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6篇 《跨越山川,探尋真諦》——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7W

本篇教案設計以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中的《在山的那邊》為素材,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旨在引導學生掌握閲讀、理解、鑑賞和表達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素質。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6篇 《跨越山川,探尋真諦》——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第1篇

?山市》處於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繼《〈論語〉十則》後第二篇文言文,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學現象,蒲松齡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發展和消失的經過,極富想象力。本課學習主要以誦讀為主,並能根據描述想象山市美景,瞭解科學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文言字詞不需要重點掌握,但也得作些瞭解,以幫助理解文意。

對誦讀目標的處理,我設計了七讀(時間是30分鐘左右,其中理解讀8分鐘,背讀5分鐘,其它各遍讀都在3分鐘左右):先聽師範讀,掌握生字新詞,再初讀感知,瞭解文章大意,然後大聲讀,把課文讀通暢,接着進行默讀,理解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想象讀,根據所讀到的文字來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礎上,學生美讀全文,深化領悟,最後大聲背讀。這些步驟使學生漸漸地熟悉理解了課文,反反覆覆的誦讀培養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對第二個目標的處理(用時10分鐘左右),我打算是課上稍提激趣,課下自主解疑。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亮點:一是導入階段,用優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給學生以薰陶;二是討論反饋階段,通過做遊戲來掌握字詞,使困難的文言字詞學習變得活潑有趣,符合六年級學生特點;三是深化領悟階段,在同學和老師的渲染下,學生腦海裏有了山市美好景觀的畫面,此時學生美讀,可能掀起一個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階段,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科學知識。五是作業佈置階段,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説明山市的科學成因,既是對課文的鞏固和延伸,又是對探究習慣的督促檢查。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文意,並能根據文字想象畫面。

2、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同學們,感覺到秋天已經來到了嗎?天空中秋風颯颯,秋雨瀟瀟,田野裏枯枝顫抖,黃葉飄零,一派秋的莊嚴。是啊,秋天的滿地落紅,冬日的漫天飛雪,春時的嫩芽嬌花,夏季的綠樹濃蔭,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每個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種美麗神奇的自然現象卻好多年都難得一見,多數人一生都無緣看到。這種自然現象就是海市蜃樓。幸好清代有一位寫狐寫鬼的文學家蒲松齡,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描繪了一次這樣的景觀——山市(山市蜃樓),彌補了我們不得一見的遺憾。今天,讓我們走進《山市》這篇課文,通過文字描述來欣賞一下這種奇特的景觀。

○1師範讀,要求學生認真聽讀,標劃生字詞,並聽出師故意讀錯的生字。然後打出電子詞典,指定一學生領讀生字。

○2學生自由朗讀2至3遍,力爭讀得聲音飽滿,通暢無阻。

老師先學了這篇課文,覺得這篇課文的目標可以有這兩個。大家看同意嗎?

1、通過反覆誦讀理解文意,並能根據文字想象畫面。

結合註釋默讀課文,理解詞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三幅畫面。比一比誰理解得快。時間8分鐘。

○4師生、生生之間以做遊戲的形式來檢查詞句理解情況。

生:這個問題難不倒我,“危樓”指的是“高樓”,它還站得好好的。

生:五間的、數不清幾層的。裏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幹什麼的都有呢!

生:先漸低再漸如常樓漸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5請學生根據文中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來描繪自己想象中的畫面。

你不經意地一抬頭,看到不遠處,突地出現青塔白樓,樓閣殿堂,街道里巷,並且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然後一陣大風,塵土飛揚,煙霧瀰漫,只剩下那座高樓,燈光點點,人影屑屑,可是隻一會兒,樓漸低,減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見。的確是很神奇啊!

這麼美好的景觀,我們得用同樣美的朗讀讀出來。引入下一階段。

下面請同學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美讀課文——投入感情,放飛想象,如醉如痴,物我兩忘。

○6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師生共同想辦法探索“山市”成因。

師引導:這樣的美景,古人卻給它起了個瘮人的名字“鬼市”,為什麼?

師點撥引導:古時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對所看到的現象無法做出解釋。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葉使人們相信真有所謂鬼神。可是現在,科學的巨手早已揭開了這種景觀的神祕面紗。同學們,我們通過什麼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樓的知識呢?

學生七嘴八舌獻計獻策,然後明確:可以通過查字典、上網、《物理》課本、《十萬個為什麼》等資料。

師引導:你明白這種現象是怎麼回事了嗎?這個解釋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求知慾。同學們,要做明白人,就必須自己動手,探索研究。

那麼,交給大家一個光榮的任務:六人一組,課下查閲資料,得到海市蜃樓的有關知識。然後整理成文,給蒲松齡寫一封信。

請學生查閲資料後給蒲松齡寫一封信,解釋“山市”的科學成因。

要求學生記下板書上的幾讀,用於以後的文言文學習。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設計6篇 《跨越山川,探尋真諦》——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第2張

第2篇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夏的特點,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樑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③文中突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現的?

重點研討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緊張旋律來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這節課,我們在讀書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熱烈、奔放以及農民們的辛勞,夏季確實是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季節,是個值得讚美的季節。

1.仿照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象,寫一寫“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期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第3篇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閲有關化石的資料,並指導學生蒐集有關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參觀相關展覽,進一步瞭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本課做準備。

?化石吟》是一首科學抒情詩,展示了人類對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從而讚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詩中一系列的疑問將人們帶入奇幻的神話般的生物世界,又用優美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學習這首詩,讓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來理解詩中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感情。

①可採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並配以音樂、旁白解説,引起學生閲讀的興趣。

②也可用音樂導入 :《木魚石的傳説》“有一個美麗的傳説,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説善良……講述美好……”同學們聽了歌曲,也會想像到,精美的石頭怎麼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説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配樂範讀課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後討論,討論時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後教師引導學生明確:

a.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b.詩歌表達了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讚美之情。

c.詩歌分為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後,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做鋪墊。

①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瞭解,還應學會細緻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b.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c.“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d.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e.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貴的密碼”,是因為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餘的內容,只要想像合理,賞析到位即可。

好詩閲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説了話”能説些什麼呢?除課文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參觀或查閲資料後,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有感》

此教案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導入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科學抒情詩產生了探究的慾望;同時在教學中注重了詩歌韻律的教學,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特別在賞析研讀和拓展延伸中,鮮明地體現了想像的層次性。如“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歡哪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説説理由”,這些內容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暢所欲言,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時,還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外,板書設計 方面也有較強的概括性和藝術性。

第4篇

1、能夠熟練説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關常識。 2、熟讀課文,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熟練翻譯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能夠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順序,描繪其神奇壯麗的幻境。情感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增強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 熟讀課文,準確解釋課文中的時間詞、形容詞,熟練翻譯課文大意。

教學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學生活動內容與方式 預期達效果 反思記

1、 查閲與作者蒲松齡相關的資料,簡單瞭解《聊齋志異》

2、 讀課文至少三遍,給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注音並抄寫二、 導入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麼?你知道它是什麼嗎?(學生自由發言) 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經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像,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 。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出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隨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齡來觀賞一次山市的出現過程吧!

2、誰來為大家簡單介紹你瞭解的蒲松齡及《聊齋志異》介紹作者、作品:

投影補充. 作者: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才補為貢生。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白居易在香山/歐陽修六一歡/李清照號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蘇軾爬東坡/李白採青蓮 記住這些號) 作品:《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説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説為主,此外還有散記特寫、隨筆寓言等,主要寫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錄一些奇特的事。構思奇妙,語言生動。

三、 整體感知,熟讀課文1、 指幾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注意他們讀的哪些字的讀音與你不同,斷句與你不同?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奐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睥bi 睨ni 亙ge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縹piao 緲miao 逾yu 倏shu2、學生兩人一組,再將課文讀給自己的前後桌聽。

1、 自己結合課下註解,翻譯課文,並畫出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及詞語。

3、 比賽翻譯課文五、 佈置作業 1、 熟讀課文,複習重點字的讀音、意義。2、 翻譯課文。(抄一句原文,翻譯一句。)

3、 查閲相關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樣形成的?第二課時教學內容:鞏固字詞、句的意義,分析理解課文內容。

1、 抽查學生的朗讀1—3名,不會的中午到辦公室讀,讀會為止。

2、 解釋加點的字(1) 邑八景之一也(2) 數年恆不一見(3) 高插青冥(4) 念近中無此禪院(5) 無何,碧瓦飛甍(6) 未幾,高垣睥睨(7) 連亙六七裏(8) 塵氣莽莽然(9) 裁如星點(10) 又其上則黯然縹緲(11) 倏忽如拳如豆

1、 全班齊讀課文,同時思考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是以什麼為順序的?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表現了山市的變化是迅速還是緩慢?

3、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腦海中的“山市”。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麼?(請學生自己演示)

2、 課外練習 學生預習學生調動生活中的積累, 檢查預習學生介紹作者、作品等文學常識學生朗讀課文,並相互校正字音、斷句。學生互讀互聽,熟練朗讀課文。學生翻譯課文學生檢測學生在書上畫出表現時間的詞語。“忽”~“無何”~“未幾”~“忽”~“既而”~“逾時”~“倏忽”~“遂”學生再讀課文標畫出描寫山市變化的詞語“孤塔聳起,高插青冥”“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連亙六七裏,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城市依稀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小;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説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簡單瞭解作者及作品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加強印象,其他學生能熟練説出文學常識準確、熟練的朗讀課文加強學生的複習意識鞏固基礎知識鞏固運用標註法學習文章探索山市形成的原因,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第5篇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時,我依據作者寫作初衷,把“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作為教學的重點,把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和清新優美的語言作為學習的難點,把本文當作家庭題材的學習範文。

知識與能力: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培養閲讀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讀一讀、議一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課文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章中流淌着的濃濃的親情,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完成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

理解文中具有象徵意義的關鍵語句及寫法特色、語言特色。

找一會唱《讓愛住我家》的學生唱幾句,讓學生談談歌曲讓人感動的原因(親情)。由此導入課文。

(設計意圖:因為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及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感人的歌詞,使其感悟到親情的可貴,使學生在探討中與作者情感上產生溝通,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

讓優秀學生範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並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掃除閲讀障礙。

⑴ 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 散步的季節呢? ⑶ 散步的地點?

(設計意圖:問題宜簡單,學習起步階段要儘量讓每個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內容的目的是提醒學生初讀文章時應該關注的要點有哪些,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台。)

教師小結:分歧的結果是“我”順從了母親,母親則順從了自己的孫子,這一結果充分顯示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我”作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讚美;母親作為年邁的老人,卻不顧自己的身體,關心下一代成長,愛幼之情躍然紙上;妻子的無聲支持,其“賢惠”的品質也值得讚美,婆媳關係向來是家庭關係中比較敏感的一種關係,但在文中卻和諧而無聲地促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

這篇文章難道僅僅是寫散步嗎?文章的最後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有什麼深刻含義?

教師小結:一邊是風燭殘年的母親,一邊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都需要我們的照顧和關心。所以從表面上看,這表現了中年人肩負着既要扶老又要攜幼的人生責任;從深層的意思看,這裏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親”代表着過去,“兒子”代表着未來,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則象徵着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歷史責任。文章的結尾,用象徵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意藴更深刻。

?散步》這篇散文,從寫法上來講,以小見大,是一篇公認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來説,也有許多“美點”可尋。同學們可找出最喜歡的語句和段落大聲自由朗讀,進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讓學生明確,所謂“美點”,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生動最形象的,能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師可先舉了一個例子: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個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

如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樣東西生命。”(這些景物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機和活力。)

如2:“那裏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優美迷人的田園風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諧、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處出現比較對稱、意藴豐富的語言,讀起來給人以美感。

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就是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養學生一種閲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與父母有過分歧嗎?當時你是怎麼處理的?學了這篇文章後,你覺得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該怎樣做?(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鼓勵、表揚。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2、愛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談談我們應如何來表達對父母、對親人的愛?

同學們,散步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兒,在作者筆下卻是別樣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我們做個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温馨!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點小事,寫一篇小文章,抒寫一下你與家人間的濃濃親情。

第6篇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通過觀看視頻“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裏的孩子們的夢想。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説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裏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説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説“隱祕”?——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説“隱祕”。

3. “哭”藴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 “鐵青着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着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着臉在那裏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説幻想全然落空。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裏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説“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説,理想滋潤着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t;在山的那邊>》,他在文章中説道:

這裏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峯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説説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