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出塞》教學教案設計出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 《遠離封閉,走向自由》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3W

本文以《出塞》教學教案設計出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為主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如何通過精心設計的教案,在課堂上教授《出塞》這首古代文學名篇。通過深入的分析和引導,我們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首詩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特色。教學過程旨在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和思考能力,並提升他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解水平。

《出塞》教學教案設計出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 《遠離封閉,走向自由》

第1篇

2、通過誦讀詩句、品悟字詞,體會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當時朝廷、將領的不滿和對和平的渴望。

3、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相結合,感知邊塞詩的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古詩詞文化的熱愛之情。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註釋理解詩歌大意;想象畫面,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詩的國度裏。讀詩,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使我們的生活浪漫多彩,還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這節課我們就來一同學習第21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詩,穿越到唐朝的大漠邊關,感知詩人王昌齡的赤子情懷。(板書詩題和詩人)。

齊讀詩題,讀準“塞”的音,説説“塞”和“出塞”的意思。師隨機補充“邊塞”的重要性。

(2)學生分享蒐集的關於詩人和本詩背景的不同資料,師隨機對學生予以肯定。

指名反饋讀,引導學生結合字音、流暢度評價。(注意“教”讀第一聲。可補充原因――唐詩平仄規律;《古代漢語字典》解釋)

指名讀出節奏,評價。(告知七言絕句的節奏通常為前四後三,也可按詞讀。)自由練讀。師生合作讀。

(4)總結初讀古詩的要求:首先我們要讀正確、流利,有節奏,就是我們説的字正腔圓、有板有眼。

師:放聲朗讀便於記誦,低聲吟詠利於思悟。請同學們輕聲讀詩句,參照文下注釋,説説意思,不懂之處同桌一起探討。

(1)學生自學詩句,同桌探討,師巡視瞭解疑問之處。

(2)出示全詩,指名説讀懂了哪些詩句意思(不求統一,大致符合意思即可),還有哪些疑問。學生不能解決之處,師再引導解疑。

“秦時明月漢時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簡要拓展“互文”修辭手法。)

“萬里長征人未還。”――離家萬里出征邊塞的士兵,至今仍沒有回還。(師:詩中的“人”指的是――出征的戰士。唐朝管出征邊塞的士兵就叫“徵人”。板書:徵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要是英勇善戰的李廣將軍還健在,絕不讓匈奴的兵馬越過陰山。(提示:“但使”“飛將”“不教”“胡馬”四詞要翻譯過來;師可視情況簡要介紹陰山。)

師:讀好古詩,知道了大意,離學會還相差甚遠。但凡膾炙人口的詩作,都藴含着詩人極強的思想文化魅力。那麼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代表之作有哪些絕妙,我們又該如何去發現呢?

(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ppt出示)

1、同學們,請輕聲吟誦,看看詩句在你腦海中留下怎樣的畫面?

師:這畫面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淒涼)讀出你的感受來。

質疑:可這“明月、邊關”是邊塞再普通不過的景物,句一又絕妙在哪兒呢?(ppt出示朝代,感知時間久遠。)這一“秦”一“漢”兩字,將時間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來,明月變了嗎?(生:沒有)邊關變了嗎?(生:沒有)變的是一批又一批守邊的徵人們吶!所以,詩人第一句的七個字是想告訴我們--(出示“千百年來,戰爭一直沒有停息。”齊讀)讓我們讀出句一的“歷史久遠”來。(生齊讀)

小結:詩人巧妙地用普通景物向我們傳遞出了這麼多“言外之意”,這充分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凝練之美。

師:詩人王昌齡不留戀京城的繁華,把目光投向荒涼的大漠和徵人。他關注的邊關及徵人是怎樣的呢?(ppt出示圖片,師講解)

(出示句二)回想畫面讀一讀,你又讀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悟出了那種詩情?

(預設)生2:萬里長征----離家萬里,路途遙遠。(師補充:那時,從家鄉到邊關,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別説步行,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至少也得半年之久。)

生3:人未還----戰爭很殘酷。(師追問:為何沒回?――也許是還活着仗沒有打完不能回,也許是戰死沙場為國捐軀。一個“人未還”,飽含了多少淒涼與殘酷啊!)

師:人未還,心相繫呀!同學們,每到明月高掛的夜晚,那些背井離鄉、歷經生死考驗而倖存下來的徵人們可能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呢?(板書:思鄉思親)

(ppt依次出示徵人父親、妻子、孩子圖)那麼同在一輪明月下,千百萬徵人的親人們又在想什麼,做什麼呢?

師描述畫面,引導讀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兒(夫、父)未還”。

師:天倫之樂不能享,為子孝道不能盡,明明有家不能回!現在你的心中還僅僅是思念的哀傷嗎?還有什麼?(悲憤)

師(板書:恨戰爭):是對無休止戰爭的悲憤。來,將你們的感情融入字裏行間,齊讀一、二兩句。(生齊讀)

4、小結學法:剛才,我們不僅品出了徵人和親人之間的思念,還悟出了他們對戰爭的憤恨。看來,採用想象畫面、品悟重點字詞來體味詩情的方法很好用!推薦給大家!

師:面對不斷重複的人間悲劇,詩人王昌齡多麼希望時光倒流,回到漢朝相對安穩的日子啊,因為――(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1、誰説説這兩句詩什麼意思?相機檢查註釋“但使、胡馬”的理解。

(1)ppt出示唐、盧綸的《塞下曲》,指名説從詩中認識了怎樣的李將軍。

(2)ppt補充李廣資料,感知其英勇善戰,讀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師:詩人這裏思念幾百年前的李將軍的文字背後,你又讀出了什麼思考或言外之意呢?(生反饋)學貴有疑。相信下面的詩句和資料能幫到你。

師:此時,你想對無休止的戰爭説--(戰爭真殘酷、徵人傷亡很大……)

師:此時你相對朝廷説----(你們怎能不管徵人死活?你們要派良將才能打勝仗啊……)讀着讀着,我們終於明白了,詩人哪是在盼李將軍啊,他分明是在――(板書:憂國憂民盼和平)讀出詩人滿懷的期盼--(生讀)

4、師:可憐的千百萬徵人們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戰場傷亡咱認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當時將領的無能實在太令人寒心呀!徵人們,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行不行?(不行!“沒有國哪有家”!)請同學們牢記:無論何時何地,“有國才有家”!

師:來,同學們,讓我們讀出保家衞國的豪情----(齊讀三四句)面對前來進犯的敵人,讀出我們必勝的決心----―(再讀三四句)

師:同學們請看,這就是詩人王昌齡。因他深知徵人之苦,所以無限哀歎----(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因他心繫家國,所以呼喊----(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這寥寥28個字,就是詩人一片赤誠之心的見證!難怪明代詩評家李攀龍評價他的《出塞》是――(ppt出示,生讀“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師:看着看着,這遠去的背影又幻化成千百萬徵人的代表。他們雖九死一生、思鄉思親,仍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他們雖痛恨朝廷、將領和戰爭,但又希望殺敵報國使家國太平!這就是徵人的赤子豪情!

同學們,全體起立,讓我們用誦讀向徵人、詩人和他的作品致敬!(生起立,齊誦全詩。)

師:請坐。悲涼中流露壯美,憤恨中滿是赤子熱忱。這就是邊塞詩的共性。

1、學法遷移(如果時間不足,把拓展學習引向課外。)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用“想象畫面,體會詩境;品悟字詞,體味詩情”的方法學會了《出塞》。請看,我把詩人王昌齡的《出塞》(二)也帶來了。(ppt出示: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裏金刀血未乾。)

學生自學,反饋。師評價(善於學習;學以致用,熟能生巧--建議把學法繼續運用到自己蒐集的邊塞詩裏。)

2、結束語:一句句詩行,描繪一幅幅畫卷;一首首詩歌,講述一段段歷史過往。課下,希望同學們與詩詞經典作伴,擁有屬於自己的詩意和遠方。(謝謝!)

《出塞》教學教案設計出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7篇 《遠離封閉,走向自由》 第2張

第2篇

?出塞》一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方面困難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有創意地表達”。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淒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完全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説,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澱缺乏,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瞭解邊塞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相機出示了四首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歌——高適的《塞下曲》,杜甫的《後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邊塞古戰場的瞭解,認識它的荒涼寂寥、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願,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藴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後,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學生只做到語氣語調語速上的模仿,內心內的情感並沒有與詩人達到共鳴。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後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第3篇

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課件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我出示一些描寫邊塞環境的詩句,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徵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徵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後,我引導學生感悟:徵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歎、作何感想?在學生悟到徵人們一個樸素的願望是“回家”後,教師引讀——是啊,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結果如何呢?學生回答“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過程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這樣的例子還有:你是白髮蒼蒼的老父母,老師來問你,你在盼什麼?可是結果如何——讀——從秦漢到大唐,一千多年盼兒歸啊——讀——;來問你,柔弱無助的妻子在盼什麼?可是結果如何——讀——從中原到塞北,關山萬里盼夫歸啊——讀——

有些遺憾的是,本節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在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和口語表達方面不夠深入。同時,教學環節上不夠簡潔,引入的資料、補充的詩歌比較多,以致於“走馬觀花”。

第4篇

?出塞》這首詩所描寫的歷史背景與學生現實生活距離遙遠,如何感其境,悟詩意,激其情是我備課重點。

課件出示王昌齡簡介,並讓學生了解創作年代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所處時代正值盛唐,對外戰爭取勝,故邊塞詩人的作品多激昂上進。同時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這樣導入使學生穿越時空,感受冷月照邊關的畫面,與作者感同身受,自然入情入境。

在這四句詩中,最難懂的是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畫面,明白朝代的順序。在讀中體味景物雖然沒變,而朝代卻已更迭,悟出戰爭一直沒有休止。在教學第二句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以讀促悟,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遠,猜想“人未還”的緣由,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學生感受連年的征戰給人帶來痛苦與無奈之情。學生情感的大門被推開,暢所欲言,把詩人的情感和詩句融為一體,突破了難點。

學習本節課後,我又相繼出示盧綸《塞下曲》,王之渙《出塞》這兩首詩,讓學生分小組學習研究詩所表達的意思,採用本課學習詩的方法學習。既有拓展又鞏固本屆學習詩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參與較廣,較好地完成了本節教學任務。

第5篇

今天,我在教學古詩《出塞》一詩的時候,一天始的教學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很是平淡。我想這首詩的教學不會有更大的收穫。學生也就是能理解詩意,能一句句説出詩的意思。體會上的收穫應該不大吧?

詩已經講讀到差不多了,還剩下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們實在不能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訴他們算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説 説為什麼?試試看。未曾想到,卻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生甲:我喜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想到的是:雖然邊關和明月依舊,戰事不斷,戊戌邊關的人沒有歸來,讓家人期盼。可是,戊戌邊關的人沒有回來是為什麼呢?他們也許已經戰死了,也許他們還活着,但卻沒想過要回到家鄉來,他們是在為保衞國家而犧牲的,他們是無名的英雄!我為他們驕傲!

我在心裏想,教參上的建議是:“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第十二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而作為學生這樣的理解,好像與教學參考的不大相符。但學生已經説到這兒,我想讓學生繼續説下去。

生乙:我也贊成他的觀點,國家的安寧與戰士不辭辛勞的戊戌邊關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才讓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還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他們不希望戰爭繼續,他們更渴望過上沒有戰爭的平靜的生活。

生丙:我喜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表達了作都對李廣將軍的讚美,希望能有良將代為戊戌邊關,讓國內人民安居樂業的心情。可有一點我認為不同: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不是個人的功勞,而應該是全體戰士努力的結果,即使有好的將軍,沒有戰士們誓死衞國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場戰爭也會失敗的!

是啊,學生的理解也許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標有所區別,但從學生的談話中卻可以體會得出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從更多的電視劇或一些書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識,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國小生來説,他們能對國家的安定團結有這樣的認識,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倍感欣慰了。

第6篇

?出塞》一詩出現在湘教版國小語文教材第十一冊的第二單元。因為在大課間朗誦過這首詩,所以孩子們對它都很“熟”。雖然如此,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其詩意、品味其作為“唐人絕句壓卷之作”的妙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到了這麼幾點:

首先,本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遙遠。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因此本節課中,我注重通過幻燈片展示、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淒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入到徵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説,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藴。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了表達能力。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藴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後,我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其次,採用以詩解詩的方式,促進感悟。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這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澱缺乏,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我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本詩之前,教師出示了四首 “戰爭”主題系列詩歌(均已在此前的晨誦中朗讀、背誦):《國殤》、《詩經*秦風*無衣》、《漢樂府*戰城南》、《漢樂府*十五從軍徵》。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戰爭殘酷性的瞭解,認識戰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願,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同時,對“互文”和“用典”這一知識難點的處理比較巧妙,運用舉例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中國古詩文中這兩種特殊的寫作技巧。

第7篇

1、本節課是古詩教學,創設意象、營造意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本課開始就注意詩意氛圍的營造,通過聲情並茂的讀,激發學生對詩的感覺、回味,將學生帶入詩的王國,為下一環節的用詩詮釋詩奠定了基礎。本詩意境雄渾蒼涼,如何讓學生感悟並走進詩歌的蒼涼意境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利用品讀字詞,想象畫面,音樂激情等方法,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藴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歎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麼震撼人心,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領略。

2、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徵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徵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後,我引導學生感悟:徵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假如你是徵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會作何感歎、作何感想?有些學生悲傷憂鬱,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學生想到的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情壯志。教師隨機引導:孩子們,仗要打贏,我們更希望我們的戰士能平安回來,這是誰的心聲?從而引出親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喚,使全詩內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使後兩句的學習水到渠成。

3、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出塞》的前兩句寫得高度凝練,沒有涉及徵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徵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課前蒐集關於明月關塞詩歌,以及表現壯志豪情的詩句,通過這些詩歌的理解實現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學生在品悟詩句及想像畫面和人物內心世界時的表現十分出色,使課堂呈現濃郁的詩的氛圍,很好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古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教學古詩,不能限於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學,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加以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課前安排的蒐集軍旅詩,以及對李廣生平的瞭解,王昌齡做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都有全面詳細的瞭解,而這些資料很好的起到了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