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養殖事蹟材料5篇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17W

當我們撰寫事蹟材料時,務必讓人物事蹟生動鮮活,以引導大家認識和學習先進人物,大家在撰寫事蹟材料的時候需要強調邏輯嚴謹,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養殖事蹟材料5篇,供大家參考。

養殖事蹟材料5篇

養殖事蹟材料篇1

xx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户,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羣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户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户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户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羣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羣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養殖事蹟材料篇2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着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着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户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繫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繫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户,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户。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户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羣眾的一致好評。

養殖事蹟材料篇3

楊盛根,男,苗族,高中學歷,廣西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人,現任資源縣金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他堅守大山20年,從一名返鄉創業人員成為遠近聞名的黃牛養殖能手到引領帶動當地貧困户發展高山黃牛有機養殖,實現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讓有機黃牛成為高山鄉鎮的特色產業。

不安現狀,勇於創業

楊盛根出生在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家境並不寬裕。後和愛人進入政府單位工作,可以説擁有了穩定、別人羨慕的工作。然而楊盛根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遠赴南寧、欽州、海南等地打工學習技術創業。

楊盛根在南寧一家農業公司工作,參與多個扶貧產業場建設,看到建設的果園、蔬菜場給當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就心裏琢磨自己的家鄉適不適合,考慮可以引進什麼品種合適。2000年,有點積蓄的楊盛根回到家鄉,依靠打工賺回來的經驗和資本,結合本地特色,個人投資10萬元,建起了大棚,實驗推廣嫁接技術,引進了適合高山種植的台灣珍珠聖女果,這果一種就是7年;他把技術和種植經驗毫不保留地教給村民,施行“訂單農業”的模式,跟周邊農户簽訂協議,合作發展,他自己腰包鼓了,農户收入也高了,村民們臉上笑開了花。山風徐來,陽光下楊盛根看到苗寨山上遍地的珍珠聖女果掛滿枝頭,紅豔豔的,分外好看,他也開心地笑了。

深研有機黃牛技術,致富效益廣

2008年,不安份的楊盛根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村子上面的金紫山十里坪坦,高山氣候,草原如畫,地闊草肥,牧草資源非常豐富,如果養牛羊,該是多麼好的一個天然環境!他看到牛羊有機食品的發展前景,開始探索有機生態種養殖技術。他大膽承包了100多畝的高山天然草場,從外地購進100頭牛犢。然而由於不適應本地高山寒冷潮濕的氣候,再加上養殖、管理技術缺乏,第一批牛犢存活率不到30%,損失慘重。剩下的牛在過冬時,工人餵了山上的茅草,又死了一批。楊盛根把牛肚子剖開來,才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工人把茅草切割成鋒利的梭角形,牛吃下去後,消化不了,茅草把牛肚撐破了。但他堅信“農村人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這麼好的天然資源就要懂得保護和利用”,不服輸的他到各地考察學習,聘請專家實地指導,通過幾年的實踐摸索,最終培育出了適合本地獨特地理條件、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高山黃牛。2012年楊盛根成立了資源縣金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金500萬元。公司着眼於當地豐富的高山草場,用以發展草食畜牧業,應用現代生物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產生大量的堆肥,進行有機種植,是集種養於一體現代生態循環農業企業。公司基地位於桂林市資源縣車田苗族鄉,海拔在700~1000米山地上,佔地面積9000餘畝,主要包括能繁母牛基地、高山有機牧場、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等3個基地。目前年出欄肉牛500餘頭,肉羊1200餘頭,有機蔬菜500多噸,年總產值達2000萬元。公司有固定員工26人,還長期與區內外專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為公司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牛、羊肉已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獲得有機產品認證,2016年楊盛根獲得了自治區南方牧場扶持項目資金360萬。

2017年楊盛根用孫子的名字楊山河註冊了“楊山河”品牌,並獲廣西名牌產品稱號。他把讀完大學在外工作的兒子楊進偉也叫了回來,再送兒子到柳州畜牧學校深造,學成後回家協助他一起管理公司。楊盛根又投資20萬,建起冷庫和真空包裝車間,產品具備了鮮活冷鏈銷售條件。公司先後獲得了自治區標準化示範場、生態養殖4星級示範場、廣西水產畜牧業行業重點龍頭企業、廣西養牛先進牛場、廣西養殖優秀企業、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場等榮譽稱號。他本人於2017年獲得桂林市十佳養殖大户榮譽稱號,並作為資源縣高山黃牛的代言人蔘加了“黨旗領航,電商扶貧-我為家鄉代言”活動,獲得最有家鄉味道代言獎和廣西十佳代言人榮譽稱號,成為了名富其實的有機黃牛養殖能手。

富不忘本,帶領致富

富起來的楊盛根不忘鄉親,勇於社會擔當,樂於奉獻愛心。他把龍塘、田頭水、粗石三個貧困村以集體經濟專項資金50萬元入股公司,貧困村負贏不負虧,每年按投入資金不低10%分取紅利,上述貧困村每年將獲得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貧困户”的運營模式,借牛生牛,與符合條件發展高山黃牛養殖的貧困户簽訂黃牛代養協議,由公司無償提供牛犢,供農户飼養,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實時監測,農户充分利用自家山地牧草和秸稈資源育肥黃牛,育肥後由公司統一回購,農户養殖期間所生牛犢歸農户所有,既高效利用本地天然草場資源,又保證產出質量,實現社會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贏。公司帶動貧困户種植牧草獲利。

公司提供草種及技術指導,按0.2元/斤回購牧草及玉米杆,每畝效益達萬元。公司提供就業機會助力貧困户增收。2016年以來,他帶動了400多户貧困户養殖黃牛,每户農户至少增收10400元/年。2018年,楊盛根在下鄉考察新養殖基地途中,機緣巧合瞭解到梅溪鎮沙坪村特困户王萬弟户房屋建設的實際困難,立即決定拿出5萬元,用於扶持其完成了危房改造。

不斷奮進,書寫傳奇

風雨人生坎坷路,不忘初心砥礪行。楊盛根,這位苗鄉的致富“領頭牛”,用他的智慧和愛心,帶領村民們在致富路上闊步前行。他曾説過:“想以貧困户增收為己任,成為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他用他的執着和堅韌,書寫着一位苗鄉致富人的的人生。

養殖事蹟材料篇4

孫守旗,男,1988年7月畢業於蚌埠幹部學校,2002年安徽農業大學水產養殖大專班畢業,2012年取得了安徽農業大學在職研究生農業推廣碩士學位。1988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懷遠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高級工程師。至2019年,該同志在基層水產技術推廣崗位服務31年,常年工作在漁業生產第一線,對全縣漁業情況瞭然於心,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熱愛水產事業,刻苦鑽研,不斷探索現代漁業發展新技術,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為漁業增產、農(漁)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多年來,該同志主持、參加了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大鱗副泥鰍雜交一代(f1)人工擴繁及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農業部“安徽省懷遠縣鰍科魚類良種場建設”、省科技廳“提高泥鰍、黃鱔繁殖力及健康高效養殖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工作;參加“泥鰍親本選擇與培育技術操作規程”、“泥鰍苗種培育技術操作規程”、“池塘生態高密度培育大規格鰍種技術操作規程”3項安徽省地方標準的編寫工作;發表科技論文10餘篇;榮獲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1項、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1項、省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蚌埠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擁有省級科研成果5項;2017年獲安徽省首屆水產職業技能競賽二等獎、中國技能大賽暨全國水產技術推廣技能競賽榮獲二等獎,並獲“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技術能手”稱號;2018年榮獲全國“最美漁技員”稱號、全省"十佳農技員"提名錶彰,懷遠縣“五一勞動獎章”、蚌埠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9年安徽省農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獲安徽省“技術能手”稱號,並按程序正在申報“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第二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第七名,榮獲“全國農業行業技術能手”稱號,享受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一、積極參加水產推廣項目建設,推動漁業經濟發展

2013年承擔《《大鱗副泥鰍雜交一代(f1)人工擴繁及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工作,以安徽省淮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原懷遠縣漁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依託單位,在魏莊、常墳等鄉鎮推廣轉化科技成果,開展健康高效養殖池塘2200畝,培養養鰍農民1500多人。新增就業5100人,項目帶動農民增收7000多萬元。

2014年承擔《烏鱧苗種繁育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在白蓮坡鎮和荊山鎮水產養殖户中示範推廣780畝。通過示範帶動作用,全縣烏鱧養殖户不僅能夠自繁自育,而且還向周邊地區提供大量優質烏鱧苗種。

2014年-2016年承擔《富有機硒中華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研究推廣工作,2015年項目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2016年在全縣推廣養殖面積2300多畝。

2016年-2017年承擔《懷遠縣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項目,在全縣多個鄉鎮推廣稻蝦連作、稻鰍共作、稻鼈共作等生態養殖模式,集成了稻鰍共作、稻蝦連作等多項綜合種養殖技術,畝均增收1200元,推廣面積累計22000餘畝。

2017年參加《國家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合肥綜合站懷遠示範縣技術試驗示範與應用》項目,在懷遠縣建立面積300畝的泥鰍、烏鱧等主導產品的核心示範區,積極配合合肥試驗站做好相關研究、推廣、示範、總結等工作。同年承擔《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流水養殖(ipa)示範》項目推廣工作,在安徽省綠源漁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基地建成流水養殖水槽750立方米,並通過專家組驗收。

二、認真開展產、學、研、推技術合作,促進泥鰍產業提升

1、開展了“提高泥鰍黃鱔繁殖力及健康高效養殖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研究以來,與安徽農業大學、霍邱水產局等單位合作,針對泥鰍的生物學特性、親本培育、人工催產等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個創新點。作為泥鰍繁育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認真研究各水系泥鰍的生物學特性、生長、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按照親本標準選育良種親本泥鰍30萬組,加強親本泥鰍的飼養管理,合理降低水位,利用陽光提高水體温度,有力地促進親本泥鰍的性腺發育,共繁殖苗種5億尾。研製出泥鰍良種批量繁育新工藝,研究了標準化稻田生態養殖、池塘集約化健康養殖等技術。制定了泥鰍良種選育、規模繁育、商品泥鰍標準化稻田、池塘養殖技術操作規程。推廣池塘養鰍1000多畝,平均畝產520公斤;推廣稻田生態養鰍10000多畝,平均畝產210公斤,平均增產25.5%,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2、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淮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示範推廣《泥鰍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示範推廣》課題,在懷遠縣5個標準化泥鰍養殖示範區開展泥鰍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示範推廣工作。示範期間,沒有發生重大病害現象,商品鰍品質大幅提高,成鰍價格較高,經濟效益顯著。養殖示範區三年累計面積達到36.20萬畝,其中:池塘養鰍66122畝,稻田養鰍295870畝。項目總體經濟效益49400.31萬元。取得了極為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本課題獲得2008-2010年底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三等獎。

3、在實施《大鱗副泥鰍雜交一代(f1)人工擴繁及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期間,與農業大學祖國掌等教授、專家合作,通過傳統與現代育種技術理論與手段相結合,利用種內雜交育種,獲得具有明顯雜交優勢的泥鰍新品種,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選育雜交用親本20萬組,擴繁優勢近源雜交組合大鱗副泥鰍♀(cz)×♂(hy)子一代(f1)鰍苗12.3億尾,建立200畝池塘、2000畝稻田養殖示範基地,推廣標準化健康養鰍技術。培養養鰍農民1500多人。新增就業5100人,項目帶動農民增收7000多萬元。

三、紮根生產基地,開展水產良種繁育技術研究

1、在安徽省淮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建設生產期間,從2004年到2013年9年時間裏,該同志作為主要工程技術人員在繁育基地蹲點負責技術工作。重點研究四大家魚、泥鰍、鱖魚、翹嘴紅鮊、長吻鮠等良種繁育技術。在泥鰍繁育方面,通過多次試驗摸索,大膽提出使用新型催產藥物催產泥鰍親本,從而大幅降低激素藥物成本、減少常規激素(hcg)對泥鰍親本刺激,降低了產後死亡率。在泥鰍批量繁殖、養殖規模及效益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通過篩選使用dom與s-gnrh-a合劑,改進了定位注射器,自制“泥鰍親本控制網”等有效措施,顯著提高了泥鰍繁育技術水平,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採取生態培育親本方法,利用泥鰍受精卵微流水孵化設備,首次在本地成功繁育出翹嘴紅鮊魚苗。

作為全國早期研究泥鰍良種繁育推廣工作者,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展了真泥鰍和大鱗副泥鰍的野生羣體的池塘馴化、親本選育、人工繁殖、催產藥物研究等科研工作。經過幾年的研究探討,2000年實現泥鰍苗種批量化繁育,2006年實現商業化生產,目前懷遠縣泥鰍人工繁育的苗種,已連續15年銷往全國各地,合計產量達到112.5億尾。懷遠泥鰍種業已發展成為本縣漁業三大產業之一,是我省主要泥鰍苗種繁育基地和商品泥鰍產地。組建全國第一家泥鰍良種場——安徽省淮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的泥鰍養殖繁育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推廣應用,得到省內外專家一致認可和好評。為泥鰍產業發展壯大做出巨大貢獻。

2、2013年作為第一責任人主持“安徽省泥鰍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建設,在安徽省淮王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籌建省級工程中心。建設先進泥鰍繁育設施,修建先進養殖池塘,購買一批研究儀器,建設功能齊全的試驗室,總結出泥鰍良種選育技術標準,為安徽省培養了一批泥鰍繁育技術優秀人才,研發了新的泥鰍的苗種繁育技術。2013年底“泥鰍繁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面建成,並順利通過驗收。

3、2014年參加《富有機硒中華鼈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課題研究,經常到安徽省黃淮甲魚良種繁育有限公司、安徽省淮豐園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開展科研試驗,研究發現有機硒對甲魚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池塘富硒成鼈成活率提高2%,畝均產量提高12%以上,餌料係數降低10%,硒對甲魚肉質改善有明顯的提升作用,有機硒含量提升幅度達200%以上。示範推廣應用2300畝,增收380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課題於2015年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

四、緊跟時代步伐,示範、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新模式

2014年以來,承擔懷遠縣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推廣工作,在全縣建立了淮西、常墳宋莊、蘭橋楊圩、萬福磚橋、白蓮坡葉湖等7個千畝示範片、47個百畝示範點,發展稻田養殖面積38000多畝。推廣養殖模式有稻蝦連作、稻鰍共作、稻鼈共作、稻漁共作等,養殖品種有小龍蝦、台灣泥鰍、河蟹、甲魚、草魚等。開展稻漁綜合種養工作以來,全縣稻田小龍蝦畝產平均185斤,稻田泥鰍畝產平均420斤。種養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達到或超過畝產千斤稻、千元水產品產值的“雙千”標準。如今,懷遠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不斷擴大,養殖技術領先周邊地區,該同志為推進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創新水產技術推廣機制,長駐企業解決生產難題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能只在辦公室裏研究規劃,不能只在紙上寫寫畫畫,要到田間地頭去抓落實,要到養殖基地去親自幹,要認真觀察記錄數據,研究解決生產難題。為了探討農技推廣方式的創新,該同志帶頭主動要求到養殖生產一線去。在建設懷遠縣泥鰍良種場期間,負責全面技術工作。該同志長期駐紮在公司生產基地,在極其艱苦的環境條件下,帶領大家日夜堅守在生產工地,研究基地場區規劃,制定塘口設計方案。成功解決了地形低窪、魚池滲漏嚴重等施工難題。該企業被評為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水產良種場、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範場。此舉受到省漁業局和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專家和領導的讚許。

六、言傳身教培養技能人才,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取得優異成績

中國技能大賽——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國家級一類大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是全國農業行業最高水平的職業技能競賽。2015年以來,通過層層選拔代表安徽省隊連續三屆參加全國技能大賽。該同志努力學知識、辛勤練技能,經過精心準備,積極拼搏,取得了優異成績,展示了較好知識功底、技術技能水平和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

在繁忙工作和學習中,該同志不僅注重自我業務水平提升,還不忘幫助同事,共同提高科技服務能力。經常帶領年輕同事下基層、教操作,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加強新進單位的年輕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通過“老帶新、傳幫帶”等形式,使青年技幹盡快在漁業戰線上脱穎而出,成為技術推廣工作的後備力量,並在全省農業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2017年孫守旗同志與年輕同事孫成代表蚌埠市隊參加省總工會、省農委聯合舉辦的“2017年首屆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技能競賽暨第二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職業技能競賽”預選賽,通過理論考試和實驗操作等綜合考評,最終以總排名第二的成績榮獲個人二等獎,蚌埠市代表隊獲得團體一等獎。代表安徽省隊參加“2017年中國技能大賽暨第二屆全國水產技術推廣技能競賽”,獲得個人二等獎、團體三等獎榮譽。

2019年10月份孫守旗同志帶領孫成、張強兩位年輕同事代表蚌埠市隊參加安徽省農業職業技能競賽,個人成績全省排名第一,孫守旗、孫成、張強三人為蚌埠市隊再次奪冠,榮獲團體一等獎。11月份該同志代表安徽省隊參加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第二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個人成績全國排名第七,獲“全國農業技術能手”稱號,安徽省隊獲“優秀團體獎”,團體成績全國排名第五、內陸省份全國排名第一。

養殖事蹟材料篇5

吳鵬,男,漢族,出生於1980年10月,中共黨員,大專學歷,現任慶陽市鎮原縣亨隆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鎮原縣孟壩鎮趙咀村村委會主任。

吳鵬自幼乖巧聰明,勤勉好學。2000年7月,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湖南衡陽工業職工大學,成為他們自然村裏第二個大學生。2003年6月,作為優秀大學畢業生,吳鵬被推薦到深圳先進微電子有限公司任助理機械工程師,年薪5萬,是同學當中起步工資最高的。2006年,吳鵬跳槽到全球汽車馬達製造領軍上市集團公司深圳德昌電機集團,任產品開發部工藝工程師,年薪10萬。2010年,國內農業裝備上市集團公司江蘇常發集團通過獵頭公司,把吳鵬高薪挖了過去,給予產品研發部副部長的職位和15萬年薪的優厚報酬。在常發集團工作期間,吳鵬經常到山東農村做農機產品田間可靠性試驗,在農村呆的時間比較長,看到那裏的養殖業比較發達,農民的收益非常好,心理上很受觸動。其次家鄉有豐富的牧草資源,可以就地取材,經濟適用,有發展養殖的資源優勢,家鄉除年輕人外出務工外,農村存在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吳鵬想通過辦合作社把在家務農的農户帶動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家產的牧草資源搞養殖發家致富,增加經濟收入,吳鵬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城市穩定的工作,回鄉搞牛、羊、驢規模化養殖,帶動家鄉羣眾致富。2012年3月,吳鵬帶着全部積蓄匆匆返鄉。5月10日,鎮原縣亨隆養殖專業合作社完成註冊,5月25日開工建設。吳鵬和民工一起抬水泥、扛石頭、和沙漿、砌堡坎,親力親為。這樣每天十來個小時的忙活,一段時間下來,吳鵬瘦了整整一大圈。有人調侃:“沒見過像你這樣當老闆的?把自己搞得這麼辛苦。你應該多給我們這些做體力活的點兒飯吃嘛!”他哈哈一笑。其實,他心裏牢牢地掌着一把算盤,創業伊始,就得厲行節約,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得其所,力求做到資金投放效益最大化——打腫臉充胖子的作派,並非他吳鵬所為。不到4個月,一座嶄新的規模化養殖場屹立在了孟壩鎮工業園區。他十足的蠻勁讓村人瞠目結舌,誰也不敢相信,這個貌似纖弱的大學生,居然也藴含着如此“囂張”的能量。人們開始相信:這娃兒,準能成事。創業初期他和家人克服了種種艱辛困難,擺脱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實現他的養殖創業夢想。

鎮原縣亨隆養殖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主要從事肉牛、肉驢飼養、育肥組織收購、銷售成員養殖的牲畜、種植的牧草,種畜品種繁育和新品種引進,養殖技術培訓、技術交流與諮詢服務,優質牧草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合作社成立以來堅持“科技領先、富民興農”發展戰略,以“誠信”為發展理念,全面推廣肉牛和商品肉驢良種繁育,通過品種改良帶動當地農户發展高效養牛、養驢,實現由“合作社標準化規模化肉牛、商品肉驢示範場帶動→區域內農户發展規模養牛、養驢→形成肉牛、商品肉驢養殖基地”的轉變,集科研、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更好、更快地推進慶陽市、鎮原縣畜牧養殖業快速、健康發展。

合作社規劃總佔地185畝,分兩期建設,一期租地15畝,二期擴建170畝。計劃總投資3868.96萬元,規劃建設存欄1000頭年出欄4000頭商品肉驢的養殖園區1座;存欄500頭年出欄2000頭肉牛養殖園區1座;肉牛肉驢活畜及屠宰深加工廠1處;活畜交易市場1處;2000頭慶陽良種驢繁育場1處;年產5萬噸粗精飼料加工廠1處;年產量達3萬噸利用畜禽糞便和秸稈生產生物有機肥加工車間1座,500畝有機蔬菜種植園區1座,3000畝隴東優質紫花苜蓿種植基地等附屬配套項目。

2012年,養殖場總投資480萬元,新建了生活區、辦公區、精粗飼料存儲場及存欄500頭暖棚畜舍5座等基礎設施。10月,購進當地“慶陽驢”300多頭,2013年1月和5月底分別出欄,平均每頭淨利潤達2000多元,獲利60萬元。帶動周邊100多户農户養殖肉驢1500多頭,統一收購銷往河南、河北、廣東等地,總計銷售額達525萬元,户均增收5萬元。2013年4月,養殖場購進西門塔爾肉牛和“早勝牛”280多頭,開始養殖育肥牛,10月底育成出欄150頭,獲利45萬元。2014年至2016年底養殖場育肥出欄肉牛2600多頭。目前養殖場存欄肉牛100多頭。目前入社成員達85名,帶動就業人數20名。

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後,計劃年均出欄育肥肉牛、商品肉驢3000頭,產值達到1200萬元,每年新增純收入300萬元。2013年已帶動80名養殖農户新修養殖棚舍開始小規模養殖,2015年帶動發展養殖户500户養牛養驢2000頭,2016年帶動養殖户600户養牛養驢2800頭,2017年計劃帶動養殖户800户養牛養驢4000頭,充分發揮鎮原縣亨隆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合作社+農户”示範帶動作用。通過項目的實施,不斷提高肉牛生產水平,促進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肉牛肉驢,每年可以有效地帶動當地農民肉牛和商品驢養殖户1000-1500户,出欄育肥肉牛和商品驢5000-10000頭以上,肉牛肉驢良種率達到85%以上,規模化養牛養驢户所佔比例達60%以上,農民人均養殖業純收入達到10000元以上。鎮原縣北部鄉鎮是純農業鄉鎮,為增加農民收入,鎮原縣委縣政府積極倡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看到他養殖的肉牛肉驢有了收益,農民養殖肉牛肉驢的積極性非常高。為更好的起好示範帶動作用,帶動更多農户脱貧致富,他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增加存欄數量,再引進優質良種肉牛和德州肉驢。通過基地+農户的模式,帶領更多村民走共同致富道路。

2013年底趙咀村委換屆,鎮原縣亨隆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吳鵬,擔任了村委會主任。自擔任村主任以來,吳鵬深感責任重大。因他自身年紀輕,經驗少,資歷淺,唯恐工作失誤或對全村經濟的發展不能帶來更大更多的貢獻,辜負了全村父老鄉親及鎮黨委對吳鵬的培養、厚愛和支持。上任後,如何帶領羣眾精準脱貧致富奔小康,為趙咀農業發展和發展規模養殖户獻計獻策,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廣大羣眾生活質量,保證了本村的各項工作在全鎮有名次,有成績、有亮點是他想的最多的問題。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村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吳鵬把全膜玉米種植、中藥材和木本油料種植和商品肉驢、肉牛、肉雞、蛋雞養殖作為趙咀村富民強村的重點產業來培育。

2014年以來吳鵬帶領全村發展規模畜禽養殖和種植業。目前趙咀村已建成投產蛋雞養殖場2處,養殖規模達到20000只,肉雞養殖場1處年出欄優質肉雞20000只,肉驢養殖場1處年育肥出欄500頭,養豬場1處年繁育仔豬500頭育肥出欄商品豬600頭,肉牛規模養殖户30户,户均養殖肉牛5頭。2015年,吳鵬自費外出考察,瞅準了小金瓜種植。試種後,小金瓜品質、產量和市場銷路都比較好。隨後,吳鵬跑東家、進西家,宣傳動員羣眾種植小金瓜。為了打消羣眾顧慮,他以合作社為平台,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户”的模式,與客商簽訂了600畝種植合同,統一提供種子,提供技術,保價收購。

2016年9月5日,聽説孟壩鎮趙咀村羣眾種植的南瓜喜獲豐收,我們慕名前去採訪。走進趙咀村種植基地,只見遍地的小金瓜分外亮眼,羣眾忙着採摘,村主任吳鵬組織羣眾給客商裝車,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孟壩鎮趙咀村山塬兼有,自然條件差,是個貧困村。今年春季,在吳鵬的努力下,趙咀村落實600畝小金瓜種植面積,根據目前市場行情,預計每畝收入1500元。談起吳鵬和小金瓜,正在收摘小金瓜的吳根孝老人説:“近幾年,年輕人大都進城務工了,家裏就剩了一堆‘老骨頭’,村裏的土地也漸漸荒廢了,看着就讓人心疼,土地可是農民的命根子啊!幸好吳主任考察了引進了這個產業,勞動強度低,見效快,採取訂單種植,合作社負責銷售,我只管把瓜種好。這個產業適合我們這些留守老人,今年我家種了3畝多小金瓜,能收入4000多元呢!”

根據市場行情,2016年該村共種植小金瓜600畝,為村民帶來90萬元收入。同時輻射帶動周邊羣眾種植小金瓜300多畝。如今,趙咀村的小金瓜豐收了,養殖業發展逐步發展起來了,農民臉上掛滿喜悦。談起明年的計劃,吳鵬説:我要把小金瓜和畜禽養殖作為趙咀及周邊村羣眾致富增收的主要產業來抓,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品質,打造品牌,使之成為當地羣眾脱貧致富的招牌產業。

2017年計劃引進中藥材“連翹”、文冠果、油用牡丹和山桃,農户利用棄荒地種植多年生的藥材和木本油料1000畝,發展規模養殖户10户,通過“企業+基地+農户”的模式,作好本村產業發展規劃,搞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帶領更多村民走共同致富道路。在國家精準扶貧,脱貧致富的關鍵時期為全村及周邊羣眾注入更多“新的血液”,幫助全村及周邊羣眾鋪就致富路,為羣眾的生活着想,把帶領羣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殫精竭慮幹好工作,盡心盡力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做一個羣眾依賴的`好“村官”。帶領全村村民早日脱貧致富本小康。

吳鵬曾放棄年薪15萬元、供職於3家上市集團公司的80後大學生,之所以搖身變“驢倌”“牛倌”“村官”,離不開省政府、慶陽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民創業行動的召喚和國家政策支持。

展望未來,他興奮地説:“家庭、社會及各級領導的支持,給了我創業的無窮動力。”百舸爭流,勇者為先;中流擊水,敢字當頭。全民創業,既需要破除固本守舊的勇氣,更需要敢闖敢試的志向。

吳鵬的創業精神和心繫家鄉的情懷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及媒體的高度重視,慶陽市政府主要領導親筆寫信鼓勵其堅定創業信心,並就吳鵬創業事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關部門從資金、技術等各方面予以扶持,各級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大學生回鄉創業。2012年以來,中央電視台cctv4、《人民日報》、《中國工商報》、《甘肅日報》、《甘肅經濟報》、《新農村報》、慶陽電視台、《隴東報》、《鎮原時訊》、鎮原電視台等20多家媒體報紙對吳鵬的創業事蹟、帶動羣眾致富、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引領作用等作了詳實的報道。通過媒體宣傳報道本區域內養殖業蓬勃興起,至今為止先後有30多位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大學生前來養殖場考察學習,準備返鄉創業。

2012年,吳鵬被評為“鎮原縣孟壩鎮優秀創業者和優秀民營企業”;2013年3月,被評為鎮原縣“孟壩鎮返鄉創業之星”、鎮原縣“首屆返鄉創業優秀青年”;2013年10月參加慶陽團市委、市人社局、市就業局、郵政銀行聯合舉辦的“創富大賽”;2013年12月,當選為共青團慶陽市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2014年3月,被孟壩鎮黨委、政府評為“致富增收”養殖明星户和“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先進個人。2015年7月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學習,考試合格,准予畢業;2016年4月被評為孟壩鎮趙咀村“2015年度環境治理先進工作者”;2016年10月參加福建廣播電視大學《互聯網+網絡技術應用、微店》培訓班學習,頒發培訓證書;2016年11月參加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syb課程學習,頒發創業培訓合格證書;2016年11月參加國務院扶貧辦創業致富帶頭人第七期培訓班培訓,並被評為“優秀班幹部”;2017年3月被評為鎮原縣“2016年度全縣優秀致富帶頭人”。

發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堅實的羣眾基礎,只有把個人的發展置於國家宏觀大背景下去謀劃,才能準確定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吳鵬創業的感言,也是他的人生座標。我們相信,基於這個座標,他和他合作社,他和他村民的前程必將一片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