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故鄉公開課優秀教案5篇 精品教案:故鄉公開課的亮點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97W

本次推薦的“故鄉公開課優秀教案”是由多位教育界專家精心篩選,涵蓋了多個年級和學科,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鑑,同時展示故鄉教育發展的成果。教案內容豐富、思路新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故鄉公開課優秀教案5篇 精品教案:故鄉公開課的亮點

第1篇

1、初步學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3、培養喜愛“大熊貓”的感情,懂得要愛護野生動物。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複習第一節課的內容。你還了解大熊貓的一些什麼知識?

(1)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大家都喜歡它。你能説説大熊貓的模樣嗎?那書上是怎樣描寫大熊貓的呢?

(2)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描寫大、小熊貓的句子,讓人感受到它們的可愛!把它説給同桌聽,記住句子。

(5)這幾個自然段作者的感情有何變化?應該怎樣在朗讀上體現出來?自由練,指名讀。

2、學習單元提示。説説怎樣用提問法概括段落大意?

(注意修改:一要適當改變或補充詞語,正確表達意思,不能簡單地把問題的答案一字不換的連起來。二要注意只要表達得正確清楚、完整,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法,不要千篇一律)

1、你喜歡大熊貓嗎?為什麼説大熊貓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們的“國寶”?

故鄉公開課優秀教案5篇 精品教案:故鄉公開課的亮點 第2張

第2篇

採用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説主題。

1、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説《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魯迅:(1881—1936)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作筆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華蓋集》、《墳》等。

“我”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一年後,作者便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説。

“故鄉”這個題目,既交代了事情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又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1、什麼是小説: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的敍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

5、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序幕、尾聲)

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注意:分析小説主要是分析小説的人物形象

“冒着嚴寒”寫回故鄉的季節,寫出我回故鄉急切心情。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先用一個感歎句“啊!”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4、怎樣理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5、討論小説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手法,各有什麼作用?

(一)故鄉的變化(景物描寫有力地渲染了氣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等詞語,並思考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氈帽、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健康壯實。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皺紋深極薄的棉衣眼腫得通紅破氈帽手粗笨開裂

少年閏土動作、語言:活潑剛健動作利落有智有勇語言樸質生動熱情純真

中年閏土動作、語言:説話吞吞吐吐只是搖頭謙恭又含糊遲鈍麻木

少年閏土對生活:熱愛生活生活知識豐富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表面原因:1、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2、社會落後愚昧。

小結: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閏土的遭遇正是當時廣大受壓迫、受剝削農民的具體寫照。作者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於揭示帝國主義、封建社會雙重壓迫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害。

試在文中找出描寫楊二嫂外貌、動作、語言等語句,並思考作者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肖像:“凸顴骨”“薄嘴脣”“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刻、能説會道、令人可鄙)

語言:“哈!這模樣了,鬍子這麼長了!”(怪聲怪調)

動作:“……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1、人物形象:楊二嫂: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1)以她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另一方面展示了當時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隔膜。

3、楊二嫂變化的原因: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使她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作者塑造了一個淳樸善良麻木遲鈍的貧苦農民的閏土形象,也塑造了楊二嫂一個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貪婪的小市民形象。從兩人的身上折射出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以及封建傳統觀念對人們精神的毒害,造成人們純真人性的扭曲。小説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肖像、語言、動作描寫,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説明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經濟衰敗,農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貧困,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人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三、作業: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段落,試體會其作用。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句中兩處“高牆”含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個“高牆”是實寫。第二個“高牆”是虛寫,是比喻用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的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麼?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託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説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

4、第86段中“辛苦輾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什麼?

“辛苦輾轉”的意思是像“我”那樣異地謀生,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的意思是像閏土那樣在社會的重壓下貧困艱辛,精神萎靡而麻木。“辛苦恣睢”的意思是像楊二嫂那樣生活每況愈下而尖刻、潑辣、放肆、自私自利。

5、“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8、“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竟”字表現“我”對與閏土的隔膜之深,感到驚愕。如去掉“竟”字,表現不出“驚愕”的意思,同時也削弱了文章譴責舊社會的意義。

9、小説結尾”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運用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深刻含義?

“路”有兩種含義:一指地上的路;另指人生之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表達了作者渴望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和信心,以及鼓勵人們為希望而奮鬥的激情.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對故鄉的未來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我”對閏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表現了“我”對勞苦人民的同情與關心,對等級觀念的否定。

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主題: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後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第3篇

1、通過一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賞,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對親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和熱愛之情。

2、結合具體作品初步理解節奏和旋律是音樂表現的兩大要素。能用連貫的氣息,圓潤和諧的聲音,演唱《故鄉的親人》和《故鄉的小路》,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3、積極參與《思鄉情》詩歌朗誦音樂會的表演和創作實踐活動,並做出恰當的評價。

師: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古今中外思鄉之情人皆有之。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鄉情意,總是常駐胸間。唐朝詩人李白有這樣一首詩,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出示課件)

師:現代詩人余光中先生也寫過這樣的詩,請一位學生朗讀一遍。(放背景音樂)

導入語:剛才我們複習了《故鄉的親人》,通過思念故鄉的人來表現思鄉之情,那麼現在請你聽一下這首歌曲是從哪個角度來表現這種情緒的呢?

師:你認為這首歌曲採用哪種演唱形式最能表達思鄉之情?(獨唱、齊唱、領唱合唱)

導入語: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好象在對我説,歸來吧!歸來吧!(出示相應的畫面)

師:在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最使你感動的是哪一句?

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們走到何方,思鄉的旋律將永遠縈繞在我們的身旁。讓我們共同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熱愛我們的祖國。

第4篇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憶的銜接句,但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並不明顯。所以宜由教師點撥,使學生理解。

高一學生多半能體驗思鄉情緒,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們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會抒”。所以教學本文意在啟迪如何以我手寫我情。

思鄉懷舊是散文常見的主題。人們常借別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來抒發思鄉之情,比如蕭乾的友人因為當年住北京總布衚衕時,院裏有一棵棗樹,所以她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棗核”這一物上;香港作家黃河浪,因為生於榕樹之鄉福建,而把思鄉之情寄託在榕樹這種景上。他故鄉的榕樹有什麼奇異之處,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湧動,寫下本文呢?請大家一起從第5節瀏覽至第10節。

明確:駝背的榕樹形狀奇,傳説奇,功用奇;另一棵樹也為農人遮陽歇涼提供場所,為我幸福酣眠提供場所。它們在我心中,不僅僅是樹,還是理想的啟迪放飛者,道德的見證教化者,愛心的賜予傳達者,農人的庇護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樹,匯聚了濃濃的友情、親情、鄉情,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故鄉風物之一。這部分回憶片段猶如一個個電影分鏡頭,回憶畫卷徐徐展開。

三、為什麼不直接以《憶故鄉》或《故鄉的回憶》為題?(20分鐘左右)

明確a作者所懷念的人、事、物莫不與榕樹相關,對故鄉的懷念是通過對榕樹的懷念來表達的。所以,用《……的榕樹》作標題,準確、貼切。

c此外,榕樹在文章結構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請看課文1—4節和11—13節,分析課文是如何拉開回憶的序幕,又如何收起回憶的畫卷的。

2.1—2節的序幕裏突出的背景是什麼?畫面中流動着怎樣的情?(明確:是榕樹;濃郁、幸福的感情。寫狗是為了烘托情。)

3.第3節是故鄉榕樹的一個特寫鏡頭。這一節裏“迷濛的煙水,蒼茫的羣山”表明他現在距故鄉很遙遠,但,再遠也擋不住思鄉的視線,割不斷思鄉的情感。你瞧,他對榕樹葉子的記憶多麼細膩真切!請齊讀3節末句。

4.第4節是與榕樹有關的兩個廣角鏡頭,注意一下句子的銜接特點,頗似頂針格修辭。好處是有連綿不絕之勢,彷彿悠長的鄉思,纏綿温馨。請讀一遍。

?彎彎的月亮》寫憶中故鄉,語言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放歌曲,放投影膠片:“歌詞”)

5.為什麼不説“記憶裏的故事”象天上星星一樣多,而説“象榕樹的葉子一樣多”?

7.11—13節先以“快搖鏡頭”的方式徐徐收束畫卷。再由哨音、榕樹回到現實,讓我與憶中樹對話詢問,產生一種彼此思念的意境美。結尾輕聲呼喚,傳達了綿綿不盡的鄉思。

8.總結:本文是由眼前樹而引起回憶的。憶時先特寫再廣角,前者使榕樹的形象清晰而遙遠,後者為下文分鏡頭回憶榕樹設下了背景。

下文以分鏡頭的方式展開回憶的畫卷,分別有兩次集中抒情。所以,以《……》為題,還起了使形散神聚的作用。

四、學習過本文後,你有什麼作文方面的收穫?(2—3分鐘)

明確:1.寫思鄉之作,要注意選擇,對你別別具深意或故鄉富有特色的景或物。

2.思鄉之作,常常以“眼前→回憶→眼前”的方式結構全文。

3.類於頂針格的語言組織有情韻悠長的效果,細膩描寫所憶之人、物,有真切動人的效果。

①正確解讀本文。全國中語會會刊《語文教學通訊》96年12期p26上,有寧夏/朱宗明的教案,是借《鄉愁》導入的。我以為十分不妥。a.《鄉愁》與本文雖同抒鄉愁,但作者具體情況不同;在台與在港心態絕不會相同的。

b.《鄉愁》有苦味,《故……》有甘味;《鄉愁》有悲觀悵惘氣息,《故》則是神祕感恩氣息。市一中的曹德山説,授課結束時應提一下作家之所以會如此思鄉,是因為港陸分離。我也覺得不妥。因為香港迴歸指日可待,且未必在港才會有此情調、此內容的懷鄉,在他處也一樣會懷鄉的。

②長文如何短教?本文很長,讀一遍要20分鐘。只讀精粹之處甚至應會背,其餘可略過。其次,內容較好懂,僅須在結構關鍵處,內容難解處指點一下即可。我在市一中上這節比賽課時,只用一節課不僅教完全文,還詳析了特寫處、第4節、第5節寫理想處,第10節寫玄想處,還讓學生當堂背誦了3、4、5、10節中以上詳析之處;聽了《彎彎的月亮》的部分旋律。

③語言美應當領略,如以上所説之處。尤其讓學生頗有收穫的是:a.怎樣借語言加強抒情意味?可以用類於頂針之法,如4節,又如《彎彎的月亮》,它與所想表達的綿長不絕的思鄉之情相一致。

b.可以對一細節處詳描。如第3節對葉子,給人之感覺是雖距離(時空)遙遠而記憶極其清晰。再如寫老祖母處亦然,祖母神態栩栩如在眼前。

c.可以充分想象,如寫放飛理想時,理想美好在何處,遠大在何處等等,俱通過相關詞語表達,且>3句,若去掉其中一句,效果立即大減。

④結構上,此類文章有一常見模式:眼前—回憶—眼前。本文之長處在於:它把瑣碎思緒借榕樹以串聯凝聚,形雖散而神不散。

⑤文章材料的選擇、排序、銜接的道理應跟學生講清,才能有效指導今後作文。

⑥先在廣角鏡頭中兩樹合寫,再寫形狀、功用、傳説皆奇的老榕樹,然後合寫兩樹的共同功用;寫共同功用時,又先寫一般功用:眾人歇息乘涼;再寫特別功用,單寫我乘涼時的獨特感受。這樣安排材料,整體感覺是從特殊→一般;細部感覺則從一般→特殊。

第5篇

1、《故鄉》通過“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描寫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下農民破產,生活痛苦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課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3、掌握對比的方法,把小説中的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20年前與後的外貌描寫在書上畫下來,進行比較閲讀,找出他們的差異,進而歸納他們各自的性格變化,最後在他們的性格變化中理解小説的主題。

4、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重點:運用對比,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特點;小説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難點: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解決辦法:以課堂上朗讀與分析精彩片斷為主要手段,“重點”“難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領會。

①瞭解辛亥革命後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1、“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在遊子心中,“故鄉”是一個美麗的字眼,是魂牽夢繞的家園。大家讀完魯迅的小説《故鄉》,感覺和我們以前讀過的那些思鄉懷人的作品是否一樣?現在我們來走進魯迅筆下的故鄉。

2、1840年鴉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從此,中國人民陷入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壓迫的痛苦深淵。當時,在帝國主義扶持下,軍閥連年混戰,橫徵暴斂,致使廣大農村日益凋敝,廣大農民日趨破產。1919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中國人民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着。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接母親到北京居住,目睹故鄉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十分悲痛,一年後,便以這次回鄉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説。

(學生跳讀課文中寫“我”的情緒的段落。如開頭的“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結尾的“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等段落。)

2、朗讀品味,理解情感基調。作者的感情主要表現在(故鄉之景)和(故鄉之人)兩個方面。

朗讀小説中描寫故鄉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因素。(重點閲讀開頭的一段景物描寫,注意重讀“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等詞語。)

對比朗讀小説中“記憶中的故鄉”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藍”、“金黃”、“碧綠”等表示色彩的詞語。

3、教師小結:故鄉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藍天、明月已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陰晦”、“蒼黃”和“蕭索”。

4、故鄉哪些人的什麼變化最令‘我’心痛?(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對小説展開細緻深入的閲讀。)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成果。(討論主要圍繞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展開,也可以涉及宏兒和水生。存在分歧的地方可以保留,提交班內討論解決)

①閏土肖像的變化令“我”悲哀。②閏土言、行、神、心的變化令“我”悲哀。

①楊二嫂肖像的變化令“我”悲哀。②楊二嫂言、行、神的變化令“我”悲哀。

(學生分條梳理討論的結果,特別是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學生可能不夠準確,教師可加以點撥和補充:閏土:外貌蒼老,動作遲鈍,語言含糊,對“我”謙恭,對生活喪失希望。楊二嫂:相貌醜陋,語言尖刻,自私、勢利,虛偽、庸俗。)

5、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麼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並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6、朗讀結尾的三段文字,特別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求齊讀背誦。

(該問題探究的已不僅是環境,而且涉及小説主題。除了對比鮮明的“現實中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之外,其實,小説中還有一個“理想中的故鄉”。從小説結尾部分“我”的內心獨白可以看出,“我”對未來的故鄉有一個朦朧的希望輪廓。)

(這個問題是把小説的社會意義推到更廣闊的層面。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時代,故鄉失落了,又也許只存在於孩童純真的眼睛裏。小説中的故鄉是“我”的,又是“我們”的。它有着普遍的象徵意味,代表着人的精神歸宿。)

(結合課後練習,研究“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意藴。從小説對宏兒和水生的想象中,可窺見作者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理想中的故鄉,不在兒時飄渺的回憶中,更不在世俗、功利、隔膜的成年世界裏,它需要我們去追求,去勇敢地開創新路。)

4、文學作品中,除通過描寫,使所記的人、事更生動外,還往往用形象化的議論來揭示事理,點明中心。這篇小説也不例外。請找出本小説中的議論部分,並分析其作用。

(84段中的議論,表達“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踐踏下的社會現實的悲憤和不滿。86段中的議論,是對舊生活的否定和對新生活的嚮往。88段中關於希望有無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鼓舞,它告訴人們:新生活的實現,要靠腳踏實地的奮鬥。)

通過上述三段中的議論,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並使小説的主題得到了昇華。

5、明確小説的主題。通過小説的閲讀和社會背景的瞭解,你認為作者創作這篇小説的目的是什麼?

(通過對故鄉景色和閏土前後變化的描寫,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的舊中國農村日益破產,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現實,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通過本小説的學習,你掌握了閲讀小説的那些技巧?你還有哪些方面的收穫和困惑?請你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且把心得體會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