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圓的認識説課稿6篇 探究圓的奧祕:圓的認識説課稿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9W

本文是一篇“圓的認識説課稿”,旨在通過對圓這一基本幾何概念的深入分析和解析,揭示其豐富的內涵和應用價值,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並運用圓相關知識。

圓的認識説課稿6篇 探究圓的奧祕:圓的認識説課稿

第1篇

“圓的 認識”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圓形物體,在低年級也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是都是直觀的表象認識,這節課將更深入的去認識圓。

2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經歷圓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們通過直觀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們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理解圓心,半徑與圓的位置,圓的大小的關係。

設計具體有現實意義的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着痕跡地將學生們帶入圓的研究之中。六年級的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已經有了較大發展,本課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交流思考、討論歸納等活動,自主探索,深入地認識圓,瞭解圓。

通過小明家距離學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體位置這一貼近生活的實例,引導學生們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實際上是在以學校為中心,300米為半徑的一個圓上,讓學生們感知圓心,半徑,圓是有無數個點組成,從而揭示本課的學習任務——圓的認識。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和發現,摺痕都交於一點,即圓心。所有摺痕都經過圓心,引出半徑直徑的感念,並且得出半徑和直徑都有無數條。

再通過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討論半徑和直徑的關係,從而得出同圓或等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

(1)設計在一個圓內找半徑直徑的練習,加強學生們對半徑直徑概念的理解:直徑和半徑都是經過圓心的線段,半徑的兩個端點一個是圓心,一點在圓上,直徑是經過圓心,兩個端點在圓上。

(2)歸納小結本節課中學生們對圓的認識,並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長”的説法,讓學生們思考。通過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對比,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長”就是對圓的特徵的最好詮釋。

圓的認識説課稿6篇 探究圓的奧祕:圓的認識説課稿 第2張

第2篇

圓的認識就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就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教學就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這節教材的內容有:圓心、半徑和直徑的認識,圓的特徵,畫圓的步驟和方法。。

1、讓學生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感受並發現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它們的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並提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讓學生經歷折一折、摸一摸、畫一畫、量一量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活動曾強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圓與生活的聯繫,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學習目標: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知道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同一圓內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半徑、直徑、及其關係,圓的正確畫法。

思維往往就是從動手開始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要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就是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本節課在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教學圓的畫法時,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就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在學法上安排了: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等方法。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學生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學生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我首先讓學生欣賞圖片,並抽象出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從生活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自學課本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它們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從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知道摺痕的交點叫圓心,連接圓心和圓上的線段叫半徑,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

我想讓學生畫幾條直徑和半徑,並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把自己的發現先在組內交流再大組彙報,學生彙報時讓學生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直徑都相等 任何直徑都是半徑的2倍呢 能舉例説明嗎。我出示兩張大小完全不同的圓形紙片,問:“這兩個圓的半徑相等嗎?”學生恍然大悟,必須加上“在同一個圓內”這個前提。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圓的特徵,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個圓內直徑與半徑的關係。我這樣設計意在於讓生學生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知道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都相等,直徑就是半徑的2倍。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藉助圓形物體畫圓,用繞線釘子畫圓,還有用圓規畫圓等等。最後我會讓學生自學畫圓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彙報,我引導他們歸納出畫圓的一般步驟:第一、定點(也就是定圓心的位置)第二、 定長(也就是定半徑的長度),第三、旋轉畫圓。讓學生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就是不難的,較難的就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學生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學生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就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 ,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總之我在自主學習就是儘可能的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在展示交流時要儘量把展示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展示中不斷獲取知識和方法。我要儘量做到調控和把握。在檢測時我在把握基礎的同時注意提升性練習針對易錯點設計了判斷,選擇生活應用等題型,從不同角度,不同知識點對學生進行考測。

第3篇

人教版數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後所要認識的國小階段的最後一種圖形。學生認識圓應把握它的特點,藉助多媒體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美學特徵與文化積澱。本課教學針對的是六年級學生,他們已初步具有處理信息和網絡上自主學習的能力,特別是結合遠程多媒體教學使這成為現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遠程多媒體教育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平台。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有着豐富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積累。數學教學應適合學生認知水平,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及知識經驗上。提供充分活動和交流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及方法經驗,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彰顯美學價值,讓學生感受到圓與人們的生活、建築、人文藝術和實際應用等息息相關。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與本課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和設計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和畫圓的方法。

2技能目標: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熟練掌握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生動畫面、圖像、演示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圓的存在與作用,感受其神奇與藴含的美學價值。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和目標設置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即通過多媒體認識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創設情景,展現大自然中隨時都有圓的存在。讓學生感受到圓的神奇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導入到新課之中。(課件展示,宇宙星際、其它星球、地球、月亮和生活中的日落等美景以及大自然中的物體如鮮花等)

1、創作圓:學生在準備好的紙上作圓,方法工具不限。同時教師課件演示一兩種作圓的過程方法,以啟迪學生。)

(1)你是用怎樣的方法畫的?在學生作答間我會適時做出科學的評語“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用字母r表示。通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用字母d表示。(課件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展示)

(2)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請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再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1)此時我會播放課件--以半徑旋轉並標有直徑的圓,請學生觀察分析並且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會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等。

(2)我再結合課件圖片總結:圓的半徑在旋轉中,與圓的直徑重合時,半徑只有直徑的一半,由此得出:r=d/2d=2r給答對的學生給予獎勵、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同時課件展示兩個分別以半徑和直徑旋轉的圓)

(3)接下來我會再問“那圓有多少條半徑和直徑呢?為什麼?學生自己看着旋轉的圓自己總結,我適時做出評述圓的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相等直徑也相等,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

(1)我會向學生提問:剛才同學們畫圓時都用到了些什麼工具和方法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學生會説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我再課件播放(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如硬幣、線、筆、圓規等)。

(2)此時我會裝作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直徑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塊錢的硬幣哦?為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説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説那我要是想畫一個半徑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為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為難(我再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説出用圓規畫)

(3)接下來我再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重複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1、請同學們用圓規畫出一個半徑5釐米的圓並用字母標出圓心、半徑和直徑,畫好之後相互檢查以鞏固剛才所學的方法。

(2)飛標標靶的靶圈為什麼是圓的?我會適時引導加以鞏固。

1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名句以及網頁鏈接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圓所藴涵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課件展示)

2圓與生活(課件展示圓與人們的生活如鮮花、日落、小橋流水、雄壯美麗的建築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體現有圓的應用的物體等等,使本課知識得以拓展,學以致用,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返回到生活中去,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本課設計把網絡環境下的探索學習和認知活動相整合,讓學生在發現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創造,使發現與創造成為數學課堂的主旋律。

第4篇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一節的內容。圓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模塊中最後教學的一個平面圖形,也是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對圓有了初步感性認識。教材呈現方式是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引子,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認知結構中相關經驗,引導學生逐步歸納內化,上升到教學層面認識圓,體會掌握圓的本質特徵。

1、組織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觀察、體驗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者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動手操作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在用圓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的同時,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教學難點:理解圓的特徵,能運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新課改倡導課堂是師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交流、總結來培養學生相互合作、自助學習、樂於探究的學習精神,養成會學、善學、樂學的學習態度。

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圖形,帶出圓,讓學生知道圓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和其他圖形是不一樣的。接着,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圓的圖形,從而讓學生產生對圓的知識的學習的熱情。

學生欣賞了很多美麗的圓形圖案,讓學生產生了創造一個圓的需要,教師從而引出畫圓這一知識。讓學生一開始利用手邊的工具自由的創造一個圓,教師接着提問:如果讓你再畫一個大一點(小一點)的圓,利用你手邊的這個工具還能不能畫了?接着引出用圓規畫圓的必要性。然後教師進行用圓規畫圓的指導以及一些注意點的提醒。

(三)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以及它們的特點

在學習圓心時,讓學生知道怎麼確定圓心,圓心有什麼作用

在學習半徑時,讓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半徑,並且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半徑,還要讓學生了解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半徑以及在一個圓內;在學習圓的直徑時,學生要掌握什麼叫直徑;能夠判斷出給出的線段是否是直徑。

接着學習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先讓學生畫一畫半徑,揭示半徑有無數條,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驗證: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同樣道理,學習直徑的特點。

學生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以後,接着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同一個園內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習了這部分知識以後馬上進行練習,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最後教師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折一折,再仔細觀察對摺以後圓兩邊完全重合,從而引出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並且還要讓學生髮現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直徑,所以圓的對稱軸也是有無數條的。

第5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一節內容《認識圓》,主要內容有:用圓規畫圓、瞭解圓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等。

圓是一種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學生已經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並通過觀察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再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畫圓的操作過程,掌握圓的畫法。經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使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猜想等數學活動過程認識圓,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學重點:會使用圓規畫圓,知道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比較低;本校處在城鄉結合處,家庭輔導能力較低,學生接受能力較差;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較大,小組合作意識不強,鑑於以前學習長、正方形等是直線平面圖形,而圓是曲線平面圖形,估計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會存在一些困難。

1、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先前經驗,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知識。本節課我以學生親自動手製作車輪為主線,在動手中引導學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圓的特徵,以及教學圓的畫法時,有目的、有意識地安排了讓學生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等動手實踐活動,啟發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加交流、討論,用耳去辨析同學們的答案。

2、教學中理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淡化教師的主觀影響,讓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產生問題意識,自己探究、嘗試,修正錯誤,總結規律,從而主動獲取知識。

3、本節課我採用了操作、探究、討論、發現等教學方法。學生的學法與教法相對應,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將演示、觀察、操作、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形象的感知。同時作用於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創新意識。

由課前準備的紙做的車輪(車輪有正方形的、圓形的),讓兩名學生滾車輪比賽來創設情境,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導入新課,讓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知道圓形的車輪既快速又平穩,使數學的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在體現了社會性和時代感的同時,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慾望生動活潑,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通過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一系列開放性活動,把學生變被動"學數學"為主動"做數學"。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等方式中老師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圓的各部分名稱,同一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等等,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圓的基礎知識,還訓練了一些基本技能。尤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

精神與合作精神,體驗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

通過填空、判斷、操作等練習讓學生更深入瞭解圓,充分理解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做到首尾呼應,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最後,讓學生用右手食指畫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束課堂。

第6篇

我説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圓的認識》的第一課時。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它既是一節起始課,同時也是後繼學習的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

學生對圓並不陌生,但只是直觀的認識,本課將進一步認識圓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繫,讓學生深切體會圓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瞭解同一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的過程。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周圍環境中與圓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有趣的數學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給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的機會,鍛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快樂。為此,在本節課中我以“言語訓練、動手操作”為主要方法,整合生活中的情景積極為學生創設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初步感知圓的特徵,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解除困惑,逐步形成數學概念,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開課伊始我創設“動物汽車設計大賽”“瞧這是大象、老鼠、猴子各自設計的汽車,你喜歡誰的設計?説説你的理由。”學生迫不及待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部分同學都説喜歡車輪是圓的小猴設計的車,因為開起來又快又穩。有的卻説:“喜歡老鼠設計的車,因為車輪是正方形的,看上去很酷,跑起來特顛簸很刺激。”學生各選其好。此時有學生會提出:“圓形的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呢?這樣的問題充滿人文色彩,激發了學生對圓的好奇心及探究慾望,為後繼教學埋下了伏筆。此時,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周圍哪些物品的面是圓形的,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然後直接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尋“圓”的奧祕。

動手做一做,用一個瓶蓋或圓柱體在紙上描出一個圓並剪下來;將圓形紙片對摺,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摺,打開;反覆幾次。然後觀察,你發現了什麼?“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學生通過動手摺疊、觀察、比較等活動後產生思考,各抒己見。同學們有的説:“圓是軸對稱圖形,這些摺痕都是圓的對稱軸。”有的發現:“圓有無數條對稱軸”還有的發現:“圓的所有對稱軸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及時評價學生的結論,並對這些善於動腦的孩子給以肯定,有同學會提出“相交的點、和圓內的一些線段叫什麼呢?”我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有關圓的知識都在課本第4頁,仔細閲讀,並從中找到你想知道的問題和答案,也許你還會了解到一些你沒想到的知識甚至是你不明白的地方。”

(課件出:邊讀、邊觀察、邊思考、並圈點書中你認為重要的、關鍵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在用心讀課本自學後,學生自信地當起小老師,講解自己悟懂的知識:理解了圓心、直徑、半徑的含義及字母的表示。掌握了有關圓的基本知識,實現了以讀帶想,以讀促思,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然後我提出讓學生在折過的紙片上畫出直徑、半徑、圓心。這時有的學生會提出:“老師畫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我順勢提問:“那一個圓會有多少條直徑和半徑呢?它們有什麼關係呢?”學生帶着收穫新知的愉悦,順利進入“再次動手操作,印證新知”的環節。

學生為了驗證各自的想法,有的先在紙片折過的基礎上繼續折下去,有的在紙片上用鉛筆繼續畫下去,驗證了半徑、直徑無數條的特徵。然後再通過用尺子量、對摺比、旋轉等方法,把圓心、直徑、半徑三者之間的關係分了個是非清楚。最後得出“在同圓中,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12的結論。(d=2r或r=d/2)。開放性問題的探究中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還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最後我讓學生討論:“圓形和以前所學過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有什麼不同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得知,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有邊有角,而圓既沒有稜又沒有角,最後總結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這樣學生在輕鬆操作的過程中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同時明白了圓形車輪為什麼跑起來又快又穩的道理。

在教學本環節時,學生以動手操作——靜思默觀——自學新知——操作印證——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為主線,教師以適時引導----巧妙點撥----及時評價------恰當鼓勵的教學方法為手段,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的現象,放手讓學生大膽操作,自主探索,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使圓的魅力浸潤學生心間,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不竭動力。

本環節練習我圍繞“找、量、比、畫"的順序設計練習。

找出下面各圓的半徑或直徑並用字母表示。同學們一個個睜大雙眼,像細心的小管家,在熱鬧、有序的過程中找出半徑和直徑。同時學生還認識到在找半徑和直徑時要注意的問題,明晰了定義。

分別量出下面圓內幾條線段的長度。你發現了什麼?同學們情緒高漲,躍躍欲試,馬上動手利用新知解決問題,初步獲得成功的體驗和解決問題後的愉悦,同時又感受到直徑在圓中的奧祕。

按要求畫出半徑或直徑,用字母表示並測量。本項練習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訓練,目的是進一步鞏固直徑與半徑的關係。看似簡單的一道題,卻能以教師的智慧激活學生靈動細心的操作。

同學們到現在,已經很累了,我們來輕鬆一下吧。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迷語。有一個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釘了一根木樁,用一根繩子拴了一隻羊在那裏。(打一水果的名稱)有的同學會猜出是“草莓(草沒)”那我們再來猜一猜羊吃草的最大範圍能吃出一個什麼圖形?孩子們在充滿神奇、有趣的猜謎中感受到了圓在生活中的存在。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也是圓的,最後帶着大家一起去欣賞“自然中的圓”和“人文中的圓”畢達哥拉斯:曾説:“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學生再次感受到了圓的魅力。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多種教學策略,力圖讓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多種角度,多種方法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新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讀書思考,討論探究;動手操作,印證新知;分層精煉,鞏固新知”帶領學生去讀、去研、去探究圓的奧妙;去體驗、去實踐、去感受數學的魅力。長養了師生互尊,生生互愛,共享學習的人文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