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三國鼎立教案6篇 "三國風雲課堂: 三國鼎立的歷史教學案例"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9W

“三國鼎立教案”是中國歷史上一段著名的時期,分別是魏國、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在中國北方、南方和中部地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一階段的歷史故事充滿了戰爭、政治鬥爭、英雄人物等元素,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三國鼎立教案6篇

第1篇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着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説一説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傑)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説説你的看法。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遊景點、物品等)?

三國鼎立教案6篇

第2篇

知識與能力:知道三國鼎立局面形成過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諸葛亮。瞭解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並能説出其與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學生收集關於三國時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國演義》的典型故事與歷史史實相結合,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利用三國曆史教學掛圖,並剪貼三國簡圖更加直觀地瞭解有關史實。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讓學生展開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中,瞭解曹操、作為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我國曆史進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引導學生閲讀每課一得,使學生明確文學

(設計意圖:由歌曲給學生創設一種歷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進入三國

2、調查學生課前準備的.關於三國時期的材料(包括歷史故事、人物介紹、詩詞歌賦),老師指導篩選材料,選擇可以用在本課的材料。

(意圖:一方面檢查學生課前查閲材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幫助擂主組選擇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學生分組自學,探究解決問題。(時間約10分鐘)

1、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兩個小組為擂主,四個小組為攻擂組

2、學生閲讀教材自學,探究問題,並把準備好的材料融合在所準備的問題中。

①兩個擂主小組選本組問題,分工協作,做講問題準備

②四個攻擂主全面閲讀教材,並把教材內容編成問題,準備攻擂)

(意圖:學生在自學中自主探究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1、學生擂主小組講問題,攻擂主提出問題,擂主學生回答問題,師查缺補漏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要歸納出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使用課後的材料閲讀,並能説明為什麼曹操能夠統一北方?學生講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師要加以補充

學生講述過程中可以補充故事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舌戰羣儒、蔣幹中計、借東風、苦肉計、火燒連營等,詩詞《念奴嬌赤璧懷古》《七步詩》等

(意圖:擂主小組的同學完全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所準備的材料講述這一段歷史,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把自已對知識的理解用

語言表達出來,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攻擂小組的同學則從另一個角度把知識變成問題來難為擂主的同學,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攻擂守擂針鋒相對,你來我往,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而知識在爭論中也被學生掌握。選播電視劇是為了製造一種氣氛,對赤壁之戰起烘托作用)

(意圖:指導學生製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意圖:用剪貼地圖讓學生體會三國在祖國版圖上的具體位置,曹操學會從正反兩方面歷史人物)

(意圖:鞏固知識,學生客觀本節課自己的表現,擂主小組根據守擂情況,攻擂小組根據提問題情況,包括課前查資料情況、課上參與的積極性、回答問題情況、動手情況四項,每項各佔二分,最佳擂主小組、最佳攻擂小組再加二分)

借鑑中央電視台“幸運52”和“開心詞典”的模式,把競爭引入課堂

具體方法:1、根據班級人數,把距離近的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設立小組長,以小組為單位課前查閲資料,課上參與攻擂比賽。

2、根據每課內容實際情況確定每個問題的擂主小組(可採用自願請戰的方式,,也可採用抽籤方式確定),小組長要調動組內每個成員的積極性,分工協作,把本組所分的問題分析透徹,講給全班同學。攻擂小組同學把教材的內容變成問題提問擂主小組的同學,擂主小主同學如有兩個問題答不上就會被趕下擂台。

效果: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積極展開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習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第3篇

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即怎樣看待三國鼎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

1、由同學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小説、電視劇導入到歷史上的三國: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小説《三國演義》,電視劇有沒有看過?你對裏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諸葛亮、曹操。)

教師講述:《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説之一,它反映了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英雄造時勢,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2、今天,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進18前的東漢、三國時代。

分析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社會背景,曹操力量的發展壯大,視頻展示官渡之戰的經過,説明戰爭的影響。探討官渡之戰曹操勝利的原因。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結合曹操的《蒿里行》進行闡述。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戰爭不斷,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太平。

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之後,與黃河以北袁紹發生了衝突,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袁紹率10萬大軍南下,進攻曹操,曹操只有3、4萬軍隊,敵強我弱,曹操該怎麼打呢?他採納了誰的策略?

(1)讓學生帶着以上的問題觀看視頻《官渡之戰》,請學生簡單複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讓學生歸納官渡之戰的經過、結果和影響

200年,袁紹率十萬大軍,進攻曹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軍只有三四萬人,雙方交戰互有勝負。後來,曹操採納降將許攸的計策,襲擊袁軍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軍趁機進攻,大敗袁軍。袁紹帶領數百騎兵狼狽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師生互動:曹操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來欣賞《觀滄海》,並跟隨它一起朗讀。

1、從詩中體現出曹操在統一北方後,還有怎樣的雄心壯志?(這首詩是曹操追趕袁紹的殘餘力量,來到渤海之濱寫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遠,面對茫茫大海,有感而發。它表現了曹操胸懷天下的英雄氣概)

2、要實現他的雄心壯志,有什麼障礙嗎?(劉備、孫權)

公元2,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南方的劉備與孫權,敵強我弱,該怎麼打呢?

播放視頻《赤壁之戰》,讓學生感受激烈的戰爭場面;並結合《赤壁之戰》的動畫講解,讓學生自己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史實(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結果、特點、影響)

師生互動:請學生分享有關赤壁之戰的歷史典故,教師引導總結。

孫劉聯軍:組成聯軍,戰略得當;採用火攻,戰術得當;利用氣候、地理條件

曹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鬆懈、輕敵;戰術失誤

5、以史為鑑:不要驕傲,善於借鑑和採納別人的建議,做事要有恰當的方法。

赤壁之戰,曹操打敗,逃回北方,公元2,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東漢滅亡,魏國建立,都城在洛陽。

列出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建立者。強調魏國代漢,曹操是東漢末年人,不是三國的。

通過圖片展示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區分三國發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的混戰割據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進步還是倒退?

三國鼎立雖是三分天下,但卻實現了局部的統一,有利於當地的經濟恢復與發展,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來説,是歷史的進步。

以曹操為例,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1、從《三國演義》裏對曹操,到名人眼裏的曹操,到你眼裏的曹操,最後老師總結。幫助學生辨別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

2、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進行評價。

第4篇

(1)引導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能力。

(4)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文藝作品中描述的情節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藝創作的分辨能力。

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設情景、角色表演、設身處地、史實辯析、講故事、討論戰爭勝敗原因、評價歷史人物、三國代表介紹本國經濟等方式,採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通過對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分析和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它是否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3)歷史使人智慧,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學生興致勃勃地觀看結束後,問: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哪一課嗎?學生響亮齊答:《三國鼎立》。那麼,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哪三國?你知道嗎?三國形成的歷史與大家所熟知的哪些歷史人物有關係呢?下面請大家猜想一下,好嗎?(生答:曹操、諸葛亮、劉備…)

1、我們要探究三國形成的歷史,得首先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説起(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彼此長期混戰。刀槍劍戟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和痛苦,同時也使北方的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集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渴望早日結束戰亂,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麼,是誰順應歷史的潮流,是誰順應人民的願望,結束了這種戰亂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謀善斷,很有眼光,以統一天下為已任,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用詩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課件顯示曹操圖像及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從這句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曹操懷有雄心壯志,他要統一天下。

3、(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曹操要統一天下,必先統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軍閥中,實力最雄厚的是誰?其次是誰?(生看示意圖作答)

4、曹操要統一北方,必先擊敗實力雄厚的袁紹。那麼,曹操的勢力是如何發展壯大的呢?(課件顯示曹操勢力發展壯大的錄音材料,讓生分析)

5、隨着曹操勢力的壯大,曹操與袁紹展開了決戰,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動態顯示《官渡之戰形勢圖》)問:你能根據示意圖上提示的交戰時間、地點、交戰雙方、兵力對比、交戰結果,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官渡之戰嗎?

7、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那麼,曹操為什麼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呢?

請看歷史劇場:①生先自我介紹 ②師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紹和謀士的對話④曹操和許攸的對話(再現官渡之戰中曹操、袁紹的心態)

表演完畢後,師説:這個短劇不斷再現了歷史場面,而且再現了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現在你能根據戰爭過程中兩人的心理素質,找出曹操勝利和袁紹失敗的原因嗎?(生答略)

8、在剛才的短劇中,曹操勝利、袁紹失敗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正可謂:(課件顯示)

從上述表演及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並建議偷襲烏巢,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勝、袁紹失敗的關鍵。

9、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課件顯示《東漢末年的天下形勢圖》)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了袁紹的殘餘力量,又陸續地消滅了一些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10、曹操統一了北方,又想乘勢統一全國。但這時南方有兩股勢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個是江南的孫權,一個是依附於荊州的劉備。割據江東的孫權,統治比較穩固。依附於荊州的劉備,自稱是東漢皇族的後裔,在軍閥混戰中,不甘寄人籬下。他聽説諸葛亮有安邦定國之策、濟世安民之術,便請他出來相助,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生講故事)

11、設身處地: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分析天下形勢?

表演對話(再現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12、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力量不斷地壯大。220xx年,曹操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南下,想要統一天下。孫權、劉備組成五萬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請看錄像《火燒戰船,曹操逃跑》。

14、(課件顯示)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卻出現了不同的結局。那麼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於優勢的曹操為什麼會失敗?(分組討論:從戰爭雙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説,那天晚上恰好刮東風,是天意。你怎麼看?(引導學生分析曹軍的失敗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必然性佔據主導地位,是導致曹軍大敗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沒有刮東風,曹操會失敗嗎?(在會與不會的激烈爭論中,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實際上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赤壁之戰後,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變化。曹操退守到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誰也打敗不了誰,但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這樣就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18、(課件顯示《三國鼎立形勢圖》)問:是哪三國?生答後指出: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因此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課件依次顯示三國成立情況)首先看魏國成立情況(一起讀)。那麼蜀國呢、吳國呢?

20、學以致用,史實辨析:(課件顯示)在一本連環畫上有這樣一個場面,諸葛亮領兵攻打曹操,曹操率軍迎敵。諸葛亮身後的大旗上寫着“蜀丞相諸葛”;曹操身後的大旗上大書一個“魏”字。請你説説這幅畫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如果不符合,錯在哪裏?

21、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未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並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三國的治理與開發。(把學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國,分別介紹三國經濟恢復、發展的情況)

(特別強調:三國時哪一政權和台灣有往來?生答後指出:這證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鬥爭。)

22、通過三國代表的介紹,我們知道在三國鼎立時期的相對穩定形勢下,各國的經濟都有所發展。所以,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這為日後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你從這幅圖中,看到了什麼?生答後指出: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最後究竟是誰獨霸天下,問鼎九州呢?我們將在下一課學習。

我們先説曹操。説起曹操,“很容易就聯想起戲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這不是觀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實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依你之見呢?

d:曹操戎馬一生,兼併羣雄,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功勞不可低估。

接下來我們再來評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在後世人民的心中已達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諸葛近妖”的説法。你該怎樣看待諸葛亮?

a: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b: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c: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d:他幫劉備統一了西南地區,並採取措施使西南地區得到開發。

師:從剛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全面,對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在這裏,老師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樹立科學的評價方法,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

課件顯示(1、諸葛亮與周瑜作品中像。2、史書記載:亮生於公元181年,瑜生於公元175年。)問:①從畫像上看,二人誰的年齡大?實際上呢?②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一樣嗎?為什麼?

(三)歷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學習三國曆史後,你有什麼感悟?

①從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得到啟示:戰爭帶給人民的是災難、是痛苦。我們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

②從曹操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一勝一敗的不同結局中,我得到啟示: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③從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中,我得到啟示: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相對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局面,是實現了幾個大範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④從三國經濟的發展中,我得到啟示:三國時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機的時代。穩定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⑤從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過台灣,證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數分子妄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我們要同這種分裂行為作鬥爭。

⑥從三國曆史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分裂只是暫時的。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⑦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我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客觀公正,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⑧從對文藝作品中的諸葛亮、周瑜與歷史上的諸葛亮、周瑜的比較中,我認識到:歷史上的人物是歷史的真實,而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虛構的成分。

1、遊覽三國名勝古蹟──隆中、赤壁,尋覓歷史足跡,開發三國曆史文化。

(袁紹、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曹操)(劃線為旁白部分)

兩軍交戰,相持不下,袁紹的一個謀士勸袁紹説:“袁將軍,烏巢乃屯糧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勸將軍派一支部隊駐紮在屯糧處外側,以防曹軍偷襲。”

這時,另一謀士許攸拿着搜獲來的曹操催糧書信,徑直來見袁紹説:“袁將軍,曹操主力屯兵官渡,與我相持已久,後方必定空虛。現在,若分一軍,星夜偷襲許昌,不但可把許昌連根拔起,而且還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袁紹説:“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

許攸氣憤地出來,恨恨地説:“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

許攸見袁紹驕傲輕敵,註定失敗,就去投奔曹操。曹操聽説許攸來了,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就光着腳跑出來迎接,還拍着手笑道:“您遠道而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請先生教我破紹良策。”

許攸説:“攸有一策,不過三日,使袁紹百萬之眾,不戰自破。”曹操高興地説:“願聞良策。”許攸説:“袁紹軍糧輜重,盡積在烏巢。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將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機燒其糧草輜重,則紹軍不出三日,將不戰自亂。”

曹操大喜。隨後,曹操率5000騎兵,襲擊袁軍屯糧處烏巢,火燒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曹操趁勢進攻,大敗袁軍。

假設你是當年的諸葛亮,你會怎樣為備分析天下形勢?

備:“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備欲伸大義於天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備治國安邦之策、濟世安民之術。”

亮:“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競能克紹者,非惟天時,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備拱手謝:“先生之言,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願先生出山相助。”

1、本課教學內容豐富,知識點比較多,在上課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比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識點。

2、學生在學習赤壁之戰過程中,對曹操的軍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後經過教師提示,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3、學生在學習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時,認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在三國時期,因此,我講授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後,就強調這兩個重要的戰役是發生在東漢末年,因為這兩個重要的戰役發生時,三國並未產生。

4、在上課過程中運用圖片、視頻等直觀素材,採用探究、啟發式教學,能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5、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用在瀏覽“三顧茅廬“等故事、熟悉和表演歷史劇場、討論問題用去了多一點的時間,導致教師講述第四個問題“三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很倉促,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我會讓學生在課餘時間熟悉“三顧茅廬”等故事,課前提前通知幾個學生熟悉歷史劇場並揣摩怎樣表演,這樣上課時就不用花更多的時間去熟悉,並讓學生花比較少的時間去討論問題。這樣就可以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講解本課中第四個問題,然後讓學生做一些課內練習,教師進行小結。

6、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通過本課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學習三國時期吳國跟台灣聯繫時,對學學生説明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養學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國的行經的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7、學習魏國建立時,要向學生説明曹操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在世時沒有廢漢稱帝。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稱帝,才是魏國的建立者。

?三國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説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着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裏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第5篇

瞭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閲資料,瞭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裏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傑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麼會湧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傑?他們都有什麼樣的作為?對後世有什麼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而且有那麼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麼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分別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建立的`?開國君主都是誰?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麼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麼樣呢?(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這也是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讓同學們談一談什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屯田”,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麼好處?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加以總結。

官渡之戰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同時展開討論,為什麼勢力大的袁紹會輸給勢力弱的曹操。最後讓學生明白:曹操之所以會勝利主要因為他禮賢下士會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的歷史作用,應當着重強調: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出示《三顧茅廬》圖,讓學生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然後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圖示的幫助下,講解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208年,曹操率20多萬人馬南下。劉備兵力只有1萬多人無力抵抗,形勢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他派諸葛亮東下面見孫權,提議聯和抗曹。孫權決定抵抗,派周瑜為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軍3萬聯合劉備抗曹。聯軍不到5萬人,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

指導學生利用對“赤壁之戰”的瞭解和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軍事家評論赤壁之戰”的活動,讓學生以軍事家評論的方式學習戰爭的過程、結果並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

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課件圖片瞭解,重點強調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結合曹操的舉措,指出曹魏建立後繼續採取重視大興屯田。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現象。

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幾個方面,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絲織業發達。

講述吳國發展經濟的情況,教師強調230年吳國的衞温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繫。

1、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為什麼又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呢?赤壁之戰後又形成了什麼樣的局面呢?

2、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3、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你認為曹操是什麼樣的人物?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三國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輩出的時期。若是是英雄,怎麼能不懂三國。

第6篇

2.教師引入:大家聽説過曹操、諸葛亮等名字嗎?誰來為大家講講他們的故事?請幾個學生講三國的故事。同學講的故事哪些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請認真看教材尋找答案。

1、學生閲讀教材,瞭解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的情況。教師出示“軍閥割據圖”及古詩,幫助學生理解。

2、曹操勢力的膨脹:學生讀教材,歸納出三點原因①“唯才是舉”,重視人才②“挾天子以令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戰:結合“官渡之戰示意圖”,學生講解,老師適當補充,然後歸納出知識要點:時間、地點、交戰方、結果、影響等。

4、赤壁之戰:以曹操詩《龜雖壽》來解讀曹操的志向:統一全國,從而引出赤壁之戰。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請學生講經過,歸納要點:時間、地點、交戰方、結果、影響等。

5.用表格歸納“東漢末年的兩次著名的戰爭”,引導學生思考這兩次戰爭出現的相反的結果的原因。

1、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師:請同學們仔細讀教材,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包括:政權名稱、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統治範圍)

2、三國時期三國的關係:學生讀書,學生分類歸納:蜀吳關係、蜀魏關係、魏吳關係。

2.《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與真正的歷史有沒有區別,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