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三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6.99K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三篇

逆境中的成長,在逆境中積累生命的光華,這邊是生命的潛質之所在。我們應該在更深層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視生命。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資料,提供參考,歡迎的參閲。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三篇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一

影視欣賞課程教學設計:

一、 電影背景介紹:

《隱形的翅膀》是2007年九月七日由華夏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青春勵志影片,由馮振志執導,雷慶瑤主演。

《隱形的翅膀》是導演馮振志自編自導的第一部故事片。最初是為雙臂殘疾女學生自強不息的真實事蹟所感動,而引發創作的衝動。導演及其夫人趙慧利女士用兩年的心血編寫劇本,並傾盡家裏所有積蓄拍攝本片,他們的執着感動了殘聯的領導和朋友王萌和安珍等。在大家的熱心幫助下,該片終於完成。影片展現的是斷臂姑娘在難以忍受的磨難面前並沒有退縮,而是以遠超常人毅力和堅強的意志獲得了成功,該片表現出人類挑戰自身生命極限的主題,謳歌人類頑強而美麗的人性,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雷慶瑤3歲時失去雙臂,16歲時因為主演勵志電影《隱形的翅膀》,被譽為"折翼天使"並獲獎,20xx年,進入四川省樂山師範學院,成為一名大學生,2010年走上創業路,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斷臂天使”。

《隱形的翅膀》的獲獎情況:

二、 內容情節:

故事發生在壯美的內蒙古草原上。15歲的花季少女志華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學們高興地去放風箏,不幸被高壓電擊中。經醫院奮力搶救,保住了性命,卻失去了雙臂。志華的母親經受不住這慘劇的打擊,患上了間歇性精神分裂症。失去雙手的志華不能自理,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志華想回到學校上學,可是無法寫字做作業,學校沒法接收她。面對失學和生活無法自理的艱難處境,志華非常痛苦,想自殺了結一切,是爸爸媽媽的愛喚醒了她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為了重返校園,她在家刻苦練習,腳趾磨爛了,結出厚厚的血痂。終於,她學會了用腳流利地寫字,爭取到了重新上學的機會。學校離家太遠,為避免遲到, 隱形的翅膀

最好的辦法是住校。她必須具備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條件。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練腳上功夫。終於用腳學會了洗臉、漱口、穿衣、做飯、打電腦、練書法,甚至學會了穿針引線、縫縫補補等,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腳基本做到了。

她媽媽的間歇性精神分裂症越來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後,被幻覺誤導,走進一個水泡子裏,差一點被水淹死。志華及時發現了媽媽,但是她沒有手,又不會游泳,只能拼命地跳進水裏,呼喊救命。就在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輛拖拉機開過來,才把奄奄一息的志華和她媽媽救了上來。所以當市殘聯的教練來學校挑選運動員時,志華擔心媽媽再次掉到水泡子裏發生意外,就選擇了游泳項目。她向媽媽保證一定考上大學,不再讓媽媽着急。

志華參加了大學聯考,雖然她的考分過了線,但因為沒有雙手又報的是醫學專業,她沒有被錄取。想學醫為媽媽治病的願望破滅了。就在她迎戰全國殘運會刻苦訓練的時候,她媽媽無意中知道了志華沒有被錄取的消息,經受不住打擊,精神分裂症發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沒有回來。

志華在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好成績,取得了進軍殘奧會的資格。但是她的媽媽已不在人世。為了紀念媽媽,志華和爸爸去放風箏,那是一個媽媽為她親手做的希望她擁有雙手的龍風箏。

該片表現出人類挑戰自身生命極限的主題,謳歌人類頑強而美麗的人性,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三、 文本原生價值:

1、影片運用喜劇手法,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傳遞給觀眾,以詼諧的基調,催人揚鞭奮進;而不是以低沉的調子,只讓人掬一把同情的淚水。在志華的男同學教她學騎自行車時,影片就用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動作。男同學解下褲帶綁在車把上,扶着車後座教她學車時,褲子總是接二連三地掉下來,令人捧腹大笑,就連心懷嫉妒的另一位女同學也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是喜劇常用的手法。它透露出這樣一些信息:男同學的善良和執着,值得笑着讚歎;當不幸來臨時,我們仍然可以笑着面對。如果,能讓志華回頭看到男同學的狼狽相而發出會心的笑,效果就更加強烈了。

2、多次以電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表現人物心理活動,詮釋人物行為的動機,

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在情節結構上造成懸念。比如,母親在尋找失去雙膀的志華時,奔跑到電線杆旁那種劇烈恐懼的表情,造成懸念,然後又閃出志華因去夠高壓電上的風箏而觸電的鏡頭,解釋志華失去雙臂的原因,表現了母親內心劇烈痛苦的感情,又為後面的瘋埋下伏筆。又如,志華在剛剛失去雙臂,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而輕生時,影片很快將鏡頭閃回到一家人放風箏的歡樂情景,她用手去田野採花的特寫鏡頭,突出有手的珍貴和美好,這一方面運用對比手法,渲染人物痛苦、絕望的心情,解釋了人物行為的動機,同時,也讓觀眾感到,我們擁有一雙健全的手是多麼幸運,要以加倍的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3、張弛有度,也是影片的藝術特色。古人説:“一張一弛,文武之道。”説的就是緊張和輕鬆要結合好。每當志華遇到挫折,讓觀眾為她感到揪心時,就會有一段舒緩的抒情的畫面出現,或一望無際的美麗田野,或萬馬奔騰的場面??這既緩解了觀眾的緊張情緒,又為人物進入到回憶之中作了自然的過渡。

4、自然環境渲染,悲喜映襯,是影片的又一個特色。家裏的風箏被暴雨淋濕後,志華艱難地用嘴用腳去收風箏,痛苦地哭喊,而瘋了的母親卻笑着在雨中放着她的風箏,嘴裏説着,風箏飛了!風箏飛了!這狂風暴雨裏,一悲一喜,實際上都是表現悲。志華悲的是父親夜以繼日糊出來的風箏全泡湯了,而這些風箏好不容易才被訂購了的,是用來換學費的。所以志華哭了,內心是悲痛的。母親喜的是父親糊的和高壓線上一樣的風箏終於毀掉了,女兒的危險終於消除了,女兒從此就可以長出手來了!所以母親笑了,內心是歡喜的。這種悲喜映襯造成巨大的力量,震憾着觀眾的心靈。

5、象徵手法的運用,是影片的另一特色。瘋母親的反常願望——讓志華長出手來,表面看似痴心妄想,實則是母親的一種深深的愛,這種愛正是志華向前向上的堅強後盾之一。影片結尾,糊滿白手的龍風箏越飛越高,寓意志華的禿臂上長出了隱形的翅膀,也就是實現了母親的願望,長出了手!但手是不能飛的,而翅膀是能飛的。志華的所作所為,高出母親的期望,母親希望她長出手來,是能夠應付穿衣吃飯這樣的小事,而志華卻一舉奪得了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冠軍的金牌,實現了大志!

四、 文本教育價值:

1、這部影片抓住了殘疾人在逆境當中奮發圖強的精神,這種精神不但對殘疾人有意義,對所有的健康人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應該成為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

2、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享受着富裕和安寧的同時,應該怎樣面對人生的逆境和挫折。看看志華,想想自己,怎樣才能做到逆境中不消極沉淪,順境中更清醒頑強?怎樣才能擁有一顆健全的心靈,面對困難,自強不息?獨生子女應怎樣以知恩圖報的心態學好本領,心存感恩,回報父母和社會?這些問題都值得學生深思和反思。

3、有一種力量叫做堅強,有一種感動叫做堅強。電影《隱形的翅膀》正是詮釋了這種精神——堅持不懈、永不言敗。這不正是現代的學生身上所欠缺的嗎?我們應該沉靜下來凝想生命的真諦。逆境中的成長,在逆境中積累生命的光華,這邊是生命的潛質之所在。我們應該在更深層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視生命。我們要像志華一樣,在困難面前永不低頭,從不言敗,讓生命在珍視和堅持中昇華。

五、 和語文教材的勾連點:

1、《觸摸春天》選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組。本組以“熱愛生命”為主題。選有四篇美文,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美好,從而思考如何對待生命,熱愛生命。本文文筆細膩,語言豐富、優美,描寫了盲童安靜在花叢中用心靈來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文章以一個鄰家的盲女孩安靜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為意象,娓娓道出一個藴涵很深的哲學話題:觸摸生命的春天。

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安靜雖然是個盲人,但她的內心是五彩繽紛的,她的擁有的世界也是五彩繽紛的。電影《隱形的翅膀》中的志華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黑暗中締造出屬於自己的光明,擁有多彩的人生。

2、《檢閲》選自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組。這篇課文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遊行檢閲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遊行時,他們的檢閲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理解殘疾的博萊克的自強、自尊、自信是教學的又一難點,我讓孩子們反覆朗讀描

寫主人公在檢閲式上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然後我動情地説道:“一個殘疾人能夠走得和正常人一樣,他該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啊!”然後引入《隱形的翅膀》中的一小片段關於主人公刻苦練習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後去理解感悟,把學生領進了課文,學生自可理解博萊克在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為克服困難所付出的代價。

六、 問題與作業設計:

1、微寫作:我們該如何對待身邊的殘疾人?

2、思考:生命是什麼?我將怎樣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3、製作手抄報,主題:生命或關愛殘疾人

七、 拓展鏈接:

1、欣賞歌曲《隱形的翅膀》、《蝸牛》,欣賞舞蹈《千手觀音》。

2、閲讀鏈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貝多芬》等

3、欣賞電影《隱形的翅膀》、《聽見天堂》 《我的左腳》、《阿甘正傳》、《我的馬拉松》、《海洋天堂》等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二

不同的藝術,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語言,各自的表現手段也不相同。對照起來看,如果説文字是寫作藝術的構成基礎,那“畫面”就是電影藝術的構成基礎。“電影是一種普遍性的文字;一種原始時代的象形文字。”(《電影美學概述》)。從實物到文字,形成“象形文字”,從實物到圖像,成為“電影畫面”,電影與文字之間的內在關聯可見一斑。

電影“文字”(畫面)以其真實而生動的形象直接訴諸人們的感覺(特別是視覺),通過感知引起人們的反應(思想的、感情的);而語言文字則首先要求人們理解它的意義,然後再把文字轉化成形象(相當於電影的“畫面”),方能引起人們的反應(思想的、感情的)。語言文字與電影“文字”(畫面)比較起來,對人們的感覺起作用,必然間接一些。

所以,如何使語言文字生動形象起來,實際上存在着一個如何將“書面文字”向“電影文字”靠攏的過程。當電影把那些孤立的表現特定內容的畫面、鏡頭,按照不同的需要組合、連續起來後,就會產生新的意義。而一系列的畫面構成的整體,就象文字構成詞句、組成語言一樣,也就表達出新的各種各樣的思想內容,電影“文字”正是這樣構成了電影的“語言”。正如艾?摩林所説:“電影是一種思想活動,一種吸引觀眾參加思考的強烈力量,同時也是一種文字的發展。運動變成節奏,節奏變成語言。從運動到思想活動和談話,從畫面形象到感覺和思想觀念!”(《電影美學概述》112頁)電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包含着各種藝術因素。寫作原本也是一種思想活動,一種展示自己並引發讀者關注的活動,它同電影藝術一樣具有極為顯著的綜合性特點。而電影藝術中最為獨到的“蒙太奇”,在許多文字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它的所在,前蘇聯著名導演羅姆在《文學與電影》中分析了普希金的《黑桃皇后》、托爾斯泰的《復活》,以及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後,得出結論:“蒙太奇式的思維乃是文學作品本來具的。”在寫作教學中,如果能在“定體與選材”“立意與排序”到“造句與組段”等各個環節中,適當借用或調動電影藝術中的某些方法,可以使寫作的教學更為形象化,寫作的訓練更具階段性。

關    聯

一.定體與選材

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將“審題”與“定體”緊密結合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文體與目的是捆綁在一起的,“體不明,意不清”,選材亦就無從下手。當然也可以指導學生根據手頭現有或可以拿來所用的某些材料,來確定採用何種文體來作文。問題的關鍵是:無論從哪一步開始,都應該有一個搜索、攝取、導入事實或論據的過程。

這中間,藉助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段,有利於更好地去聯想和想象。在電影製作中,按劇本或影片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畫面),然後再按原定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鏡頭(畫面)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機地組成一部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為廣大觀眾所理解的影片,如此的構成形式與構成方法即稱為蒙太奇。在寫作教學中,適當滲入有關蒙太奇手法的特點介紹,可以使學生在選材立意的過程中,增強對全文主題思想(寫作目的)的把握,儘量減少寫作中的隨意和無序。電影中的蒙太奇是根據主題思想來剪輯、組合鏡頭的,寫作中的立意與選材基本與之相當,尤其是在有較多限制的命題寫作的時候更是如此。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如開放性的自由寫作或只有話題要求時,會出現“逆向的操作”。

敍述類文章的立意與選材,應指導學生強化“畫面”意識。根據蒙太奇產生的原理可知:人類在視覺上具有一種自然的特性,當我們用目光去打量四周的事物時,總是把自己的視覺注意力,依次地集中在不同的——最廣闊的,或是最狹小的空間範圍上。正由於這一點,當我們在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聯想、想象到的內容述諸文字之前,就應當講求頭腦中有“畫面”。

敍述的直觀與形象,使學生較容易領會並移用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而議論的邏輯與抽象,使其對蒙太奇手法的借鑑,較多地表現為一種“思維”。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不僅有感性認識,還有理性認識,直觀的感性認識總要上升為推理和判斷的理性的認識。因此,無論是敍述還是議論,在立意和選材的過程中都可以從電影藝術的蒙太奇方法中得到啟發,因為電影的蒙太奇,不僅是視覺的、直觀的,也還有它內在電影“思想”的方式和規律。這裏的“思想方式和規律”,在議論文中,決定着論據的選擇如何與論點的闡述協調一致。比較而言,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構制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文章的寫作,論題或論點相當於構築一“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小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祕,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如果我們把這一段話中的“鏡頭、電影”換成“段落、文章”,其道理和説法完全相通。

電影藝術中的“叫板式連接”,即“説曹操,曹操就到”,寫作中叫“前呼後應”;“反叫板式連接”,即“欲擒故縱”,寫作中叫“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對話式連接”,以某人的對話貫穿前後,起一種“線索”的作用;“平行式連接”,情同“話分兩頭,各表一枝”;“動作式連接”,不同場合做出同一個動作,寫作中叫“強調人物個性”;“相似式連接”,電影中是鏡頭的畫面相似,寫作中叫“面對同樣的情景”;“物件式連接”,由道具或物件來串接場景,寫作中常以此法來設置“線索”;“畫外音式連接”,分為引導解説式和內心獨白式兩種,寫作中叫“轉換、過渡、照應”。至於“對比式”、“隱喻式”等,則完全相同,只是電影用“畫面”,寫作用“文字”罷了。

三.造句與組段

高爾基説:“語言是一切事實和思想的外衣。可是事實後面隱藏着它的社會意義,每種思想都包含着原因:為什麼某種思想正是這樣的,而不是那樣的。藝術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鮮明地描寫事實裏面所隱藏的社會生活的重大意義,所以必須有明確的語言和精選的字眼。”寫作中的遣詞造句必須準確、鮮明、生動,但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説法,如果我們把電影藝術中某些鏡頭的特點及作用擬用於寫作教學之中,準確、鮮明、生動的標準就可以更“量化”和“形象化”了。

遠景,畫面開闊,景深悠遠,寫作中可用來描寫環境,表現大場面;全景,把主體放在一定的區域範圍中加以表現,寫作中可用來襯托對象;中景,既能讓人注意到人物的形體動作,又能關注着人物的神態表情;近景,指上半身,寫作中叫肖像描寫;特寫,指胸部以上部分,寫作中可用來集中表現人物神態的細微變化,放大鏡似的刻畫,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空鏡頭,指只有景和物的鏡頭,用這些景和物來抒情、隱喻、象徵等等;慢鏡頭,畫面上的慢動作、慢運動,寫作中延長時空的詳寫。

一般情況下,一個單一的句子所能表達的思想意義總是較為單純的,往往只能表現“是什麼”。只有把若干個句子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為什麼”的衝擊力。而在電影藝術中,每一個鏡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髮生關係,而不同的關係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鏡頭的組接不僅起着生動敍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往往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的含義來。據此來組織寫作中句與句的連接,無疑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經過不同處理後的“鏡頭”,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而經過不同處理後的“句子”,也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譬如,寫作表達中的長句和短句,就情同電影藝術中的長鏡頭和短鏡頭。至於句與句的銜接,電影中的“前進式句子”是由細節引向整體,寫作中叫“由一點引發開來”;“後退式句子”是從遠景到中近景,寫作中則“由面到點,層層深入”;“環形句”是前進式與後退式的結合,寫作中叫作“反覆、辯證”;“切分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情節線”交替出現,寫作中叫“雙線結構”,只是電影中“兩線皆明”,寫作中往往“一明一暗”;“同時句”是指同一時間或場景內不同人物或不同情景的狀態,寫作中叫“在一個大背景的前面,正在……”。

鏡頭的組接所創造的電影時間,可以對生活中的物理時間進行相等、延長、縮短、停滯、重複等各種處理,還可以把過去和未來、現實和夢幻用順序或逆流的不同形式交錯穿插在一起;它所創造的電影空間,既可以對現實生活的空間環境加以擴展或壓縮,又可以把現實中不存在的幻夢空間呈現出來,還可以把不同的空間在短暫時間裏急劇轉換。如果把電影所創造的這種時間和空間改變為用書面語言來創造,我們同樣可以在寫作中“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

操    作

一.閲讀入手

以文字為媒介的作品,詳盡地反映了現實世界及其相互間的聯繫,它可以使人們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博大精細。與此同時,許多文字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其字裏行間也已具有了可以感染人的視覺實體或音響效果,雖然不同的讀者,基於他們生活經歷的差異對這些形象的感受,由聯想而產生的視象,會有很大的距離,但它畢竟傳遞了這樣一條信息:書面文字中有視覺形象。而把視覺形象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方法連貫和組合起來,即“蒙太奇”。寫作教學中,可以擷取一些典型的具有與電影蒙太奇的原理和特徵相似的文字材料進行閲讀指導,以幫助學生通過“文字”與“畫面”的對應關係,初步瞭解電影蒙太奇的原理及特點。諸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

這些詩句都是一幅幅看得到的畫面,兩幅畫面組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哲理、情緒,其含義大大地超過了它們本身各自的含義。

二.剖析講解

電影講求的是畫面與畫面的承繼關係,視覺上的承繼性又存在着內在思維上的邏輯性。選擇一些承繼性和邏輯性都較為容易看出其規律性的電影片斷或一組鏡頭,邊欣賞邊剖析講解,以使學生對電影蒙太奇中的“畫面處理”、“鏡頭組接”等有更為具體的瞭解。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引導學生把這一切與寫作中的“用詞、造句、組段、成章”等對應起來思考。下面是一個可以讓學生領悟“鏡頭組接”與“文字組織”異曲同工的例子:

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 一個人在笑;

B. 一把手槍直指着;

C. 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給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人是個儒夫、膽小鬼。

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次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

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B.一把手槍直指着;

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着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給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般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這就情同“屢戰屢敗”變作“屢敗屢戰”一樣。

三.階段訓練

把有關電影藝術的方法和技巧滲透於寫作教學之中,適宜“特寫”,不宜“全景”。

根據寫作教學的階段性要求以及相關的文體特點、命題方式,把移用電影藝術的方法和技巧化整為零,譬如在訓練構思時,可以結合電影蒙太奇中“首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學生寫作時“擬定提綱、構築框架”的速度和水平。

對於那些片斷式的寫作訓練,諸如“場面描寫”、“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更可以隨機移用電影藝術中的一些手法來加以指導或評點,積極引導學生朝“文字畫面化(可視),畫面鏡頭化(鮮活),鏡頭組合化(有意)”的方向努力。

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來作整合式的訓練,是階段訓練中必須而又可為的,像最新的高中語文試驗教材,第一冊中就有“寫秋天某日傍晚校園的景色,描寫中寄寓着自己的情意”,文中不僅“遠景 近景 特寫”十分突出,而且還大量使用了“空鏡頭”。還有諸如“根據四個畫面寫一段話”,“寫一次活動中的一個片段”等。到第二冊,則提出了“選定一處名勝古蹟,先看點有關資料,設計出最佳的遊覽路線並確定寫景的重點。遊覽的時候最好帶上相機,給重點景物拍照,或者蒐集景物的圖片,然後看着照片或者圖片寫作,寫出該處的景物特徵”的要求,“寫”與“攝”已融為一體了。第三冊課文中的104首詩詞(包括《讀本》),更是無詩無“畫面”,有詞有“鏡頭”。

作者郵箱: xx

隱形的翅膀教學案例三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初步形成小説鑑賞

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鑑賞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至高至純的人性美,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學設想:《荷花澱》不只是一

重點:鑑賞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和傳神的對話描寫;

難點:感受至高至純的人性美,領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學方法:預習指導法、問題引領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時數:1課時

前置:佈置課前預習

1.查閲資料,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風格。

2.全文已空行標明是三部分,用簡潔、含蓄、連貫的語言給各部分加個恰當的小標題。

3.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百字左右)。小説的故事情節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

一、 導語:你喜歡看電影嗎?什麼題材的?成龍輕鬆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還是刺激的恐怖片?戰爭片少人看,為什麼?沉重!殘酷!我們今天學習的卻是一

孫犁(1913――1996),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年輕時就讀於保定育德中學,中學畢業後流浪北京,當過店員。1936年在白洋澱邊的安新縣同口鎮做國小教員。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晉察冀根據地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工作。解放後,在《天津日報》工作,注重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並堅持寫作。曾任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主要作品有長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着自然的清新純樸,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澱”派,與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齊名。

2.全文三部分的標題:

(1)夫妻話別 (2)探夫遇敵 (3)助夫殺敵

3.簡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水生嫂探知丈夫參軍,跟丈夫話別。她和幾個青年婦女去馬莊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敵船,她們躲進荷花澱,無意中把敵人引進伏擊圈,為游擊隊伏擊敵人的勝利創造條件,她們從此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抗日遊擊戰士。

4. 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羣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羣像”。

三、研讀課文

(一)夫妻話別

1、讓學生在課文中用筆畫出“你總是很積極的”這句話,並根據這句話揣摩水生嫂説此話時的心情,語氣,甚至眼神。

2、根據這句話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水生嫂對水生參軍的事是支持還是反對?

3、讓學生閲讀這句話的上文,自己去解決問題。

賞析:白洋澱夜景圖(“月夜編席,深情盼歸”)的景物描寫

讀:從“月亮升起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藉助幻燈片圖景,感受詩情畫意)

問:這幾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手指上纏絞着葦眉子

葦眉子在她的懷裏跳躍着

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

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

銀白的世界 透明的薄霧

徐徐的清風 清新的荷香

結論一:這裏有美麗富饒的家園,有美好的生活,勤勞善良的水生嫂,作為中國一名普通的婦女對丈夫充滿了體貼依戀之情,她是希望丈夫和自己朝夕廝守,共同操持這個家的。

4、學生快速閲讀這句話的下文,驗證剛才的答案是否正確。

學生根據水生嫂“你走,我不攔你”、“你明白家裏的難處就是了”的對話和最後自己拿起武器英勇殺敵的情節,看出水生嫂畢竟是一個識大體、明大義的人,她是支持丈夫參軍的。

5、 啟發:單用“支持”或者“反對”來回答問題都是不全面的。

提示:一方面,水生嫂追求夫妻團聚的幸福生活,她希望丈夫永遠留在身邊。在得知丈夫馬上就要上陣殺敵的時候説這句話,這裏既有對夫妻分別的無限依戀之情,又有對丈夫安危的擔憂和體貼。另一方面,水生嫂在國難當頭的嚴峻時刻,她懂得保家必須衞國的道理,不打垮侵略者,就無法過安定的日子。因此,她勇於作自我犧牲,勇於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解除丈夫的後顧之憂,以至於後來勇敢上陣殺敵。所以這句話表現了真摯多情的中國勞動婦女水生嫂特有的心理,她愛丈夫,更愛家鄉,愛祖國。她義不容辭地支持丈夫打鬼子。愛丈夫與愛祖國的感情交織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句話”中。

引申:作者對水生這個抗日積極分子的褒愛之情也可以説濃縮在“你總是很積極的”一句之中,只不過是借水生嫂的口説出來而已。

(二)探夫遇敵

真摯多情,“聚散兩依依”的是不是隻有水生嫂一人?我們的主人公還有四位,他們是在“探夫遇敵”中出場的,是——“藉故尋夫”(馬莊探夫)。

1、學生分角色朗讀五位婦女的對話,要讀得惟妙惟肖,體現人物的含而不露的複雜感情。

2、言為心聲,聞其聲可辨其人。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探究分別展示了五位婦女怎樣不同的個性。

賞析:

“聽説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説,於是找個藉口,感情表達得委婉含蓄、機智伶俐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説説”――這位大嫂與前一個一樣,也説得很含蓄,不説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藉口,説有要緊的話。

“聽他説,鬼子要在同口安據點”……――水生嫂的話提醒她們途中不安全,為下文伏筆,顯示了她謹慎、穩重的性格,考慮問題比較周密。

“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可見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語,有點冒冒失失。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這位大嫂羞羞答答,“猶抱琵琶半遮面”,假話裏寓有真情。

小結: 短短几句對話,含而不露,情味雋永,耐人尋味,幾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她們忸怩羞澀之態可掬,纏綿悱惻之情可鑑,充分表現了中國女性特有的那種含蓄美。

3、提示性仿作改寫練習:

⑴添加一個人的對話,使之與前文一致;

⑵改寫這幾個人的對話,改變她們的性格特徵,還可以改寫“夫妻話別”的一段對話。

⑶仿寫;以上學遲到面臨老師嚴厲批評為背景,寫一段對話,展現不同人物不同性格。

示例:⑴、“你總是很積極的。”——在妻子的逼問下,水生終於説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她愛丈夫,愛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個報名參軍,她為自己有這樣一個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對丈夫責怪中含有讚揚。表現了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改寫比較: ⑴女人説(撒嬌地):“不嘛,你不要走嘛!”(小女人,不關心國家大事,這是現代概念,過去是不明大義。) ⑵女人這麼説(耍潑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孃家!”,耍潑也不行。)

⑵“怎麼了,你?”——水生對妻子的問話用“還在區上”,虛晃一槍,又岔開了話題,無話找話。水生嫂察顏觀色,感到今天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用了主謂倒裝的句式,表現了水生嫂温柔、賢淑、羞怯、質樸的品性,而且比較急切。

改寫比較: “怎麼了?”“你怎麼了?” “就你積極。”

(少了一份夫妻間的關懷、掛心的感覺)

⑶“水生説:‘不要讓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拼命。’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淚答應了他。”這是表現了妻子對丈夫的忠貞。這是全⑴水生説:“我走了,很可能回不來,因為要打仗了。 要是我回不來,你看着辦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辦吧。”⑵水生説:“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

⑷見幻燈片。

總結:荷花澱的景物是美麗的,水和天,荷和葦無一不美,明麗清純,讓人心醉。這麼美的家園,誰人不愛!怎麼肯讓敵人蹂躪!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點。這麼美麗的一方水土,當然會養育一方英雄兒女,他們美麗的身心不容玷污,他們平時有多少温情,戰時就會有多少勇氣,這是景和人的契合點。淡化戰爭氣息,濃化鄉土氣息,達到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一,這就是“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荷花澱》的景物描寫、對話描寫對於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作用。通過學習,要掌握學習小説的一般方法:藉助環境、情節、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作品主題。

佈置作業:以“風雨中的芰荷”為題寫一

荷花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