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8篇 從楊氏之子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者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W

楊氏太極拳是中國武術的代表之一,稱得上是“帝王拳”之一。其創始人楊露禪是一位武術大師,其太極拳傳承至今,頗受追捧。然而,近日,在楊氏太極拳界卻掀起了一場關於教學方式的討論,楊氏太極拳之子的一篇反思也引發了人們對太極拳教學的思考。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8篇 從楊氏之子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者

第1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第一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文章篇幅短小,內容淺顯,語言幽默,主要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人家裏的九歲男孩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風格。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生字,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通句子,理解文意,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圍繞這個目標,我確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處”定為教學重難點,教學時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古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導入時,我由羅斯福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在解題時,我又讓學生對比今天的課文與平時所學的課文有何不同,從而引出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

學習古文,讀是最難的,又是最重要的,説它難是因為不好讀,説它重要是因為只有讀,才能讓學生懂,才能體會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好好的讀書。進入第二個環節“讀”的時候,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語文的讀;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反覆誦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在學生讀通順的基礎上,我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並由教師範讀,並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後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後,再讓學生帶着理解讀,我感覺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了。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來體會楊氏之子回答的巧妙。這個問題有點難度,學生不會馬上理解。因此在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一是孔君平為什麼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説此是君家果?二是楊氏之子為什麼説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體會到了楊家孩子回答的妙處: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麼詞形容?我稍微提示,學生馬上説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學還説出了順水推舟,以牙還牙這些詞語。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更説明他們讀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設計了一個語言練習:孔君平聽完楊氏子的話會怎麼説呢?學生的回答不乏有讚美之聲,謙虛之詞。我想,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看教材,參照教參,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文意,體會故事中楊家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細讀課文發現,本課體現的不僅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裏行間無處不在表現着教養、禮貌。因此在學生體會了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後,我又設計了問題:楊家孩子不僅聰明,還是個有教養、有禮貌的孩子,課文什麼地方能體現出來呢?我又引導學生,你家裏來了客人,你怎麼做呢?學生馬上找到了四個地方:

1、“為設果”,客人來了,趕緊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禮貌;

2、“果有楊梅”,端出的水果還不止一種,很熱情。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聞”兩字,語氣婉轉而又不失教養。學生體會得快而且非常準確。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為了把這個主題深入下去,在拓展時,我設計了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因為這個離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滿興趣。回答或幽默風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滿人文關懷和對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時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這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理解,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註釋”,而孩子們又有學習古詩的基礎,因此我又引導學生複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後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也可以用上這些方法。後面幾句的理解,我就讓同桌合作,用上學習古詩的方法,自主學習,最後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説出來,即達到了學以致用,學生也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了學習其他古文的興趣。

1、由於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學時,對放開的度沒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該放手的地方沒放手,控制課堂意識較強。

2、由於時間關係,有些環節也做了調整和放棄,如講故事,另外沒有注重到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讓學生用文言文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許會更感興趣。

2、在語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對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學生語言的評價,我的反饋還不夠全面到位及時,評價語言不夠豐富,其實,這也是教師個人文學修養的欠缺所致。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對於優點我會繼續發揮,對於不足,我會積極地改正。

楊氏之子教學反思8篇 從楊氏之子的教學中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教育者 第2張

第2篇

?楊氏之子》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文言文,雖然行文簡潔,不足百字,但古今字義不同,孩子們閲讀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以找準突破口、激起學生興趣為重點進行備課和授課。

教學開始,我通過範讀、領讀、劃出分節線後自讀、指名讀、齊讀這幾種形式,讓孩子們充分讀書。常言説:“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反覆讀文之後,從課題“楊氏之子(姓楊這户人家的孩子)是個怎樣的孩子為切入點引導孩子們藉助課文下邊的註釋理解課文、解決問題。

本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魅力”,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巧妙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孩子們釋文之後,讓孩子們反覆品句、揣摩,在個別優秀生的帶動下,學生對楊氏之子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駁孔君平説的“此是君家果”基本理解。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是沒有注重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能讓孩子們用文言文演一演,這節課的效果會更好,孩子們對文言文的學習也會更感興趣。

第3篇

作為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設計本課的初衷是想為我們的課題研究提供一個範例,做一個教材二次開發的嘗試。上完這節課,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古代漢語》,並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讀古文,一遍遍地讀,一遍遍地指導;各種形式地讀,各種形式地評,讓學生自己去找讀古文的感覺。只要文言語感有了,至於停頓呀、節奏呀這些外在的.技巧性的東西就不言自明瞭。

國小高年級學習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户,鋪開了一條通道,讓他們穿越時空隧道,走近歷史先賢,在閲讀與思考中汲取古代優秀文化的精髓。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這堂課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創編故事、拓展閲讀等環節都加大了難度,各個環節都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目的就是不僅要教他們讀懂課文,更是要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閲讀興趣。

從使用教材的角度來看,本節課對教材的使用還是比較合理和充分的。從課文、註釋、插圖到課後習題,都很好地助力了課堂教學,也為孩子們打開了學習古文的一扇窗。創編故事環節,雖算不上是對教學的二次開發,但卻用活、用實了教材,既是對課文閲讀的有效補充,也落實了課標中要求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節選自《世説新語》中的其他兩篇小故事是拓展延伸的教育環節,目的就是讓孩子們用策略、用方法,激發閲讀的興趣,開啟閲讀經典的大門,是對教材的有力補充。

回想着課堂上孩子們興奮的笑臉,爭先恐後舉起的小手,妙語連珠的回答……這一刻,我明白了:其實藉助本篇教材為孩子們學習文言文做一個好的示範和引領,讓孩子們愛上閲讀古代經典不就是我的目的嗎?

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1.學生的參與率還有待提高。每次的課堂教學似乎都只屬於一部分人,還有少數學生一直遊離於課堂之外,無法讓他們專心聽講,這真是老師心中永遠的痛。

2.在創編故事的時候,留給學生的時間較緊。一看學生靜默的時間有點長,就下意識地去催促。表面上看,好像是擔心學生寫作有困難,實質上是對自己把控課堂能力的不自信。

當我們心中只有純粹的教學,眼裏只有學生的發展時,教材就會用活,課堂就會生花。正如曹培英説的:只要學生真正在讀、在想、在寫、在活動,又怎麼會耽誤教學時間呢?

教學即是研究,研究更是為了教學。化用《禮記》中的一句話來説:“教研相長也。”其此之謂乎?

第4篇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説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説。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如何讓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文言文呢?我採取了以下步驟幫助學生理解短文的意思:

1、讀通短文 為了讓學生讀通短文,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文,然後根據學生讀文的情況示範讀文,並告訴同學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後,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於是我又範讀了一遍,再採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覆覆讀了好幾遍,總算學生在把短文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了。

2、讀懂故事 為了整體感知故事的內容,我出示了這樣的思考提示:你對楊氏之子瞭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楊氏之子還有誰?他們談了些什麼?你從哪句中知道的?在感知故事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再通過小組討論分三步落實每一句話的意思。

3、體會語言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我讓學生討論説説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麼?為什麼?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説話的例子,説一説。

學完此文,雖然這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古文,但學了這篇課文後我發覺他們對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確實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 故課後我又推薦孩子們《世説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謝太傅篇》與《徐孺子篇》,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5篇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學生認知的一個全新領域。對於老師該怎樣教和學生該如何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針對學生初次學習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艱澀難懂,我是這樣組織課堂教學的:

首先,確定教學目標為:1、學習生字新詞。2、體會楊氏之子的機智及體會語言的巧妙藝術。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次,精心組織課堂結構,儘可能地兼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課堂結構如下:

1、談話導入新課。為了使學生較容易地瞭解本篇古文的大意,我把本篇古文設計成一個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較自然地引入新課,使學生在稍後的學習中較易理解古文的意思。

2、學生自由讀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説出古文與現代文的差別與不同。

3、教師範讀,糾正學生讀破的句子,特別是“家禽”的讀法。

4、在老師進行範讀的基礎上,學生再去朗讀課文,師生共同評議讀的效果。

5、熟讀課文,理解意思。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逐詞逐句的進行解釋,並連起來翻譯成現代漢語。

6、深入理解,體會語言的藝術。學習重點句: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君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板書)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楊氏子回答的妙處,體會語言使用的藝術性。

7、滲透文明禮儀教育。讓學生從楊氏子“為設果”和“未聞”中體會出他對大人的禮貌,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在家,在學校應做個什麼樣的孩子。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文明禮儀教育。

8、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反過頭來朗讀課文,使學生能較好地讀好文中的停頓,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一堂課下來,自我感覺良好,私以為無懈可擊,毫無破綻。但隨後通過與教師座談,回過頭來反思,本堂課確有很多不夠完善之處,有較多遺憾:

1、在導入新課中,以《楊氏之子》的.故事導入很不恰當,使在稍後的新課中學生缺乏探究,興趣不高,實應以其它語言藝術的故事導入為妥。

3、在解釋詞句時,教師有點放不開,做了詞句解釋的主角,而沒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沒有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4、我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在誇獎楊氏子的機智時説了一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殊不知,就是這樣一句玩笑話,給學生以誤導,把漂亮可愛的孔雀打成了反面典型,成了眾矢之的。隨後才會有一學生説:“孔雀也不是什麼好鳥”!誤會之深,可見一斑。最要命的是我當時因考慮時間不多,而未對此學生的言語加以正確的引導,只一笑了之。事後想起,甚覺不妥。

縱觀一堂課,課堂結構緊湊,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帶領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而能達到目標,挺不容易。教師與學生在一節課自始至終熱情很高,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較融洽等,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而課堂中有些環節教師抓得過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剝奪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權利,則是本節課的失敗之處。時間安排有點前鬆後緊,致使未能對“孔雀”平反,實為遺憾之極。

第6篇

2、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風趣機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故事,請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馬克·吐温乘火車去一所大學講課。由於要在預定的時間內趕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車卻開得很慢。這時,查票員過來了,問馬克·吐温:“您有票嗎?”馬克·吐温遞給他一張票,查票員發現這是一張兒童票,就説:“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還是一個孩子哩!”馬克·吐温不緊不慢地説:“現在我已經不是孩子了,但我買票時還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車開得太慢了。”

師:看懂了嗎?想想,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時買的票嗎?

生:他的意思是説火車開得慢,我買票時是孩子,但是我長大了火車還沒有到目的地,可見火車是開得多麼的慢。

師:是的,馬克吐温的確是這個意思。他用誇張詭辯術非常幽默地表達了此時急迫而又無奈的心情,且對火車的慢速度進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諷,這裏就體現了語言的藝術。本單元我們學習的主題就是“語言的藝術”。像這樣體現語言藝術的經典故事,古今流傳的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古代的故事,這是一篇文言文,(示題)齊讀課題──楊氏之子

師: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師:“楊氏”的意思是姓楊的人家,哪“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師:古人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看同學們能不能把這個文言文故事讀通。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2、請一個學生讀課文,檢查字音。(根據學生讀時標出“為”“應”的讀音)

樑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師:同學們讀得真不錯,讀完課文,大家都知道《楊氏之子》講了兩個人。他們分別是誰啊?

(學習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實我們最常用的有根據註釋、插圖、聯繫上下文和藉助工具書等,我們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課文的意思?)

師:我們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師: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來試試。

四、品讀句子,體會楊氏之子應答的巧妙之處

1、出示思考的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裏?”

師:南宋詩人、哲學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請你再細細地讀,靜靜的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體會。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話題一邊讀一邊思考,可以在書上作批註,現在開始。

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四人小組裏交流自己的體會。

⑴孔君平指着楊梅對楊氏之子説:“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楊梅而聯想到小兒家的姓,就給楊家小兒開了一個玩笑,語言很風趣幽默。(板書:楊梅)

⑵楊家小兒聽出了孔君平的話外之意,並立刻做出反應,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開玩笑,所以馬上由孔君平的姓聯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給他開玩笑。

如果你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鳥羅!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回答的妙在於他説:“沒有聽説孔雀是您家的鳥”。

生:我認為孔君平是在取笑楊家小兒,你姓楊,楊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生:楊家小兒的回答妙在他聽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説,楊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他間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説法。

師:體會得真好!楊家小兒的意思是説,如果您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認為楊家小兒的回答很言語巧妙,反映敏捷,體現了語言的藝術。

如果楊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較,你認為哪一句更好?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這個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維敏捷,語言幽默。)

1、同學們的體會很深刻,如果現在朗讀課文,相信你能夠把自己的體會帶進朗讀,你可以盡情地感受古文的韻味,請你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再來讀讀課文,然後請一個同學讀。

2、師: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試着把它背下來好嗎?全班背誦。

楊家這個孩子真是聰明啊,他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下面我們再來體會語言藝術魅力。

有一次,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在公園裏散步。在一條只能讓一個人通過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負傲慢的批評家。兩人越走越近。“我是從來不給蠢貨讓路的!”批評家先開口道。“我卻正好相反!”歌德説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國大詩人海涅(1797—1856年)是猶太人,因此常常遭到無端攻擊。有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説:“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這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海涅不動聲色地説:“看來,只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

師:我們的日常語言是千變萬化的,同一個意思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效果也會大相徑庭。巧妙得當的語言能使我們有效地和別人交流、溝通,機智的語言能使我們擺脱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悦我們的身心,活躍我們的生活。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不僅能夠感受到語言魅力所散發出來的光彩,而且能夠運用語言的藝術,把我們的生活裝伴得更加美好!

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們還要進行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請同學們閲讀“綜合性學習”,自選活動方式,感受中國語言的魅力。

1、蒐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後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3、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的精彩對白,試着演一演。

?楊氏之子》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讀上下功夫,讓學生先自由讀去感覺文言文與白話文的不同,讀了之後感覺到不好讀,不順口。然後我來範讀,再和學生一起劃節奏,學生再讀(整體、個別、男生、女生、整體),讓學生讀通讀順短文。然後再引導學生去理解課文的意思。先讓學生總結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看註釋,聯繫上下文,看插圖),然後讓學生用這些方法去學習課文,理解課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讓學生自主地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看自己能學懂多少,還有什麼不懂。然後再全班交流,解決還未理解的地方。讓學生提問題同學幫助解決,這樣讓學生在互相學習、交流,學習的氣氛濃厚。在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後再來體會楊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裏,這裏是難點,突破得不是很好,雖然學生最後在我的指點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過程不是很流暢。

第7篇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教參,查閲了資料,思考該如何上好這一課,畢竟這是孩子們初次學習古文,他們普遍感到很新鮮,如果我能上好這一課,這有助於孩子們日後學習古文能有一個較好的心態。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有幸的是,在3月22日參加“名師大課堂”聽了於永正老師上了一次這一課,讓我有了一個大致的概念:主抓兩個方面,1、學生的朗讀,必須讀出古文的韻味,在讀當中解決不懂的字句;2、根據自己的理解編故事,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體會語言的趣味性及文章的教育性。抓住這兩個方面軍,我重新組織了一下自己的教案。

為了降低難度,我讓孩子們學習之前做好預習工作,指導孩子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平時説“祖父”就是爺爺,是一個人,在古時候是指爺爺和父親兩個人。還有“妻子”一詞,現在是指一個人,但在古時候就是指夫人和孩子。而在這篇古文中,也有許多這種詞語,如“未”、“聞”、“示”等。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給孩子們範讀,讓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老師讀古文時與讀現代的文章有什麼不同。在第二次範讀時,我配以動作,讓孩子們邊看我做的.動作聽我的範讀,邊想象發生了一件什麼事。聽完後讓孩子們學着我讀的方法,把文章讀出來,領悟讀古文與讀現代文的不同。然後進行第三次範讀,讓孩子們明確我在讀古文時在語句中停頓的位置,並讓孩子們在文中劃出來。再讓孩子們去讀,邊讀邊解決文中的單音詞的含義。然後讓孩子們出來與我一起進行文章的演譯,或讓孩子們自己進行演譯,孩子們學習的興致高漲,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所描寫的故事情節。

接下來我通過讓孩子們重回當時情境,把這天在楊家所發生的故事記錄在稿紙上,孩子們一邊寫,我一邊把孩子們寫得好的句子讀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品味、評價與學習,以此來引導孩子們深入理解課文,挖掘“楊氏之子”這個人物特點。

教完這篇課文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在這一次的學習與運用當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於老師狀似簡單的教學方法,運用起來真的不容易,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那個度,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教學這門藝術,真是學之不盡,更重要的是運用、反思再運用。

第8篇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麼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閲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説新語》,因為是古文,雖短,但我的反應是不會教。這第一次需要教學古文,而學生也是第一次學到古文。雖然如此,總也不能不教。那麼我想,面對這第一次,該讓孩子學到什麼?

首先,我認為應當弄清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的“詣”指拜見。還有“未”、“聞”、“示”等,那麼我想讓孩子學會藉助註釋學習,這是一種習慣。先舉出註釋中有的“詣”,再讓孩子去研讀。應當點撥。因為這是第一次。《楊氏之子》教學反思 相關內容: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反思《將相和》教學反思《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課文理解《珍珠鳥》課堂實錄20珍珠鳥簡案猴王出世《半截蠟燭》教案國小語文第十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教學案例查看更多>> 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其次,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麼也不像。於是我範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後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着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接着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學生興趣黯然時,拓展《世説新語》中另幾個聰慧之語。充分利用媒體資源,獲得這次學習的`經驗,再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繞着看的當兒,我發現學生再讀古文時確實老練了許多,而且是非常饒有興趣地去探索語言的藝術。

通過學習此文,我自感牽引過甚。但是我轉念一想,雖然教得多,可孩子們學古文的興趣變濃了,而且也學到了一些讀古文的方法,他們有收穫我心應足矣。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