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教師文案

高中語文??教案6篇

欄目: 教師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9.64K

教案的有條理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目標和標準,提高學習的明確性和規範性,一份注重情感教育的教案能夠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中語文??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語文??教案6篇

高中語文??教案篇1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能領略箇中真趣。

在小説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絃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敍述波瀾曲折的情節,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着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於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着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嚐嚐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於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於翠翠的“哭”。哭得那麼的突然,那麼的深沉,那麼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説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 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着熾烈的愛,也存在着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並不真正瞭解孫女兒內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徵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並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得知弟弟也愛着翠翠,便懷着十分複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伕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着愛,孤獨地客死他鄉。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在貌似不經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本文的敍事技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平中見奇,靜中見情,疏密相間。

先説平中見奇。正如我們前面所説,這篇小説沒有扣人心絃的情節,沒有一波三折的懸念,但讀節選部分,卻同樣能把我們的心始緊緊地吸引住。這是因為作者充分發揮高超的敍事能力,使平淡無奇的生活瑣事給人以新穎奇特的感受。就以“誤會法”的運用為例,小説通過種種“誤會”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人物的心靈世界,透露出一縷令人心酸的淡淡的悲哀。節選部分一開始寫翠翠誤會祖父,而產生了“懲罰”祖父的想法,而祖父把翠翠的心理反應誤會為一般的撒嬌,於是有了一段不切實際的教誨;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親對歌的故事,又聽了一夜的歌,他以為翠翠已懂了,就沒告訴翠翠發生了什麼,成為導致翠翠愛情悲劇的一大因素;祖父錯誤地以為夜歌是天保所唱,翠翠愛的也是天保,結果一片好心反而傷了天保;在與天保交談後,他終於得知歌是儺送所唱,但仍未把真相告訴翠翠……使翠翠只能繼續生活在夢幻中。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才使我們從平淡的故事中品味到新奇獨特的感受。

再來看靜中見情。與本文的故事情節相適應,文中的人物之間沒有劇烈的矛盾衝突,甚至沒有多少活動。以翠翠為例,我們看到她是經常坐着的:“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乾塔下”,“翠翠坐在溪邊”,“她坐在岸邊”,“她坐在懸崖上”,“翠翠坐在灶邊的矮條凳上”,“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再坐在小板凳上來聽祖父的話”,“翠翠於是坐到那白日裏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去”,“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陣”,“翠翠依傍祖父坐着”……從這些描述中,我們感受到的翠翠是一個恬靜的湘西少女,但是,作者通過對話與心理的刻畫,讓我們看到了她平靜的外表下,火山噴湧般的激情,九曲黃河般的情感波瀾,使我們熱烈地感受到懷春少女的青春活力。

就節選部分看,作者非常注重敍事的詳略安排。例如,對祖父的船上活動寫得略,對祖父安慰開導翠翠和試探天保寫得詳;祖父給翠翠講她父母對歌的事寫得詳,而此後的事卻一句話帶過;寫天保詳,儺送則只出現一個影子……由於敍事疏中見密,疏密有致,因此,文本所寫雖是生活瑣事,讀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高中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進行誦讀,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

3、通過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瞭解豪放詞的特點。

?重點難點】

1、探討用典的意義;

2、指導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詞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詞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複習。

1、預習課文,對照課文下 註釋通讀全詞做到初步理解並注意以下詞語。

風流:這裏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台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餘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

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裏引申作草率馬虎。

北顧:回頭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閲讀辛棄疾的有關生平資料以及創作這首詞的背景資料。(材料在課前一天下發)

3、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

4、指名學生回答:作者在詞中描寫赤壁景象,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

(此設計不僅複習了舊知,還為導入新課作了很好的過渡)

明確:赤壁之景,顯得雄偉驚駭,既烘托了當年古戰場戰鬥之激烈,又有力地襯托了英雄人物。

二、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登臨赤壁,赤壁的驚濤駭浪勾起了蘇軾無限遐想,與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東坡自然會生髮無限的感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繼蘇軾後的另一位豪放詞派的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來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棄疾,又會作何感想呢?

(設計説明:由剛學過的豪放詞派代表蘇軾的作品引入學習另一位豪放詞派代表辛棄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習興趣,並能與複習舊知銜接起來。)

三、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説説有關辛棄疾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結合課文下 註釋①和印發下的有關背景材料回答)

2、課件投影,作者與寫作背景。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羣眾2000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裏,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到了南方後,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着遊宴玩樂歌舞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侂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並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於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侂胄一夥採納,並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後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設計説明:課件投影作者和寫作背景,目的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中意藴含蓄的典故,並能體會辛棄疾這位愛國詞人的思想抱負。)

四、教師範讀或播放課件錄音朗誦,疏通文字。

(此設計讓學生讀準確文中詞語的音,初步感受豪壯的感情基調。)

五、研習課文,探討用典的意義和作用。

(一)課件投影,明確用典。

所謂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情懷,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統稱“用典”。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言簡意賅,以一當十。

(此設計讓學生明確什麼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詞用了哪幾個典故?你認為每一個典故的用意是什麼?(對照註釋、材料分組討論)

明確: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祠、廉頗五個典故。(此設計是使學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義以及詞人所藴含的思想情感從而來完成教學目標,之所以分步研討,是考慮到這是本詞學習的一個難點,分步研討,層次分明,有利於理解掌握。)

1、分析研討用孫權、劉義隆典。

①説説這兩個人的共同點?(明確:都是能夠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業績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現詞人對孫權和劉裕充滿情感的詞語、句子,並説説詞人對他們充滿什麼感情?(明確:“覓”、“英雄”、“風流”、“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等詞語、句子準確地表現了作者對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與嚮往,慨歎英雄難覓,主觀情感色彩十分強烈。)

③追憶兩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豐功偉績的英雄人物,激發起詞人的抗擊金人,收復中原的愛國豪情,同樣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藴含了什麼意思?(明確:諷刺宋室昏聵。)

2、分析研討用劉義隆典。

①請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説説這個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確:借古諷今,告誡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體現自己正確的抗金作戰思想。)

3、分析研討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寫的是什麼?(明確:追憶往事,回顧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寫佛狸祠一幕景象,表達什麼心情?(明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於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憤懣。)

4、分析研討用廉頗典。

有人説最後一段洋溢的是滿腔豪情,也有人説是悲情怨語,説説你的理解。(參考:詞人以廉頗自況,既有渴求他人來問,洋溢着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沒人來問,抒發空有滿腔愛國豪情,卻連遭貶斥,壯志難酬的悲憤。)

5、小結。

辛棄疾不愧為“用典”高手,用典來借古諷今,用典來抒發自己含蓄而深沉的複雜情感,表現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景、典、情融為一體,天衣無縫。

六、把握詞人情感,指導誦讀。

1、本首詞上下闕各四韻,依次是處、去、住、虎、顧、路、鼓、否八字,朗讀時韻腳要讀得響亮,其後又有稍長停頓。

2、誦讀時必須保持豪壯的基調,讀出對古代英雄的仰慕、慨歎之情,讀出年老但壯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的憤懣。尤其是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讀出詞人一吐胸中塊壘的英雄氣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觀語或怨語。

(此設計是讓學生掌握一些誦讀的要領,並能在誦讀中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壯志難酬的苦悶,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昏聵無能的憤概,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七、《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借詠懷歷史抒發感情,討論這兩首詞的異同。(此題設計,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兩首詞內容的異同,還要領會蘇辛這兩位豪放派代表詞人風格上的異同)

1、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以古喻今。

2、不同點:①《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用“千古風流人物”、“三國周郎赤壁”和“一時多少豪傑”從景中逐層托出人物,為下闋的議論作好鋪墊;《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上闋寫景中就含有議論,下闋議論之中也有寫景的地方。②議論涉及的問題不同。蘇軾詞作縱橫決蕩,思索宇宙人生的終極意義;辛棄疾的詞作扣緊現實,借詠史談自己的戰略見解,表現自己的愛國情懷。③蘇詞多鋪敍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用典多,層層轉折,顯得隱晦。

高中語文??教案篇3

一.導入

蘇州的西園是一個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羅漢了。在眾多的羅漢中,有幾位是不容易讓人忘懷的。如彌勒佛、濟公活佛,還有觀音菩薩。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還是能夠想像得出這三尊菩薩是怎樣一副容顏。想到彌勒佛那世間無二的大肚,那望之可親的笑容,很容易聯想起一副對子: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許多人,包括從未遊過西園的人,甚至只要一見到“彌勒佛”這三個字,便能發出會心的微笑。其中奧祕何在?至於濟公,我們只要閉上眼睛,片刻間,身穿破衣,手搖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瘋和尚就會自由自在地跑到我們面前,衝着大家扮出一張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臉來。這又是因為什麼?西園的觀音菩薩也算是一絕了,在眾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隻手,而且每隻手掌上都有一隻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狀,有一點在大家的眼中乃至於心中是不會變的,她的神情氣質是永恆的悲憫世人的慈善。怎麼會這樣呢?

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實不過是塑像大師以他高超的技藝創造出了人物的獨特面貌,而這一富有個性的特徵又在一個個傳説故事中不斷得到強化,於是他們的形象也便隨之深入人心,於是他們的特點也便固定下來,於是從一顰一笑中我們也能區分出誰和誰來。其實塑像大師能做到的,我們用筆同樣也能做到。要讓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們筆下,關鍵在於要寫出人物的與眾不同之處。

二.述要

有這樣一個人,個子不高不矮,身體不胖不瘦,臉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寬不窄,耳朵不圓不長-------你猜他(她)是誰?

又有這樣一個人,黑臉短毛,長嘴大耳,圓身肥肚,穿一領青不青、藍不藍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齒釘耙 ------你道他(她)又是誰?

對於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個圓滿的答案來,都是,又都不是;而對於後者,相信你一定會脱口而出:豬八戒!

這兩個人,為什麼前一個猜不出,後一個一猜就中呢?關鍵就在於前者只簡單介紹了人物的外貌,沒有寫出特徵,更沒有寫出人物的個性,後者則不然。

許多同學認為要寫出人物特徵,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從人物的肖像描寫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這樣想不可謂不聰明,也不失為記敍人物、表現人物特點的一條終南捷徑。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卻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紅撲撲的小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一類的大眾化臉譜同樣也寫不出人物的個性。因為人是立體生動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質,有異於他人的行為和習慣,“形”與“神”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在形象描寫中能體現出人物的神采,在對人物精神的闡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體,在“形”與“神”的互現中,人物的個性也就凸現出來了。八戒醜陋的外形下帶着他的憨態,憨態的骨子裏刻着“饞”、“懶”,也刻着“情”、“義”,恐怕這就是他立體生動的原因。

這樣看來,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體風貌,光寫外貌是不行的,還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現人物。

仍以豬八戒為例。雖然孫大聖的勇猛和機智奪走了讀者許多的視線,但這不妨礙我們喜愛豬八戒。當然,他並不美,與孫悟空的小巧機靈一比,他愈發顯得笨拙;他的武藝不錯,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絕不敢逞強(高老莊的一場廝殺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説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實忠厚面前,他的懶惰與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這麼一個缺點多多的人,他給我們帶來了許多人間的煙火味,一種屬於凡人的個性特徵。他的這些特點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説清的,作者就用多個事例來具體地描繪給我們看。因此,我們才看到了這樣一個豬八戒:在高老莊,變身為壯漢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幾個莊稼漢,你能説他不是一個勤勞的好農民嗎?奉師命去尋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頓大西瓜,然後懶洋洋地睡了一個好覺,這樣一個八戒,怎能逃脱“饞”和“懶”的評語!孫猴子被趕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捨?大師兄不在的日子裏,師傅有難,他不也是奮不顧身與妖魔鬥得天昏地暗?這樣一個八戒,不也是有情有義?當然,我們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薩變化而成的美女面前,醜態百出,這不又是一個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過眾多的事例,從多個方面,寫出了一個世俗的、有着人間男子的大多數優缺點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併合理利用的話,那麼我們的文章可能無力承載濃厚的情感,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更談不上去感動別人。拿一把放大鏡,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間表現,人物便會因此而生動立體。還是談一下我們熟悉的豬八戒。當調皮的孫悟空抖出他私設“小金庫”的隱私時,他嘴裏嘀嘀咕咕地發着無意義的牢騷,一邊很不情願地從大耳朵中掏出幾錢銀子來,這樣一個細節讓我們無法忽視,無法不發出會心的微笑。

好了,該到小結的時候了。寫好一個人物其實不難,關鍵是要寫出人物的個性;寫出人物的個性也不難,綜上可概括出“三訣”:1。形神並舉;2。多管齊下;3。微處動情。

三.點拔

父親的愛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使我們一家人融洽相處的是我媽。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媽媽則把我們做過的錯事開列清單,然後由他來責罵我們。

有一次我偷了一塊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訴賣糖的説是我偷來的,説我願意替他拆箱卸貨作為賠償。但媽媽卻明白我只是個孩子。

我在運動場打鞦韆跌斷了腿,在前往醫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媽。爹把汽車停在急診室門口,他們叫他駛開,説那空位是留給緊急車輛停放的。爹聽了便叫嚷道:“你以為這是什麼車?旅遊車?”

在我的生日會上,爹總是顯得有點不大相稱。他只是忙於吹汽球,佈置餐桌,做雜務。把插着蠟燭的蛋糕推過來讓我吹的,是我媽。

我翻閲照相冊時,人們總是問:“你爸爸是什麼樣子的?”天曉得!他老是忙着替別人拍照。媽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勝數。

我記得媽有一次叫他教我騎自行車。我叫他別放手,但他卻説是應該放手的時候了。我摔倒之後,媽跑過來扶我,爸卻揮手要她走開。我當時生氣極了,決心要給他點顏色看。於是我馬上再爬上自行車,而且自己騎給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學時,所有的家信都是媽寫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還寄過一封短柬給我,説因為我沒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長得很美。

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説話,但結果總是説:“我叫你媽來聽。”

我結婚時,掉眼淚的是我媽。他只是大聲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間。

我從小到大都聽他説:“你到哪裏去?”“什麼時候回家?”“汽車有沒有汽油?”“不,不準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

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生:老師,這篇文章讀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沒有什麼特色。

師:的確,它的文字相當樸實,但樸實之中卻藴含了真情。

生:正像題目所説的,是寫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可是文中寫了太多的事例,它們之間好像也沒有太大的聯繫,是不是顯得太散?

師:作者是寫了多個事例,“偷糖”、“受傷”、“生日”、“拍照”、“學車”、“家信”、“電話”、“結婚”等。應該説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瑣事,作者沒有采用一般人對父愛的正面歌頌的寫法,而是在瑣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筆調來寫父親的愛。寫的這些事,多是多,但卻未必散,仔細讀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綱目在。

生:作者一開始就説“爹不懂得怎樣表達愛”,結尾又説“爹完全不懂得怎樣表達愛”,是統率全文所有事例的,這和《瑣憶》有相通之處的。

師:很好,看出些門道來了。多管齊下,並不是非要表現人物的不同側面,也可以是就一項特徵進行不斷的強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強調的是什麼呢?是父親深沉的,不顯山露水的愛。文章最後一句很重要,“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

生:哦,這句話才是全文的總綱。我明白了。但是有一點我很疑惑,老師説過細微之處最能展現人物的風貌,也最能打動讀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沒有詳細的細節描寫呀?

師:首先要幫你糾正一個觀念,細節不一定都要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動情的瞬間有時不需要太多的語言來解釋,這就是“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手法,達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們可以看一下“電話”這件小事,“每次我打電話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説話,但結果總是説:‘我叫你媽來聽。”這既是一個事例,也是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父親想

高中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瞭解《戰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敍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敍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閲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敍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敍事藝術。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理解領會荊軻不畏xx、不避艱險、捨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荊軻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為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會古代記敍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敍事藝術。

【教學方法】

1、講解法

2、自主合作法

3、誦讀感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迴音。(板書課題)

二、【《戰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當初,燕王為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xx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敍的情況。

四、【掃清閲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

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

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箕踞(jījù)

亢(kàng)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説見臣:

説,同“悦”。説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xx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税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

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税。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高中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瞭解相關文學知識;

2、通過誦讀,提高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3、把握燭之武的形象和他的論辯技巧。

教學重難點 :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是本課的重點;

2、把握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 :

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2分鐘)

提問: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老師要聽寫一個詞。

明確:斡旋。

戰爭從古至今都不可避免,而解決戰爭的辦法從古至今都只有兩種:一是一方宣告失敗標誌戰爭結束,另一種就是雙方通過談判化解戰爭。今天我們要讀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關於斡旋的故事。

二、文學常識及背景。(10分鐘)

提問:《左傳》大家在國中一定已經接觸過了,大家學了其中的那一篇文章啊?

明確:《曹劌論戰》

提問: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介紹一下《左傳》誰寫的?都寫了些什麼?

明確: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傳”意為註釋,《左傳》是給儒家經典《春秋》所作的註釋性文字。它記述了春秋間240多年的歷史,生動、真實地反應了奴隸社會崩潰時期的重大變化,為後人提供了那個時代廣闊多彩的社會生活畫面。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鬥爭,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爭奪戰爭,各種禮儀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觀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在《左傳》中都有大量記載。

提問:那麼,大家還記得與《左傳》並稱“春秋三傳”的是哪兩本史書嗎?

明確:《公羊傳》、《穀梁傳》

提問: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情?

明確:秦晉的軍隊包圍了鄭國,在危在旦夕的關頭,佚之狐建議鄭伯去請燭之武出使秦伯遊説。燭之武經過一番機制的答辯,終於讓兩國退兵,解了鄭國的圍。

提問:秦伯晉侯為什麼圍鄭?

明確: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重耳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提問: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燭之武

提問:燭之武是姓燭嗎?

明確: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資料:《鄭通志 氏族略》:“鄭人燭之武不得氏,以其居於燭地故,言燭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文化知識:姓名的由來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裏,它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曆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中國第一部解説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説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説,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説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脱矇昧狀態的一個標誌。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1 以祖先祖號或廟號為姓--唐 堯 虞 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國別地名為姓--國別:齊 魯 韓 趙 魏 秦 楚 宋 衞

地名:東郭 南宮 西門 歐陽

3 以官職或職務為姓--官職:司馬 司徒 帥 尉

職務:巫 樂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動植物為姓--牛 馬 龍 熊(可能是氏族圖騰) 楊 柳

5 以數字為姓--伍 陸 萬

6 少數民族的姓--金 翦 薩 慕容 康

三、誦讀疏通。(25分鐘)

單個學生誦讀,教師指導。集體誦讀。三遍,以辨明句讀。

請5位學生分句疏通文意,指出自己在閲讀中所發現的文言知識,教師補充總結。

古今異義:

1、執事:(古)對對方的敬稱;(今)掌管某項事情的人

2、東道主:(古)去往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門所帶的東西

4、去:(古)離開(今)前往某地

5、無能:(古)不能(今)沒有能力

6、夫人:(古)那個人(今)尊稱別人的妻子

通假字:

1、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

3、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4、秦伯説 (説,通“悦”)

5、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6、無能為也已(已,通“矣”)

詞類活用 :

1、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2、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3、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4、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5、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為方位名詞作狀語;肆,形作動,擴張,延伸;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疆界。)

7、與鄭人盟(名作動,結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作動,損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動作名,恩惠)

10、共其乏困(動作名,缺少的東西)

重要實詞:

1、鄙

①邊邑,邊遠的地方 (例:《為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邊境。(本文: “越國以鄙遠”)

2、微

①細小,輕微(則名微而眾寡)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暗暗的。 (《口技》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假如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眾,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4、若

①似乎、好象(山有小囗,彷彿若有光)

②假如(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③你(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④你的(更若役,復若賦)

⑤趕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説

①陳述(及郡下,謁太守,説如此)

②雜説,一種文體(故為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③言論、説法(而聽細説,欲誅有功之人)

④高興(秦伯説,與鄭人盟。)

⑤勸説(范增説項羽)

6、辭

①推辭(辭曰)

②告別(停數日,辭去)

③推脱(不辭勞苦)

④藉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⑤文體一種(歸去來兮辭)

重要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為,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承接)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承接,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為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4、之

①輟耕之隴上(往、到)

②子犯請擊之(他們)

③是寡人之過也(的)

④臣之壯也,尤不如人。 (助詞,不譯)

5、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代詞,指代“行李”)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代詞,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與,不知 (代詞,自己的)

④吾其還也 (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

6、夫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男子)

②夫晉,何厭之有(句首發語詞)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代詞,那)

句式:

1、以其無禮於晉(介賓短語後置,“於晉”做狀語)

2、且貳於楚也(介賓短語後置,“於楚”做狀語)

3、佚之狐言於鄭伯(介賓短語後置,“於鄭伯”做狀語)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介賓短語後置)

5、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式:“何……之有”……怎麼……)

6、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省略句,省略“於”)

7、敢以煩執事。(省略句,省略“於”)

8、焉用亡鄭以陪鄰(固定句式,“何必……”)

四、小結。(6分鐘)

這堂課我們瞭解了有關“姓氏”的文化知識,對文章的意思有了一個大致地瞭解,對課文裏出現的文言知識也作了分析,希望大家回去之後好好的歸納整理,下一節課,我們再來研究一下燭之武的形象和論辯技巧。

再次誦讀全文。

五、作業(2分鐘)

1、整理歸納文言知識。

2、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5分鐘)

全班背誦課文。

二、分析探究。(30分鐘)

提問:第一段很短,只有25個字,卻有很多內容,包括那些?

明確:1、秦晉兇猛,鄭國危如累卵2、道出圍鄭的原因,又暗示鄭國有機可乘。

若干同學分角色誦讀課文,力求讀出人物性格特點。

提問:通過剛才同學的分角色誦讀,結合原文談談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徵?

明確:燭之武:有牢騷,但是顧全大局,不卑不亢,剛柔相濟,條理清晰,説理透徹。

佚之狐:有智謀,能舉薦人才。

鄭 伯:勇於自責。

(結合課後第一題疏通故事情節。)

明確:1、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3、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提問:燭之武説:“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

明確:這句話表面上是謙虛,實際上是指責抱怨鄭伯,埋沒了他的才能。馮夢龍編的《東周列國演義》記載,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馬的長官)。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鬚髮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應該説,這麼一個糟老頭,又長期呆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得不到好的待遇,就算有滿身鋒芒,該也消磨殆盡了吧。當然趁機發發牢騷,擺擺架子,一來無礙大局,二來也可以發泄心中多年的怨恨。藝高人膽大,聰明的他當然不會放過這難得的機會。但這機會只是屬於有真才實學的人,徒有虛名不夠自信的人是不敢這麼“放肆”的。

提問:燭之武為什麼能説服秦伯?

明確:1、處處為秦着想。首先,燭之武開門見山説:“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鄭國已處於危亡的地步。但作為鄭大夫的燭之武卻沒有半句為鄭國乞求的話,相反,卻以“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來表明為秦着想的立場。先分析了“越國以鄙遠”的難處,接着談了亡鄭實際上是增加了別國(晉)的土地,擴展了別國的勢力,而鄰國勢力的增強就意味着秦國勢力的削弱。接下來又分析了存鄭對秦有益無害:“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動心;2、充分利用秦晉矛盾。正當秦伯在考慮滅鄭、存鄭對自己的利害關係時,燭之武充分利用這一契機,進一步為秦君分析:“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來離間雙方。這番話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燭之武又把話題引向未來,預言晉國此後的動向:“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將焉取之?”指出晉國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將進而侵犯秦國,秦晉的矛盾將進一步尖鋭化。由於晉國當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秦伯對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燭之武的這篇説辭戳到了他的痛處,終於促使他下定決心,改變主意,退兵助鄭;

提問:如何看待晉文公的退兵理由?

明確:其實,“不仁”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知”通“智”,這個“智”,是理智,就是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的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説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

三、拓展討論。(6分鐘)

對比分析三國國君形象。

明確:鄭伯,這位即將亡國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現主要是“一從”、“一曰”。當秦、晉兩國氣勢洶洶地圍攻鄭國之時,形勢對於鄭國實在是差到了極點。鄭國的出路,大致來説只有三條:要麼抗爭到底;要麼屈膝投降;要麼化解危機。很顯然,以鄭國目前的實力,與秦、晉兩個大國抗爭,無疑是以卵擊石,鄭國勢必會因此而走上亡國之路,這是鄭伯所不願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結果或可保有相當的利益,最差無非是亡國,但這種結果是極不可靠的,鄭伯沒有主動權,所以他也不會接受;而想辦法化解危機,既可避免一場劫難,又可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動權,應該是最佳的選擇。這樣一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誰來化解這一天大的難題?顯然鄭國大臣之中無人能夠負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鄭伯沒有任何行動,而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就在事情即將順利解決的時候,作者利用燭之武的牢騷形成了一次波瀾,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燭之武面對鄭伯的重託,卻大談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無能為力也已”,滿腹牢騷且不願受命。尷尬之中的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這番自責,可謂動之以情,令燭之武為之語塞,對其牢騷情緒也是一個至好的撫慰。然後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説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鄭伯“之曰”,短短二十六個字,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展現了一位善於納諫、勇於自責、精於言辭的君主形象。

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於非常關鍵的地位,可以説戰與不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聽燭之武之言則和;拒燭之武之言則戰。在這裏,作者沒有寫其言,因為他是燭之武説服的對象,如寫其言,一則會有喧賓奪主之嫌,二則也會使行文繁瑣不簡。所以作者用了“説(悦)”、“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一是反襯燭之武勸説之效果,二是揭示秦伯決策之過程。為什麼會有這個決策?雖然他先與晉圍鄭,後與鄭盟,但這並不是説明秦伯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君主,因為秦伯的決策,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這也是秦國以後能夠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晉圍鄭,是為了向外擴張的需要,當他認識到這樣做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不會獲取什麼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盟。這樣一來,反面形成了秦、鄭圍晉的有利形勢,對秦國今後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並且“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使晉侯不敢擊鄭,“乃還”。秦伯之決策,使秦、鄭之盟非常牢固,而秦、晉之盟也就自然瓦解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燭之武出使之功效。我們看到,作者筆下之秦伯,是一個善於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

晉侯。鄭國這場危機,就是由他發起的。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向外擴張,爭奪專霸權,秦伯在這場危機中很大程度上也是被晉侯所利用了。如果事情按照他的預料發展,那麼此次事件的最大利益獲得者,無疑就是晉侯,但是偏偏中途殺出了個燭之武,偏偏中途秦伯就改變了決策,於是事情就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到手的利益不翼而飛;強大的聯盟土崩瓦解;弱小的敵人有了堅強的後盾。晉侯無疑成了這起事件的最大失敗者。 這時候,事情又起了波瀾:“子犯請擊之(秦)”,這是對背盟者最好的警告。秦、晉關係頓時緊張起來。如果“擊之”,會有什麼後果,晉侯是很清楚的:擊秦,則鄭必助秦。以一國之力而與秦、鄭作戰,即使取勝,也會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從而喪失爭霸的實力與機會,何況勝算的把握並不是很大,結果只能是一敗再敗。所以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作者正是通過人物的言、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豐富了人物的形象,為我們展示了三個性格各異的君主形象,這是作者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也是每一個決策者應該學習、借鑑的,那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時地作出判斷、果斷地作出決策,來維護自己最大的利益。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

四、總結。(2分鐘)

這篇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還是説辭,都表現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智勇敢。特別是説秦時的舉重若輕、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體現了一位出色的辯臣的形象。這個人物不僅活躍在古代,在現代依然有現實意義。大家在課後可選擇閲讀《鄭伯克段於焉》中有關片斷和《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戰”的有關內容。加深對《左傳》的瞭解。

五、佈置作業。(2分鐘)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言知識。

高中語文??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軍、擊、內、如、信、謝、意、坐、舉、勝、鬥、置”等重點實詞,掌握文中詞類活用,成份省略及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語言規律,掌握本文重點虛詞。

2.學習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鬥爭中刻畫人物,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行動展示人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二、文言基礎知識

1.注音釋義

旦日饗士卒(饗,xiǎng,用酒食款待)

鯫生説我曰(鯫,zōu,短小,淺陋)

戮力(戮,lù聯合,一同)瞋目(瞋,chēn發怒時睜大眼睛)

目眥盡裂(眥,zì眼角)按劍而跽(跽,jì,挺直上身,兩腿跪着)

彘肩(彘,zhì,豬)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3.詞性活用

a名詞用作動詞

籍吏民(造户籍冊或登記)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b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c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_,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d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4.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古義:由婚姻關係而形成的親戚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_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古義:不同一般的事今義:副詞,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_,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3)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4)省略句

為擊破沛公軍(省介詞賓語“之”)

加彘肩上(省略狀語“於盾”)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三、難句解析

1.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劉邦自謙的稱呼,“戮”是聯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黃河北岸、黃河南岸。全句譯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帶着百多個騎兵來拜見項王,到達鴻門,賠不是説“臣僕跟將軍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將軍在黃河北岸作戰,臣僕在黃河南岸作戰。”

2.沛公則置車騎:脱身獨騎,與樊噲、夏候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置”,放棄。“車騎”指戰車。“道”用作動詞,取道。“間”可譯作從小路或祕密地。全句譯為:劉邦就丟下他的車馬與隨從人員,獨自騎馬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拿着劍及盾牌,快步離去。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走。

3.臣請入,與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項莊,兩種説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説,即“與沛公同命。”。全句譯為:我請求進去,跟沛公同命運。

4.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撞”在現代漢語中是“運動着的物體跟別的物體猛然碰上”,在這句中“撞”作擊刺講。全句譯為:亞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擊破了它。

四、內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鴻門宴”的前後過程,分為宴前、宴會、宴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主要寫了五件事:一是曹無傷的密告。這是矛盾的“導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劉邦的前後情況,説明他有“天子氣”,勸項羽“急擊忽失”,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為激化。三是項伯夜訪張良,緊張的形勢開始有了轉化。四是張良與劉邦商量對策,拉攏項伯。項伯被收買,為下文替劉邦説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筆。五是項伯勸説項羽勿擊劉邦。

這一部分寫形勢從緊張到漸趨緩和,從而轉到下一場鴻門宴上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併為下文作鋪墊。

第二部分(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鋭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_。

劉邦到項羽軍營,説了一番好話。項羽雖設宴招待劉邦,賓主雙方都各有打算,鬥爭時緊時弛,變幻莫測。可將宴會上的情節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動手殺劉邦,氣氛趨緊張。二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就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三起樊噲撞倒守門衞士而入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最_,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一落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他斥責一頓之後還賜座。三落是劉邦“如廁”是名逃脱是實。

這一部分總共寫了劉幫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四件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項羽內部范增與項羽殺不殺劉邦、項莊與項伯“殺劉”與“衞劉”的矛盾。這兩種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使人為之驚心動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後。寫劉邦脱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_。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文章不僅寫項羽在鴻門宴中鬥爭失敗,失掉消滅劉邦的機會,而且加深了他與范增間的矛盾,埋下了最後徹底失敗,自刎於烏江的禍根。而劉邦誅殺了曹無傷,內部則更加團結了。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殺終;以范增勸説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複雜,波瀾起伏,雖是節選,卻結構嚴謹,前後呼應緊密,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五、寫作特點

司馬遷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把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放在典型環境中來表現。他既沒有插入第三者多餘的説明和解釋,也沒有作靜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過典型細節和個性鮮明的對話來描寫人物。

以項羽為例。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柔寡斷,又帶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説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説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就答應項伯“善遇之(劉邦)”,等到劉邦到了鴻門,説了一番謊話後,他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説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的多次殺劉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衞劉邦,他也視若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有板有眼地訓斥一番,他不僅不暴跳如雷,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生彘肩,賜座。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説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一個角度來説而已。而他在虛偽的“仁義”幌子前,卻感到劉邦和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而自己卻反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劉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之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范增的老謀深慮;張良的老練多謀;樊噲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數語,就生動刻畫出人物的個性特點。

此外,作者還善於運用對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點更為鮮明、突出。如主帥項羽和劉邦,謀士范增和張良,部將項莊和樊噲,內_項伯與曹無傷,除曹無傷着墨不多之處,其他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襯,躍然於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