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7篇 “授課中的感悟: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W

《第一朵杏花》是一篇唐代名篇,作家韓愈描寫了杏花開放時人們的歡喜場面,同時也表達了對自然美好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感懷。反思此文可以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其內涵和價值,加深我們對文學的認識和理解。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7篇 “授課中的感悟: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第1篇

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反應上來看,學生主動思考得不多,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內容。越是這樣,就越要訓練。新課標也提倡主動探索精神。因此,話題的構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價值的基礎之上。

話題一:在這個明豔的春天,竺可楨爺爺和孩子之間又有了一次對話。請同學們讀一讀,你能發現第二次對話和第一次對話有什麼不同嗎?

生:第二次對話孩子已經知道了第一朵杏花開的時間。第一次不知道。

生:第一次對話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訴了竺可楨爺爺第一朵開花的時間。

師:你讀得很認真,能夠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真是好樣的。

(話題促使學生在對比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自主閲讀的興趣

語文是姓語的,任何話題偏離文本偏離語文都是無效的話題。只有建立在語言訓練的基礎之上的話題

話題二: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些對話,看看他們在説時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

這一天,竺爺爺正在書房裏看書,忽然聽見窗外一個小孩子的聲音:“竺爺爺!竺爺爺!”

是誰喊得這麼急?他趕忙走出書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個孩子。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和讚賞,並提出儘量要準確貼切。填入的詞語按先後順序分別是: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這一話題的討論既訓練了學生對話朗讀的技巧,認識到提示語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詞要準確。對深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7篇 “授課中的感悟: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首先,我們初讀,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後一小節。但此時對它的認識尚嫌粗淺,還無法一下精確。

然後,大家從頭開始細讀文本。就在這裏,我體會到了細緻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讀,讀到寫竺可楨的句子時停一停,“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找出“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與不美,竺可楨看花首先關注數量,數了數,是四朵,數字很精確。其次他關注綻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細細看過,比較過,看出開的大小、先後……這不是我們看,而是一個“一絲不苟”的科學家在看。一句話,幾個詞就凸現出竺可楨看花與眾不同——並非單純欣賞,而是細緻觀察。把小處作為抓手,自然而又實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質。

頭開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認認真真、你一言我一語繼續解讀下去。於是,竺可楨這個人物形象,就漸漸豐滿起來。

一邊解讀教材,一邊思考教學活動如何設計。還是第一部分,“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可以用比較法。先出示杏花圖,讓學生欣賞,簡單説説所見所感。再出示句子,瞭解竺可楨爺爺是怎樣看的.,抓住“數了數”“四朵花”“不同程度”來深入理解。然後隨機板書:觀察細緻。有了環節,再往前看看:可是圍繞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課文核心目標是要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精確,研究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這部分的目標:理解竺可楨觀察細緻,顯然緊緊圍繞總目標。再往後看看,預設一下達成情況:我們這裏不常見杏花,學生會有想看圖片的需求,給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個點上,自然產生語言表達的願望,但是,也正由於他對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説説表面的美麗。此時引出竺可楨的看,兩相對比,不同顯而易見,竺可楨的觀察細緻也就不難理解了。抓住語言文字細細體會的方法也在這一過程中温習,等於給了繼續學習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剛才”等詞語他就會主動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標達成不困難,還為下文做了鋪墊。一番複查,得出結論:這一活動可行。

第3篇

在教學本課時,我圍繞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楨爺爺兩次看杏花的不同進行,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如“竺

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綻放開來……”“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彎下腰來”感受竺可楨爺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特點,學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導感悟到;而這裏的“習慣”二字,説明竺爺爺的細心觀察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動作;“我是問第一朵是哪天開放的。”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對科學研究的負責;還有“什麼事情啊?”“什麼時候?”“是第一朵嗎?”表現他對杏花開放的關注。

別人賞花,他卻數花,問花。最妙的.地方是當竺爺爺聽到第一朵杏花開放了的時候的反應:“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時的竺爺爺是何等的興奮和激動啊!這裏的問句短小,語氣急促,不難看出他此時格外激動、興奮,幾近欣喜若狂的情態。

這篇課文出現了這組一問一答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而且動作到位,如讀到孩子回答“是”的時候有的學生用力地點了點頭,通過朗讀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學生雖然能較好的體會到竺可楨爺爺的這種精神,但在教學本課後我思考了很多,感覺自己仍存在一些問題,如:

1、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欠缺乏,導致課堂中出現的一些現象不能靈活把握。這就意味着課堂教學的失敗,這讓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學過程中,我講述的部分多於學生理解感悟和朗讀,似乎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今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自己引導者的地位,更好的讓學生髮揮他們的優越性。

3、另外,在教學完本課之後才發現自己將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帶而過,沒能引導學生感受這個小女孩身上值得他們學習的東西。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備課,如何更深層次地與文本對話。加強對教學的解讀,靈活變通教材,及時關注時代的發展的新動向,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同時學習多樣的教學手段也是我的當務之急,主動了解學生,找到適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

第4篇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課文描寫了他和一個小孩子兩次觀察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讚揚了竺可楨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四年級語文

本課的教學我是從課題直接入手,板書課題後,請同學比較《一朵杏花》與《第一朵杏花》的不同,進而引出疑問問什麼課文不以《一朵杏花》為題,而要以《第一朵杏花》呢?接着請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再去閲讀課文。課文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實際上是從竺可楨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他對待科學研究的這種嚴謹、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

課堂教學上我主要抓住竺可楨的幾處動作、神態和語言來幫助學生認識竺可楨,體會他的嚴謹、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

本文語言清新‘平和,對話語言較多,無提示語,在指導學生閲讀感悟時要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重點進行分角色朗讀,可通過讓學生補充寫第二段中人物對話神情的方法,加深對人物特點的認識。

?第一朵杏花》反思二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現記錄下上此課時的點滴做法:

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着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説:“老師,意思不一樣的……”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着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二、帶着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在對課題質疑後,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着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説話可以説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三、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

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説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説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他們自己的討論,加深了人物間對話的理解,此時學生讀得更投入了,也真正體會到了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第5篇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靈性、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可也應該充滿靈氣與活力。贊可夫説過:“兒童在課堂上的生活應該是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的。”因此在教學中堅持民主,營造寬鬆氛圍是不可缺少的。

陶行知説:“創新能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為此我們教師應該千方白計地在課堂中構建民主和和諧的人際環境使自己成為學生尊敬的長者、合作的'夥伴討論的對手交心的摯友,使學生能夠大膽懷疑,勇於猜測,敢於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我們教師要允許學生提出節外生枝或異想天開的問題,允許學生敢於給其他同學或老師的教學進行挑剔。記得我在教《第一朵杏花》時,要求學生回家先預習,再反饋他們的學習的情況,再反饋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竺爺爺要彎下腰來求問。”可能有的學生沒有理解這句話,在回答的過程中答案無奇不有,其中還有一位學生説:“竺爺爺可能是駝背。“引得全班鬨堂大笑,如果在這時我出聲阻止這一切,那麼我想再以後的教學中學生還會這樣異想天開的回答問題嗎?答案肯定是”否“。這時我們教師要蹲下身子以兒童的眼光來思考問題了。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乃至所錯。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作為人師至關重要的是把學生的錯誤作為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從而引導他們在一次次的錯誤中總結經驗,走向成功的彼案。

第6篇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上課比賽,收穫頗多。從拿到教材到備課、上課,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字詞教學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應該在語文教學中佔一定的分量,結合我們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應加強字詞教學的力度。我在教學《第一朵杏花》的字詞時,單單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課生字詞,帶領學生讀了兩遍。這樣的字詞教學顯然不夠紮實,有的學生甚至根本沒能會讀。也許是因為上的是比賽課,我將本應兩課時完成的教學壓縮到了一課時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出於時間上的考慮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時間充分卻也未能細緻教學每課的.生字詞,導致生字詞默寫幾遍,都有學生仍然出錯,學生寫起作文、日記來錯別字連篇。看似簡單的字詞教學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有時課後問題的設計可以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學切入口,教師如能充分利用課後問題的提示,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準確地“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課文的內涵,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課課後練習第5題“默讀課文,説説課文為什麼以‘第一朵杏花’為題”,就是本文教學的有效切入點,如能抓住這個問題設計教學環節,就可使整個教學環節更有整體感,也能更準確的扣緊課文內容和主題。

有句話説“細節決定成敗”,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課堂中的小環節把握是否恰到好處。而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則恰恰疏忽了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觀察到了第一朵杏花開放了,興奮地去告訴竺爺爺的那個片段的教學中,我設計了讓學生給人物對話補充提示語的環節,有三個學生髮了言,我只是讓他們根據自己補充的提示語把人物對話分角色朗讀出來便草草結束了。其實在學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語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學生的回答則不夠妥當,或值得推敲。在這裏教師不妨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然後組織學生來作個對比,通過這樣的處理,幫助學生揣摩特定語境中的人物表現,對於學生來説是個很好的學習鍛鍊的機會。

第7篇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説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説明竺可楨嚴禁的治學態度。

為了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瞭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但我以為這節課教師放的過多,今後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另外,這篇課文的對話較多,雖然我在教學時知道學生朗讀,但是個別同學得到了鍛鍊,全體同學鍛鍊的`機會少,今後應採取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去感知文章的內容,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