典範。我們只要認真研讀揣摩,在具體寫作時借鑑其論證方法,那麼就可以克服在寫作上的毛病,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一篇説理透徹的議論文將不是一件難事。

高中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2、掌握品讀人物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品讀人物的方法;

2、啟發誘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歸納品讀人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課前指導學生閲讀作品並寫出短評,課堂上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通過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最後歸結品讀人物的方法。

2、讓學生通過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學資源

?哈姆雷特》劇本、計算機網絡、《哈姆雷特》課件、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教學程序

一、課前展示課題,同時播放貝多芬《獻給愛麗絲》。

導語:

文學是人類文化寶庫中重要的一部分,許多優秀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感染着讀者。給人以美的享受,給人以思考和啟迪。前段時間我們閲讀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且寫出了短評,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來談談閲讀《哈姆雷特》的體會。

對一部戲劇,我們可以從語言、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進行品評。今天我們着重談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評人物的一般規律。

二、展示教學目標:通過討論掌握品評人物的方法。

三、引導學生討論:

由於知識水平、生活閲歷、思想觀念、閲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談一談,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展示《王子復仇記》劇照:哈姆雷特特寫鏡頭。

三、學生暢所欲言。

從開頭和結尾可見,哈姆雷特是冷靜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堅定的信念,富有責任心。

從哈姆雷特的語言可見,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詐。

從情節分析,哈姆雷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從語言上看,哈姆雷特復仇為的是尊嚴的重建,復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從全篇情節看,哈是一個悲慘的英雄,是一個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個敢愛敢恨有勇有謀的熱血青年。

從戲中戲可見,哈姆雷特的聰明機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擔了扭轉乾坤的任務,他是一個矛盾、孝順、懦弱、可悲的人。

從他的話可見,哈姆雷特是一個厲害的批評家。

福丁布拉斯與哈姆萊特復仇之比較,兩點相同,三點不同,由此可見哈姆萊特行動上的消極。

從他的語言看出,哈姆萊特是一個人文主義者。

教師引導:

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歷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斯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閲歷。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負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户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勛爵的眷顧,勛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勛爵,也曾為勛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藉助勛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迴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併成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併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稱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四、展示:名家觀點擷英。

哈姆雷特不單只是個悲劇英雄,而且是一個多思想的少年。(梁實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燈籠在尋找大寫的人。(蘇聯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報仇的事他不配幹,所以遷延不決。(歌德)

教師試評:哈姆雷特具有遠大的理想,他最終的目標不是復仇,而是扭轉乾坤。

五、總結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與創作成就,是他的代表作。

(1)《哈姆雷特》的現實性:

?哈姆雷特》取材於《丹麥史》中的一個古老的故事。劇情寫的是中世紀的丹麥宮廷,但很容易使人聯想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英國現實。

(2)哈姆雷特的形象特徵:

①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叔父克勞迪斯毒死了他的父親,篡奪了王位,並娶了他的母親。老國王的鬼魂顯現,把自己被害的經過,告訴兒子哈姆雷特,要他報仇。他弄清真相後,決心殺死奸王,但又顧慮重重,苦苦思考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

就在下決心動手時,不幸錯殺了戀人奧菲麗婭的父親。奸王有所察覺把他送往英國,在去英國途中他逃回丹麥,在一場由克勞迪斯安排的比劍中死去。他在臨死前總算刺死了克勞迪斯,但他改變現實的重大理想並未實現。

後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他與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宮廷集團的鬥爭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先進人物與社會惡勢力之間的鬥爭,這是萌芽狀態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

同時他所代表的人文主義思想本身具有侷限性(只想依靠個人的力量來完成改造社會的巨大任務),以及他本人在個性上善於思考而不善於行動的弱點,也是他導致悲劇的重要原因。

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閲讀中,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方法,當然品讀人物形象的方法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閲讀中不斷的補充。

六、表演短劇

展示:人物表

高中語文??教案篇4

教學重點:

1、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2、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活着,還是去死,這真是一個值得思慮的問題。——哈姆雷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學品評的方法。雖然這兩句話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但都由於一部曠世傑作而成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書)

二、作家作品

作者: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敍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作品:

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

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温莎的風流娘兒們》《皆大歡喜》

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白》《麥克白》

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之一。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魯迅)

三、劇情梗概和人物簡介

1、劇情梗概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後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鬱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説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後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後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託好友傳播他的心願。

2、節選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

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第二部分

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

第三部分

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3、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王后(哈姆萊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蘭茲(朝臣)吉爾登斯吞(朝臣)奧斯克裏(宮廷大臣)

四、佈置作業

課下閲讀《哈姆雷特》全文。

第二課時

一、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問題: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①哈姆萊特從前往英國的途中逃回丹麥,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②哈姆萊特是否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

③哈姆萊特是否已經覺察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毒?

④雷歐提斯是否會按照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

問題: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每一個懸念圍繞着和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運來展開,這樣處理能緊緊扣住讀者(觀眾)的心,使讀者(觀眾)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2、尖鋭的矛盾衝突

問題:“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哈姆雷特——克勞狄斯

哈姆雷特——雷歐提斯

總之,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尖鋭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3、動作化的語??

4、個性化的語??

哈姆雷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

二、品評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

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

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為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現在一般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3、名家觀點

三、作業

俗話説:“一千個觀眾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試用語言描繪你心目中的哈姆萊特。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從文中篩選重要信息。

2、體味本文語言的準確與情趣詩意之美。

3、培養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深入挖掘探索過程中的懷疑和想象精神。

?教學難點】

探討標題的獨特內涵。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學時數】

第二課時。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設計】

1、導入:茫茫宇宙,充滿奧祕。仰望星空之時,會有許多遐思,有沒有外星人存在呢?

讓我們先看一段視頻,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嗎?提問請一兩個學生説説依據,我們走進課文《宇宙的邊疆》,看看被美國人稱為科學代言人的卡爾薩根怎麼説的,他相信有嗎?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入文章的寫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奧祕”。)(板書)

2、問題一:探索宇宙時,應該具有什麼精神?

勇於懷疑富於想象(板書)

(設計意圖:以兩種精神作為文章的切入點,抓住文章的關鍵。)

3、問題二:文中的哪些段落體現着作者的懷疑和想象?

我們回過頭來會猛然發現這麼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懷疑和想象,看來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確實需要這兩種精神,難怪有人稱卡爾薩根被為“懷疑論的馬丁路德金”並且懷疑和

想象的內容“外形有無差別”“社會形態是否一樣”“智能生命”“文明現象”(板書)

和我們兒時的好奇是一樣的,我們常常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實我們還可以説“

宇宙遼闊無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問題三:宇宙有邊疆嗎?宇宙有中心嗎?

討論兩分鐘:

一部分同學認為“宇宙沒有中心,沒有邊疆”因為“宇宙遼闊無垠、茫無際涯,範圍之大,難以想象”另一部分認為“宇宙有中心”因為“80億光年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心”。還有一部分比較全面認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邊疆”根據“80億光年是我們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濱”。

小結:所謂邊疆中心都是對宇宙探索已知範圍之內,未來還要我們這一代繼續探索,那麼中心邊疆也會隨之變化。

5、問題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語言特色?

這樣的段落雖然並沒有體現懷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們為懷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種知識的背景,或是懷疑和想象的結果。同時運用準確而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得科學知識離我們不再遙遠。

6、問題五:統觀全文,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的奧祕?

繼續開拓是職責,未來取決於對這個宇宙的瞭解程度,尋找我們更為美好的家園。

未來(板書)

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體會抒情和議論的語言,並和解説詞的特點聯繫起來,採用這樣的語言方式會更貼近關注的心理,引起共鳴。

7、總結文章寫作的重要特色,領悟本文寫作的深遠意義。

8、佈置作業:

任選一個你喜歡的題目,查閲資料,撰寫一篇科學小品。

“宇宙羣星知多少”“如果發現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來”

?板書設計】

外形有無差別

探勇於懷疑

索社會形態是否一樣

宇未來

奧智能生命

祕富於想象

文明現象

高中語文??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我有一個夢想》選自滬教版高一語文第二冊第三單元的第九課,是一篇政治演講詞,它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並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深深地感染着聽眾,引起人們的共鳴。

【教學設計】

1.教學目的

?我有一個夢想》是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氣勢昂揚的演講稿。20世紀50到60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從中可見,本文體現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則是教師應該重點推敲的內容,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2.教學策略和實施

在實踐《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採用了對話式教學。

首先是閲讀文本,與文本對話,設計了幾個操作步驟,比如查找有關馬丁·路德·金及其“非暴力抗爭”的相關資料;理出文章思路;對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寫出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等,這是對話的初始階段。接着針對學生在對話初始階段提出的見解、觀點和疑難問題進行生生對話和師生對話,然後教師針對對話中出現的有爭執的問題進行深入性引導,到此,對話過程結束。通過實踐,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從“給你”到“我要”,學生的情緒被調動,思維也就更開闊了,教學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其次便是深入鑽研,細心品味,挖掘教材美的潛因,讓學生受其感染,被其薰陶,得其淨化,獲其靈感,這才進一步達到有效的教學策略。

最後,要實現教學策略和實施的有效性,也不能忽視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好的教學語言能攝人心魂,讓人陶醉於其中。

3.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設置了“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備課時我想學生肯定不能立馬就找到文末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應該只會看到文首的描述,所以我還設計到學生找到前面的答案時我如何將他們往後引。但沒想到上課提問,第一個學生就道出了正確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課後反思,為什麼預設與生成之間有了偏差?問題在於我沒有注意預設問題回答對象的可接受度。教學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水平、智力發育等特點對課堂問題進行科學的“預設”,而每一個學生的層次不同,在預設時就應考慮到不同水平的學生的不同生成情況,這樣才有生成的價值,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教學的結果

在開始教學《我有一個夢想》這篇文章前,我就佈置了一份準備作業:寫出自己的夢想。作業完成情況不盡如人意。大部分的學生都寫一些諸如“我要考入年級100名”“希望以後可以當設計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從自己出發的淺層次的願望,很少有人從社會、人類發展的角度出發。通過這些,我知道這次的教學取得了有效的效果,不僅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了一定的影響。

有效的教學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它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和提高。那麼更高的層次就是培養學生關注人性和生命意義的能力。教師要在促進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能力的遷移和思維的發展,也就是説不僅指對知識的記憶,還要求學習者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加深對事物的領悟,將學習所得進行內化,內化進自己的知識構架,內化成學習者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學反思】

1、確立明確集中的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可講的東西實在是太多,而時間只有一節課,如果面面俱到,什麼都講,那麼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把切入點放在本文體現的自由、平等觀念及為自由而進行和平抗爭的呼喚上,從背景入手,逐層點撥,最終突出教學的重點。

2、通過師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促進教學任務的完成

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與良好的師生關係相關,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總是積極地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次開課,聽課的老師很多,學生難免有些緊張,所以一開始我播放了學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 have a dream,緩和氣氛,活躍課堂,並自然而然地導入到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帶領學生進入課文的探究學習中。

3、把教師的“給”變成學生的自主探究發現,是今後教學中努力的方向

這堂課,我雖然設計了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歸納方法,但教師“給”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

追求永遠在路上,相信通過不斷的實踐,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