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篇 "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凝練成長的奇點"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18W

本文主要反思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的問題和改進措施。通過觀察和總結,我們發現在科學教學中存在課堂內容難以吸引學生興趣,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探索更多趣味實驗、生動教具的運用,以及注重學生活動參與等改進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科學素養。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造房子》是蘇教版國小五年級《科學》下冊《形狀與結構》單元中的第四課。它以“造房子”為載體,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並建造紙房子,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體驗創造的艱辛與成功的快樂。我在第一課時的設計中,只涉及了學生動手卷紙棒和小組合作設計紙房子圖紙的過程,意在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發展。在教學開始,讓學生想像並繪製出古屋的房架結構,是為了使學生能順利地進行紙房子的框架結構圖紙設計奠定基礎。

設計歸設計,但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許多紕漏和和不能及時解決的新生成問題。現將我的反思總結如下:希望各位與會老師能夠從中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一、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不足。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要在教師有效的控制之下,既要給學生的學習以自主權和主動權,又要加強及時反饋和評價,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留心學生的情緒反應和探究活動的進程,及時加以點評。一個階段性活動結束時應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反思和自我評價,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加深對科學探究的認識與理解。

各位與會的老師也看到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了他評,而沒有注意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若説課堂上有學生“自省”的體現,那就只有一處:我讓沒有完成圖紙設計的小組尋找原因。但這在整堂課中,只如海中一粟,渺小得無力,又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他評”總沒有“自省”的效果好,我希望各位與會的老師,要以我為戒,在今後的教學中,多注重學生的“自評”與“自省”。

二、只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而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

學生是學習者。在探究學習中,大多數學生只關心探究學習本身獲得的結果,而對自己在探究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發展,並不十分關注。這恰恰是需要我們教師關注和引導其正確發展的的地方。在現實教學中,我們也常常將注意力放在指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究本身的意義上,忽視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否正向發展也關注不夠,指導不到位。比如今天我講的這節課,幾乎沒有涉及到讓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環節,所以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就沒得到正確的引導,這樣的結果,很容易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方面出現偏差,更談不上這方面的發展,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對科學探究學習的正確認識與理解。因此,我認為,教師在重視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學習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引導其能夠正向發展。

這節課,在學生展示紙房子圖紙設計的環節中,由於時間關係,有三個小組沒有得到展示設計成果的機會,學生表現出了失望、懊惱、甚至有的學生要責怪同伴動作慢。這時,如果我讓這三個組説一説自己的心情,並找出失去交流機會的原因,就會使這些學生重新找到自信,消除同伴的責怪,也不會在以後的科學探究中失去信心,而產生消極的應付行為。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一個人並不能真正完成高效率的探究活動,必須要多人的團結協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各項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但今天在課堂上,大家看到了每個小組都有未參與活動的學生,尤其是第五小組彙報時,説他們兩個人完成的圖紙設計,就更證明了這一點。實事求是的講,他們兩人設計的圖紙確實不錯:上面有三角形結構,有拱形結構,而且也非常美觀,基本上用到了前幾課所學的知識。但我們科學課上要講究合作,所以在課上,我建議他們以後要注意小組合作。雖然是這樣,但怎樣能使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活動,怎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是個困擾我好長時間的問題,一直也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在我的課堂上,探究課和觀察課,學生參與率還比較高,但拓展創新課和蒐集資料課,學生的參與率真的很低。我也希望大家能通過今天的研討交流,把“提高學生參與率”當作一個課題來研究,找到好的辦法,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現在的高效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結合。只有周密的預設,才有理想的生成。但再好的預設,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意外的生成,這時,只要我們抓住這些意外的生成,而且巧妙處理,一定會形成課堂上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反之,只會使有效的教學資源流失。

這節課,我在課前,我就交給了組長兩個任務:一是為大家服務;二是組織好本組的同學共同研究,共同探討,高效地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我本來以為這樣的設計,會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但事實上,學生的參與率還是很低。大家也注意到,課堂上有一個稍胖的小男孩最活躍,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但是我沒有抓住,沒能利用他來調動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再者,當有的小組失掉了展示圖紙設計的交流機會時,有的同伴產生了責怪之意,這時,如果我能及時抓住這一生成,讓其尋找原因,交流心情,也會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發展和昇華,但這些很好的教學資源,我沒有抓住,白白地流失了,現在反思起來,真的好可惜!

以上是我反思到的不足,在實際中,可能還存在着許多不足,希望名位與會的老師多多提出批評建議,本人將感激不盡!

國小五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後來方向發生了偏轉。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説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討論影響擺擺動速度的因素時,孩子們也提出了3種觀點:1.擺繩的長度2.擺錘的重量 3.剛開始放手的力度。由於在上節課學生實驗時發現擺擺動時,擺幅越來越小,但是速度沒有變化。因此,這節課上,沒有學生提出擺幅的大小會影響擺動的速度。但是,對於學生提到剛開始放手的力度會影響擺動速度的觀點出乎我的意料。

本節課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設計實驗是教學的重點。在研究擺錘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上,我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實驗方法,實驗中要控制哪些條件相同,改變哪個條件。因為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對比實驗。在彙報時,學生基本上都能説出要改變擺錘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條件相同,學生一下子不能説齊,我讓其他的小組進行補充。最後教師整合各組的觀點,完善實驗的方案。在設計擺繩的長度是否會影響擺錘的速度時,由於有了前面充分的討論,因此就順得多了,花的時間也比較的短。

本節課在材料的準備上,我就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結合實際自已動手製作了5個簡單的擺,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巡視學生分組做“擺錘的重量是否影響擺動速度”的實驗時,我發現有的學生操作不當使實驗數據的偏差。雖然經過指出學生也進行了改進,但使我意識到實驗前指導還不夠到位。實驗前,教師應該要儘可能的想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細緻的指導,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有效的開展。

在最後一個環節“擺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時,我先讓學生總結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接下來,我拋出一個問題:那是否兩個擺繩一樣長的擺,擺動的速度就一樣呢?並出示了演示器材。學生一下子就懵了,大多數的同學都認為是一樣的。在演示實驗時,前2秒這兩個擺看上去似乎擺動的一樣快,當時還有個學生大聲的説了出來:“擺動的一樣快”。我讓學生再仔細的進行觀察,慢慢得着兩個擺速度就很明顯的區分出來了。利用這個機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教育,觀察要有始有終,要認真仔細,這樣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更精確。

“教學永遠是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是我在進一步改進教學中值得深思的,我將繼續探索研究。

第3篇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心臟的大小、位置、結構;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與哪些因素有關。

科學探究目標:根據現象合理猜想,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統計等方法整理資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珍愛生命,並將學到的知識用於生活。

1、模擬心跳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3、聽診器、心跳測試記錄表、血液循環繪圖板、彩色筆。

1、出示聽診器,教師問:知道它是用來幹什麼的嗎?

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入本課研究主題:心臟和血管(板書:心臟和血管)

2、學生交流關於心臟想知道的問題。根據交流情況,引入下一環節:認識心臟。

?通過讓學生思考聽診器的作用,引出心臟,引出本課的研究主題,這樣既直入主題、不浪費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根據學生已有經驗先讓學生猜測位置,在猜測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摸一摸,你的心臟在哪裏?試着説一説它的樣子。

師生交流總結:心臟位於人體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頭在胸前比劃一下自己心臟有多大。

?通過學生猜測,摸一摸,找出心臟的位置,最後出示課件,師生共同總結出心臟的位置、大小、形狀。學生在親身感受中驗證自己的猜想,符合國小生的認知規律。】

對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臟的位置。摸摸有什麼感覺?

指導正確使用聽診器的方法:將聽筒置於耳內,用有膜片的這端放到心臟的位置。沒有輪到你的同學可以把耳朵貼近同伴的左胸心臟的位置,靜靜的感受心臟的聲音和節奏。

學生交流聽到的聲音,師生共同總結:有規律的、有節奏的一跳一跳的。

?這個環節設計是想通過聽診器,讓學生清晰的聽到心跳,在聽中感受心臟,學生對這個實驗的興趣很濃厚,但一定要給學生講解聽診器的正確使用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實驗。】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大家看一看,説一説:心臟是怎樣跳動的?學生交流

師生用手勢模擬心臟的跳動,共同總結:(比劃)我們把這樣叫收縮,這樣叫舒張。心跳就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板書:心臟收縮、舒張)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我們就感覺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來用手勢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個環節學生利用聽診器感受心跳,但心臟到底是怎麼跳的,學生不是很明瞭,於是我利用了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心臟跳動,並在觀察的同時引出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最後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設計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心跳,學生在玩手勢的同時,加深了對心臟跳動的理解。】

?在上面幾個實驗的基礎上,適時的拋出問題“心臟的內部構造又是什麼樣的嗎?”將學生帶入心臟內部構造的學習中,接着通過豬心臟解剖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心臟的構造。】

課件出示心臟內部構造:心臟是具有強有力的肌肉構成的,內部是空的,可以分為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在第二個大環節的設計中,通過教師適時拋出的問題及幾個活動的設計,同學們在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心臟的形狀、大小、位置、構造。】

2、師:同學們認為心跳的作用是輸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麼方法驗證?

提供實驗材料:橡膠球、塑料瓶、塑料管、紅色的水四種材料

小組商討“設計一個演示心臟跳動的模擬實驗”實驗方案,並在班內交流。

4、師生共同演示實驗,在演示中得到理論的提升。最後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心臟的作用:心臟收縮,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心臟舒張,將血液運回心臟。

?在課堂上,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考,或是直接給出結論,只是起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出結論,學生理解的更為透徹,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理論提升:我們來看人體全身血管圖,把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叫動脈。(動脈裏的血液攜帶着養料和氧氣,一般用紅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叫靜脈。(靜脈裏的血液攜帶着人體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等廢物,一般用藍色表示),連接動脈和靜脈的是比頭髮絲還細的佈滿全身各處的是毛細血管。(板書:毛細血管)。

學生看完課件,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血管有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用紅筆板畫動脈血管,用藍色板畫靜脈血管。

?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給學生直觀的學習,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認識三種血管。】

1、畫血液循環圖。各小組先想一想,用箭頭在血液循環模板畫出,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循環流動的,用箭頭在圖上劃出血液流動方向。師巡迴指導。

師總結:心臟的構造以及血液循環是非常複雜的,同學們能想到這麼多,很不簡單。

看屏幕電影:血液在人體內到底是怎樣循環流動的呢?我們再來看個影片。(課件插播血液循環小電影)看了剛才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身體相互説説,血液在心臟和血管之間怎樣循環流動。

?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血液循環圖是基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與猜測,在猜測後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入,記憶會更加牢固。】

師生交流,除了用聽診器聽心跳,你知道還可以怎麼測心跳?

找一找身體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這樣的跳動?(生:手腕、脖子、頭)

師生共同總結:脈搏是由於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所以我們通過摸脈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況。

?有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學生不難猜測出脈搏是因為心臟收縮和舒張引起的。】

1、測半分鐘心跳數,然後將測得的數據乘以2記錄下來。

2、老師質疑:剛才我也測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鐘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這是怎麼回事?

學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因為太緊張的緣故;或許是心情激動。與情緒有關。

師:現在誰能總結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麼有關呢?學生總結。

提升:人在情緒激動、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時,需要的氧氣多,血液循環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會明顯加快。另外,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心跳會有所不同,少年兒童在正常情況下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查自己的健康情況。

?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第4篇

?運動與設計》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力系列的第七課,本課側重於科學、技術和社會三方面的內容,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對身邊的常見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

?運動與設計》中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這一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引導孩子們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精妙設計”,研究他們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將自己所學的運動和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自行車各個主要部件的名稱,這樣他們才會言之有“名”。將自行車的實物與課件結合,讓學生認識自行車的各個主要部位:車把、剎車(車閘)、腳蹬、齒輪、鏈條、前輪、後輪……。這樣既有助於學生認識自行車的結構,又儘可能地給學生留有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從而從自行車與運動密切有關的部件入手,引發師生共同探討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增加摩擦力?自行車運動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用什麼方法減少摩擦力?這個環節,學生根據課文插圖結合日常經驗,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教學內容基本可以完成,如果上課時,將自行車實物搬進課堂,讓學生分組進行觀察研究,效果將更佳。

第5篇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來説並不陌生,但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變化,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祕。因此本節課主要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知道太陽和影子的關係,發現太陽和影子的變化規律;知道可以通過影子的變化來推斷太陽的變化;進一步感知人類生活離不開太陽。為了完成教學所設定的目標,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我的教學:

如果要在課堂上完成這個實驗,時間是最大的問題,如果每隔10分鐘測量一次,一節課最多測量兩次,那是很不科學的。於是決定要兩個課時上這節課,每隔10分鐘記錄一次,這樣可以得到四到五個數據,可以尋找一定的規律。

二、神祕的大自然,總讓孩子們充滿好奇,國小生正是長知識,接受新鮮事物的成長階段,總有一股一探究竟的勁。

“千聽不如一動”,我讓學生自己做手影遊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探討自然奧祕的興趣。為下面的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探究作了一次總動員,讓學生不怕困難,只要能進行探究自然奧祕就信心十足。

三、我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對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培養。

國小科學教學中,實驗課是重點。教師應讓學生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探索、認識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質和規律,從而培養他們獨立、主動的探索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達到科學啟蒙教育的目的。學生作為實驗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實驗的能力,這不但利於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也利於培養學生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

四、對數據的整理,可以讓學生形成一個系統的科學理論知識,雖然難度有點大。

萬事開頭難,相信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學生有了基礎,以後的教學就可以完全放手給學生了,教給學生原以生成的知識,不如教給他們研究知識的形成的方法。

這節課還有我不滿足的地方,第一,教給學生設計實驗的時候,不敢放手給學生,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指導過分;第二,學生實驗時,指導工作沒到位,導致學生的數據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