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目送》讀後感8篇 "目送":人生離別的感悟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84W

《目送》是龍應台的一篇長篇散文,述説了她對父親的最後告別與悼念。通過細膩動人的文字、温情感人的情節,讓讀者深深感受到親情的珍貴和永恆。本文所描繪的父女情感和生命的無常,不僅對每個人都有啟示,更是人性的至高境界。

《目送》讀後感8篇

第1篇

眼睛,它明亮又深邃,傳達着人類的喜怒哀樂。每一雙眼睛放在不同年齡的人身上都會展現出不同的樣子,從新生兒眼裏我們看到的是他對這個位未知世界的渴望;從學生的眼裏我們看到的是滿滿的稚氣;從剛成年要進入大好青春年華的人眼裏我們看到的是對自由人生的熱愛和膽怯;從經歷了2/3個世紀的人眼裏我們可以看到無盡的滄桑。

老人們因為平常受新聞的影響,總會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特別是在子女出遠門的時候。也許你不會注意當你離開家的時候,背後有一個堅定的身影目送着你直到消失在他的.視線,才會默默轉身回去。也許你不會在意這一個微小的舉動,但是或許當你看不到那個身影時,又會覺得少了什麼。

暑假一般必做的事之一就是旅遊,我當然也不例外,那天和爸爸媽媽收拾好行李坐上車,爸爸讓我往後看,爺爺又站在那兒。其實我不是不知道,之前也有很多次,不管是外出還是回家,都會發現一個身影在那兒。這些擔心也並不只體現在那雙眼睛裏,出發之前爺爺説看了天氣預報,外面有雨,你們要多小心,從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裏就可以體會到滿滿愛意。因為怕他們老人家在家裏擔心,所以出去玩的時候,爸爸特意囑咐我要按時給他們打電話報平安,彙報行程。

每次大伯他們一家從南京回來,爺爺奶奶總會問,到哪兒了,到哪兒了?可以看得出他們內心的焦急,生怕在回來的路上出什麼事兒,快要到的時候,就一直站在路口轉圈圈,直到看到見遠遠的車燈在黑夜裏閃爍,這才放下心來,轉身走向廚房。

透過那雙眼睛我感覺到了這份剪不斷的親情。親情是偉大的,它有足夠的能力驅使一個人為自己的家人“犧牲”;在一個人漂泊無依的時候,它可以給予他動力……

親人之間無需過多的言語,通過那一雙雙眼睛,看的懂的人自然會懂。

《目送》讀後感8篇

第2篇

龍應台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象她的表情,是淡然,抑或無奈?

曾經“手牽着手,穿過好幾條街”“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裏,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揹着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到後來不過是“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

曾經他説:“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我看着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後‘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後來“推着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目送》並不長,卻寫出了兒子的成長,寫盡了父親的離去,有纏綿不捨,有憂傷黯然,也有平靜釋然。

有人在評價龍應台的文字時説:“‘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目送》這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正是“温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那麼輕,那麼柔,讓人不禁深陷其中,感動於她對兒子的.深愛,對父親的孝心中。

我不由想起自己。年幼時和阿太親,她問我她死後我會不會哭,我哭得稀里嘩啦;做夢夢到去親戚家的路上看到阿太的屍體,醒過來後撲在老媽懷裏狠狠哭了一場……可後來呢?後來慢慢地疏遠了,阿太死了,我卻哭不出了。

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目送呢?人生,不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目送嗎?

古人云“子欲養而親不待”,與其到人死不能復生時才悔不當初,不如從一開始就好好對待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當下,一起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第3篇

自古以來,愛,一直處於文人墨客們的論壇頂峯。上有孔孟儒家學説的“五倫”,下有孟郊的遊子吟。而位居五倫之首的“父子之親”及父愛,被廣為傳揚與歌頌。

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沒有誇張的累贅。《背影》,這篇不過短短一千字的散文,被朱自清用一件小事寫得令人無不動容與稱讚。背影是一篇回憶文,是作者朱自清在自己成為父親後,自己經歷過人生的起起伏伏後,理解了父親當年的不容易,從而回憶起八年前父親送自己去車站時的場景。冬天,父親丟了差事,祖母的首飾也典當給了商鋪,而父親和朱自清由於新老思想的碰撞也鬧的很不愉快。朱自清那時並沒有明白:家裏的重擔父親獨自一人默默地扛起,而他還在嫌棄父親説話不漂亮,認為失了顏面。但就在這種情況下,父親還不忘給他定製一件紫毛大衣:‘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背影給我的.共情很深,朱自清把父親買橘子時的情景描繪的栩栩如生,我好像在朱父身上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但好像又沒有。和朱自清,林海音家不同,家裏的點點滴滴都是母親在不辭辛勞的打理,而父親就像一個家的舵手,掌握着大的方向,做着重要的決定。稱讚母愛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而讚揚父愛的就顯得少之又少。母親很偉大,但父愛,在我看來也很偉大。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最欣賞目送的一點,是作者龍應台略帶悲感的文筆。有人稱目送為“生死日記 ”,記錄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與憂傷,如掛在黑夜裏的明月,似燭光冷照四壁。目送穿插描寫着關於送別的故事,清晰的帶出‘人有悲歡離合,孩子長大了就要離開父母’這殘忍的真相。

龍應台因常年離開家鄉,親人極少的原因下,到五十多歲才直面死神。隨着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失智,她逐漸理解到大自然的殘酷,辭掉台灣文化部長的職務,迴歸故鄉,照顧老母。我想,她做出這一決定時已經釋然。她看慣了世間爭鬥,嘗慣了美酒佳餚,再也看不上繁華和富貴的虛假。迴歸故鄉,賞一樹臘梅,品一杯苦茶,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第4篇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留意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着去披荊斬棘去開天闢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於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着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裏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濕漉漉的灰燼,散發着草木香灰的悲涼後調,沉澱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鏽的時光中。“文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後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於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裏看不到痕跡,但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取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我當初為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為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正因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我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之後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着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裏盛滿温柔,彷彿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此刻,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咱們靈魂的空隙時,才不會留下遺憾。

第5篇

天空飄着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着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着嘴脣塗得鮮紅的女孩拉着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着公文包,打着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説“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説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着。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於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裏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説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台講述着生命的進程,像是在講述着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後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脣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台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着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脣痕,脣齒間漫談着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説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説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裏人羣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裏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裏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進程是隻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隻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淨。吃多了五穀,眼睛裏便有了色彩和慾望。無索取便無慾.生是人最大的慾望。把這最大的慾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着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遊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進程。

第6篇

在目送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為之顫動。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台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朱自清在《背影》中寫道,因看到父親為自己擔心操勞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龍應台則寫了兩種背影。一種是目送父親離開人世,另一種則是看着兒子慢慢長大。漸漸只能遠望兒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發的是一種不捨,卻又不得不捨的心情。作者身為人子,身為母親,經歷了大半輩子,回首往事,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階段,當我們成為青年時,我們可能會變得很叛逆,與父母形成代溝,這時父母只能目送着我們越走越遠。當我們中年,老年時,我們終於理解了父母,可這時,他們已經老了,要離開我們,我們無力追趕,只能看着他們離開我們。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説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脱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説是龍應台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説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父母的目送中,有着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習生活。當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麼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

第7篇

那是一次霧意四起、朦朦朧朧的早晨,潮濕的環境彷彿我那迷茫、不安的心。就這樣翻開了《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的筆觸帶着一股淡淡的憂傷。

我想起了母親的聲音。那是一股因為耳聾所以變調、細弱、顫抖而毫無安全感的聲音。母親沒有暴跳如雷的.動作,沒有自棄的話語。我卻愈發感到了她從骨子裏透出的悲涼。或許是從醫生診斷母親再也不能康復開始;或許是從她呆滯的雙眼發覺;或許是從那一天她抱着我哭説對不起我,不能在很好的照顧我開始……我只能照顧好自己,努力學習,用行動告訴母親,我很好,不用擔心。可我多想,幫母親分擔一些痛苦啊!但……這是一股巨大的無力感,像是不小心滴在白紙上的墨,無法阻止,無法抗拒,只有看它越染越深、越肆意。

龍應台説:“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在晚餐的燈下,一樣的人坐在一樣的位子上,講一樣的話題。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彷彿久來的一場雨,終於給乾旱已久的大地,帶來一點濕潤。

是啊!人生在世,就算遇到一點兒困難又有何妨呢?只要你還活着,任何事都有可能去完成,去實現。俞敏洪曾説:“我要達到榜樣的高度,首先要活得比他長。這樣,他花三十年完成的事情,我才可以花五十年。”人生其實很美好的,困難只是調味劑罷了。

天,亮了一些;霧也散去了。我放下了書,順着桂花的清香,散着步。零零碎碎的風景映入腦海,放進回憶。只道一句——且行且珍惜。

第8篇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着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羣中急切地尋找我的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卧牀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裏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