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敍事研究的特點5篇 教育敍事研究:特點與趨勢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4W

教育敍事研究是對文本和講述中的教育主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以及教育歷程和個體經歷的記錄和呈現。該研究方法注重教育故事的探索,有助於理解教育現象與教育實踐中的複雜關係。

教育敍事研究的特點5篇 教育敍事研究:特點與趨勢

第1篇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在傳授知識時所使用的語言,它包括有聲的、和無聲的兩種,表現形式是一般的講話、板書、肢體動作等。我們大家都知道,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所以説在我們的課堂上,假如這座橋樑搭建得不好,那麼課堂就會失去活力。

我在見習的時候,也上過課。我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課《金色的草地》,本來我想在上課之前,由於村裏條件有限,我沒有上網看過視頻,也沒有查過什麼資料。説真的,在上課之前,我有兩種比較矛盾的感覺,我想,不就是三年級的一篇短短的文章嘛,應該很容易上的,再者我又擔心,上是容易上,但是各個環節的過渡銜接我又該怎麼處理呢?我一次又一次的琢磨怎麼導入,怎麼銜接過渡,怎麼收尾,每個知識點的傳授要怎麼説才説得直觀生動,我要怎麼收尾,真的,我想了很多很多,甚至連假如我怎麼問,學生會怎麼答,然後我該怎麼評價鼓勵學生這樣的話我都想過了……

第二天,我有點期待,又有點忐忑地去上課了。可能是以為我是年輕的的新來的老師,所以課堂氣氛非常的熱烈。第一節課,首先是整體感知全文,重點是圈生字,學生字。面對我的指導和提問,學生都十分的積極。但是,我在講解字義的時候,幾乎都是按照教輔書上唸的,沒有轉變來直白的意思讓學生理解,關於這一點,我很抱歉。再者在上閲讀指導的時候,我有好幾次不知所措,幾乎不知道講什麼,停頓的時間比較長。我發覺,自己事前想好的種種,好像突然就忘記了……所以,好幾個環節,我都是沒有用銜接語言,直接就講解了,這顯得很唐突,再者面對學生的回答,我也是簡單的評價對錯,沒有做到很好的引導和鼓勵。

事後,我認真反省自己的失誤,決心加強自己的語言功底。我相信,成長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我會正視自己的每一個錯誤,然後想法設法的改正它。畢竟我還年輕,畢竟我還沒有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我打算從如下幾個方法錘鍊自己的教學語言:

1、 去讀書館多借閲關於教學語言的書籍,學習教學語言的運用技巧。

4、 爭取機會多到國小聽課,多瞭解不同學段的學生,學習與學生相處的技巧。

6、 多讀書,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涉獵一點,儘量讓自己有話可説。

教育敍事研究的特點5篇 教育敍事研究:特點與趨勢 第2張

第2篇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教師自身專業意識的覺醒,教學一線的廣大教師積極投入教育教學研究。然而,教師應該如何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什麼樣的研究才是教師進行的研究?這本身就是需要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中國小教師進行的教育教學研究(簡稱教師的教育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按熙研究發生的場所來分,教台研究可分為現場研究和非現場研究。教師的教育研究更多的是在教學現場進行的。雖説在圖書館、閲覽室等場所查閲文獻是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有助於教師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或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使研究少走彎路,但教師每天都要親臨班級和課堂,教師又比較忙碌,受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的限制,不可能長時間地“泡”在書山文海里,所以,教師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在現場進行的。現場既是教師的工作場所,也是教師研究的場所。如課題“改善教師提問行為的行動研究”,此課題實施前,查閲別人有關“提問”的研究成果,比如“提問”有哪些功能,“提問”的問題如何設計,“提問”有哪些技巧,閲讀這些研究成果是我們開展這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但我們這一課題的主要工作是,觀察教師在真實的課堂情境下,他或他們的提問行為如何,是否符合理論要求,是否在實踐中有成效。這一課題研究的過程主要是在教師的教學現場進行的,研究的直接成效也是通過教師教學現場的改變 ――――教師提問行為的改善來顯現的:

按照研究是否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可把教育研究分為自然狀態下的研究和實驗研究。實驗法固然有它的優點:它可以通過人為地創設某種情境,從而研究自然條件下遇不到或難以遇到的現象,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現象的因果聯繫;可以通過各種設計手段分別考查教育因素的作用;可通過統計數據對教育現象做出相對準確的描述,但實驗法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實驗研究需要較多的技術,如變量的控制、實驗設計、測量、數據統計等,這些技術一般教師很難掌握。其次,盲目採用實驗法可能不符合教育研究的人文性。比如,教育實驗常用的設計方法是設置對照班和實驗班,在對照班不施加明顯對學生有利的變量或在實驗班施加有害變量都是有點不盡人道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質量的事業,而生命對於人來説只有一次,如果教育對人的生命有誤的話.那麼對於一個人所造成的損失足無法彌補的,某校一個課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該課題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在實驗班滲透德育,在對照班不滲透德育。顯然,雖然課題是研究德育的問題,但課題研究方法本身是不道德的。大教育家赫爾巴特早就説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公理。再説,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都明確規定,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道德和情感的教育。因此,該課題這樣開展研究,既違德,又違法,

按研究的目的來分,教育研究可分為理淪研究和實踐研究。理淪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認識未知,發現普遍規律,形成或發展理論,回答的主要是“為什麼”的問題。實踐研究是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的研究,它在理論的指導下,針對某一具體問題,深入考察其特殊規律,提出比理論研究更為具體的對策、方法,回答的主要是“如何做”的問題。教師每天都要親臨教學實踐,教師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研究如何在具體的場景下解決這些問題。雖説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但教育的實踐是非常複雜的,抽象概念組成的理論不是以表達實踐的豐富的情境和意藴。教育實踐需要普遍規則的指導,但規則的運用又無規則可循,教師不能像技術工人那樣,只要掌握了有關規則就能進行教學工作,教師需要在研究中工作,因為“究其本來的基礎來説,教師的勞動就是真正的創造性勞動,它足很接近於科學研究的”。這裏的研究,是指關於實踐、為了實踐、在實踐中的研究,而不足探求變動的教育現象背後虛妄不變的客觀規律,或者是探究控制人、操縱人的自由行為程序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説教師的教育研究是實踐研究,並非否認教師進行理論思維的必要性。馬克思曾告誡我們: ――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的`思維。但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師的工作性質來説,讓教師去從事理論研究顯然是不明智的。諸如“現代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素質教台評價體系的研究”,“學習方式最優化的研究”,這些課題研究一般教師是很難勝任的,即使做起來,也是一筆“糊塗賬”。

從研究範圍和領域上看,可把研究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在研究的領域、思維方式和技術手段上,有所區別。微觀研究着眼於局部問題,運用歸納分析、經驗總結。實驗法等,依靠調查、實地觀察等方法宏觀研究更加強調教育與外部經濟的結合以及研究發展的趨勢問題,依賴於數量統計、相關要索分析和概率判斷等方法、雖然學校自身也面臨宏觀研究問題,如學校周邊的人口分佈、區域功能定位、文化傳統和教育需求等。但對於教師來説,更多的是進行微觀研究,因為教師每天要忙於課堂事務,不可能有許多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涉及宏觀方面問題的調查與分析,就像讓一個農村中學教師去從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研究》,顯然是不現實的。再説,教師每天所必須考慮的是如何進行教育教學,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樣的課題應該是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去研究。中國小教師所進行的研究應該主要是微觀研究,應該是一種很具體化的研究,應該研究本校和本學科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比如,有這樣一個課題:“中學外語特色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關係的研究”。這個課題,從研究內容卜看,是探明特色教學與學生髮展之間的關係,屬於理論研究;從研究範圍看,不只是研究一所中學外語特色教學如何開展,可以説它是宏觀研究。目前,很多中國小都在搞外語特色教學,而不同學校的校情是大不相同的,每個學校在開展外語特色教學時所面臨的問題是大不一樣的。如果各校面臨的問題都一樣,形成的特色也一樣,那實際上就不成其為特色了。因此,各校應該研究立足於自己學校的實際如何開展英語特色教學。倘若把名稱改為“某某學校外語特色教學的研究”,這樣就可避免不切實際地從事理論研究和宏觀研究,使研究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實踐價值。

行動研究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這裏所指的行動研究是與純研究相對的,它不是“述”而不“做”或是“述”與“做”分離的研究。長期從事教師課題研究的指導和管理工作,使筆者產生這樣的看法:依照廣大教師現有的能力以及開展教育科研的其他條件,讓他們按照一定的規範,運用一些科學方法來對某個項目做系統而有深度的研究,好像不大現實。筆者認為,中國小教師搞課題研究應淡化“研究”,突出“行動”。這裏的“研究”對於“行動”具有參與功能和引導功能。“參與功能”是指,教師通過參加與某種行動有關的課題研究,使教師積極參與某種行動。這裏,“課題”是“行動”的載體。“引導功能”是指,“研究”和“行動”相結合可避免行動的盲目性,使行動更為理智。筆者正在主持一項省級重點課題 ――――“中國小教師教學反思的行動研究”。申報這樣的課題,筆者有這樣的意圖:教師反思已經被認為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重視教學反思,但教師的反思往往是非自覺的行為,比如,迫於學校領導的要求,或者是為了寫出一篇好的案例或教育故事,以便能夠發表。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通過開展此課題的研究,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會對教學反思有一種任務感、責任感,從而自覺、積極地進行教學反思;同時,這裏的反思是和研究結合在一起,是在研究指導下的反思,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教學反思較平常未作為課題研究隨機進行的教學反思,一般説來更具有效性。

按照對教育現象描述的方法,教育研究可分為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量的研究是用數量化的方法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質的研究主要是採用非數量化的語言對所觀察的現象進行描述。量的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認為社會現象是客觀存在,不受主觀價值因素的影響。它的優點在於它對事物描述的精確性和直觀性。但作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在教育領域內運用,量的研究有它的固有的缺點。

教育學研究不是研究物與物和人與物的關係,而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狄爾泰指出:“我們對自然進行説明,而對精神生活進行理解。”很多教育現象很難用數量來描述,盲目追求量化易犯科學主義錯誤。比如,有的學校用量化的方法來衡量教師的道德品質的高低,其實,道德品質一類的東西很難進行量化,如果盲目量化,無異於以魚在岸上存活的時間去衡量魚的生命力。

第3篇

要想發揮教育敍事研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學校管理者需要從制度建設、氛圍構造、活動開展等方面全面推進教育敍事研究的開展。

第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校本敍事研究制度。完善而科學合理的研究制度是發揮學校教研組織功能、教科研工作順利運行的保障。制定敍事研究制度時要遵循~定的原則:(l)人本性,即從滿足教師專業成長需求出發,以服務教師為宗旨,敍事研究制度要合乎學校實際併為教師所接受。(2)科學性,即制度設計遵循教育規律,符合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制度邏輯的嚴密性和條文之間的聯繫性。(3)民主性,即制度制定充分尊重教師的意願,吸納教師參與制度設計、方案選擇等環節。(4)校本性,即制度設計時,不應照搬照抄,而要基於本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水平及對科研的需求,設計適合本校實際需要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敍事研究制度。

第二,以活動為載體,創設濃厚的敍事研究氛圍。學校良好的研究氛圍是一所學校的學習、活動、研究的文化積澱。而積極開展豐富的科研活動,是學校形成良好研究氛圍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經常組織有關教育敍事研究的活動,比如,組織“我的教育故事”論壇,邀請教師漫談自己的教育故事,交流心得,各抒己見;開展教育敍事研究徵文比賽,動員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故事形成文字,並且設置獎項,優秀者可推薦在公開刊物發表,也可以集結教師的優秀敍事作品,以學校文集的形式予以出版。在開展這些活動時,不僅僅只是作為履行行政管理的程序,而是每次設置一個活動主題,積極動員教師參與,引領教師反思,真正讓教師將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點點滴滴真誠傾訴,共同分享教育智慧和經驗。

第三,給予教師發展非正式組織以科學的指導和關注。近年來,教育敍事研究“草根活動”日漸興起,這種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非正式組織,較正式組織而言,運行機制更具靈活性、自發性,成員基於信任建立起的關係更為密切,研究氛圍更為濃厚。組織內的教師通過合作敍事,講述彼此的教育故事,共享教育經驗和智慧,營造一種合作共進的科研氛圍。但該組織由於缺乏學校的管理和監督、教育專家的引領,加之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導致成員在教育研究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認識自我價值,缺乏研究勇氣,缺乏科學的科研知識,不能很好地對自身的專業發展進行長期規劃。所以,學校管理者在抓好校內常規研究活動的同時,也應給“草根”組織以科學的引領和扶持,邀請教育專家給教師講解教師科研方法和知識,幫助教師制定專業發展目標和規劃,使非正式研究組織健康成長。

第四,利用校園網絡空間,鼓勵引導教師撰寫教育博客。博客以其“發佈、分享、交流”的功能優勢,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教師利用博客進行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歷程共享,為自身發展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學校管理者可以將教育博客作為教育敍事研究的有效平台,鼓勵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故事、教育行為客觀地記錄下來並進行深入反思;成立校內教師博客羣,定期組織主題敍事研究;定期舉辦校內優秀教育博客評比,引導教師積極參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學校,撰寫博客已成為教師考核的指標之一,完全與名譽利益、晉級評優掛起鈎來,使博客寫作染上了很大的功利色彩,很容易引起教師的逆反心理、浮躁功利思想,最終也只能是事與願違。所以要讓教師自覺、主動參與敍事寫作,不是監督、硬性規定,而是重在引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 學院級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

第4篇

縱觀國家民族發展的歷史,誰創新,誰就進步,就發展,誰不創新誰就倒退,就落後,最終不打自誇,可見創新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教育創新,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發現,挖掘學生潛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根椐本人數十年的教育經驗,數十年的工作心得,我認為這是對神聖教育事業的負責,對個人教育工作的負責,對學生一生的負責,我曾經就有過一次深刻的親身經歷,感受到了實行新課程標準教學對學生的改變。讓我看到一個學生從討厭學習到熱愛、主動學習的奇蹟轉變。

我在國小語文教學工作中,記得,一次在接手另一個同事的班級時,同事在對班上學生作介紹時,特別提出了一位男同學的名字對我説:“這位同學情況特殊,很調皮,學習成績不好,上課愛講話,還影響別人學習,我曾嘗試過找家長、罰作業,晚上家訪等方法督促他,期望能提高他的學習成績,但都無效果,希望你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能有更好的良策”,得到這個消息後,我就特別關注這個學生,經仔細瞭解,得知該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現在本人由外公照顧,個性倔強,但心腸很熱,有較強的影響力,喜歡得到別人的關注,針對這個情況,我特意為他設計了一套學習方案,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對他進行引導。首先,我讓他擔任班級班長一職,激起他的學習興趣,發揮他的領導才能,並針對該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我就在平常的教學中設疑,在課堂上巧設疑,於無疑處設疑,喚起他的好奇心,增加學習趣味性,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每次課堂上,我都有意識提出疑問讓他回答,讓他在課本里自行找答案,並激發他的想像力,同時讓班上所有學生討論,徹底改變原來硬性向學生灌輸的傳統模式,成為與學生共同討論,相互交流的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掌握全文知識要點,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可擊千層浪,在實行創新教育模式後,課堂內就不像以前那樣呆板,純粹的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甚至有時可能看到學生在睡覺的不協調現像,而現在課堂氣氛熱烈,學習氛圍濃重。學生都願意學習,都願意共同探討趣味十足的課本知識,記得在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課文中有段文字是這樣描述的,“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來了,發出亮光來了。亮光落在牆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麼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裏。桌上鋪着雪白的枱布,擺着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着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裏跳下來,背上插着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於是我就向學生提問“為什麼她一點燃火柴能看到這種景象呢?”同學甲説:“是她太餓了,產生了幻想”,同學乙卻説:“因為那天是聖誕節,而她卻又冷又餓,又不能回家,所以產生了幻想”,當時,該學生也參與到同學中一起討論這個問題,神情專注、態度認真,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理想。

因為改變了教學模式激起了他的學習興趣,促進了他學生意識,變硬性強迫接受為自己主動學習,到了期未考試,該同學的成績從最後幾位一下升到了前幾位,並在後來的國小升國中的考試中,跟許多同學一樣獲得了優秀的成績,據學生本人介紹:目前已在重點高中就讀,這就印證了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説:成功的祕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才是創造的原動力,是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型成果無一不是在對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取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先得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因此,在現實情況中,一個調皮好動的學生,在傳統教育中也許是個後進者,但在新課程標準教學中可能就可以改變成優秀的學生。

第5篇

敍事就是陳述人、動物、宇宙空間各種生命事物身上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它是人們將各種經驗組織成有現實意義的事件的基本方式。這種方式向我們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別人講述我們對世界的瞭解的途徑。敍事普遍地存在於文學藝術作品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是人們表達思想的有力方式。因此,敍事學一直受到文學、藝術和文化研究者的關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敍事研究”即借鑑了文藝理論中的“敍事學”。敍事研究又稱“故事研究”,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這種研究方式的前提在於人類是善於講故事的生物,他們過着故事化的生活。敍事研究是以“質的研究”為方法論基礎的,是質的研究方法的具體運用。所謂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敍事正是這樣完成的。敍事研究被作為教師的研究方法運用於教育領域,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是由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倡導的。他們認為:教師從事實踐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説出和不斷地説出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目前,這種研究方法已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並被逐漸運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研究中。這樣的教育敍事研究,是教師瞭解教育和向別人講述其所瞭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它比較容易被一線教師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不像量化研究那樣需要教師或研究者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