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8篇 時間的祕密:《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4W

《認識鐘錶》是國小生學習的必修課程,近年來,教育部門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強化教學質量,提高師生教育能力。針對這門課程,我們進行了教學反思,總結出多項優化措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8篇 時間的祕密:《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第1篇

在一年級下冊第二章中有一個快速做20以內的減法的方法,這一節中主要是對兩種方法的掌握。如何才能上好這節課。

在我撒謊能夠這節課的時候,是將20以內的所有減法算式放在黑板上,先讓學生將豎行的算式計算結果寫出來,再讓學説將橫行的算式計算出來,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最後通過一些題目讓學生去觀察這些減法可以用什麼方法簡便的計算,引導學生用差幾法來做,即用被減數的各位與減數作差,告訴學生差幾多幾這些現有的東西,再加以訓練,最後用小黑板上的算式鞏固。但是這一節課可以説是一節失敗的課,因為學生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沒有聽懂,一臉的茫然,就這個問題我做了思考,我應覺得應這樣來講。

在上課過程中只講差幾法,並在講的過程中稍做改動,介紹差幾法時這樣來説:被減數個位的數與減數的.差與該減數的和是10,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説“我用被減數與減數個位上的數作差,我知道兩個個位數相加等於10的所有算式。”因此,學生算起來就比較簡便,清晰明朗。從中不斷的訓練其口算能力。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8篇 時間的祕密:《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認識鐘錶》第一課時的教學,我主要依託繪本故事展開教學活動,希望學生能夠在故事情境下學習到新知識,但根據課前的學情調查,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時期都對鐘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們知道時針短又粗、分針長又細,知道鐘面上又12個數字,一天24小時等簡單的知識。那麼,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增加他們的課堂注意力,依託繪本故事展開教學就顯得很有必要。在認識鐘錶表面時,我讓學生通過自己平時對鐘錶的認識、記憶説一説鐘錶的特點,較好地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演示指針運動方向時讓學生自己用手演示指針運動方向,然後給學生講解“順時針”這個生活常用詞語的來源於哪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接下來,通過老狼先生一天的行程安排讓學生自己説出時間,在此時學生説的還是口語化的.時間表示方法,如:9點、10點、12點,然後由老師告訴學生如何用數學語言來規範的表示這些時間,讓學生體會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再通過觀察這幾個時間點時時針與分針在鐘面上的指向得出整時的概念及指針特徵。但本節課也有一下幾點地方沒有達到預定目標:板書沒有不夠及時且不全面在讓小組活動撥鐘錶環節,老師沒有在學生活動前進行正確的示範,雖然本節課巡視時未發現學生有不會撥或者撥不對的現象,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老師還是應該在學生首次學習撥鍾時夯實正確的第一印象。學生小組活動後應讓學生板演一下撥鍾,或者老師用錯例示範讓學生訂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本節課的授課,我深深認識到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結合低段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中感受數學之美,體會數學思想的無處不在。因為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他們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而能力的發展,必然要有思想的帶動,讓數學思想逐漸在學生腦海中萌芽進而帶動能力的培養,這才是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3篇

時間對於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學習離不開時間,陌生是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這就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鐘錶的方法。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鐘錶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從一上課我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於是,我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悦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徵,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小鬧鐘,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

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3.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錶後,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寶寶,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於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並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

1.由於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錶和電子錶上整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

2.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説,師有代説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樣知道是8時的,指名説撥鐘的方法等等,學生語言組織有問題。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讓學生猜是什麼時刻,雖然也請

學生交流討論,但小組合作流於形式。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於和小組內同學去説,有的甚至在玩。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第4篇

鐘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説並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通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猜謎語”中導入,接着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注重培養觀察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説説自己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

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1、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説説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裏,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激情、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第5篇

執教完《認識鐘錶》一課後,心理雖然一陣輕鬆,但更多的是經歷一次比賽之後,心中那萬千的感慨。憑心而論,準備一堂課,確實很不容易,無論是鑽研教材,製作教具,還是請老師聽課,評課,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更不能省略。但是我收穫更多的是,自己在參與過程中,學會了對教材的深入與把握,我欣喜的是,在實驗國小這個管理規範的名校舞台鍛鍊中,在諸多同行的幫助下,在自己一次經歷競賽洗禮與歷練中,我也漸漸在成長。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進行教學的。”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對鐘錶已經有了豐富的體驗。如何聯繫學生生活實際,採取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吸引學生的眼球與注意力,是我思考與努力的方向。在教學中,無論是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還是教學整時,感知時序,每個環節我都藉助學生原有對鐘錶的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同桌合作交流,主動探索。在教學中基本體現了“以生為主”的教育理念。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如下: 1 、教學學情境創設巧妙,動畫課件形象直觀。首先動畫演示主人公不認識鐘錶引發問題,導入新課―――認識鐘面各部分名稱――――強化鞏固時針和分針―――――給整時和半時分類,從而導出認識整時―――自然過渡到電子表示法,每個環節過渡自然,層層遞進。將教學需要掌握的重難點依次貫穿在生動活潑的動畫情境中,讓學生樂學。 2 、尊重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樂“説”。學生對鐘錶有一定了解,但那是來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對某些問題還一知半解。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與學生站在同一高度上引導學生探索學習。鐘錶外部結構認識、時刻的認讀寫,總是讓學生先談自己知道的',再針對學生不解的地方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索。()即便是學生不解的地方,也讓其他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用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的語言幫助其他學生。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構建相關的知識結構。 3 .尊重學生心理特點,讓學生敢“動”。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完成學習。觀察——“眼”動,操作——“手”動,討論——“嘴”動,多種感官參與,一人動,同桌動,在動中不斷體驗成功,使思維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主動完成學習。4 、教學中隨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學中巧妙設計三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通過龜兔賽跑的故事,教育學生做人做事不能驕傲馬虎對待,要謙虛,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成功。其次課後讓學生聽一分鐘音樂,而且歌曲的名字是《時間就像小馬車》,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知時間的寶貴,恰當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最後通過學生談一談自己作息時間安排,教育學生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1 、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應該滲透的德育教育沒有進行,草草收場。

2 、另外課後結束的互動環節的氣氛不濃,課前沒有引導學生練習。

第6篇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十單元的資料。這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也是以後學習時分的基礎。一年級學生已經儲備了一些認識鐘錶的生活經驗,因此大多孩子會看整時,但這些經驗只是粗淺的、感性的,對不同的孩子來説層次也是不同的。

鐘錶在學生生活中就應是隨處可見,十分熟悉的東西。因此,抓住學生對鐘錶的已有認識,從一開始的謎語導入,到你明白鐘面上有些什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並逐漸規範數學用語,比如學生交流的長針、短針,生活中常説的幾點鐘等。在認識幾時後,請學生根據畫面及所示的時間用完整的話説説“在什麼時候的幾時小朋友在幹什麼”。使學生掌握比較嚴謹、規範的數學語言,逐漸提升學生的認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課堂教學應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繫的,體會到數學的內在價值。《認鐘錶》的設計着力體現了這一理念。個性是學習大約幾時時,透過小明和媽媽看電影這一事情,明白“快到7時”和“7時剛過”都能夠説成是“大約7時”。從學生身邊的事情出發,學生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學得也個性認真和投入。最後的“鐘錶修理匠”練習,既搞笑味性,又很好地鞏固了數學知識,同時還使數學有了鮮活的生活味。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和大約幾時,並能根據相應的時間在鐘面上撥出來。因此,在教學時個性注重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動口説一説。教學中採用多種形式,如老師説學生撥,老説撥學生説,同桌合作一人説一人撥等。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會並能歸納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

在新課結束時,我把整課的資料概括提煉成了一首兒歌,讀起來琅琅上口,孩子們很是喜歡。

鐘錶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接觸,時間的知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離不開。《認識鐘錶》這一單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不同程度的接觸,有些學生會認讀,並掌握本單元所要求的內容,有些同學對鐘錶的知識不會,在課堂中學生是第一次認識鐘錶與時間。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認識鐘面時,讓學生認識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有哪些數字,怎樣排列,然後利用課件閃動,如果只是單純地通過視覺去感知,讓學生形成表象是不夠的。我在教學時希望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因此讓同學們每人課前準備一個鐘面的學具,學生在看一看,親手摸一摸、撥一撥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同學們通過觀察鐘面、撥動轉鈕會發現:秒針走得最快、分針走得比較快、時針走得最慢;分針比較長、時針最短;秒針最細、分針比較粗、時針最粗;小朋友還知道了三根針走的方向。

另外,在引導學生將時間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時,通過出示掛圖演示小明的一天時間安排,使學生將小明的一天與自己的一天聯繫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來感知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激發求知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來説,這單元教學利用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第7篇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我説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説一説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後,我發現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於鐘錶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1、進一步認識鐘面。2、出示活動鐘錶(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4、讓學生回家試着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後,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於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1.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營造高漲的學習氛圍。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於振奮狀態呢?於是,我利用課件,伴着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悦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錶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在玩中學數學。充分利用好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繫實際。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學具鐘面,結合教學內容,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動學習。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鍾,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1. 教師語言不夠精練。作為教師,教學語言要講究藝術性,尤其是數學課堂上更要嚴謹、標準、規範,這方面我做的不夠。也許是這幾年來一直在教低年級的緣故吧,顯得在課堂上語言羅嗦、重複、不精練。

2.學生學習習慣需加強培養。由於一年級學生來到國小才一個多月,來自各個幼兒園,課堂常規大不相同,在這一個月裏,許多習慣還沒有養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説出答案;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

3.組織教學還不到位。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8篇

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熊二遲到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行了按時、守時、惜時的教育,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出鬧鐘是鐘錶王國中的一員,從而揭開認識鐘錶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是時間稍微有點長,後來經王老師建議將猜謎語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自己猜並説明理由,可以加深學生對鬧鐘作用的認識。

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自己發現總結有12個數字、有分針和時針、怎樣區分分針和時針等等。在學習整時的第一種表示方法時,先讓學生説一説幾個鐘面上的時刻,再觀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整時的方法。在學習用兩種方法表示整時時,我是設計學會一種方法後隨後進行練習,中間有“撥鍾比賽”“猜謎語”等穿插其中勞逸結合,整個過程學生的`參與性很高。在評課的過程中王老師也給我提了一個小建議,在“撥鍾比賽”里老師可以先做一個示範,撥一個時間學生共同猜整時,然後同桌合作,對方説一個時間同桌撥出來,對方播出一個時間同桌説出時間,這樣更能增強同桌合作交流的機會。

我設計的意圖是希望每個學生能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的好孩子,所以我每個孩子發了一份小的時間作息表,上面有幾時按時起牀、按時吃飯、按時寫作業、按時休息,學生自己填寫後可以遵頊這個作息表,做時間的小主人。這個作業設計獲得了王老師的肯定。但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應該跟孩子強調時間寫整時,這樣的話就跟本節課密切聯繫,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例如:時針和分針的順時針旋轉,學生手裏的學具表齒輪向上撥動,指針是順時針旋轉,在講的時候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是的個別學生對於順時針分的不是特別清楚,我應該先在講台上進行多次演示,再讓學生進行示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時針的意思。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我還需要注意細節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多設計一些可以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跟同桌合作交流的環節,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