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雨霖鈴》優秀教案3篇 《雨霖鈴》:一場觸動心靈的音樂之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98W

《雨霖鈴》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部著名的散文集,其中融匯了作者梅堯臣的詩詞、散文及小品文的卓越技藝,以細膩、優美的筆觸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份優秀的《雨霖鈴》教案,助力教師更好地開展相關學習和教學工作。

《雨霖鈴》優秀教案3篇 《雨霖鈴》:一場觸動心靈的音樂之旅

第1篇

2、導入別離之情詩詞中歷寫不衰的主題,如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今天來學習一首關於離別的詞《雨霖鈴》(板書

2、教師補充: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他對北宋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與影響,第一他製作了大量慢詞長調,對宋代慢詞的發展頗有影響;第二他發展了詞的表現手法,善於鋪敍、寫景、抒情密切結合,語言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美。柳詞在宋代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處,既能歌柳詞。”

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這首詞寫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愛的人痛苦分離的思想感情。

(三)學生隨錄音帶自由讀全詞理解詞義,在音樂中進入詞所描繪的情境,並使詞的意境在頭腦中浮現出來,從而把握詞的景與情領悟意境。

2、教師示範:一個秋天的傍晚,一場暴雨剛剛停歇,蟬悽切地鳴叫不已,詞人面對着長亭,心情更覺悲涼。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蓬帳裏他的心愛之人為他送行,兩人面對美酒佳餚卻毫無心情,正在戀戀不捨之際,船伕催促着“開船嘍——開船嘍——。”兩人雙手緊握,淚眼相對,有千言萬語要説卻哽咽着説不出一句話來。詞人想在即將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霾,空曠的天空。

小結:上篇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篇緊承上篇:是詞人想象別後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現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總結:全詞淒涼的意境讓我們感覺的濃濃的別離之情。

過度:我們的生活裏也有別離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達出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雨霖鈴》的寫法。

“寒蟬”“長亭”“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徵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着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後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悽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虛構的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空闊的楚天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後就變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煙波,另人惆悵;沉沉的暮靄讓人壓抑憂傷,那空闊的楚天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對景物的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這一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詞。這沒有一個字寫情,而沒有一個字不寫情。李白詩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自灞橋折柳的故事產生後,楊柳和離別就似乎有必然的聯繫了。借楊柳抒離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楊葉比愁眉,愁長比柳絲。”因為有這種習俗的存在,所以離別的人一看楊柳就會湧起離愁別緒,因而“楊柳岸”三個字明寫前景,暗寫別時情,顯得含蓄而有韻味。詞中“曉風殘月”也是最能觸動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別詞裏曾寫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也曾寫過“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秋月的風是涼的,秋日的`早晨的風更涼;月光是清冷的,殘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殘月就顯得特別淒涼。所以曉風殘月給人一種特別濃重的淒涼冷落之感。

這樣在短短的兩句詞裏,作者集中寫了一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而這幅悽清的畫面又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裏——酒醒之後,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後。

酒醒之後的惆悵和眼前最能觸動離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這情景是多麼的淒涼難耐的啊!

詞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片對別後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着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的確是難捨難分啊!

《雨霖鈴》優秀教案3篇 《雨霖鈴》:一場觸動心靈的音樂之旅 第2張

第2篇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詞從風格上分為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提及婉約派,當首推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多年來,它常誦不衰。歷來被認為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典範之作。《雨霖鈴》這首詞以冷落秋景為襯托,淋漓渲染了惜別的場景,進而推測別後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層層鋪敍,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現了柳詞細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特點。

學生剛剛結束唐詩單元的學習、鑑賞,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詩歌鑑賞能力。詞是一種抒情詩體,是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詩歌。要鑑賞詞的藝術魅力,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詞的發展脈絡,掌握詩與詞的聯繫與區別,把握詞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教兩個文科班,學生的思維活躍,感悟能力強,能積極發言,課堂氣氛較活躍。因此只要老師創設出濃郁的鑑賞氛圍,搭設好層層深入學習的台階,學生就能夠走進作品的藝術境界,在課堂上充分展現每個人的風采,做學習的主人。

根據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變傳統教學過於注重傳授知識的傾向,貫徹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思想。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老師的誘導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充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探索和研究中掌握知識,學會總結,學會反思。詩歌鑑賞能力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考查兩方面的內容:

2、評價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鑑於此,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誦讀、感悟、理解、分析,不斷地積累,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鑑賞詩歌的能力。這既是大學聯考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需要。

自制多媒體課件,主要是展示本課的教學流程、知識及方法規律的總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擴大本節課的容量,力求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唐詩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兩座豐碑,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鑑賞唐詩宋詞是探尋美的歷程,我們已經走進唐詩的王國,接受了藝術的薰陶。今天,讓我們再走進宋詞的家園,繼續這美的巡禮。

(點評:利用導語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對本節知識的重視程度,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實錄:學生聽老師解説,有的同學臉上露出認同感,求知的.慾望。)

1、(教師)要想很好的鑑賞宋詞,就必須瞭解詞的發展史,詞的文體特點。首先讓學生看課本第50頁內容。師生一起邊看邊總結。

(點評:瞭解詞的文體知識,才能為鑑賞詞作掃清障礙,這也是讀懂作品的最基本的條件,教師要給與適當的講解、補充。)

(實錄: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重點語句。最後教師總結。)

(點評:讓學生識記有關詞的知識,為深入鑑賞詞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錄:學生看投影,結合老師的講解仔細體會,識記重點內容。明確學習的方向。)

3、(教師)由對宋詞的瞭解中導入到對《雨霖鈴》的學習,作者簡介及背景介紹。

(實錄:學生看課下注釋,認真識記教師補充的內容。)

⑴師:結合註解自讀詩歌,整體感悟。讀時注意思考:從題材上看,這是一首什麼內容的詞作?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點評:抓住關鍵詞句,整體把握詩歌內容,是正確鑑賞詩歌的前提。)

⑵師:請一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文本,其他同學作點評。

(點評:誦讀的過程也是鑑賞的過程,要讓學生敢於讀出來,大聲地讀,聲情並茂地讀,有感情的在眾人面前讀,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

(實錄:學生範讀文本,情感的把握較好,其他學生的點評到位。再讓大家推薦一位擅長朗誦的學生讀一遍,非常好,全體鼓掌。)

師:全體學生齊讀文本,讓每個人都初步感知作品的藝術魅力。

(點評: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理解文本內容。)

師:第一至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學生先自主思考,形成答案,然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最後發言。)

生:深秋時節的傍晚,一陣驟雨過後,離別的人兒對這長亭,耳邊傳來淒涼而急促的蟬叫聲。表達了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

小結: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着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悽。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通過寒蟬悽切痛楚的叫聲、令人傷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驟雨初歇後的蕭條冷落的景物,營造了離別前的淒涼氛圍。映襯出離人此時內心深沉的痛楚。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點評:鑑賞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其中對抒情方式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師:第四至七句寫了離別之人怎樣的心情、動作?(生思考、探究並回答)

生:京城門外,情人臨時搭起帳篷,設宴餞行,然而離人心情不好,食之無味。正當二人難分難捨之時,船伕卻催促登船。足見其留戀之情深。

執手告別,手握着手,緊緊不放,淚眼望着淚眼,此時憶昔日歡聚,想他日離分,無語中又有多少叮嚀囑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傷心淚流,千言萬語,塞滿了喉嚨擠滿了牙縫,情如潮湧,不知從何處説起。執手凝噎是情態的細緻刻畫,應屬於特寫鏡頭,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面。而達到的藝術效果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師:拓展探究,蘇軾在悼亡詞《江城子》裏,這樣寫他夢見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粧。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課本p64)異曲同工,也具有特別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力量。那位同學能鑑賞一下?

(知識積累豐富的學生,能夠與老師共鳴,給自己一個展示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其他學生也拓寬了視野。)

師:(過渡)這是在淒涼、悽楚的氛圍之下,所展現的離人離別時刻的動人場面。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離人的未來又將處於怎樣的情景之中呢?我們往下看。

師:第九句一個念字,説明下面所寫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虛寫。雖無語凝噎,但思緒萬千: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暮靄為何沉沉?給人一種什麼感覺?(生思考、探究並作答)

生:江面上,輕煙籠罩,浩淼空曠,傍晚的雲氣重重地下壓,所以是沉沉的暮靄。給人一種壓抑、鬱悶的感覺。不難看出此處是藉此景襯托離愁的無邊無際、離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見之無期;也反襯離人孤舟行駛的飄零渺小、孤苦伶仃。

師: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和上闕哪些語句相應?本句的作用是什麼?

師稍作引導:重點看傷離別和冷落清秋節。(生思考作答)

生髮言,師點撥總結:傷離別總括上闕相看淚眼、無語凝噎的情。冷落清秋節與上闕寒蟬悽切、驟雨初歇相呼應本句既承上又啟下,為了把別後之愁更甚於離別之時的情形表現出來,用傷別離點題,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悽清冷落的秋天時節。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詩云:相見時難別亦難。

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請展開聯想和想象,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一下。

(點評:展開聯想和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詩句是深入鑑賞詩歌的基礎,這一點也正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生甲: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楊柳依依的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

生乙:倚着船舷的離人撫摸着岸邊飄拂的垂柳,遙看掛在天邊的一彎殘月,習習涼風陣陣襲來,想起與戀人無語凝噎的離別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腸寸斷!

師:這兩個句子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並作簡要分析。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岸柳(諧音留)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這裏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

師:第五至八句:良辰好景為何是虛設?千種風情怎麼會無處傾訴呢?

生:離開了心愛的人,自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這良辰好景不是等於虛設嗎?其實,不只是虛設,每遇良辰好景反而會引起對情人的思念,勾起無限的傷情。兩情分離,歡情難再,知音難覓,淒涼倍至。因此,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

小結:這是下闕離人設想的今宵和經年所處的景與情,是想象之境,是離愁的進一步拓展。

⑸全詞總結: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詞在抒發離別之情時,主要運用哪些表達技巧?

①全詞既寫了眼前的離情,又寫了未來的傷感。處處以景物襯托離情,情景分合,景為情設,而一切景語皆情語,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演繹了一曲悽婉纏綿的離別之歌。

②虛實結合。上片的別時為實,下片的別後為虛。設置情景,留下想象的空間,有回味餘地。

⑹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領會了本詞的思想情感、藝術技巧,下面讓我們飽含深情,再一次背誦全詩,感受詩歌無窮的藝術魅力。

(點評:教師只要抓住了引導作用的要害,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就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發揮極大的創造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實錄:全體學生完全投入到詩歌的境界中,接受了藝術的薰陶。)

3、老師播放音樂,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誦讀《雨霖鈴》,要求不要看文本。

1、這節課的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體現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的原則。教學是互動的、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要誘導得法,設疑貼近學生的實際,他們會表現出高漲的探究熱情,課堂上從始至終都湧動着活躍的思維和熱烈的情緒。學生在思考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限度的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及時得到了糾正。

2、這節課最大的不足是指導誦讀的力度不夠。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既要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又要培養審美理念,形成健康人格。這確實需要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要上出高質量的課,既要認真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更離不開再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改革,總結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做教學的有心人。教然後知困也,在教學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學相長。

第3篇

1、通過訓練鞏固詩歌鑑賞的能力,掌握詩歌鑑賞的簡單方法。

2、通過朗讀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過景物塑造意境表現情感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藝術手法。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説法。但生活是現實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順境總要經歷一些磨難與坎坷,悲傷與離別,尤其是離別,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家人團聚是幸福的,情人相會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這些頃刻間就要離你遠去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呢?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柳永的《雨霖鈴》就是一首寫離別的詞,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情感世界。

1作者: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他的詞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詞集有《樂章集》。

2創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適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3詞牌:《雨霖鈴》,唐太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為詞調。霖,一作“淋”。馬嵬兵變後,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玄宗北還,一路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鸞的金鈴上,玄宗因悼念楊貴妃而作此曲。《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與山相應。上既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這也就是詞牌《雨霖鈴》的來歷。

(1)本詞寫於哪個季節的哪個時間段,當時的氛圍是如何的?

上片: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融情入景,虛實相生)

上闕寫的是一個秋天的傍晚,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在長亭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下闕緊承上闕是詞人想象別後的情狀,小船臨岸,詞人酒醒只見習習曉風吹拂楊柳,一彎殘月掛在天空。詞人想到這一別後自己的萬千風情竟無人可説不禁感慨萬分。

要點:“自古”二字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為離別而傷心,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下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在這冷落淒涼的秋季,要和戀人痛苦分別,所以説“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①選取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象徵離別的典型景物,集中在一起,構成為一幅悽清的畫面,最能勾起離人對往事的回憶,讓人倍感孤單,產生共鳴。

“楊柳岸 ”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柳””留”諧音,折柳贈人有挽留之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所以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曉風” 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時分登程送別,曉風意味着離別。清秋的曉風是涼的,和人淒涼冷落的心境相吻合。

“殘月” 圓月象徵團圓,而殘月相對而言就是離別了。殘月清冷的形象暗合悽清冷落之感。

畫面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裏——“酒醒”之後,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經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詩人此時,昨晚“執手相看淚眼”的情景尚歷歷在目,而自己卻在“千里煙波”之外,離愛人越來越遠,“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生活中我們也遇到過別離,結合學習本詞的感受談談你對別離的看法。

“寒蟬” “長亭” “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徵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着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後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悽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心情。

詞的上闕除“念去去”二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已經淋漓盡致地寫出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而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下闕對別後生活的設想,則是虛寫了。虛寫中所着意描寫的是詞人孤單寂寞的心情,連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讀完下片回過頭來看上片,便會懂得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是多麼的深厚,的確是難捨難分啊!

總結:這首千古名詞,通篇圍繞“傷離別”三字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之時,重在描摹情態;再寫別後想象,重在刻畫心理。全詞情景交融,詞韻諧婉,情深意摯,悽楚動人,具有極強的婉約美,不愧為宋代詞壇上的一件精品。

1 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詩》 [隋]無名氏 )

2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3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唐]高適 )

4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

二比較閲讀《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南宋俞文豹《吹劍錄》中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嘗試歸納出豪放派與婉約派的不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