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大班語言説課稿7篇 大班語言説課:效果拔羣的教學策略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大班語言説課稿7篇 大班語言説課:效果拔羣的教學策略

第1篇

我是來應聘幼兒園教師的××號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説課的題目是《小門哪去了》,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活動方法、説活動準備、説活動過程、説活動延伸這六個方面展開我的説課。

?小門哪去了》是幼兒園大班上冊語言領域的活動。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可以讓我們居住的安全,還能有防風禦寒。本次活動講述了小兔子用南瓜做了一個新房子,用冰來做門,太陽出來後,門不見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綱要》中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通過學習,幼兒可以鍛鍊看圖講故事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喜歡聽故事、勤動腦的生活好習慣。

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孩子的的實際情況,我確定如下三維目標:

1認知:理解作品故事情節,動物形象的特點,學習新字“兔、瓜、門、吃”。

2能力:通過細心看圖與續編,培養語言表達和想象創造能力。

在以上對目標的分析,我將本活動的重點設置為: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小門為什麼不見了。而難點則是:通過思考與續編故事,養成愛動手、愛思考的生活習慣。

大班的幼兒好奇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慾,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因此對這個故事有着非常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本此活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自控能力有所增強,因此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讓他們在鍛鍊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感受到成功的滿足。

?指南》中明確指出:既要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活動為主線的原則,在開始使用謎語遊戲法、在故事講述後進行續編表演、情景教學等方法展開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參與、討論、展示等方式,自主探究獲取知識與經驗。

世界幼教之母蒙台梭利認為: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關鍵,因此,為了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我將提供一下準備材料:

幼兒的特點就是注意力容易轉移,所以應該運用新穎活潑、鮮明形象、等方式來吸他們。

2邊説謎語邊動作:高高大大是個啥,每個房子都有它。出來一定要鎖好,它會保護我的家!以此來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聽、説和想象的能力,對猜謎的幼兒進行表揚。

3請出好朋友小兔子,讓大家幫助小兔子解決一個關於門的大難題,以此導入活動。

出示故事掛圖,播放伴奏音樂,繪聲繪色地分佈講述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穿插如下問題,小兔子不捨得吃南瓜,你覺得可以做什麼?新房子怎麼樣?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冬天來了,風是什麼聲音啊?小門沒有了,小兔子是什麼樣的心情啊?這裏我對孩子的觀察能力與想象表達能力進行表揚。例如:你的觀察真仔細,小兔子誇你頂呱呱!在觀察圖片,啟發問答的方法下對小兔子做門的故事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並能積累了一些問題。並注意告訴幼兒不要到河邊玩耍,進行安全教育。

提問:小兔子用什麼材料做門?小門為什麼不見了?為了幫助理解,播放介紹冰融化的動畫視頻。引導動腦:用什麼材料做門好?為什麼?來幫助小兔子建好新房。出示圖片,小朋友複述情節,並續編:後面會發生什麼。例如:問了熊貓叔叔,找到了合適的材料。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自由地表達,提高看圖説話的能力。同時在故事中明白多觀察,愛動手,多動腦的好習慣。

形象認讀漢字,圖文對比:兔、瓜、吃、門。例如:兔的點是小尾巴,幫助識別。

兩人一組找朋友把漢字和對應的圖片連線。老師説漢字在漢字筐裏找出相應的卡片。

在鞏固了漢字的認讀之後,讓幼兒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帶上對應的頭飾,將故事裏涉及到的事情再演出一次,在幼兒分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我會對幼兒提供一些幫助同時還會鼓勵他們進行自由創編,開發孩子們的小腦筋,發揮語言表達、肢體表現和合作的能力。

播放《數鴨子》的背景音樂,讓全班的小朋友一起跟着我邊説邊做動作:

一個大南瓜,小兔做成家。少了一個門,冬天太冷啦。

河邊看到冰,做成透明門。早上起來看,小門不見了。

對幼兒的表現再次進行表揚,以此結束活動。用兒歌的形式進行小結,並配合律動,在口、耳、身體共同運動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與協調能力。

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活動延伸不可缺少。因此,我採用家園合作的方法進行活動延伸,讓幼兒回去和家長一起分享這個小故事,不僅能夠繼續激發幼兒對故事的喜愛,還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利於幼兒的健康成長。

大班語言説課稿7篇 大班語言説課:效果拔羣的教學策略 第2張

第2篇

(一)説設計意圖:《沒有牙齒的大老虎》這是一個情節有趣,形象鮮明突出的故事,故事中透露着老虎的愚蠢和狐狸的聰明,容易吸引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觀察與狐狸拔掉老虎牙齒有關的圖片,通過自主閲讀理解故事內容。

2、通過看一看,學一學,説一説,演一演,理解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活動。

3、教育幼兒懂得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有安靜傾聽的意識,願意參與閲讀活動。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人手一本小圖書 圖片 大圖書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觀察法、提問法、表演法等教學方法。利用觀察法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從幼兒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語言本身特點來看,在幼兒園語言教育中貫徹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以看圖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能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採用提問法是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仔細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提問法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過提問觀察並回答,讓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表演法讓幼兒在通過學習對話的同時演繹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話,更容易的使幼兒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動,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以及故事的內容。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表演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圖片直接獲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兒在學習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變化,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1、出示主要角色圖片,激發幼兒看圖書的興趣。2、師幼共同閲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3、引導幼兒想想大老虎沒有牙齒後,故事的結局。

(一)分別出示有牙齒和沒有牙齒的老虎圖片,引起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一個孩子們熟悉的角色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並且通過一個提問直接進入了課題:小朋友,你們知道老虎最厲害的地方是哪裏?後來它的牙齒為什麼會沒有的?到底是為什麼?(通過猜測,看圖書知道真正的答案)(二)師幼共同閲讀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1、找出小狐狸不怕大老虎的圖片。提問:你從哪裏看出來狐狸不怕大老虎?學醫學它的樣子。為什麼它不怕大老虎?

2、閲讀第三到第九幅圖片。提問:狐狸想了一個什麼樣的好辦法?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它們的對話。小狐狸為什麼要送糖果給老虎?老虎喜歡吃嗎?從哪裏看出來?一個一個的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在自主閲讀中知道故事的發展,通過表演的形式理解故事的內容。

3、找出圖片10~13,提問:老師把老虎找大夫的故事講出來,請小朋友們找找是那幾幅?為什麼大夫不願意幫大老虎拔牙?通過傾聽知道大家都怕大老虎。

4、共同閲讀最後兩頁故事,提問:小狐狸是怎麼樣走來的?又是怎麼樣幫大老虎拔牙的?通過講述和表演的形式理解故事的內容。

通過討論的方法想象沒有牙齒後大老虎會怎麼樣?由此引導孩子創編故事的結局,培養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本次語言活動教師較好的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標。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具有啟發性的語言提問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慾望。

首先,教師創設的森林情境使幼兒彷彿置身故事情節之中;生動形象的課件,也較好的配合了整節課的進行,給幼兒以直觀形象的認識。而教師編排的由幼兒演出的情景表演更是將整節課推向了高潮。另外,教師對小狐狸的評價引導,改變了傳統的“狡猾、滑頭”等觀念,而引向了更新一層的“機智、聰明、愛動腦筋”,是一項勇敢的改革。

導入環節時間過長,問題不夠簡潔明瞭。教師在講述故事時應更加繪聲繪色,充分體現故事教學的魅力。

第3篇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春天對於幼兒來説,比較熟悉,一提到春天,就會想到一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景象。小草醒了、樹葉綠了、麥苗高了、花兒開了、冰融化了......春天悄悄的來了。在田野裏、在草地上、在花園中、在小河邊,總洋溢着人們幸福快樂的笑臉,是春風帶來了這一切。因此我選用了《春風》這首詩歌,這是一首描繪春天來到的詩歌,詩歌內容淺顯易懂,卻又不失童趣,詩句優美工整,朗朗上口。

重點: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來到大自然的變化。

幼兒園語言教育為幼兒提供促進他們語言和其他方面發展的良好環境,通過不同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來載動幼兒語言學習的內容。詩歌也是幼兒語言教育中的一塊,通過學習詩歌,感受詩歌語句的優美,體驗詩歌的意境美,模仿句式大膽想象創編詩歌。從中所形成的綜合的語言能力,能夠增強他們對語言核心操作能力的不同層次的敏感性,如對語詞排列的敏感性;對通過詞句變化造成優美動聽效果的敏感性;對不同情境中語言運用的敏感性,等等。活動中,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寬鬆的學習環境也相當重要,從而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二)完整欣賞詩歌《春風》,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來到大自然的變化。

(三)再次傾聽配樂詩歌《春風》,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優美。

1.欣賞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來到大自然的變化。

3.體驗詩歌的意境美,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生機盎然的情感。

音樂《春天在哪裏》;小草、樹林、田野、花園、小河等相關圖片;配樂詩《春風》

教師播放《春天在哪裏》的.歌曲帶領幼兒邊跳邊唱進入活動室。

(本環節自評:教師以歌曲《春天在哪裏》導入活動,引出活動課題,在唱唱跳跳的氛圍中展開活動,為幼兒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完整欣賞詩歌《春風》,理解詩歌內容,感受春天來到大自然的變化。

1.師:現在是什麼季節啦?你從哪裏感覺到現在是春天了呢?(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自由講述。)

師:我們來欣賞一首詩歌,在詩歌裏找找春天有沒有來了!

2.完整欣賞詩歌《春風》,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分別出示相應圖片。

提問:①是誰把春天帶來了呢?詩歌裏是怎麼説的?(幼:春風春風,腳步輕輕) 春風春風,腳步輕輕,春風最先走近了誰?(小草)春風走進了小草,小草怎麼樣啊?(小草醒了)春風是怎麼讓小草醒的啊?(輕輕一親)

④春風是怎樣讓他們發生變化的?(理解動詞:吹、揮、唱、摸)讓幼兒一起模仿一下這及個動作。

第4篇

我選擇的説課的科目是語言,課題內容是詩歌《大自然的話》,教材選自江蘇幼兒園綜合活動教師指導用書。這首詩歌科學知識趣味性很強,可以藉機培養幼兒觀察大自然的興趣,進而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要想讓幼兒理解和體會到詩歌中的內容,感受詩歌的美,就必須對詩歌中提到的大自然的景象有所瞭解,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知識基礎也是本次活動的知識點。我在課前利用了散步活動、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觀察認識大自然有規律的變化,讓幼兒瞭解四季的變化特徵,動植物的變化,讓幼兒親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為詩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情感基礎。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從情感教育、能力培養、知識三個方面認真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

1、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等藝術特點。

3、有欣賞、瞭解大自然的濃厚興趣,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

活動的難點在於如何引導幼兒感知詩歌結構特點,而重點則是理解詩歌內容,感知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第二部分:播放配樂詩歌錄音。讓孩子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在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後提問:大自然會説話嗎?詩歌説了些什麼?接着教師配上大自然景象掛圖進行詩歌朗誦,讓幼兒進一步瞭解詩歌內容。

第三部分:通過詩歌圖譜分段欣賞畫面幫助孩子理解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大自然中誰在説話?説了什麼話”“為什麼説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麼説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一道道圈圈説明什麼?”教師在這段欣賞的過程中根據詩歌的內容,孩子學習的特點,用説、聽、看、想多通道的參與讓幼兒理解詩歌,感受詩歌中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接下來,利用詩歌圖譜完整學習朗誦詩歌。考慮到孩子對詩歌結構特點難於理解掌握的基礎上,我仔細揣摩詩歌結構特點,在設計詩歌圖譜時刻意作了以下安排:把詩歌中大自然的景象(白雲、螞蟻、樹樁的形象圖)歸為一行,看到這些自然景象所想到的結論(晴天、雨傘、年輪)安排在第二行,而總結性的語言(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五彩繽紛,妙不可言的語言設計了彩圖狀)安排在第三行。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這種圖譜的設計安排一目瞭然地理解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讓孩子真正理解了詩歌,體驗到了人與大自然的親情。從而把詩歌的重難點在這裏突破。

第四部分:仿編詩歌,啟發孩子根據詩歌原有的結構,嘗試替換詩歌中的自然景象仿編詩歌。老師這樣説:大自然中有無窮的奧祕,你們平時注意觀察了嗎?有沒有發現感受到大自然的話?和你的好朋友説一説!教師鼓勵孩子互相交流。因為在交流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看到或瞭解到的生活經驗,説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還能反駁他人的觀點。能力強的可能會回答的別具一格,能力弱的在交流中也能得到啟發和幫助。我在孩子們交流生活經驗後安排他們觀看我拍攝的一組大自然景象的圖片,老師的創編示範引導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經驗聯繫起來進行仿編,讓他們的生活經驗與詩歌的間接經驗實現雙向遷移,真正做到學習為生活所用,為生活服務。

第五部分:是延伸後續部分,老師以肯定、賞識的言語鼓勵孩子在活動後畫下自己仿編兒歌,讓孩子動手動腦,大膽的探索,不斷創新。同時讓幼兒知道目前大自然正在被嚴重地破壞,萌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而教師則永遠在合適的時間引導孩子,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老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上是我對這次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與做法,如有不當之處請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説課:大班詩歌《大自然的話》江蘇省泰興市機關幼兒園薛紅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感興趣的活動,在課題導入部分我就通過運用娛樂遊戲“指五官”,讓幼兒初步瞭解人的語言是靠嘴巴和耳朵瞭解的,而大自然的語言又是靠什麼知道的呢?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孩子帶着疑問去探究大自然。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現了孩子的主體地位。在活動中,教師以飽滿的情緒、優美的教學掛圖、形象的詩歌圖譜,適時地指導貫穿於活動的始終,讓孩子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美,體驗學習詩歌的快樂。這樣教也正好契合了《綱要》中關於“

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採用了交流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孩子在活動中體驗人和大自然的親情、並敢於表達自己的`理解,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次活動達到美的享受、快樂學習的和諧統一。

説學法:在詩歌教學中老師將根據詩歌內容、孩子學習的特點,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視、聽、説、想)感受詩歌的內容,通過感官的多通道參與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並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也促成“合作探究式”師生互動的形成。

每個活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的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動分成五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過玩“指五官”的遊戲引出課題,激發孩子探究大自然奧妙的興趣。什麼是大自然?科學性的解釋幼兒不易理解,為此我精心設計自制了一幅關於大自然景象的掛圖展示在孩子們的眼前,讓孩子們通過視覺感官有個形象的認識。為詩歌內容的學習和理解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播放配樂詩歌錄音。讓孩子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在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後提問:大自然會説話嗎?詩歌説了些什麼?接着教師配上大自然景象掛圖進行詩歌朗誦,讓幼兒進一步瞭解詩歌內容。

第三部分:通過詩歌圖譜分段欣賞畫面幫助孩子理解詩歌。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究因性和啟發性提問,比如:“大自然中誰在説話?説了什麼話”“為什麼説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為什麼説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一道道圈圈説明什麼?”教師在這段欣賞的過程中根據詩歌的內容,孩子學習的特點,用説、聽、看、想多通道的參與讓幼兒理解詩歌,感受詩歌中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接下來,利用詩歌圖譜完整學習朗誦詩歌。考慮到孩子對詩歌結構特點難於理解掌握的基礎上,我仔細揣摩詩歌結構特點,在設計詩歌圖譜時刻意作了以下安排:把詩歌中大自然的景象(白雲、螞蟻、樹樁的形象圖)歸為一行,看到這些自然景象所想到的結論(晴天、雨傘、年輪)安排在第二行,而總結性的語言(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五彩繽紛,妙不可言的語言設計了彩圖狀)安排在第三行。讓每個孩子都能通過這種圖譜的設計安排一目瞭然地理解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讓孩子真正理解了詩歌,體驗到了人與大自然的親情。從而把詩歌的重難點在這裏突破。

第四部分:仿編詩歌,啟發孩子根據詩歌原有的結構,嘗試替換詩歌中的自然景象仿編詩歌。老師這樣説:大自然中有無窮的奧祕,你們平時注意觀察了嗎?有沒有發現感受到大自然的話?和你的好朋友説一説!教師鼓勵孩子互相交流。因為在交流中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看到或瞭解到的生活經驗,説明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還能反駁他人的觀點。能力強的可能會回答的別具一格,能力弱的在交流中也能得到啟發和幫助。我在孩子們交流生活經驗後安排他們觀看我拍攝的一組大自然景象的圖片,老師的創編示範引導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詩歌的理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經驗聯繫起來進行仿編,讓他們的生活經驗與詩歌的間接經驗實現雙向遷移,真正做到學習為生活所用,為生活服務。

第五部分:是延伸後續部分,老師以肯定、賞識的言語鼓勵孩子在活動後畫下自己仿編兒歌,讓孩子動手動腦,大膽的探索,不斷創新。同時讓幼兒知道目前大自然正在被嚴重地破壞,萌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而教師則永遠在合適的時間引導孩子,成為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教學節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時間。在提問時,注意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兒回答。當然,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這就需要老師有良好的應變能力和靈活的教育機制,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第5篇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家長們總是儘自己的一切能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努力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多的快樂。可越來越多的孩子脾氣急躁、自私自利、經不起挫折,找不到快樂。

?快樂口袋》是篇格調歡快、充滿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故事裏的裝滿小動物快樂的“神奇口袋”不但讓小動物們充滿友愛、快樂,還能幫助小動物們克服困難、重新找回快樂,它生動、有趣、充滿愛心的情感主題,既讓幼兒在聽賞中着迷,又留給了幼兒較大的解決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還能讓幼兒很直觀地明白快樂是什麼,快樂究竟在哪兒?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把目標定為:

1、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並體驗故事中小動物們的快樂。

3、能發現快樂、分享快樂,培養積極面對生活的良好個性品質。

教法和學法既是矛盾的統一體,又可以相互轉化。根據本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定的教學法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的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就彷彿讓幼兒置身於實際的環境中。

2、交流討論法:我將改變以往的提問模式為開放式提問。如:小朋友們, 森林裏住着一羣可愛的小動物,他們都是誰呢?小猴子發現的這隻神奇的口袋只能裝什麼呢?等這些問題來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有目的、有順序的觀察、激發幼兒説的興趣,創造幼兒説的空間。

本節課,我將活動過程分別為四個步奏進行,分別是:

激發興趣---體驗作品經驗---鞏固作品經驗---遷移作品經驗

第一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出示自制口袋,先引起幼兒的注意力,然後再提出問題“小朋友們,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神奇的東西是什麼呀?”這樣可以引發幼兒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的關注和興趣。

第二步:根據幼兒好奇、求知的特點,運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在第二環節我就安排幼兒欣賞故事,我們為幼兒提供故事錄音,供幼兒欣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着、支持者、合作者,讓幼兒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與老師、同伴説説各自看到的是什麼。

第三步:由於大班幼兒都是具備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因此在這個環節中,我們都是提出問題,如 森林裏住着一羣可愛的'小動物,他們都是誰呢?小猴子發現的這隻神奇的口袋只能裝什麼呢?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幼兒自己去思考、去説一説。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着、支持者、合作者,讓幼兒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與老師、同伴説説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遊戲是幼兒的天性”,作為教師,應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故事情景,引導幼兒在遊戲中學習,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讓他們充分表現自我和大膽的説話。

本次活動,我遵循《綱要》指導精神,最大化發揮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利用家園互動的平台對活動進行延伸,這樣可以培養幼兒能發現快樂、分享快樂,並積極面對生活的良好個性品質。

1、讓幼兒自己分配角色表演故事,利於加深對故事的體會和理解。

2、結束部分應播放快樂的背景音樂,讓幼兒與老師分享自己的快樂。

第6篇

?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表達的能力是幼兒園體驗表達領域中的重要目標。故事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及易接受併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和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説能力。故事《聰明的烏龜》是一則幽默的童話故事,故事通過小烏龜救青蛙為引子,描述了一隻烏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付狐狸,最終戰勝狐狸,獲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兒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的道理。而且故事裏的動物對話,會激發起幼兒學習藝術語言的慾望,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我跟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布壚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本節活動設計了三個目標:

1、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節。豐富詞彙:縮、連蹦帶跳。

通過分析教材,我認為本節活動的重點是:理解故事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這則故事雖然是童話故事,但是故事中烏龜與狐狸的對白,形象地刻畫出一隻貌似狡猾,實則愚蠢的狐狸形象和表面可憐,實則機智的烏龜形象,烏龜的機智能夠幫助幼兒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動腦筋的道理。活動的難點是:能用恰當的語氣表現故事中角色的對話。在活動中,我以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分析烏龜和狐狸的心理特點,從而為進行角色的人物對話奠定基礎。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本次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啟發的提問引導孩子,還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1、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多媒體的運用,選用了課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內容呈現給孩子看,引導幼兒感知圖片之間的相應關係,理解圖片的內容,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從而使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定的瞭解。

2、啟發提問法:幼兒的思維活動需要教師的激活,因此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啟發性,引起幼兒的思考,培養其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

3、講述法: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我注意控制語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揚頓挫的變化,採用不同的音色來講述不同事物的對話,從而較好的表達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還採用了賞識激勵法對本次活動加以整合,力求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悦性的和諧統一。

通過以上教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始終以聽説能力貫穿始終,以次解決幼兒在學習用連貫的語言説出對話時,能舉一反三,具有擴展語言的能力。

第一環節,教師通過出示圖片,提出懸念,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第二環節,教師運用課件演示法,引導幼兒逐幅觀察課件,讓幼兒初步瞭解故事的內容,並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第三環節,教師運用課件完整地講述故事,同時穿插直觀性提問和探索性提問,以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記憶。這樣幼兒能克服不良的只求聽不求甚解的習慣。

這節活動中,我通過讓孩子觀察烏龜、傾聽故事、啟發提問等形式,幫孩子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烏龜的聰明,懂得在遇到危險時,有時可以用善意的謊言來保護自己。

大班的孩子大多能夠對一些簡單的故事進行復述,特別是故事中的語言,更能惟妙惟肖地進行模仿,但是對於一些比較長的故事,幼兒的複述能力相對小了很多。所以,針對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這個課時,我讓孩子們來表演這個故事,通過對故事的表演,加深印象,從而能更好的記住故事內容和其中的語言。對孩子來説,表演故事是他們感興趣的,但單調的模仿對話也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在活動前,我便準備了相應角色的胸飾,並設計了場景。活動中孩子的積極性很高,我首先讓孩子來練習角色對話;再請個別能力強的孩子在集體前表演,從我説旁邊變為其他看的孩子説旁邊;最後到小組分角色表演。這樣一層一層環環相扣,孩子更加直觀地理解了故事內容,感受了故事中角色的情緒變化。從而複述故事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第7篇

大班孩子屬於主要閲讀能力形成期,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這時候的幼兒尚未具備閲讀文字材料的條件,閲讀大多是通過鮮明有趣的圖畫故事進行的。這則《古塔上的鳥》就是一首充滿童趣的故事,它通過有順序的單頁多幅畫面講述了在一個沒有一棵樹的現代城市間一座冷清的古塔上來了兩隻小鳥定居了下來,從而引來了久未見鳥的人的圍觀,人們從小鳥銜種種植花草得到啟發,明白了城市綠化的重要性,也開始綠化自己美麗的家園。整個故事情節與情節之間存在着必然的邏輯關係,以便於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閲讀故事,故事畫面簡單、形象生動而又重點突出,符合大班幼兒的圖畫故事閲讀特點,且小鳥的孤獨和最後兩個問句又很好的勾起了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在解答問句的同時感受到故事的意義——原來人們明白了城市綠色美化的重要性。這也是這次活動的難點所在,為了讓幼兒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產生初步的環保意識,我採用了新舊城市的圖片對比法,因為幼兒期的閲讀材料主要是以形象、生動的畫面為主,直觀的畫面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容易感知閲讀的內容,幼兒通過色彩鮮明的圖片對比,可以形象地、自主地發現故事的意義。

根據大班幼兒早期閲讀的特點,以及大班幼兒在閲讀學習方面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情感、能力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大班幼兒閲讀的內容,一般是以單頁多幅畫面出現的,具有按順序閲讀的要求。但是個別幼兒思維過程中常呈現一種無序狀態,思維具有跳躍性,因此,掌握閲讀技巧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2、積極參加討論活動,通過觀察新舊城市的變化,喜歡上綠色新城市,產生綠化城市的願望。(大班的孩子喜歡交流,他們的交流慾望較中班有了更大的提高,所以這個目標不僅滿足了大班孩子的這一慾望,而且在交流中昇華了他們的情感。)

3、能與同伴合作用剪貼的方式創建新城市,增強合作剪貼能力。(這是本次活動的能力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樂趣,所以我在本次活動中採用了討論交流法,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交流是幼兒學習閲讀和檢驗閲讀能力的基本手段。我在幼兒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讓他們討論交流,進一步感受故事的意義所在,不僅充分發揮了教育中的幼兒同伴資源,更讓幼兒體驗到了與他人交談、交流語言的樂趣。

綱要指出:教育不是讓幼兒重複經驗,而是把幼兒的已有經驗重組和改建,所以教師要了解幼兒的現有經驗,然後幫助他們整理、遷移、提升經驗。在本次活動中,我就運用了經驗遷移法,在瞭解幼兒喜歡綠色以及知道綠色對人類的好處的基礎上我把這些已有經驗遷移到故事中,讓幼兒明白小鳥孤獨的原因,揭示為什麼最後人們會給自己的城市綠色美化的背後含義。

早期閲讀是一個獨具規律的語言教育,根據《綱要》提出的語言教育指導要點及大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閲讀活動設五個環節完成目標:

遊戲是幼兒非常喜歡的'活動形式,大班孩子也不例外,首先我為他們創造一個有趣而生動的森林場景,請幼兒變身為一隻只快樂的小鳥在樹林裏玩躲貓貓的遊戲。

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引導幼兒“小鳥們能躲在哪呢?”讓幼兒能完全利用身邊的小樹來玩遊戲,他們有的躲在樹幹後,有的躲在樹葉下,有的躲在花朵旁。

這個遊戲簡單而有趣,最主要的是幼兒在遊戲中感受到了小鳥在森林中的快樂,也初步感受到了樹、花、草這些綠色植物為我們帶來的樂趣。同時這也為幼兒下面理解“鳥兒在古塔上感到孤獨”打下經驗基礎。

遊戲過後,教師以提問:“森林裏的鳥兒真快樂啊!有兩隻鳥飛離了森林,來到了一座城市,那裏的城市是怎樣的?過渡到下一環節,注意這一過渡既引出了故事,同時也給下一環節幼兒的自主閲讀提出了要求,讓幼兒帶着問題去閲讀第一幅圖。

大班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迅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聽故事和閲讀圖書的經驗;且幼兒閲讀故事能力的個體差異性也越來越明顯,能力強的幼兒能根據老師的引導用簡單的語言有序地表述畫面內容,能力弱的幼兒閲讀則無序,針對這種差異性,我特別設計了幼兒自主閲讀。

在幼兒充分敍述出一個沒有一棵樹的城市後,教師再繼續追問“小鳥給城市帶來了什麼?後來城市發生了什麼變化?”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情況,在巡迴指導時有意識地幫助閲讀能力弱的幼兒。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不僅要做一個支持者,也要參與進幼兒的閲讀中,去幫他們提出問題,引發他們去思考,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這一環節是幫助幼兒梳理故事內容,我採用追問法,通過層層深入的提問,讓幼兒能更完整、生動地理解故事。

我先請個別閲讀能力強的幼兒根據圖上的序號簡單完整地講述故事。

接着拋出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人們要來圍觀古塔上的鳥?”

在幼兒的經驗中,人們會去圍觀兩隻鳥,無非是因為這兩隻鳥長得特別或很美麗,但在這裏人們圍觀的原因卻是因為“許多人都沒有看見過真的鳥。”教師要引導幼兒發現這一現象。並在此基礎上追問“為什麼那個城市原來沒有鳥呢?” 引導幼兒遷移經驗“鳥兒是生活在樹林中的,沒有樹林鳥兒生活就會覺得孤單了。而城市中沒有一棵樹,小鳥當然不願意來,所以人們就見不到鳥了。

在解決這一問題後我拋出第二個問題“為了讓自己不那麼孤單,小鳥們做了什麼?”這也是幼兒用書第六幅圖的內容,幼兒通過閲讀就能知道 “小鳥從很遠的森林銜種來種植”,這時教師繼續追問幼兒“當古塔旁長出那麼多美麗的花草時,發生了什麼事。”從第七幅圖可以明顯看出人們都來看這些花草,並喜歡上了這些花草。

教師順着幼兒的思維問:當人們看到這些美麗的花草時心裏會怎麼想?他們會怎麼做呢?引導幼兒説出花的美、草的綠,環境的優美,同時這也回答了最後一幅圖的疑問“城市中的花草樹是誰種的呢?正是城市裏的人種的。大班的孩子會把自己扮演成故事中的角色,並充分的想象,他們感受着故事中角色的想法,同時這些想法也正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最後我根據幼兒的閲讀情況把故事完整地講述一遍,讓幼兒能完整、生動地感知故事內容。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我出示新舊城市的對比圖,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提出“這就是沒綠化和綠化後的城市圖,兩幅圖哪一幅美,美在哪?為什麼要綠化城市?”讓幼兒帶着問題分組交流討論,在討論交流後,每一組請一幼兒陳述觀點,教師根據幼兒陳述總結綠化給我們城市帶來的好處,強化幼兒愛綠、護綠的情感。最後我通過提問 “你覺得我們的城市綠化做得如何,我們應該怎樣做?”來昇華幼兒的經驗,啟發我們的幼兒從身邊做起,愛綠護綠,保護我們的環境。

任何的想象都要落實於實踐才是有效的,這一環節幼兒同樣以小組為單位,和同伴合作用剪紙、貼畫的方式製作綠色城市,建構孩子們心中的美麗城市。不但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要,還鍛鍊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同伴合作能力,雖然他們現在可能還不能真正設計一座綠色城市,但我想等他們長大後,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城市是一座美麗的現代綠色城市。

這五個程序的安排,符合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閲讀活動學習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環環緊扣,最主要的是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大班幼兒的合作效應,激發了幼兒的環保意識。