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詩》的教案共6篇 "喚醒詩歌之魂:一份精彩的詩歌教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09W

本文將分享一份《詩》的教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這一課程。教案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可供教師參考借鑑,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可激發學生對詩歌的熱愛,提高其閲讀和寫作能力。

《詩》的教案共6篇

第1篇

二.新課學習可以先讓學生完成第一幅畫面的描繪,交流後,師加以指導和評説,然後再引導學生做好第二幅畫面的描繪。

1.請發揮你的想象,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用文字描繪出下面兩幅

注意環境的渲染,特別是“風雨”對小鳥的侵襲,造成小鳥“躲”

注意結合自己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情景,結合自己在生活中所見

所聞,發揮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抓住人物的神態、心理、語??

詩中的兩個“躲”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有個這樣體驗

《詩》的教案共6篇

第2篇

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瞭解古詩修辭用語的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準確、完整地複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語境理解詩中意象,體會詩中心理描寫結人物塑造的作用;學習本文敍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感受木蘭這一形象的審美趣味,理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願望與高尚情操。

參考備案:穆桂英、劉胡蘭、秋瑾、鄧穎超、撒切爾夫人、

欣賞京劇、豫劇、動畫片、郵票等簡單片段,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興趣可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觀察學生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可以先看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學習的活動內容中,再看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是否感到興奮、愉悦,然後看學生是否具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一個好的活動內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學生在完成了正規的活動內容之後,還想繼續進行。

六、千百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户曉,木蘭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體會並交流木蘭有哪些美好品德?

勤勞善良,堅毅勇敢,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英勇善戰,建立功勛。竭盡愛國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祿,這正是千百年來傳奇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

問題(包括老師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

3.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8.中國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從正道上講,須合於立德、立功、立字三標準。班昭、孟光是為以立德聞名;花木蘭、梁紅玉是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貞是以立字聞世。)

主要指學生能否圍繞着探究點,通過探索活動(可以是實踐活動、小組討論、看教科書、看錄像等多種形式),向教科書、教師、同學大膽質疑問難、提出見解

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遵守活動規則,會傾聽、理解別人的發言,主動自覺的與別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指通過探究活動,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某些問題達成共識,可以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可以通過動腦、動手解決某些問題或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途徑。

3.假如你是木蘭十年征戰時的戰友,請寫出你眼裏的和你心裏的木蘭的形象。

4.假如當年的木蘭來到我們身邊,你將怎樣歡迎她?還將怎樣跟她當面交流?

教後記:這首詩寫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千百年來,花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曉,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抓住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族情味的特點,背誦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是那麼的枯燥。

第3篇

2、學習這四首詩中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3、體味人間至愛親情,激發學生規劃自己的未來,設計自己的人生;

2、結合詩的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詩的含義。

3、體味人間至愛親情,領悟詩歌中藴涵的人生哲理。

1、學習這四首詩豐富的想象、奇巧的構思、凝練的語言。

2、體味人間至愛親情,領悟詩歌中藴涵的人生哲理。

?冰心詩四首》選自詩集,作者,原名,現代散文家、小説家、詩人、,冰心文學創作的基本主題是。

①母親啊!心中的風雨來了,②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説:

5、《成功的花兒》中“驚羨”改成“羨慕”好嗎?為什麼?

6、熟讀詩。(課餘有時間可以去閲讀冰心的《春水》與《繁星》詩集。)

本課我們學習著名作家冰心的詩,通過誦讀、品味詩,去體味人間至愛親情,領悟詩歌中藴涵的人生哲理。

四、釋疑解難:同學們在“課前先學”中有那些疑問嗎?請説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討論學生的疑難問題後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提一些問題)

(一)、導入:由“母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它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純淨”一句導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再由小組選一名朗讀好的同學讀。注意用普通話,並且正確、流利、有感情。教師適當點評重讀和停頓。

學生根據自己讀詩的感受,談談自己對詩的體會。要求可以從用字、細節、感情、主題、構思、手法等方面交流。

教師和學生要參與其中,教師要適時引導,要討論的重點問題有如下一些:

明確:指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等而引起的不愉快乃至痛苦的心情。

明確:躲:表現詩人尋求母愛保護的心態,同時謳歌了母愛的温暖、偉大。

3、一詩,找出其中表達“我”對母親深切思念的詞語或句子。

4、《紙船》一詩中作者用疊紙船的細節寄託了什麼情感?明確:對母親的摯愛。

5、《母親》和《紙船》表現了什麼主題?明確:母愛

6、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沒有區別?明確:是一種童稚期尋求母愛保護的心態,表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側重於母愛的付出。

是步入青年後對母愛的懷念和依戀,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恩和回報,

明確:作者抓住花的色澤特徵,用“明豔”一詞形象地突出花的成功。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人們只驚羨於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卻看不到在成功背後所付出的艱苦勞動的感歎,表露了對這種現象不敢苟同的態度。

明確:不要只驚羨於別人成功所得到的榮譽,而要了解在這成功的背後藴含的艱苦努力,要學習花的奮鬥和犧牲精神 ,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

明確:不可以,因為這三節詩按內容看是遞進關係。“芽兒”“花兒”“果兒”的順序排列暗指果樹從抽芽、開花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2、詩中用“嫩綠”“淡白”“深紅”來分別描寫“芽”“花”“果”的色彩,這樣的色彩分別體現了它們什麼樣的內在特徵?

明確:嫩綠:顯示健壯、旺盛和朝氣。淡白:樸素、純潔,不追求外表的華麗。

明確:以植物的生長來比喻青年的成長,勸勉青年人要奮發努力,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與犧牲。

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了紙船特別的含義。象徵着作者思念母親。假如明天是母親節,你將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對母親的愛呢?

還是您嗎老師?那個銀髮蒼蒼的老祖母您默默地不説話?噢,正是您啊老師

您默默地不説話?此刻我看見滿樹的桃李?都掛滿了晶瑩淚花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老師【熱愛、崇敬、讚美以及對老師逝世的哀悼】的感情。

2、詩歌的前三節分別用凝鍊的語言概括了老師哪三個階段的生活經歷? 【青年時代、中年時代、老年時代】

3、詩歌中三次寫到“默默地不説話”,從修辭的角度看,它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從內容上推敲,其深層含義是【含蓄地表現了老師已經去世】

4、“滿樹的桃李”運用的修辭方法是【比喻】,在這裏,它指的是【老師的學生】。

5、為什麼此時“滿樹的桃李/都掛滿了晶瑩的淚花”?

?學生們想到老師把一生都獻給了平凡而偉大的'教育事業,她的逝世怎能不讓學生悲痛萬分呢?(流淚表達了學生們因老師的辭世而產生的深深的悲痛之情)】

冰心:原名謝婉瑩,生於1910月5日,2月28日逝世。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家。五四運動爆發後,在革命潮流影響下,為了探索人生道路,暴露社會的黑暗,開始以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為主題的小説創作。19,參加了茅盾、鄭振鐸等發起的文學研究會。1923年燕京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把在旅途和異國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冰心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讀者》、《往事》、小説集《超人》,她的詩被稱為“冰心體”,曾風靡一時,但尤以散文創作見長,其作品體裁以歌頌母愛、童年和自然為主,筆調柔和細膩,微帶憂愁色彩,手法含蓄委婉,語言清新明麗,共鳴面大。

2、香飄中國文壇,影響數代讀者《世紀老人冰心追憶》

(1)始終保持知識分子本色,自從步入社會從不涉足官場,或執教或執筆,社交圈子只是文壇、學校,奉命出國進行文化交流,也是以作家的身份出現,其夫吳文藻身居官場亦仍是為一純粹的學者。

(2)生活簡單樸素,晚年和丈夫住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除了牀只能放一張兩屜桌,就像國小生兩人共用的書桌一般大小,只是有兩個抽屜。

(3)平生喜歡玫瑰。她説玫瑰“堅硬有刺,濃豔淡香掩不住她獨特的風骨”。

(4)冰心的性格是外柔內剛。外表單薄柔弱,內心無比堅強,面對任何和不幸,從不失望,從不屈服。文革中大腿摔成骨折釘上鋼釘從未呻吟過一聲,弟弟慘遭迫害也沒有歎息,沒有眼淚;晚年“視死如歸”,生前曾多次提到自己“死”滿臉都是平淡。

?母親》這首小詩是她在一個雨天看到一張大荷葉遮護着一枝紅蓮,觸景生情的而寫下來的:“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根據雨中荷葉庇護紅蓮的感觸,冰心寫成《母親》一詩,把母親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心靈避難所這種思想感情,凝練得更加鮮明、深刻,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摘自《往事(一)七》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於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遊覽了橫濱。這首詩是詩人在遊覽橫濱之後的第六天,在繼續向大洋彼岸進發的海輪上創作的。粼粼的波濤,澎湃的海潮,復甦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接近。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與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詩人格外懷念母親。於是詩人寫下《紙船》這首詩,抒發了思念母親的深情。

第4篇

①瞭解有關古典詩歌的基本常識; ②瞭解有關詩人、作品、時代背景等知識;

③誦讀吟詠,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音韻美、節奏美和意藴美 。

④把握中國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

2.簡介作者:王維 (701 — 761) ,字摩詰,太原祁 ( 今山西祁縣 ) 人,後遷居蒲州 ( 今山西永濟 ) ,開元九年 (721) 登進士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連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後擢為右拾遺。天寶十一載 (752) 任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兩京時,被叛軍俘虜迫受偽職,其間作有《凝碧池詩》,抒寫對唐王室的忠心,兩京恢復論罪時僅受降官處分。後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時無意仕進,常以禪誦為事,於上元二年卒於輞川別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山水田園詩境界空明,寧靜優美。早年曾出使邊塞,寫有部分邊塞詩歌。他多才多藝,詩歌之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其詩能融音樂、繪畫之理,營造出詩情畫意相結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譯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上升,農婦蒸了藜菜,煮好黍飯,送給在東邊田裏幹活的人吃。雨後迷茫的水田上飛着白鷺,濃蔭的樹叢中黃鸝鳥婉轉鳴叫。

我素喜習靜,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樹下準備齋食,去採摘帶露水的嫩葵葉。我已經與世無爭了,誰又何必再對我起疑心呢?

3.寫作背景:輞川莊,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1)這首詩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別業優美風光(境),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主旨)

2)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寫田家勞作生活。積雨,久雨不停。詩人登高四望,只見天地一片潮濕,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女人們蒸藜炊黍,準備好飯菜,送到東面的田間地頭。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閒散安逸的情懷。農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煉字)

2)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首聯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

3)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山林之樂。在松林之中,詩人看木槿花開花落;採露葵供清齋素食。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對塵世喧囂生活極為厭倦的寫照。(寓情於景)

4)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 ”是詩人與世無爭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 我應該可以脱離世間煩惱,悠遊於林泉之中了。野老,詩人自謂。《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再也不讓座與他,而是與他“爭席”,説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不再有隔膜了。“海鷗相疑”見《列子?黃帝》,説海邊有一人與鷗鳥相親近,後來其父要他將海鷗捉回來,等他再到海邊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寫詩人澹泊寧靜的心境。

① 2+2式結構: 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的情志。詩中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志。

② “詩中有畫”。語言富於色彩之美;這正是“詩中有畫”特色的鮮明寫照。

③ 用典。表達自己離塵脱俗的心態。 “爭席”、“海鷗”二典,曲折見意。。

6、小結: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脱離塵俗的閒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詩中用典,曲折見意;語言富於色彩之美,鮮明的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

7、課外作業探究: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説成“空古準今”的極至,;也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讚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你如何看?

2.寫作背景簡介: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詩。這一組詩全是五絕,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從整體上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景。作者很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1)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寫春天來到,辛夷花開。木末:指樹梢。辛夷花不同於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輜(zī)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註腳。詩的前兩句着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問,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祕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雲蒸霞蔚,顯示着一派春光。

3) “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着寂寞的澗户,隨着時間的推移,最後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4)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後境況迥異,由秀髮轉為零落。儘管畫面上似乎不着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

① 這首詩寫景以動襯靜,顯得山林越發清幽。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

②寓情於景。描寫辛夷花開,儘管很美,但由於生長在絕無人跡的山澗旁,這裏與塵世的喧囂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靜寂,所以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開自落,沒有生的喜悦,亦無死的悲哀,全然沒有那種“花開易見落難尋”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隱,含着空漠淡遠的禪心。

③ 對比。“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此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户寂無人”的環境。

2.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是王維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遊歷湖北襄陽一帶所作。其集中尚有《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所遊之地不止一處。沈子福,不詳。長江從九江以下往東北方向流。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看詩題和頭兩句的意思,這詩當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1)這首詩寫送別友人之場景,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主旨)

2)前二句“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寫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點出“歸江東”題意。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裏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悽清,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3)後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寫友人走後詩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詩人依依不捨,望着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盪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這時,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着你歸去吧?“

4.鑑賞要點:此詩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人通過奇妙的比喻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繫起來,達到景與情合的境界,而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詩中既寫出了與友人深厚的友誼,也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

5.小結:此詩融情語景,潔淨抒情。詩人通過奇妙的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繫起來,達到景

與情合的境界,而無做作的痕跡。詩人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的表達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

6、課外探究:試舉一首送別詩,比較異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這首詩寫一次打獵場面,其中藴含着詩人的豪情壯志。 ( 主旨 )

2)詩的首句“風勁角弓鳴”未寫人,先寫聲。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聲相應:風聲由弦之震響而聽得,弦之聲由風之勁疾而更震耳。以驚人之語渲染出一幅在曠闊的原野上,大風呼嘯、箭鳴弓響、山雨欲來、森嚴緊張的氣氛。讀者一接觸此句,便為之迷惑、動魄,不免發問: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將軍獵渭城”。這首聯,上句起勢,有如古戲舞台上人未出場,先吆喝一聲,氣氛為之一緊;下句則如一員大將在眾目睽睽之下躍將出來。起句有先聲奪人之妙,有異軍突起之勢,給人以懸念;接句則輕筆緩道,慢語解釋,使人恍然大悟,極富戲劇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寫琵琶女彈技有“鐵騎突出馬槍鳴”一句,若用此句來比喻《觀獵》的開頭也是很合適的。我們試將首聯二句倒轉來細細體味一下,就會發現倒轉後的這兩句詩便變成了一般的敍述,氣勢一落千丈,失去了先聲奪人之美。

3)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寫狩獵時驚心動魄的場面。筆鋒一轉,不正面寫將軍,地點是在渭城,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唐代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積雪消盡。“鷹眼”因“草枯”而能更準確觀察獵物,獵物絕無逃脱之機;“馬蹄”因“雪盡”而略去阻礙,策馬追趕更為迅捷。詩人不同常人,他用將軍所用之物來顯示將軍的勇武過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將佩寶刀。 好馬快騎,舍強將勇士,誰配乘用?矯健神鷹,除剽悍獵者,誰配掌握?通過陪襯烘托,將軍英姿便躍然紙上。

4)頸聯“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緊承“馬蹄輕”而來,這兩句寫獵歸所經之地,而寫地名另有深意。原來,新豐市在長安東北,是盛產美酒之地,當時遊狹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飲。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寫到:“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顯然,在這裏詩人是借新豐典故,表現將軍豪爽任狹的氣質。細柳營,在長安西北,是漢代名將周亞夫駐軍之處。詩人在此是意欲把將軍和周亞夫並比,表現他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剛勇正直的特點。通過這兩個典故的運用,將軍勇武慷慨、豪放不羈的氣度與非凡形象更為明顯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來,極為自然,不顯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聯“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與開頭遙相呼應,前三聯是寫有聲的喧鬧場面,尾聯則是寫無聲的觀望追憶,形成鮮明對比:射獵時風勁雲湧,氣氛激烈;獵後風定雲平,滿載而歸,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鵰之典,出自《北齊?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射獵時,於雲中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

① 此詩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狩獵時風勁鷹疾,氣氛相當之緊張;獵後風定雲平,獵手們心滿意足,躊躇滿志。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情感,在景物的變化中見出感情的消長變化,顯得搖曳生姿,韻味十足。

② 全詩結構巧妙,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間流轉自如。首聯由出獵的將軍寫起,尾聯以將軍回首作結,前由“馬蹄輕”,後由“忽過”“歸還”;前由“風吹角弓鳴”的動,後有“千里暮雲平”的靜,前後呼應,動靜搭配,相應生輝。首聯以揮鞭躍馬寫將軍威武傲岸之姿,尾聯以回看暮雲繪將軍得意留戀之樂,各領風騷,言簡意富。全詩蟬聯、過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貼,幾個富有特徵的個體,合在一起構成了有機和諧、不可少缺的完美整體。

③ 遣詞造句用得準確精當,“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體物精妙,傳神。

第5篇

教學目標 :1、瞭解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2、把握借景抒情、對比以及襯托等藝術技巧3、揣摩詩歌語言4、領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重點難點 :鑑賞詩歌的藝術技巧及語??

①瞭解有關古典詩歌的基本常識; ②瞭解有關詩人、作品、時代背景等知識;

③誦讀吟詠,初步感受古典詩歌的音韻美、節奏美和意藴美。

④把握中國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以及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詩人的觀點態度。

2.簡介作者:王維 (701 — 761) ,字摩詰,太原祁 ( 今山西祁縣 ) 人,後遷居蒲州 ( 今山西永濟 ) ,開元九年 (721) 登進士第,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事受連累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政後擢為右拾遺。天寶十一載 (752) 任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兩京時,被叛軍俘虜迫受偽職,其間作有《凝碧池詩》,抒寫對唐王室的忠心,兩京恢復論罪時僅受降官處分。後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晚年時無意仕進,常以禪誦為事,於上元二年卒於輞川別業。

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之一,與孟浩然齊名,世稱“王孟”。其山水田園詩境界空明,寧靜優美。早年曾出使邊塞,寫有部分邊塞詩歌。他多才多藝,詩歌之外,兼善散文、音樂、書法、繪畫,尤以繪畫見長,被推為“南宗”山水畫之祖。其詩能融音樂、繪畫之理,營造出詩情畫意相結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丞集》。

[譯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叢林上空,炊煙緩緩上升,農婦蒸了藜菜,煮好黍飯,送給在東邊田裏幹活的人吃。雨後迷茫的水田上飛着白鷺,濃蔭的樹叢中黃鸝鳥婉轉鳴叫。我素喜習靜,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樹下準備齋食,去採摘帶露水的嫩葵葉。我已經與世無爭了,誰又何必再對我起疑心呢?

3.寫作背景:輞川莊,在今陝西藍田終南山中,是王維隱居之地。《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維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這首七律中,詩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禪寂生活與輞川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描寫,創造了一個物我相愜、情景交融的意境。

1)這首詩描寫了久雨中的輞川別業優美風光(境),抒發了詩人淡泊寧靜的情懷(意)。(主旨)

2)首聯“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寫田家勞作生活。積雨,久雨不停。詩人登高四望,只見天地一片潮濕,叢林上面靜謐寧和,炊煙裊裊升起;女人們蒸藜炊黍,準備好飯菜,送到東面的田間地頭。一個“遲”字,既寫出了陰雨天炊煙緩緩升起之狀,也寫出了詩人心中閒散安逸的情懷。農家村婦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煉字)

2)頷聯“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與首聯一樣,是詩人靜觀所得,寫自然景色。在一片廣漠空曠的水田之上,白鷺翩翩飛舞;在層巒疊翠的夏日叢林之中,黃鸝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兩種景象相映襯,將積雨之時的輞川山野寫得畫意盎然。所謂“詩中有畫”,這便是很好的例證。3)頸聯“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寫詩人獨處山林之樂。在松林之中,詩人看木槿花開花落;採露葵供清齋素食。表面上看起來是太過清幽孤寂,實際上正是詩人對塵世喧囂生活極為厭倦的寫照。(寓情於景)

4)尾聯“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 ”是詩人與世無爭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機心,絕俗念,隨緣自適,還有誰會無端地猜忌我呢 ? 我應該可以脱離世間煩惱,悠遊於林泉之中了。野老,詩人自謂。《莊子·雜篇·寓言》載,楊朱去從老子學道,路上旅舍主人歡迎他,客人都給他讓座;學成歸來,客人們再也不讓座與他,而是與他“爭席”,説明楊朱已得自然之道,與人們不再有隔膜了。“海鷗相疑”見《列子·黃帝》,説海邊有一人與鷗鳥相親近,後來其父要他將海鷗捉回來,等他再到海邊時,海鷗便飛得遠遠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充滿了老莊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寫詩人澹泊寧靜的心境。

① 2+2式結構: 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的情志。詩中前二聯寫景,後二聯寫情志。

② “詩中有畫”。語言富於色彩之美;這正是“詩中有畫”特色的鮮明寫照。

③ 用典。表達自己離塵脱俗的心態。 “爭席”、“海鷗”二典,曲折見意

6、小結:這首七律,形象鮮明,興味深遠,以農家田園生活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來襯托詩人隱居山林、脱離塵俗的閒情逸致,是王維田園詩的一首代表作。詩中用典,曲折見意;語言富於色彩之美,鮮明的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點。7、課外作業探究:從前有人把它推為全唐七律的壓卷,説成“空古準今”的極至,;也有人認為“淡雅幽寂,莫過右丞《積雨》”,讚賞這首詩的深邃意境和超邁風格。你如何看?三、學習《辛夷塢》

2.寫作背景簡介: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詩。這一組詩全是五絕,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從整體上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景。作者很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不僅以細緻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境氣氛和精神氣質。

1)這首詩寫辛夷塢幽靜之景(境),表現詩人寧靜淡泊情懷(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寫春天來到,辛夷花開。木末:指樹梢。辛夷花不同於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輜(zī)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註腳。詩的前兩句着重寫花的“發”。當春天來到人問,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祕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雲蒸霞蔚,顯示着一派春光。

3) “澗户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這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着寂寞的澗户,隨着時間的推移,最後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境。

4)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後境況迥異,由秀髮轉為零落。儘管畫面上似乎不着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境的寂寞感。

① 這首詩寫景以動襯靜,顯得山林越發清幽。用“發”、“開”、“落”等動詞寫花開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靜氣氛就表現出來了。

②寓情於景。描寫辛夷花開,儘管很美,但由於生長在絕無人跡的山澗旁,這裏與塵世的喧囂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靜寂,所以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開自落,沒有生的喜悦,亦無死的悲哀,全然沒有那種“花開易見落難尋”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隱,含着空漠淡遠的禪心。

③ 對比。“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此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户寂無人”的環境。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二、學習《送沈子福歸江東》

2.寫作背景簡介 :此詩是王維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遊歷湖北襄陽一帶所作。其集中尚有《漢江臨眺》、《曉行巴峽》等詩,可見所遊之地不止一處。沈子福,不詳。長江從九江以下往東北方向流。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看詩題和頭兩句的意思,這詩當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1)這首詩寫送別友人之場景,表達了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主旨)

2)前二句“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寫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點明送別之地。第二句點出“歸江東”題意。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裏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見境地的悽清,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3)後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寫友人走後詩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詩人依依不捨,望着大江南北兩岸,春滿人間,春光盪漾,桃紅柳綠,芳草萋萋。這時,詩人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別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詩人忽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這無處不在的春色,從江南江北,一齊撲向你,跟隨着你歸去吧?“

4.鑑賞要點:此詩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詩人通過奇妙的比喻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繫起來,達到景與情合的境界,而沒有絲毫做作的痕跡。詩中既寫出了與友人深厚的友誼,也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地表達了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

5.小結:此詩融情語景,潔淨抒情。詩人通過奇妙的聯想,將自然的春色與人類的情思聯繫起來,達到景

與情合的境界,而無做作的痕跡。詩人將抽象的惜別之情極其生動的表達出來,成為可見可觸的形象,彷彿友情綿長,充塞於天地之間。6、課外探究:試舉一首送別詩,比較異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三、學習《觀獵》1、齊讀課文

1)這首詩寫一次打獵場面,其中藴含着詩人的豪情壯志。 ( 主旨 )

2)詩的首句“風勁角弓鳴”未寫人,先寫聲。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聲相應:風聲由弦之震響而聽得,弦之聲由風之勁疾而更震耳。以驚人之語渲染出一幅在曠闊的原野上,大風呼嘯、箭鳴弓響、山雨欲來、森嚴緊張的氣氛。讀者一接觸此句,便為之迷惑、動魄,不免發問: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將軍獵渭城”。這首聯,上句起勢,有如古戲舞台上人未出場,先吆喝一聲,氣氛為之一緊;下句則如一員大將在眾目睽睽之下躍將出來。起句有先聲奪人之妙,有異軍突起之勢,給人以懸念;接句則輕筆緩道,慢語解釋,使人恍然大悟,極富戲劇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寫琵琶女彈技有“鐵騎突出馬槍鳴”一句,若用此句來比喻《觀獵》的開頭也是很合適的。我們試將首聯二句倒轉來細細體味一下,就會發現倒轉後的這兩句詩便變成了一般的敍述,氣勢一落千丈,失去了先聲奪人之美。 3)頷聯“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寫狩獵時驚心動魄的場面。筆鋒一轉,不正面寫將軍,地點是在渭城,渭城為秦時咸陽故城,唐代長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積雪消盡。“鷹眼”因“草枯”而能更準確觀察獵物,獵物絕無逃脱之機;“馬蹄”因“雪盡”而略去阻礙,策馬追趕更為迅捷。詩人不同常人,他用將軍所用之物來顯示將軍的勇武過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將佩寶刀。 好馬快騎,舍強將勇士,誰配乘用?矯健神鷹,除剽悍獵者,誰配掌握?通過陪襯烘托,將軍英姿便躍然紙上。 4)頸聯“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緊承“馬蹄輕”而來,這兩句寫獵歸所經之地,而寫地名另有深意。原來,新豐市在長安東北,是盛產美酒之地,當時遊狹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飲。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寫到:“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顯然,在這裏詩人是借新豐典故,表現將軍豪爽任狹的氣質。細柳營,在長安西北,是漢代名將周亞夫駐軍之處。詩人在此是意欲把將軍和周亞夫並比,表現他治軍有方,軍紀嚴明、剛勇正直的特點。通過這兩個典故的運用,將軍勇武慷慨、豪放不羈的氣度與非凡形象更為明顯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來,極為自然,不顯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聯“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與開頭遙相呼應,前三聯是寫有聲的喧鬧場面,尾聯則是寫無聲的觀望追憶,形成鮮明對比:射獵時風勁雲湧,氣氛激烈;獵後風定雲平,滿載而歸,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鵰之典,出自《北齊·斛律光傳》,載北齊斛律光射獵時,於雲中見一大鳥,射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稱為“射鵰手”。

① 此詩採用對比的表現手法。狩獵時風勁鷹疾,氣氛相當之緊張;獵後風定雲平,獵手們心滿意足,躊躇滿志。寫景都是為了表達情感,在景物的變化中見出感情的消長變化,顯得搖曳生姿,韻味十足。

② 全詩結構巧妙,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間流轉自如。首聯由出獵的將軍寫起,尾聯以將軍回首作結,前由“馬蹄輕”,後由“忽過”“歸還”;前由“風吹角弓鳴”的動,後有“千里暮雲平”的靜,前後呼應,動靜搭配,相應生輝。首聯以揮鞭躍馬寫將軍威武傲岸之姿,尾聯以回看暮雲繪將軍得意留戀之樂,各領風騷,言簡意富。全詩蟬聯、過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貼,幾個富有特徵的個體,合在一起構成了有機和諧、不可少缺的完美整體。 ③ 遣詞造句用得準確精當,“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體物精妙,傳神。

第6篇

適當介紹詩詞的歷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與思想加強朗讀教學,理解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在反覆朗讀中體會詩的意境與藝術魅力情感與態度學習木蘭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常用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複雜的思想感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詩歌的藝術魅力吧!首先我們來學。

請同學講卡通電影花木蘭的故事後,教師講述:這首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從歷史和地理的條件判定事和詩可能產生在後魏,這詩產生在民間,保存了民歌易記易誦的特色。

二:教學課文1:鼓勵學生個別朗讀,聽的同學字的讀音2:自由朗讀,瞭解詩歌主要內容。3:雙邊互動,討論詩歌內容:從詩歌開頭四句,我們想象出那是怎樣的一個場面?通過問答的形式,第二段點明瞭什麼情節?承接上節的“願為市鞍馬”,第三段寫了哪幾句?是否一定要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去買這些東西?第三段接下來的幾句,寫出了什麼內容?用什麼修辭手法第四段主要寫什麼?試逐句分析後再概括內容第五段寫木蘭回朝,天子對她怎樣?她的要求是什麼?

第六段寫木蘭回鄉寫了哪些內容?高潮在哪裏?第七段是附文,是吟唱者對木蘭的讚詞,用的什麼修辭手法?

六:理解人物:全詩塑造了一個什麼人物形象?怎樣評價這一人物?1:分組討論後再交流2:明確:全詩塑造的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全詩讚揚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與愛國精神。作為一個女子能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不被同伴識破,足見其才幹非凡。

七:分析詩歌寫法上的特點1:詳略得當再讀全詩,思考這首詩是怎樣安排詳略的?為什麼這樣安排?2:全詩恰當的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舉例説明對偶:

木蘭詩1:代父從軍,征途思親2:艱苦征戰,十年凱旋3:辭官回鄉,親人團聚4:吟唱附文,隱喻讚頌

這是南北朝時的一首北方民歌,敍述的上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