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7篇 探尋角之奧祕:初步認識與深度思考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82W

本文以“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為主題,旨在介紹如何有效地進行角的初步認識。通過針對角的定義、性質、分類、測量等方面的講解,幫助讀者深入瞭解角的基本知識,從而提高公文網站編輯的寫作水平。希望通過本文的分享,為編輯們提供有用的學習機會和參考資料。

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7篇 探尋角之奧祕:初步認識與深度思考

第1篇

1、説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説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體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大家都知道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觀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上課前老師想請大家聽一個小故事。

話説小圓點拉着太陽的鬍鬚在空中晃來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鬆,"啪"地從空中摔下來,一下子摔到地上,有兩條射線被小圓點扯掉下來啦。

"這怎麼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條射線説:"不要緊,請圓規大叔來幫忙,請他把兩條射線連起來。"這時大鉛筆博士出現了,笑咪咪地指着身後的高個子,戴着一頂黑帽子的圓規説:"能是能,不過連起來不見得一條直線,那是怎麼回事呢?"小圓點問:"我們試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們連在一起,結果呢?"哎喲"小圓點叫起來"這是什麼呀?"這上面還有一個拐角呢?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後,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配有動畫的故事,用故事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學習)

①情境展示找角課件展示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校園一角》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a、觀察一下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説出角各部分的名稱(並板書)。

b、師:角爺爺今天過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員,快來幫幫角爺爺,他該歡迎誰呀?

c、學生活動彙報交流(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並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徵。)

角的初步認識説課稿7篇 探尋角之奧祕:初步認識與深度思考 第2張

第2篇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並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説一説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藉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説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悦。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媒體應用)屏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複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着三角形説,誰願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裏,(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媒體應用)〈屏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摺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裏?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摺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説折角的過程並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後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為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係,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係。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製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係。

讓學生用剛才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我們剛才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後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説畫法並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採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繫”的啟蒙教育。

用計算機輔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轉換過程,變“靜”為“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更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起“橋樑”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

由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學生的生活,便於學生理解。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裏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閃動時變換為較醒目的色彩,並加上聲音。)

從生活中不同物體表面上找出角,使學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展示“對摺”的含義,直觀、易懂。

紙片的大小要不同,顏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便於比較所折角的大小。

讓學生到講台上展示作品,説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探求——研討——彙報——結論。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中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觀看紙條的張合產生大小不同的角,紙條的長短對角的大小沒影響,由此滲透角的本質特徵,學生輕易掌握難點。並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於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於學生觀看,又便於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

巧用媒體的動畫、聲音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後面的畫角打下基礎。

通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及相應的聲音,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找到角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再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

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到的知識,再讓學生小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複習,加深了認識。 鞏固練習緊扣知識點,對知識基礎知識起了鞏固作用。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用動畫演示結合學生動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説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藴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設計思考題以本節知識為基礎,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讓學生以學習小組人單位討論,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開發智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

第3篇

1、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説,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在以課程標準為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為本課時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思維能力: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為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裏,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説一説你為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説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着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説,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屏幕上出現閃動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才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説一説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老師請學生來説説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着這兩個問題思考: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説説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説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第4篇

浙教版《小快樂生活》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1.認知目標: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繫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智障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説一説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打開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第二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

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兩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以紅領巾上的角為例,質疑:紅領巾為什麼是三角形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指角。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同學們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着讓學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2)説一説:緊接着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着板書説説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第三個環節是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想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層次的練習: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用小棒搭角或紙條折成角,讓學生在玩中形象進一步鞏固角的認識。

出示一張正方形的紙,問學生:“用剪刀剪去一個角後,這張紙還剩幾個角?”接着組織四人小組交流。討論。並拿出學具剪一剪。

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助於學生理清知識的結構,形成完整的認識。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説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第5篇

我是這樣理解教材的,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並進行解釋與應用。〈角的初步認識〉一節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認識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等圖形的基礎上學習認識角。二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結合圖形來認識角是比較容易的。因此我根據教材先了解學生對角的理解程度,緊接着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認識角,感覺角。瞭解角成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並學會自己畫角。能從各種物品圖形中找到角。從而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並學會從身邊的生活中找到角。區分角,會做活動的角,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本節課是單元的起始課,因此上好這節課非常重要。

角與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周圍許多物體上都有角,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國小生,他們對角並不陌生,能夠很容易的在周圍的物體上找到角,怎樣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為學生學習幾何知識做好準備。

2、 知道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會用紙折或畫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長方形、三角形等圖形中找到角,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及觀察、比較、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直尺畫角.

(3)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6)教學準備:為完成以上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燈片,摺扇三角尺。學生的學具有:每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鬧鐘、長方形。還有毛線、紙、紙條。

根據學生認識發展規律,分析學生:學生年齡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侷限性,學生學習基礎深淺不一,思維程度不一,反應靈活程度不一,面對這樣的學生,因此我設計出不同層次教學題目,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全面發展。

為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我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在上述教學方法指導下,以謎語形式開頭,全員參與,使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並不斷的運用鼓勵性的語言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個個問題地解決使學生在不斷的活動中充分利用學具,認識角,並會畫角,做角,並且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本節課屬於認知教學,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體現以下兩點:

1、創設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自己畫角、做角認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索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1、以猜謎語和導入課題,使學生愛聽,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角。通過實物認識角,知道的角的特徵。有兩條邊和一個頂點。通過實物小組合作找到角。這樣可以培養二年級國小生的合作意識。

(2)通過讓學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覺得熟悉、親切。

(2)通過做活動角,使學生初步認識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通過學生自己做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動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腦並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

(3)學生通過認識圖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對角的認識。(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圖形,指名學生回答,並説明理由,答對的小朋友給予鼓勵)。(評: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4)從認識角到判斷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圖形中的角,和找出幾邊形中有幾個角,最後自己折角,這樣由淺到深逐層深入,體現了對學生的分層佈置作業。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

第6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能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感受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即情景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的早上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教學主題圖片,請學生説一説,看到些什麼?待學生各抒己見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片中所隱藏的角。並告訴學生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角,板書出學習內容《角的初步認識》。

本環節主要包括四個活動:認一認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畫一畫角。

首先,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剪刀、吸管、水管,讓學生找角,並指給同桌看(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組為單位,請每一位小朋友們在自己身邊找一個角,用手摸一摸並與同桌説説自己的發現,這時學生就會説出自己摸角的感覺: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還有兩條直直的線,這時我及時告訴小朋友,在數學的王國裏,我們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兩條邊。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角的特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與要求做一做角,然後請學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並指名説一説角的各部分名稱。

我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要求用身邊的材料(如手指、課本或其它學具)一起來玩變角的遊戲。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3)學生動手畫角。教師巡視,強調畫角時一定要用尺子從頂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線。指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學生評價。)

拓展練習: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角的初步認識》是讓學生在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幾點:

1、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性,加深學生對角的特徵的認識。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學習。本課通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3、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與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7篇

1、説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説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學具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或禮物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一包東西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説,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長方形)剪一刀,能把它變成幾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信息,為教學服務。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着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老師請學生來説説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素質教育要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時要兼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盡最大努力體現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練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是我這節課的主要意圖。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